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教育世纪回顾与思考

[复制链接]
查看561 | 回复1 | 2015-11-23 21:32: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历史探源



          西医传入我国最早可上溯到明朝万历年间。到17世纪中叶,界有识之士便开始了接触并敏锐地感觉到这个新鲜事物,于是作了一些初步探索,如汪昂、赵学敏、王学权、王清任、陈定泰等。随着西医渐进而形成的冲击,试图汇通中西医的思想开始萌芽,历史的时刻表应在清初。到晚清如果从药地和尚“中经西纬”手法和“物理小识”作为近代中西医汇通发端的话,伴随着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中西医汇通便开始了她在中国医学史上极其艰难的旅程。



          1.1中西医结合的萌芽阶段(第一阶段)



          开始注意中西医的不同,思考中西医的关系,进而试图中西医交流汇通,并作了一些中西医教育临床实践方面的尝试,逐渐形成了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特有的医学流派——中西医汇通派。这个时期具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有:



          (1)王宏翰①字惠源,清初人。著有《医学原始》4卷(成书于1688年),倡导中西医汇通,他将西医早期引入的四元素学说与中国的太极阴阳学说相比较,并试图用西医的胚胎学说解释中医的命门学说等。



          (2)朱沛文字少廉,清末人。著有《华洋脏象约纂》4卷,创“肾精主脑髓说”。他生活的年代,正值西风东渐盛极一时。他勇于学习西医,并对二者进行了比较研究。他说:中西医学“各有是非,不能偏主”。主张汇通以临床验证为标准,并说中西医学难以汇通者,则不必强合。



          (3)唐宗海②(1862~1918)字容川。著《中西汇通医经精义》2卷。他极力倡导中西汇通,曾说:“中西医虽然理论体系说理方法各异,但义理却有许多一致之处,故可汇通”。他还将西医的解剖学内容与中医脏象学说进行了比较。



          (4)张锡纯(1860~1933)字寿甫。著《医学衷中参西录》30卷。张师采西医生理、病理之学,以己意而融会贯通,从理论到实践,从到西药都进行大胆尝试,堪称中医界实验学派。在学术上主张“师古而不泥古,参西而不背中”,目的在于发展中医。曾创建天津国医函授学校,并在奉天国医学校任教,倡导中西医结合教育新风,在中西医结合方面多有建树。



          (5)恽树珏(1877~1935)字铁樵。著《药庵医学丛书》8辑。他潜心于中医理论和中西医汇通研究,认为中医需要改进,《内经》不能废除。并宣扬“中医符合国情,西医自有长处,中西医化合是必然趋势”。其学术思想十分鲜明,曾创办上海国医学校,弟子众多。



          (6)陆彭年(1894~1955)字渊雷。一生著作颇丰,代表作有《伤寒论今释》、《金匮今释》、《陆氏医论集》等。他极力主张中医科学化,向西医学习,即以现代医学知识解释中医。曾和恽铁樵、章次公前后主持上海国医学校教学工作。



          1.2初期阶段(第2阶段)



          建国伊始,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在1950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毛泽东主席为会议题词:“团结新老中西医各部分医药卫生工作人员,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为开展伟大的人民卫生工作而奋斗”。这一批示无疑为中西医团结一致共同发展定下了基调。以后在1954年全国高等医学教育会议上及1956年同音乐工作者谈话中,中央多次提到“西医学习中医”问题。以1958年中央批示卫生部党组关于“组织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的总结报告”为标志,一个西学中热潮很快兴起,全国各地广泛地开办了“西学中”班,培养了很多人才。由于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早期的不懈努力,我国初步形成了一支中西医结合队伍,为中西医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奠定了基础。



          1.3中西医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阶段(第3阶段)



          这个历史时期,经过了文革动乱,文化卫生事业遭到了很大损失。但尽管如此,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仍广泛地开展,如中医肾本质、脾本质、急腹症、小夹板固定治疗骨折、针灸麻醉、中药、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研究都取得了一些可喜成果,为中西医结合临床方面增添了新内容。



          1.4中西医结合快速发展阶段(第4阶段)



          文革后,在党中央拨乱反正方针指导下,医药卫生工作又得到了恢复、整顿与重建。1978年中央批转了卫生部党组《关于认真贯彻党的中医政策、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问题的报告》,两年制的西学中班又开办起来了,中医事业又有了一定发展。1980年卫生部召开了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卫生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长期并存,共同发展的方针。从那时起,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建立了很多中西医结合医院,成立了中西医结合学会,更深入地开展了中西医结合学术研究活动。80年代以来,国家教委设置了中西医结合学位(硕士、博士)及双学位教育。国家计委、教委、计生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卫生部和中医药管理局在科研编目中建立了中西医结合课题编号,学科专业委员会确定了中西医结合为独立的一级学科,一些高等医药院校相继开展了三年、五年(方向)、七年制中西医结合高等教育。90年代,博士后流动站首先在西苑医院和天津急腹症研究所启动,全国无论是高等院校还是研究院所都取得了一大批中西医科研成果。中西医结合事业快速发展,开创了中西医结合的新局面。1996年,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中西医工作者,要加强团结,相互补充,促进中西医结合”。那么中西医结合急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



