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休闲天地
›
杏林杂谈
›
论“易医” --林清泉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论“易医” --林清泉
[复制链接]
1610
|
2
|
2003-6-7 13:59:32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论“易医”
林清泉
“易学与医学”这一命题可以说是老生常谈的了。本文将对此提出一些思路,也算是我们探索易医的“序言”吧。
一、“易医”综合性强,值得单独成立研究体系
易医直接研究的对象是疾病和医疗,它必然会涉及到人体科学、生理病理学、养生学、气功学、中医学以及遗传学、生态学、生物学、宇宙生物学、伦理学,乃至包括人生观、宇宙观在内的心理学、哲理学。可见它是综合性很强的边缘性学科,真有必要成立一个全方位综合性高档次的研究体系。不久前在西安成立的“中国预测医学研究会”就是一个应运而生的专业性全国性学术组织。
二、易医的重要性
人类完全有希望通过易学博大精深的原理去洞察和破译人间医理病理的玄机奥秘。
易讲阴阳,阴阳学说对万事万物可以进行阴阳分类,可以通过阴阳“三定律”(即“不易、变易和交易”)去描述事物发展的生化演变过程。生病是事物中的一种模式,也可以通过易理去弄清它的阴阳变化规律,从而建立预测医学及易医技术,逐步破译病理病根的玄机奥秘。
什么叫病?阴阳失去平衡就是病。中医认为治病不外乎调平阴阳。我把病因病理分成三种类型:
1.外因致病。由于外界与体内寒暑冷热偏重,内外不适,引起体温、血压、气血、体液等方面的阴阳失调。这类病属外因引起的,包括死伤、中毒。
2.内因致病。由于七情六欲过旺,喜怒无常、思虑过度、哀乐偏激,由伤神而导致伤形,出现形神阴阳失去平衡,而伤五脏六腑,这类病称内因病。随着文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繁杂,这类病也越来越多。
3.因果致病。往往由于人(今生或前生)的行为作孽,伤天害理,导致心理失去平衡,忧郁内疚,生理运行失控,而得了奇难杂病。这属于与肉体不同的“灵魂”得病,称为因果病。虽然患者数量不多,却难于疗治,因心身失去平衡较难调平。
如何用易理、易术去操控调平以上三种阴阳失调的矛盾呢?这就是易医、预测医学研究课题。
三、易医的预测可测性
易之为易,万事可测,“病”也不例外。
其实,古今中外的预测家们就常常对病灾进行多种方式的预测、检测。高明的中医大师们也重视查病、测病,探索“未病先知”奇术。由于此术甚难操控,江湖术士又往往不传不研,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往往导致误传失传。
今天我们的任务是以易理探讨医理,以易测建立测病术,把这门学问拓扩引上“太极科技”的新型科技轨道,从而创立一个崭新的太极预测医学体系。
四、易医的实用性
易医虽十分玄虚,易术却十分实用,把易与医结合起来,探索新的太析医术,它的实用性将更大,市场更宽阔。谁敢说一辈子不生病?包括科学家、气功大师、方丈。
如果地球人仍按旧式的医术办事,即被动地等病来了以后再去治,那就太晚了,未免太可怜了。能否换用多种手段,预先测出“病情”,不依赖药物,而采用多种无药技术去调平阴阳,做到“未病先知”、“治于未病”,那该多好。这也许是最高超的病理观和免病术吧!
五、易医的超前性
尽管以上思路不致于被打成“迷信”,然而易医这个新领域的研究刚刚起步,破译的成果还不多,社会影响还不大,敢于前来“探险”的学者暂时还不太多,目前,多数人还是袖手旁观,顾虑重重,心忧忡忡,甚至说些风凉话。主要原因是这门学问太超前了。
太超前,必然只有少数人打先锋,“曲高和寡”么!
超前,虽说难以被接受,却的确真真实实是一颗被埋藏的珍珠,值得下功夫发掘。目前人类处在“阴虚阳盛”阶段,我们的任务是给它施以“滋阴潜阳”术,大家合力探索它、破译它、发掘它,让它早日出土、调平阴阳,中和为度,让它闪闪发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秦汉
|
2005-4-3 22: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易医” --林清泉
我找林清泉老师
我要请教一些问题 请加我 QQ262720735 有支持林清泉老师 的也请加我 共同探讨 中华太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路过天堂
|
2005-4-5 19:39:25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易医” --林清泉
万人皆醉我独醒容易,
要做到万人皆醒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心斋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杏林杂谈
传统文化
会员之家
新闻中心
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