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休闲天地
›
杏林杂谈
›
《汤液经法》奠定《伤寒论》基础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汤液经法》奠定《伤寒论》基础
[复制链接]
334
|
0
|
2015-11-21 21: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汉书.艺文志.经方类》曰:“《汤液经法》三十二卷。”据传作者为商之伊尹,故又名《伊尹汤液》。《汤液经法》梁.陶弘景后失传,是以《隋书经籍志》未加著录。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云:“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北宋校正医书局林亿《伤寒论序》亦称《伤寒论》源于《汤液经法》:“夫《伤寒论》盖祖述大圣人之意,诸家莫其伦拟。故晋.皇甫谧序《针灸甲乙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
北宋校正医书局于治平二年(公元1065)将《伤寒论》雕版刊行,自此《伤寒论》传本歧出局面结束,医家皆以宋本为定本。
北宋治平二年本为大字本,元佑三年(公元1088)刊刻者为小字本。大字本、小字本无注,不便医家使用,流传日稀,至明几成绝版。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江苏常熟著名藏书家赵开美偶得北宋小字本《伤寒论》而翻刻之,逼真原貌,后世称赵开美翻刻本为“宋本伤寒论”。赵开美本刊行后,所据之底本旋即亡佚。
赵开美翻刻本我国仅存五部,笔者皆目睹之,手抚之: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一部、台湾故宫博物院图书馆一部、沈阳中国医科大学图书馆一部、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一部、上海图书馆一部。真乃书林之奇珍,医家之重宝也。
赵开美本《伤寒论》每卷首页皆题“汉.张仲景述”。南宋.赵希弁《郡斋读书后志》卷二云:“仲景《伤寒论》十卷,汉.张仲景述”。明代著名藏书家及刻书家毛氏《汲古阁毛氏藏书目录》亦云:“仲景《伤寒论》十卷,汉.张仲景述”。“述”者,谓遵循旧说而不别立新义。《论语.学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墨子.非儒篇》“述而不作”作“循而不作”。《说文》:“述,循也”,谓沿循往轨也。则“张仲景述”者,谓仲景遵行旧说而为《伤寒论》也。张仲景为时之大医,当有治验融于《伤寒论》中,然著作主体为循先贤之旧轨、录前人之成方而为书。
仲景依《汤液经法》而为书,亦见梁.陶弘景《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简称“辅行诀”)。《辅行诀》云:
商有圣相伊尹,撰《汤液经法》三□,为方亦三百六十首。上品上药,为服食补益方者百二十首;中品中药,为疗疾祛邪之方,亦百二十首;下品毒药,为杀虫辟邪痈疽等方,亦百二十首。凡共三百六十首也。实万代医家之规范,苍生护命之大宝也。
接着又说,汉末魏晋六朝医家皆以《汤液经法》为至宝,依为轨范,并有发展:
汉晋以还,诸名医辈:张机、卫汛、华元化、吴普、皇甫玄晏、葛稚川、范将军等,皆当代名贤,咸师式此《汤液经法》,愍救疾苦,造福含灵。其间增减,虽各擅其异,或致新效,似乱旧经,而其旨趣,仍方圆之于规矩也。
《辅行诀》指出,仲景师式《汤液经法》撰写《伤寒论》一部,这就为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林亿《伤寒论》序称仲景依《汤液经法》而为书提供了可信资料。
《辅行诀》又云:
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悉,后学咸尊奉之。山林僻居,仓卒难防,外感之疾,日数传变,生死往往在三五日间,岂可疏乎?若能深明此数方者,则庶无蹈险之虞也。今亦录而识之。
张仲景《伤寒论自序》亦云:“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其勤求博采者为《汤液经法》。
《汤液经法》32卷成书于西汉,就13方观之,我国方剂学在西汉已经进入成熟阶段。西汉前期道家思想颇受重视(见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因而方剂名称亦受到道家思想影响。
神农本草
,
伤寒论
,
校正
相关帖子
•
半贝丸
•
半贝姜茶饮
•
半夏泻心汤
•
半夏人参酒
•
冰糖乌梅汤
•
保肺雪梨膏
•
气功文化宋朝著作
•
火疗体系形成于东汉时代
•
历史悠久的中医膏药
•
治消化道出血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流年无殇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杏林杂谈
传统文化
会员之家
新闻中心
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