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休闲天地
›
社区管理
›
烹饪会损害食物的营养
返回列表
发新帖
烹饪会损害食物的营养
[复制链接]
401
|
6
|
2016-12-9 10: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如果已习惯了煎炒烹炸的吃法,也许你无法理解为什么要倡导生吃呢?要讲的这个“生食革命”,为什么用“革命”两个字?就是不仅仅要讲水果和生菜要生吃,而且要有一个全面生吃的概念。首先研究一下为什么要生吃?为什么不敢生吃?
为什么要生吃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大家首先思考几个现象:中国人为什么没有西方人高大?中国人为什么容易得呼吸道疾病——从感冒、非典到禽流感?中国人为什么容易得消化系统疾病——从胃病、乙肝到肝癌?
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看看究竟为什么要倡导生吃。
烹调过程中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加热,二是加盐。加热和加盐会导致代谢障碍。当加热超过60度,所有的酶都会失去活性,包括所有的消化酶,代谢就会非常困难。另一方面,加盐以后,身体里面钠和钾的比例可以变成10:1,但是的比例应该是倒过来,这也是天然食品中的比例。钾是在细胞里面起作用,钠是在细胞外面起作用,共同保持体内电解质平衡,钠过多会阻碍酶的吸收以及形成水肿。
人们也许从未想到,烹调实际上有八大代价:破坏营养、产生毒素、削弱免疫、增加代谢负担、破坏原味、浪费时间、浪费燃料、浪费调料。
在烹调过程中,蛋白被歪曲并损失达10%-70%,尤其谷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脂肪被氧化,从而产生自由基、丙烯酰胺、丙醛等致癌物;维生素被分解,在煮菜过程中损失50%-70%的维生素C,在油炸中损失50%维生素E;矿物质“无机化”:在烹调过程中,有机物分解之后直接造成矿物质的吸收率下降;抗氧化剂损失,如类胡萝卜素、生物类黄酮等减少。酶类、菌类、胶体遭到破坏:20度时胶体被破坏,60度时所有的酶被破坏,70度时大部分菌类被破坏。
烹调过程可产生自由基、致癌物、合成化合物等毒素。我们的身体熟悉生食,还不大熟悉熟食,视其为入侵者。与生食不同,熟食会增加血液中和肠道中白细胞的数量,使免疫系统疲于奔命,顾此失彼。由于加热至60度时,食物中所有消化酶被破坏,致使胰腺工作量增加1倍;天然食物中钾和钠的比例为10:1,而由于烹调加盐,盐在加热过程中分解为钠和氯,从而使钾流失、酸增加,造成钾钠失衡、酸碱失衡,使食品中钾钠比例变为1:10。这一切无形中增加了代谢负担。事实上,生食如青草,熟食如干草。烹调也破坏了食物原味。
生食在避免上述八大代价的同时,还可以创造七大奇迹:生食排毒、通便、美容。生食富含消化酶、代谢营养素和膳食纤维,使排便次数增加1倍,28天改善皮肤。生食燃脂、减肥、降压,生食6周见效。生食减除代谢障碍,可预防并治疗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和癌症,生食4个月,糖化血红蛋白可以趋于正常。生食增强免疫力、御寒力,减少感冒,延长寿命。马吃干草寿命为20多年,吃青草可活50年。生食增大身材,增快速度,提高运动表现。野鸭生食可飞,家鸭吃熟料不能飞。生食增加大脑,提高思维清晰度。人类先祖生食,大脑比现代人大11%。生食培育野性,提高竞争力。李小龙每天吃生牛肉,成为绝代武林高手。美国人喜欢吃带血丝的肉,幻灯片上的女孩是美国的一位模特,她的身材是无与伦比的!
