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休闲天地
›
会员之家
›
秋季进补养肺这三宝少不了
返回列表
发新帖
秋季进补养肺这三宝少不了
[复制链接]
200
|
0
|
2016-10-21 16: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秋风起,进补时。此时气温依旧较高,空气干燥。中医往往会强调此时进补时滋阴润燥,重在养肺。中医师认为,肺在五行属金,秋天亦属金。秋天的气候特点就是西风较多,五行属金,金气主收敛,因而我们要顺应秋收之气,保养肺阴不受损,并且多用“养肺三宝”。
顺应秋收之气 保养肺阴不受损
《黄帝内经》中说,“秋冬养阴”。养有滋养、补养等含义。所以进补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保养的意思。中医师解释,养阴中的“阴”应该是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秋风萧肃,万物生长的态势已经结束,转而进入收敛、成熟、收获的季节,整个姿势是向下、向内收敛,而向下、向内则属阴;二是秋天应肺,肺在五脏属阴;三是指秋天干燥气盛,以干燥、缺乏津液为主,而津液则是属阴的物质。所以,秋季养生,最重要的是要注意顺应秋收之气,保养肺阴不受损伤。
中医师还认为,肺主司人体之气,有管理呼吸的功能,主宣发气。宣发时,肺气向外、向上发散,使身体内的废气排出体外;肃降时,肺气向内、向下沉降,使外界的新鲜空气进入体内,这样一呼一吸,完成一次气体交换。肺通过鼻与外界相通,并且对应人体的皮肤、毛发。人体受凉后,首先就会出现打喷嚏、流鼻涕,甚至咳嗽,严重者还会引起肺炎,就是因为肺与鼻相关联,鼻是肺的“门户”。所以,秋天养阴要注意皮肤的保护,不令寒冷乘虚侵入,也是养肺的方法之一。
滋阴润燥多选白色食物入肺
肺为娇嫩的脏器,喜欢清润,最怕干燥。秋天天气干燥,水分容易丢失,很多人都觉得口、鼻、皮肤干燥,所以,秋天养生,养肺是主题。在饮食方面要注意滋阴润燥。中医师说,色白入肺,凡是白色的食物都走肺经,有滋肺阴,益肺气的功效,比如百合、莲子、麦冬、沙参、枸杞等都是很好的药补材料,可以配乳鸽、水鸭、甲鱼等食品等一起做汤进补,效果更佳。
另外,还需要提醒的是,在穿的方面,要遵循“春捂秋冻”的规律,不要过早地穿上厚衣服。因为秋天一般早晚较凉,白天还是很热的,即使变冷,也是一步一步逐渐演变而来的,对于这种气候规律,人要有一个适应过程,逐渐过渡,不要过早穿上厚衣服,以免过早收敛阳气,引起体内阴阳气血的变化。
“养肺三宝”:百合雪梨冬虫草
在饮食上,如何做好养肺的药膳,根据中医师的临床体会,有三种食物是最值得推荐的:百合、雪梨、冬虫草,即“养肺三宝”。
◎百合:百合、麦冬、莲藕、莲子、白木耳等,都有润肺的作用,其中百合为清肺润燥的上品,其味甘、性微寒,入心、肺经,有很好的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的作用,常用于肺阴不足,心神不宁引起口干鼻燥、心烦失眠等。
药膳方:百合莲子炖木瓜
材料:百合5克、白莲子5颗、木瓜1个,白冰糖适量。
制法:将木瓜一边剖开,把洗净的百合、莲子、冰糖放在木瓜中,加适量水,再把切开的木瓜合上,一起放在蒸笼中蒸熟即可。
功效:滋阴润肺,对于皮肤干燥、口干舌燥、大便秘结者尤其有效。
◎雪梨:味甘甜,微酸、性凉,入肺经,具有生津止渴、润燥化痰、解酒的作用。所以,在干燥的秋天,吃个雪梨,立马会感觉口中润泽、神清气爽。另外,如果有咳嗽咽痒、干咳少痰、喉咙嘶哑等,用雪梨一个,与川贝母10克一起炖水饮用,还有良好的润肺止咳的效果。
药膳方:百合川贝炖雪梨
材料:百合5克、川贝5克、雪梨一个。把雪梨洗净,切片,与洗净的百合、川贝一起加水炖煮。约半小时即可。百合雪梨一起吃。
功效:本方侧重于润肺止咳,适用于肺阴不足、干咳少痰、口干者。
◎冬虫草:性温,味甘香,入肺、肾经。冬虫草对于肺肾两虚的人群,有很强的养肺补肾的作用。秋天养肺,可以经常吃一些冬虫草补益肺肾,有病治病,无病防身,可以炖汤、也可以泡酒、泡茶饮。
药膳方:冬虫草老鸭汤
材料:老鸭一只,冬虫草5-10枚。生姜食盐少量。
制法:洗净的老鸭放入砂锅,再放入虫草,加水,以小火炖至鸭肉烂熟即可。
功效:补益肺肾,特别适合体虚、四肢无力、自汗、腰膝酸软的人群。推荐:
吃桃子削不削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情未了他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杏林杂谈
传统文化
会员之家
新闻中心
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