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买香港保险的亲身经历!!重大疾病保险”保险理财双管齐下

[复制链接]
查看86 | 回复2 | 2017-8-28 16:55: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先容楼主介绍下动机,我就一个大龄单身女青年,随着经济下滑、我突然意识到我的收入那是相当不稳定的,我虽下无小,但上有老啊~~~老爸是个老顽童,明明得了糖尿病还喜欢吃冰糕、我妈一天不运动跟着我爸吃吃吃、截止我冒出给她买份保险前,母亲大人还是健康的。
  
  单位同事给她女儿在买保险、我也就跟着听听,然后对比了宏利、保诚、友邦、最后选了保诚,因为他有赠送保额、对我妈来说是好事、但保费确实有点儿高要五万多、所以我犹豫了半个月、就在这半个月间,我家母亲大人检查出来患了冠心病要动手术,用进口材料保守估计要六万左右。然后我奶奶得了癌症送进了重症监护室、一天开销一万多。我那个去、这是莫菲定律吗?我家母亲大人那么善良伟大、给我和爸都买了国内重疾、就把自己放弃了,然后就她得了重病??!在妥善把我妈安顿好后、我决定为自己加一分重疾,下面就是我整个对比的过程~~~~
胖女王 | 2017-8-28 17: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己给自己做沙发~~~首先我决定只买重大疾病保险。国内我们基本有医保、平时看病报账足够了。所谓重大疾病实际不是让你报账的,是因为在一个人得了重大疾病后基本上是不可能有高强度的工作了,这就意味着你的收入水平将严重下降。。是,你可以靠儿女、靠房子、但肯定不要想靠国家。。如果你家儿女太小、房子一套,难道以后就露宿街头吗??so、重大疾病保险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它会一次性赔付你一笔大的金额来帮助你维持生活、在必要时贴补你的看病费用。。。在你没有医保的时候,重疾赔付后、你就可以自己用重疾的钱来看病。如果有医保了、看病买药做手术在医保可以赔偿的范围内都可以报、超过或者类似进口药材这类医保不给报账的、就自己掏钱了。。。以我妈为例:她是做冠心病支架手术、国产支架8000只给报一半,进口支架差不多3万、分钱儿不报。。如果这时候有重疾、按照重疾标准已经达到预支的标准,保诚可以提取25%、友邦提取20%。。。可惜我没来得及买、我妈也不可能有赔偿、全家里出了。还好父亲大人身体健康、头脑灵活、攒有家产、还能够负担。。我真的惭愧、工作四年,没有存款。。所以、考虑到已经有过医保了、我就只需要再买份重疾就可以了
  
  二、在国内的重疾和香港的重疾间,我果断选择了后者。。
  
  原因1:香港分红力度大。之前提过,我伟大的母亲大人、只懂付出,不求回报。在10多年前、为我和我爸在中国人寿各自投保、我的是五份,一份5万、也就是说当我确定重大疾病后我可以获得中国人寿的25万的赔付。。但是~~~~供款差不多快20年了、我的赔付也还是25万。。但如果那时有做香港的保险(一直都有分红形式的保险),我现在也算有身家的人了~~~~再看现在的、无论国内国外、重疾保险基本都带有分红性质、就是各自的分红是不一样的。。以友邦为例:我查阅了友邦在内地成立的保险公司的产品、它的整体分红还不到香港友邦同类产品的一半。。
  
  原因2、保障的疾病广,而且认定标准没有内地那么严格。
  
  原因3、基于香港的重疾我可以购买香港的医疗险、这是个附加险、只有购买了重疾、人寿一类主险的才可以购买、一年缴费一次。我现在只买裸重疾,待到一定年龄、我可以考虑买医疗险,这个险是支持你在全球范围内看病的、特别是可以在香港,我朋友2013年在宏利给她小孩买了医疗险、现在基本这些看病都往香港走、不过她家在深圳方便、目前楼主人在重庆、不到万不得已应该不会走到那么远去、但就如我妈的病来得那么突然一样、万事皆有可能、还是做好准备来。
  
  原因4、香港买保险原则上不会强制检查、国内必须检查、必须、必须。。。我反正基于诚信原则、把所有去看的病都做了个汇报、然后强烈要求体检、避免以后扯皮。。据说有个美女没有申报自己的隆胸手术就被拒绝赔付了、当然她的病源也是在胸部。。
  
  三、购买额度上面、我选择加保了50万。
  
  我妈妈已经给我买了25万的了、我现在买因为年龄已到过了30,所以保费还是很高的。本来想买个100万保额的、这样我一年要缴个2万6左右。重疾保险在家庭财产配置当中应该算保障型,应该还有点儿风险投资才对,考虑到我的收入就是那么多、我决定把额度降成50万、这样我一年缴费差不多1.3万人民币。如果是给小孩卖的话只需要不到5千块钱。所以、早买早节约。。我以前买的国内重疾一年才交880块钱。。节约下来的、我跟保险经纪商量了下、选择做了一份香港的环球基金定投、每个月2000港币,就当我强制储蓄。。。这个的收益按照我朋友买的、每年在9%以上、她选择的每月定投6000港币,2014年开始买、目前已经投了11万了、账户价值已经到16万了。这是个豪姐、我不跟她比。。反正,到最后、我在香港做了两个保险,一个友邦的重疾、一个fwd的基于保险的基金定投(身故赔偿105%)。
  
  四、对比了保诚、宏利、友邦后、我结合自己的情况,为自己购买了友邦的加裕倍安保。
  
  就像之前说的、我其实是准备给我妈买保诚的,因为保诚在头十年要赠送35%到保额、也就是说、你投保50万、如果在前十年被诊断患有重病,那么你的赔付是50万(1+35%)+分红增值部分。。具体还是要看你是在第几年发现得了重病的。但是在进入五月后、友邦也推出了这项服务、30岁以下赠送50%,30岁以上赠送35%,当然保诚也有应对,反正香港市场上这两家的竞争最大。。我觉得很好啊,这样我们享受的就是竞争后的服务,多好啊~~~
  