熟食导致氧化,生食恰好是抗氧化;熟食可以中毒,生吃可以排毒;熟食可以杀生,生食可以养生。长寿民族都喜欢生吃或轻微烹调。
现在再回过头来看看本文开头提出的三个问题。
我们中国人为什么比西方人小一号?中国男人平均身高1.7m,欧美男人1.75m,日尔曼男人1.8m。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我们熟食吃得太多,营养素损失30%以上。第二我们粮食吃得太多。肉食者比素食者高大,生食者比熟食者高大,人类祖先——旧石器时代的人又平均比现代人高大30%,正是由于生食和肉食造成的。决定身高的因素为营养、运动和睡眠,人的发育在12岁前主要靠生长激素,而生食富含生长激素在;在12-25岁间则主要靠性激素,而肉食富含性激素。中国人饮食中肉类太少、烹调太多,而谷物中的“凝集素”影响蛋白的吸收和多胺的数量、“植酸盐”又限制了矿物质锌、铁、钙等的吸收。
为什么中国人呼吸道的发病率是西方人的两倍?中国人平均每季度感冒1次。非典中死得多的是中国人;中国的女孩子在经期不敢喝凉水,中国的女性一旦生了小孩就不敢见风。西方人就不是这样。为什么?其中有一个原因,也是我们熟食吃得太多,粮食吃得太多,结果造成我们的胰腺比西方人大,但胸腺却比西方人的小。胰腺为什么比别人大?是胰岛代谢负担太大;胸腺比别人小,是因为我们的免疫系统遭到了摧残和削弱。而胸腺是制造T细胞的免疫兵工厂。
再来看看,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一半有消化系统疾病?超过一半的中国人有胃病或肝病,中国人胃病、乙肝和肝癌的发病率为西方人的2-4倍。什么原因?同样是熟食导致的代谢障碍。因为烹调和谷物妨碍了消化,污染了血液,增加了毒素,减少了供氧!需氧细胞缺氧时,可能被迫退化为厌氧细胞或“胚胎干细胞”,发生分裂、繁殖、癌变。
为什么不敢生吃
可是,大部分中国人不敢生吃,有生食恐惧症。人们担心生食的安全,无非担心两样东西:一是重金属、农药、致癌物等化学物质,二是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微生物。化学品经过加热后一般不仅不能减少,反而会增加浓度,甚至产生新的有害的化合物。而微生物本身其实并不可怕,相反它们对人体通常是有益的。事实上,现今食物的更大安全问题并非上述两项,而主要是反营养物质例如糖、盐、氢化油、凝集素或转基因成分。加热和烹调的过程,除了只减少凝集素外,其他不安全因素非但不会减少,还会在此过程中增加,比如糖、盐以及氢化油。
看看细菌和病毒,它们到底是人类的敌人还是朋友?
有关细菌的学说早是由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创立的,他在晚年的时候却说,细菌什么都不是,环境才是一切!细菌和病毒是人类和所有生物的祖先,微生物是人类的朋友,与人类平衡共处。实事上,每个人本身都携带着无数细菌、病毒和微生物,如结核杆菌在每个正常人肺部都有100万个以上,但正常人并不会得肺结核。那么什么人容易得结核病?是前苏联的囚犯。因为他们在监狱里面没有阳光,没有运动,缺乏营养,他们的肺就会部分烂掉,烂掉以后,结核杆菌就会以此为营养繁殖。人们还可以想一想苍蝇和垃圾的关系,实际上是先有垃圾,然后有苍蝇,而不是苍蝇创造了垃圾。退一步讲,人类胃酸的pH值接近1,属于强酸,杀伤力极大,从外界进入身体的有害微生物很容易被杀死。
但现在很多人肯定仍不敢生吃,因为害怕得禽流感。可是大家仔细想一下,什么是禽流感?其实,非典、禽流感和艾滋病的晚期症状都很相似,都是以肺炎为核心的多重感染。这些绝症实际上是免疫崩溃,主要是生活方式导致免疫缺陷,免疫缺陷以后会导致多种感染。
现在也没有证明人携带H5N1一定得禽流感,同样没有证明有禽流感症状者一定携带H5N1。我们的重点应该是健康饲养,放养,而不是企图灭绝病毒,这是不可能的。
接下来,让我们反思一下,在整个人类的历史上,什么时期我们的身体?是5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人类。那时候我们先祖的身体比我们大30%,他们的大脑比我们大11%。在人类500万年进化史中,人类99%的时间在生食,大量食动物肉、骨髓、脑、鱼类、蛋类、坚果种子、野菜、野果,他们不吃粮食,也不吃乳制品,不吃植物油,不加热、不加盐、不调味,饮食高蛋白、高亚麻酸。这使人类的大脑增加了3倍,肚子变小。到5-10万年前进入旧石器时代,人类肌肉发达,骨骼健壮,头颅宽大,不肥胖,无慢性病(糖尿病、心脏病、癌症等等)。1万年前进入新石器时代后,出现了农业技术,开始生产粮食、乳品,有了烹调技术,开始加热、加盐,因为粮食不能生吃,本身也没有什么味道。从整个饮食人类学的角度看,人类吃熟食其实还不到1%的时间。
再看看长寿者的生活方式。以长寿民族日本和长寿之乡——广西巴马为例,他们喜欢生吃或很少烹调。
推荐:
迁西板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yongkang3214
|
2017-2-15 20:27:1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脾气是一个人在社交中所能穿着的最佳服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cbz123
|
2017-4-24 17:24:22
|
显示全部楼层
怀才就像怀孕,时间久了才能让人看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idhb8423
|
2017-7-10 15: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草根还得待在电脑前,闷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hslk4023
|
2017-9-5 21:0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胸口燃起了一团怒火…靠!谁他吗把火柴扔我胸口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xmwk2677
|
2017-10-22 03: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个凑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qjwzt
|
2017-12-8 22:0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开车无难事,只怕有新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中药方剂
尊生保健
针道天下
中医沙龙
新闻中心
a1679675666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杏林杂谈
传统文化
会员之家
新闻中心
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