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大医院线
›
中医内科
›
癃闭的辨证论治
返回列表
发新帖
癃闭的辨证论治
[复制链接]
420
|
1
|
2015-11-23 19:25:3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一、辨证要点
1、辨主因尿热赤短涩,舌红苔黄,脉数者属热;口渴欲饮,咽干,气促者,多为热壅于肺;口渴不欲饮,小腹胀满者,多为热积膀胱;时欲小便而不得出,神疲乏力者,多属虚;年老排尿无力,腰膝酸冷者,为肾虚命门火衰;小便不利兼有小腹坠胀,肛门下坠者,为脾虚中气不足;尿线变细或排尿中断,腰腹疼痛,舌质紫暗者,属尿道阻塞。
2、辨虚实癃闭的辨证以虚实为纲。因湿热蕴结、浊瘀阻塞、肝郁气滞、肺热气壅所致者,多属实证;因脾虚不升、肾阳亏虚、命门火衰,气化不及州都者,多属虚证。起病急骤,病程较短者,多实;起病较缓,病程较长者,多虚。体质较好,症见尿流窘迫,赤热或短涩,苔黄腻或薄黄,脉弦涩或数,属于实证;体质较差,症见尿流无力,精神疲乏,舌质淡,脉沉细弱者,多属虚证。
二、治疗原则
癃闭的治疗应根据“六腑以通为用”的原则,着眼于通,即通利小便。但通之之法,有直接、间接之分,因证候的虚实而异。实证治宜清湿热,散瘀结,利气机而通利水道;虚证治宜补脾肾,助气化,使气化得行,小便自通。同时,还要根据病因病机,病变在肺在脾在肾的不同,进行辨证论治,不可滥用通利小便之晶。此外,尚可根据“上窍开则下窍自通”的理论,用开提肺气法,开上以通下,即所谓“提壶揭盖”之法治疗。
若小腹胀急,小便点滴不下,内服药物缓不济急时,应配合导尿或针灸以急通小便。
三、分证论治
膀胱湿热
症状:小便点滴不通,或量少而短赤灼热,小腹胀满,口苦口粘,或口渴不欲饮,或大便不畅,苔根黄腻,舌质红,脉数。
治法:清热利湿,通利小便。
方药:八正散。
方中木通、车前子、篇蓄、瞿麦通闭利小便,山栀清化三焦之湿热,滑石、甘草清利下焦之湿热,大黄通便泻火,清热解毒。若舌苔厚腻者,可加苍术、黄柏,以加强其清化湿热的作用;若兼心烦,口舌生疮糜烂者,可合导赤散,以清心火,利湿热;若湿热久恋下焦,又可导致肾阴灼伤而出现口干咽燥,潮热盗汗,手足心热,舌光红,可改用滋肾通关丸加生地、车前子、川牛膝等,以滋肾阴,清湿热而助气化;若因湿热蕴结日久,三焦气化不利,症现小便量极少或无尿,面色晦滞,舌质暗红有瘀点、瘀斑,胸闷烦躁,小腹胀满,恶心泛呕,口中尿臭,甚则神昏等,系尿毒人血,上攻于心脑,治宜降浊和胃,清热化湿,通闭开窍,佐以活血化瘀,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大黄、丹参、生蒲黄、泽兰、白茅根、木通,以及清开灵注射液等。
肺热壅盛
症状:全日总尿量极少或点滴不通,咽干,烦渴欲饮,呼吸急促或咳嗽,苔薄黄,脉数。
治法:清肺热,利水道。
方药:清肺饮。
本方出自《证治汇补》,适用于热在上焦肺经气分而导致的渴而小便闭涩不利。肺为水之上源,方中以黄芩、桑白皮清泄肺热,源清而流自洁;麦冬滋养肺阴,上源有水水自流;车前子、木通、山栀、茯苓清热而利小便。可加金银花、连翘、虎杖、鱼腥草等以增清肺解毒之力。若症见心烦,舌尖红,口舌生疮等,乃为心火旺盛之征象,可加黄连、竹叶等以清泻心火;若大便不通,可加杏仁、大黄以宣肺通便,通腑泄热;若口渴引饮,神疲气短,为气阴两伤之象,可合大剂生脉散,以益气养阴;若兼表证而见头痛,鼻塞,脉浮者,可加薄荷、桔梗以解表宣肺。
肝郁气滞
症状:小便不通,或通而不爽,胁腹胀满,情志抑郁,或多烦易怒,舌红,苔薄黄,脉弦。
治法:疏利气机,通利小便。
方药:沉香散。