  但由于是给自己买、我也考虑下我得病的几率、目前一周健身4次、控制饮食、十年内得重病的可能性还真不会太高。。所以这块儿对我没有太大影响。
  
  那么我最看重的就是理赔了、目前我自己还是有些小毛病的,特别是我有个窦性心律过缓、就是心跳过慢、我还是很怕死的。对比了保诚跟友邦对每一个疾病的定义、本人觉得友邦要宽松些。比如还是我妈的冠心病搭支架:保诚是一根血管堵塞达到70%、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冠心病的治疗是堵50%以下简单吃药、50~70%加重吃药、70%以上动手术进行搭支架。保诚的赔付就是你要达到做手术的严重程度了,才可以获得预支赔偿。,而友邦对此的判断是一根60%、一根30%就可以、基本上冠心病一堵就是堵几根,我妈是三根,30、40、70。。另外还有个对于心脏病的定义,友邦也略宽些。。考虑到我买重疾还是希望在真的需要的时候能尽快赔付。所以、考虑再三、我选择了友邦aia。
  
  下面我说下我购买的过程吧。。
  
  1、定机票住宿、提前预约,还是很划算的,据我保险经纪说她最便宜买到过重庆到香港往返的机票含税哦、才800多。这回楼主没那么幸运、本来是可以再等一个星期的、但是我妈这此突然生病刺激到我、反正都要买,干嘛不提前、拖来拖去耽误的是自己、所以马上给经纪说约时间做认证。。
  
  2、其实原则上应该要提前半个月预约保险公司的认证。但是我突然提出来,要求又这么强烈、我的保险经纪只能动用公司的力量帮我硬生生地插了个队。我周二说买、周末就买到了。那是相当有效率的
  
  3、在去香港前一定要跟保险经纪说明自己的身体情况,特别是有医院住院记录这些的,那些保险公司用身份证一查,什么都差得出来。。这回我就申报了两项、保险公司要求我到香港重新接受检查。就这点也是我舍保诚选友邦的原因。。保诚没有自己的体检中心、如果他们认为你需要体检就会安排私人医院、你想想整个保诚要体检的都涌过去是不是要排很久的队伍嘛,然后如果涉及到b超检查那又是另外一个地方、都需要预约的、在我跟保诚的经纪沟通的过程中、对方也一再表示喊我别动不动就披露那么多问题。。晕、我不披露出来、以后我生病被拒赔、我找谁呢~~~后来我是找的一个朋友、也是凑巧了、无意中得知他们在做海外理财、随口问了句,别个答复得非常专业、把友邦和保诚的做了对比让我选择、而且一再强调要体检。(他们是个第三方理财机构、香港的各个保险公司都可以通过他们进行了解、由他们协助安排到各个保险公司去体检这些、最后还是去保险公司签合同。)。我周二提交体检报告,对方答复必须检查、友邦又自己的体检中心,但已经没有办法预约进去了、所以他们给我向友邦申请到去私人诊所检查。
  
  4、赴港购买。。这是最后一步、也是最累的一步。我带着我的体检报告原件提前一天到了香港、由朋友陪同草签合同,条款很多、填个合同要填1个小时、我是在重庆的时候就把我的信息发给香港这边,他们已经按照我信息进行了填写、我需要坐的就是进行核对。。在核对无误后,告知我第二天九点在炮台山友邦广场进行签约认证。我以为要很久哈、因为我朋友去保诚的时候不知道是不是没有预约好时间,在那里活活等了六个小时、才做了认证、都没时间付款、后来是回了重庆后做的汇款。我很幸运、第二天早上九点,公司开门就进去、我是第二个。在核对合同内容后、友邦认证的工作人员进来办公室跟我核实合同内容及购买意愿,整个过程十分钟不到让我诧异。。然后十分钟后、有位财务人员进来,让我刷卡、这是预付的,因为我还要体检等核保部结果。
  
  5、体检,这个我一定要提下、很有意思的经历。按道理来,我应该直接在做认证那里进行体检,但是由于排满了、插不进去、友邦给安排去了家诊所、由第三方检查后直接提交给友邦。诊所位于尖沙嘴、有三层。我是做的全身体检和尿检。等了很久、因为没想到早上的认证那么快就完了、我们本来预约的11点、最后我们10点过就到了那里、但没办法、只能生生地等到11点。。
  
  6、开卡。现在内地人去香港开卡很难了、渣打要求存30万才给开。我朋友提前一天去都开到了的、我第二天去就被婉拒了、后来公司这边马上调整去了最近的汇丰、开卡成功。还是个双币种、哈哈哈哈、安逸得板。。
  
  最近就是回重庆等消息了。。。一直都想把自己这段经历梳理下。。人应该为自己做个规划、赚钱是为了享受生活、但人能赚钱的时间很短,但花钱得时候却很长,养孩子、给父母养老、给自己养老。中国人传统得想法还要给孩子留一笔遗产。25到50间是赚钱的、35到死都会一直一直花钱,如何讲收入进行合理安排,是每个人应该好生考虑的事情了。。
  
  我确保了在得了疾病时候有75万的赔付,而且相当有可能有分红保额。我不去麻烦我的子女、但我也不会让自己晚年过得凄凉。呵呵、考虑得太多,但终归是最近经历我母亲、奶奶重病后的深刻感悟。利用这点儿时间发给大家看看,仅代表我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判断。。。。手指都打断了,累
mbld3820 | 2017-8-30 06: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必须得顶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