          2.现代思考



          中西医结合主要为中医界所倡导,其原因在于东西方文化科学差异的冲突。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其哲学观、方法论把人们的思想相对地局限于一个思维模式上。不同的历史时期,虽有不同的学术观点争鸣,但总逃不出一种学术氛围。近代,西方文化的传入,打破了这一僵局,东西方文化发生了激烈的冲撞。同时,也使国人从封闭的围城中重新审视自我。中医界不满于专制主义和排外主义的影响,不拘泥于论注考证而造成的缓慢发展现状,从而举起“经世致用”的旗帜,开始寻求中医自身发展的“汇通之路”。近代中医兴起正是这一思想在教育方面的折射。目前受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挑战,中医要加速自身发展,要创造性地形成新医学,就要现代化,就要搞中西医结合,否则就要被淘汰。



          与过去不同的是,现代中医界对东西文化和科学有更多的了解,对东西方医学更多了一层理性认识,已走出了盲目崇拜与排外的极端,开始按中医自身规律及其科学内涵进行研究,为进行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作出努力。那么,什么是中西医结合,这是个争论了多少年的问题。我们认为,中西医结合是研究中医和西医在形成发展过程中,不同的理论、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观察方法,从而比较两者的不同点,吸取两者之长,确定两者结合点,从而融会贯通,创建一种医学理论新体系。③用10个字来表示,即“研究、比较、吸取、确定、创建”。它不同于中医现代化,更不同于传统中医。中西医结合只有理论上的结合,只有高层次地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医学新理论才能是真正的结合,而不是汇合、参合与凑合。



          发端于中医专业课程设置与中西医课程不同学时比例的现代中医教育,不论是在中西医课时比例中执行3∶7抑或4∶6,都是从学生知识结构、社会需求以及中医自身发展去考虑问题的。这不能算是中西医结合教育。在目前,全国广泛举办的三年制专科和五年制(方向)中西医结合教育,加重了西医知识的比重,目的是培养实用型临床医师。更确切地说是培养掌握中西医两套治病方法的基层医师。但这只是中西医结合教育的初级阶段。虽然仅以3、5年有限的时间,难以达到中西医结合的目的,但是,这种教育学制也是必要的。中西医结合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是高层次人才,无论是研究型的抑或是临床型的,都是去深入探讨中西医两种理论体系的异同点,从而寻找结合点,逐渐形成新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西医结合还有多长道路,还需多长时间呢 世界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④经过几十年的潜心研究,发现了一条科学发展的基本规律——世界科学兴起律(The Law of Oecumonogenesis)。这条规律是从研究东西方科学史的“融合点”与“超越点”的不同时发现的。可以表述为:“一门科学研究的对象有机强度越高,它们所涉及的现象综合性越强,那么在欧洲文明和中国文明之间,它的‘融合点’与‘超越点’的时间间隔越长”。李约瑟博士对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植物学、医学都做了“融合点”与“超越点”时间间隔统计研究,推论为:中西医融合点=超越点(1900年)+超越点与融合点的间隔时间(>180年)>2080年。



          这种推论,虽未必准确,但至少为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提供了许多启示。



          ①中西医结合(融合)时间尚未到来。此时如“硬性结合”是不可能的,是违背科学发展规律的。②中西医结合是可能的,因为自然科学中的许多学科发展已经证明了这一点。③“融合点”的到来必须是中西医学都要发展,或者说,发展到了那种可以融合的程度。这不仅仅要求中医发展,也同样要求西医发展。对此,我们该做些什么来促进中西医结合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中西医结合事业贡献力量呢。



          首先,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就是要消除疑虑,坚定信心,彻底克服中西医结合“前途渺茫”论,变无所作为为有所作为。



          第二,把培养中西医结合高级人才做为重点,全面提高素质,把高级人才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作为突破口。



          第三,深入研究中医、西医各自规律,研究中西医结合的“交叉点”和“融合点”,一点一滴地积累,为学科发展奠定基础。



          第四,在科学的发展上,不断研究、探索、发现和创新,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鉴于这种思考,笔者认为,中西医结合专业五年制本科教育应该上马,不能再等待了。



          
zmeyb | 2019-7-14 03:58: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来我决定不会在社区回任何帖子了,但是看了你的帖子,我告诉自己这个帖子是一定要回的!这是百年难得一见的好贴啊!苍天有眼啊,让我在优生之年得以观得如此精彩绝伦的帖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