方用沉香、橘皮疏达肝气,当归、王不留行行气活血,石韦、冬葵子、滑石通利水道,白芍、甘草柔肝缓急。若肝郁气滞症状重,可合六磨汤加减,以增强其疏肝理气的作用;若气郁化火,而见舌红,苔薄黄者,可加丹皮、山栀等以清肝泻火。
尿道阻塞
症状:小便点滴而下,或尿细如线,甚则阻塞不通,小腹胀满疼痛,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细涩。
治法:行瘀散结,通利水道。
方药:代抵当丸。
方中归尾、穿山甲、桃仁、大黄、芒硝通瘀散结,生地凉血滋阴,肉桂助膀胱气化以通尿闭,用量宜小,以免助热伤阴。若瘀血现象较重,可加红花、川牛膝、三棱、莪术以增强其活血化瘀的作用;若病久血虚,面色不华,治宜养血行瘀,可加黄芪、丹参、赤芍;若一时性小便不通胀闭难忍,可加麝香0.09-0.15g置胶囊内吞服,以急通小便,此药芳香走窜,能通行十二经,传遍三焦,药力较猛,切不可多用,以免伤人正气,孕妇忌服;若由于尿路结石而致尿道阻塞,小便不通,可加用金钱草、鸡内金、冬葵子、篇蓄、瞿麦以通淋利尿排石,或参考“淋证”一节治疗。
脾气不升
症状:时欲小便而不得出,或量少而不爽利,气短,语声低微,小腹坠胀,精神疲乏,食欲不振,舌质淡,脉弱。
治法:益气健脾,升清降浊,化气利尿。
方药: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
方中人参、黄芪益气;白术健脾运湿;桂枝通阳,以助膀胱之气化;升麻、柴胡升清气而降浊阴;猪苓、泽泻、茯苓利尿渗湿,诸药配合,共奏益气健脾,升清降浊,化气利尿之功。
若气虚及阴,脾阴不足,清气不升,气阴两虚,症见舌质红,可改用补阴益气煎;若脾虚及肾,而见肾虚证候者,可加用济生肾气丸,以温补脾肾,化气利尿。小便涩滞者,可合滋肾通关丸。
肾阳衰惫
症状:小便不通或点滴不爽,排出无力,面色觥白,神气怯弱,畏寒怕冷,腰膝冷而酸软无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治法:温补肾阳,化气利尿。
方药:济生肾气丸。
方中肉桂、附子补下焦之阳,以鼓动肾气;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牛膝、车前子补肾利水,故本方可温补肾阳,化气行水,使小便得以通利。若兼有脾虚证候者,可合补中益气汤或春泽汤,以补中益气,化气行水;若老人精血俱亏,病及督脉,而见形神萎顿,腰脊酸痛,治宜香茸丸,以补养精血、助阳通窍;若因肾阳衰惫,命火式微,致三焦气化无权,浊阴不化,症见小便量少,甚至无尿,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烦躁,神昏者,治宜千金温脾汤合吴茱萸汤温补脾肾,和胃降逆。
对于尿潴留的癃闭患者,除内服药物治疗外,尚可用外治法治疗:
1、取嚏或探吐法打喷嚏或呕吐,前者能开肺气,后者能举中气而通下焦之气,是一种简单有效的通利小便方法。其方法是用消毒棉签,向鼻中取嚏或喉中探吐;也有的用皂角粉末0.3-0.6g,鼻吸取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illumouth
|
2019-2-3 07:14: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中医妇科
尊生保健
亮黑亮黑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内科
中医外科
中医妇科
中医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