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休闲天地
›
杏林杂谈
›
中医发展的缩影--从张仲景到李时珍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中医发展的缩影--从张仲景到李时珍
[复制链接]
339
|
0
|
2015-11-21 20:31:52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在祖国医学的历史长河中,曾涌现出无数杰出的名医。他们或在理论上有所建树, 或在临床上疗效卓著,或以经典巨著嘉惠后世,或以高尚医德为人民所称颂。其中有两位举世闻名的医学伟人,这就是东汉的张仲景和明朝的李时珍。
张仲景,名机,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人,约生于汉桓帝和平元年(公元150年),卒于汉献帝建安24年(公元219年)。他从小好学深思,博览群籍。当他从司马迁的《史记》中读到扁鹊治虢太子尸厥证的故事时,深深地为扁鹊“起死回生”的神奇医术所倾倒,激起了他对医学的浓厚兴趣。
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末年,那时候天下大乱,战火纷飞,人民生活颠沛流离,瘟疫大为流行。张仲景的家族原有200多人,堪称大族,然而从汉献帝建安纪年(公元196年)以来10年之中家族染疫而死的竟然达到2/3的惊人数目,其中患外感病死的,又占了7/10。于是,张仲景立志研究医学,以解救人民的疾苦。他一开始向同族的张伯祖学医,由于聪慧过人,勤奋好学,所以没过多久就青出于蓝,医技盖过了他的老师。在学医和行医过程中,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并结合自己长期积累的临床经验,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这部书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可惜由于战乱等原因,原书至晋代已多散失。
到了公元3世纪,晋代太医令王叔和将之重新搜辑整理,并将原书内容1/2,后又经北宋林亿等人校正,遂成为今天通行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两部中医经典。《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它对于伤寒病(古代所说的“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疫病的统称)的治疗,首创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等六经辨证论治的原则和方法;在杂病方面,倡导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来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并例示了汗、吐、下、和、 温、清、补、消、祛痰、化瘀等多种治疗法则和有效方药,从而奠定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基础。
书中所列300多方,大都配伍精当,主治明确,有不少已经现代科学证实,后世医家按法施用,每能取得很好疗效,因而被誉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统称为“经方”。为此,张仲景也被后世尊为医圣。
后世,张仲景的声誉远远超越了国界,特别是在日本、朝鲜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影响很大。今天日本的汉方处方和成药制剂中,大部分仍是正宗的张仲景经方。张仲景除著有《伤寒杂病论》外,还写了很多医书,可惜都已失传。
张仲景之后,明代李时珍以划时代的巨著——《本草纲目》震动了医坛,从而被尊为集中国药学大成的又一“圣人”。李时珍字东璧,晚年号濒湖,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出生于湖北蕲州,卒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由于他生长在一户世代业医的人家,所以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即使后来他父亲——当地名医李言闻一再督责他精研四书五经,以期出人头地,光耀门庭,可是到了后来,时运不济,三次乡试都落了选的李时珍,还是继承家业,走上了当时被人看轻的研习医药科学的道路。
经过父亲的亲授和实践的锤炼,李时珍的医术日益长进,逐渐名闻遐迩。明嘉靖年间,封藩在武昌的楚王朱英礆听说他医术高超,就聘他为王府掌管“良医所”事务。不久, 又被楚王推荐到京城,在太医院里当了一名御医。太医院是歧黄名家荟萃之地,通过与各地名医的接触共事,大大丰富了李时珍的阅历。同时,浩瀚的皇家藏书,道地的御用药材,又使他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这些都为他日后编写《本草纲目》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李时珍
,
河南南阳
,
汉献帝
,
汉桓帝
,
司马迁
相关帖子
•
古代文学中的中医文化
•
我国最早的名医传记
•
讲述明代中医李时珍的故事
•
明代名医--李时珍
•
心的主要功能与心主神志
•
上古名医-俞跗
•
谁令武则天青春长驻
•
治疗妇科疾病最常用的7种养生中药(1)
•
治疗妇科病的常见中药(1)
•
治疗妇科病最常用的中药有哪些(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流年无殇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杏林杂谈
传统文化
会员之家
新闻中心
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