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大医院线
›
中医内科
›
真热假寒型厥证
返回列表
发新帖
真热假寒型厥证
[复制链接]
410
|
1
|
2015-11-23 17:07:44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病因病机:若失血之人而亦间有发厥者,则多是热邪内陷,伏匿在里
证候表现:外见假寒。身如冷水,目昏神暗,脉伏不见,或冷一阵,反而发热,或厥数日,反发热数日
病因病机:其厥多热少者,是阳极似阴,热之至也。厥少热深者,是伏热犹得发泄,热尚浅也。此即《伤寒论?厥阴篇》所谓热深厥亦深,热微厥亦微是矣。盖厥阴肝经内寄胆火,病则火伏阴中而为厥,火出阳分则反热。发热固是火甚,发厥则火伏于内而更盛矣
治则治法:先宜治其伏火,使火得发,转厥为热,次乃更清其热,斯可愈耳
证候表现:伏火之厥,则厥后微露热形,口不和,便不溏,小便不清,心中疼热,烦躁不宁,恶明喜暗,渴欲得饮,吐衄随厥而发,皆现真热假寒之象
处方:先以清化汤合升降散攻其伏热,或当归芦荟丸攻之。次以五蒸汤清之。厥止热不退者,再用大补阴丸、地黄汤以滋阴。
出处:《血证论》.第六卷失血兼见诸证(卷).厥冷(篇)
原文:若失血之人而亦间有发厥者,则多是热邪内陷,伏匿在里,外见假寒。身如冷水,目昏神暗,脉伏不见,或冷一阵,反而发热,或厥数日,反发热数日。其厥多热少者,是阳极似阴,热之至也。厥少热深者,是伏热犹得发泄,热尚浅也。此即《伤寒论?厥阴篇》所谓热深厥亦深,热微厥亦微是矣。盖厥阴肝经内寄胆火,病则火伏阴中而为厥,火出阳分则反热。发热固是火甚,发厥则火伏于内而更盛矣。先宜治其伏火,使火得发,转厥为热,次乃更清其热,斯可愈耳。若误认为杂病发厥而用热药,是促其命也。其辨法:杂病之厥,吐利不止,脉脱气微,有寒无热。伏火之厥,则厥后微露热形,口不和,便不溏,小便不清,心中疼热,烦躁不宁,恶明喜暗,渴欲得饮,吐衄随厥而发,皆现真热假寒之象。先以清化汤合升降散攻其伏热,或当归芦荟丸攻之。次以五蒸汤清之。厥止热不退者,再用大补阴丸、地黄汤以滋阴。发厥之证,又有寒闭于外而火不得发者,用仲景四逆散加荆芥、老连、枯芩。审其阳陷于内而不出者,白头翁汤以清达之,升阳散火汤以温发之,二方酌宜而行。
伤寒论
相关帖子
•
白果定喘汤
•
白头翁汤
•
白散
•
半贝丸
•
半贝姜茶饮
•
半夏泻心汤
•
半夏人参酒
•
冰糖乌梅汤
•
保肺雪梨膏
•
火疗体系形成于东汉时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canyushi
|
2018-9-9 05: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竞争才有进步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走进中医
肝病治疗中心
会员之家
肿瘤治疗中心
中药方剂
聆听你的声音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内科
中医外科
中医妇科
中医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