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休闲天地
›
杏林杂谈
›
仙茅古称婆罗门参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仙茅古称婆罗门参
[复制链接]
202
|
0
|
2015-11-21 20:39:54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据苏颂《本草图经》记载,唐开元元年,西域婆罗门僧向唐明皇李隆基进献一方。唐明皇服后精力倍增,大喜过望,于是传旨下去不许此方向宫外流传。可惜天宝年间发生了“安史之乱”,唐明皇逃离长安,方书大量散失,那个不传之秘方亦流入民间,由一位名叫不空三藏的僧人获得。这个颇受唐明皇喜爱的秘方其实只有一味药——仙茅。
仙茅,一名独茅,又叫茅爪子,李时珍谓此药首载于北宋《开宝本草》,是唐朝后期才从西域印度传入我国的外来药,故《新修本草》无缘将其收入。实际上五代李珣的《海药本草》就有记载,南唐筠州刺史王颜著《续传信方》时也收录了当时颇为盛行的仙茅方,所以,苏颂说“今江南呼为婆罗门参言其功补如人参也”。李珣《海药本草》曰:“仙茅生西域……主风,补暖腰脚,清安五脏,强筋骨,消食。久服轻身,益颜色……叶似茅,故曰仙茅。味辛平,宣而复补,无大毒,有小热,有小毒。主丈夫七伤,明耳目,益筋力,填骨髓,益阳不倦。”李珣已经把仙茅因何得名解释得再明白不过了。
如果没有“安史之乱”,唐明皇肯定还要继续独享秘方;如果没有婆罗门僧献方,仙茅入药也不知要推迟多少年。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仙茅虽好也有其弊,李时珍已经认识到滥服仙茅的危害性,于是谆谆告诫:“仙茅盖亦性热,补三焦命门之药也。惟阳弱精寒、禀赋素怯者宜之。若体壮相火炽盛者服之,反能动火。”也就是说,临证应用必须把握其适应证,辨证施药,才不至于伤阴动火,引发其他病证。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李时珍还引用了张杲《医说》的一个案例:“一人中仙茅毒,舌胀出口,渐大与肩齐。因以小刀嫠之,随破随合,嫠至百数,始有血一点出,曰可救矣。煮大黄、朴消与服,以药掺之,应时消缩。此皆火盛性淫之人过服之害也。”他还一针见血地指出,中仙茅毒者,大多是一些恣情纵欲的淫乱之徒,借助仙茅之类以壮阳。
仙茅与淫羊藿一样,是补肾壮阳的代表药物,主治肾阳虚衰、阳痿不举、宫冷不孕,以及风寒湿痹、肢体麻木、腰膝酸软诸证。虽然两药来自不同科属、出自不同年代,但李时珍编《本草纲目》时却将二者一前一后排在了一起。因淫羊藿俗名仙灵脾,故后世所谓“二仙”即指此两药。
现代临床治疗妇科疾病的上海经验方“二仙汤”,就是以仙灵脾、仙茅为主组成的。经过长期临床实践证实,“二仙汤”有确切疗效,现已在全国推广应用。
中药名中带“参”字者很多,但有的根本没有补益作用。仙茅虽无“参”字,却功补如人参,古时曾被称作“婆罗门参”,也是名副其实。
安史之乱
,
李时珍
,
唐明皇
,
婆罗门
,
李隆基
相关帖子
•
李时珍查药渣识真假
•
李时珍与锦绣谷之缘
•
古代文学中的中医文化
•
讲述明代中医李时珍的故事
•
明代名医--李时珍
•
心的主要功能与心主神志
•
谁令武则天青春长驻
•
治疗妇科疾病最常用的7种养生中药(1)
•
治疗妇科病的常见中药(1)
•
治疗妇科病最常用的中药有哪些(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亮黑亮黑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杏林杂谈
传统文化
会员之家
新闻中心
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