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休闲天地
›
杏林杂谈
›
选对药,轻松度过三伏天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选对药,轻松度过三伏天
[复制链接]
70
|
1
|
2017-8-23 16: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在中医看来,暑气最易损伤人的津气。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伏邪”所指“六邪”是古时人们的一种说法,即所谓的“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在夏日里暑邪会逐渐的深伏于体内,而不为人知。如暑邪不除,到了秋天,火邪克金,而伤肺气,导致人的免疫力下降,而患感冒、咳嗽、发热等疾病。因此,黄帝内经明确指出要“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不要因怕出汗而躲在空调房里。冷饮不但消不了暑气,反而会伤了脾胃。
三伏天最易中暑。中暑的原因有很多,受阳光直接暴晒,处于高温、闷热且通风条件差的室内,在人群拥挤的闷热环境中。中暑后易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心慌、出汗、发热、乏力、皮肤灼热、腹泻、胸闷、烦躁不安,严重者会有昏厥、痉挛等症状。高危人群:高温作业者、老人、儿童、孕产妇、心血管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等。
一般人应注意躲避烈日,别等渴了才喝水,多吃水果蔬菜,保持充足睡眠,谨防情绪中暑。户外或工厂里的高温作业者、小饭店里的厨师、在室外上体育课的学生等人群,应做好防暑准备,并隔一段时间到阴凉通风处休息。有中暑症状,可以在太阳穴处抹清凉油,也可将风油精滴几滴到水里喝。因中暑而上吐下泻的人,服用藿香正气滴丸效果不错。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藿香正气有解痉、镇痛、推进胃肠蠕动、镇吐、增强细胞免疫、抑菌抗菌等作用。中暑症状如果不是很严重,应立即到阴凉处休息;同时补充水分,小口慢饮,以防加重心脏负担;解开领口扣子、领带、皮带等,保持身体周围通风,有条件者可用温毛巾擦一擦手脚心、腋下、腿窝,帮助身体散热。
天士力生产的藿香正气滴丸,顺应中药现代化的潮流,采用先进的滴丸剂型,利用固体分散技术,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和溶解速度,口服5—6分钟,药物即可在体内溶解被吸收,因此具有起效快的特点;每粒滴丸均有包衣,有效的遮蔽了刺激气味,并且发散出淡淡的芳香气味,使吞服变得容易,即使小孩也不会感到为难,真正做到服用方便;天士力生产的藿香正气滴丸不含酒精,不含糖,水溶性基质,不刺激胃肠,克服了传统剂型的不足。
三伏天养生要注意:
(1)忌冰冷食物,热天多吃姜。三伏天人体的阳气都浮在体表,五脏六腑是寒凉的,如果再吃冰镇的食物或饮料,相当于雪上加霜,尤其是体寒的人,再吃就更寒了。并且冷饮只能暂时让你有种清凉感,但是不能持久解热、解渴。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姜具有温补的作用,夏季可以多吃点姜,补补阳气。生姜性辛温,有散寒发汗,化痰止咳,和胃,止呕等各种功效。三伏天喝姜茶的最佳时机也来到了。生姜4片,大枣4枚,红糖适量,同放入杯中沸水冲泡,一杯温胃散寒的姜枣茶就沏好了。喝姜茶是一种简便易行的保健方法,现在也似乎越来越流行。姜茶一年四季都可以喝,但是夏天是最适宜喝姜茶的季节。
(2)“冬病夏治”抓住三伏灸。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大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中医认为天人合一,在一年中最炎热、人体阳气最旺盛的三天(初伏天、中伏天、末伏天),药物由皮肤深入穴位经络直达病灶、达到扶正祛邪的效果极佳。三伏灸历来是中医用于强身健体、治疗疑难杂症的好方法。三伏天坚持艾灸,对于改善寒性体质具有明显的效果,一般选择穴位为关元穴、足三里、三阴交、气海等。可用点燃的艾条直接对准穴位,距离皮肤3-5厘米左右进行熏灸,固定不要移动。熏灸时以皮肤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艾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宜。
(3)锻炼时间不宜过长。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这样的气候条件,对人体健康有明显的不利影响。夏季里,当最高气温在30到33℃时,老年人要减少运动量,最好选择早晨进行锻炼,时间以半个小时以内为宜。青少年锻炼的时间也不宜过长,以免适得其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褚怡宝
|
2017-8-27 04:33:4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尊生保健
胖女王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杏林杂谈
传统文化
会员之家
新闻中心
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