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浅谈佛教以及它在中国的发展和演化 

[复制链接]
查看2164 | 回复2 | 2003-3-3 02:37:15 |阅读模式
作者:思无邪   

一.佛教的产生和基本教义
1佛教的产生
佛为什么出世——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为众生开、示、悟、入佛知见。
a.诞生
按中国的史料推算,释伽摩尼佛生于公元前563年,比孔子大12岁,我们看那个时代很有意思,东方出了释伽摩尼、老子、孔子;西方出了柏拉图、苏格拉底,真可谓是圣哲的时代。
神话: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走了七步,每一步脚下都现出一朵莲花。按理说佛应该知足了,又是王子,有娇妻美眷,可他发现这个世界是有缺陷的,什么缺陷呢。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爱离别、怨憎会、五蕴炽盛苦;这是做任何帝王将相都是无可避免的。
b.出家
19岁出家,修~行十二年,当时印度的宗教,有各宗各派的修持方法,释伽摩尼学了六年,在雪山修苦行,“日食一果”,悉达多骨瘦如柴,净饭王派了五个随从随他去,三个忍受不了苦行,离开了,另外两个一天看到悉达多恒河喝了牧羊女的牛奶,以为他退道了,也离开了。还有一种说法:佛一天在岸上,听见一个琴师在讲:弦紧易断,松则不成音调。所以认为苦行不是道,佛就在菩提树下静坐,发誓:不成道就不起此座,终于49天后黎明观启明星悟道。
佛悟道了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呢?三叹:“奇哉怪哉,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他这里的众生范围可大了:猪狗牛羊,蚊蝇虫蚤都是,所以要是讲民~主的观念的话,佛是第一个提出来的,而且他不仅仅提的是人的民~主,是所有众生的民~主。
c.传道
佛看了因缘,先要度桥陈如,桥陈如的传说:歌利王节节肢解;传道49年,最先说的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最后说的是《涅磐经》
d.弟~子和菩萨
常随弟~子
1.桥陈如;
2.迦叶,苦行第一,传说他在云南的鸡足山打坐,等弥勒佛降生,拈花破颜,也是禅宗的初祖,有初祖一直传到了28祖菩提达摩,到了中国。
3. 神通第一的大目健连;
  4.记忆第一的阿难(庆喜)佛成道日,也是他的出生日。记忆第一,过耳不忘。佛涅磐的时候,阿难以四事问佛:1。结集经典,开头如何说呢,才熄灭众疑。2。以后修~行方法,应依什么而住?3。以后以什么为师?4。恶行比丘,如何对待之?
佛答曰:1.如是我闻。2。依四念处而住a。身不净;b。观受是苦;c。观心无常(如海波);d。观法无我(法有色法、心法,人没有明白佛法我执,明白后法执,人法双亡)3。以戒为师;4。不与恶行比丘争辩。
5.孙悟空的师父须菩提,意思就是空生,《金刚经》他就是当机众,请法的。所以他的徒弟也叫做“悟空”。
6.智慧第一的舍利弗。
常随众一千二百五十人。
菩萨的含义:菩提萨多(梵文:觉悟有情的意思)
(1) 文殊师利菩萨:菩萨里智慧第一,在文殊菩萨宝相里他骑着狮子,一手拿剑(方法),一手拿书(智慧),象征了他慧剑斩情丝,他是七佛之师,释伽摩尼佛以前都是他的弟~子,他是倒驾慈航,隐大示小,做菩萨来给释伽摩尼佛护法,中国的道场是在山西的五台山上。
(2) 观世音菩萨:也叫观自在菩萨,般若心经里就是他。名联:家家观世音,处处弥陀佛。西方三圣。左为观世音,右为大势至。和我们中国人最有渊源了,没有孩子了去找他,求子观音、有鱼篮观音、有千手千眼观音,一个手里有一只眼睛,手代表方便,眼代表智慧,道场在浙江的普陀山上。
(3) 普贤菩萨:道场是在四川的峨眉山,普贤菩萨在佛教画像里是乘一头六牙大象而来,为什么六牙呢?代表了菩萨的六度万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普贤十大愿,必修之课。

(4) 地藏王菩萨:大家知道的一句有名的话就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这个就是在讲地藏王菩萨,他在中国的道场是:江西的九华山。
  (5)弥勒菩萨(慈氏)阿逸多菩萨:佛的传说,下一个佛就是弥勒菩萨,不过还要等三大阿僧祗劫(很久远的年代)他才会成佛,唯识论的的鼻祖,他现在在哪里呢?佛教的传说他在他化兜率天宫。
宋代的布袋和尚传说就是他显化的,他整天在街市上背一个布袋,别人问他“什么是佛法”,他就把手伸出来,那个人又问,“就这么回事吗?”,他看你不懂,就把布袋一兜,转身走了。临终的偈子:“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睹人青眼少,问路白云头。”
为什么要讲这几个菩萨呢?那是佛教在做生意,为什么啊?你想啊,活着的时候,茫茫人海有救苦救难观世音,有开大智慧的文殊菩萨、有乘着愿力而来的普贤菩萨,死了后升天有弥勒菩萨,去了西边有阿弥陀佛,东边有药师佛,南边北边有多宝佛等;万一进了地狱呢?不要紧,有地藏王菩萨等着你呢。所以,这个佛教的广告打的最好!
E.说法49年,一个字都没有说,是不是睁眼说瞎话呢?不是的,真如本性如如不动,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真如自性,是如如不动,所以在佛的实相本性里,实在是没有说一个字。
2大小乘佛教的区别
十道众生: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牲畜、饿鬼、地狱;
佛、菩萨、缘觉、声闻是四圣道,其他就是六凡道,六道轮回。
缘觉、声闻又是小乘,什么是小乘呢?形象的说:就是自了汉,只管自己开悟,得道,不关其他人的死活;小乘,小乘偏空。
佛、菩萨是大乘:大乘偏有,你看庙里的菩萨,都穿的很漂亮,戴首饰项链,现在家相而度人。
(一)声闻:说四谛法,三转十二法谛,苦、集、灭、道。
(二)缘觉,也叫辟支佛
“春观百花开,秋观黄叶落”,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名识,识缘名色,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
(三)六度万行
(1) 布施;
a.财施分为内财施和外财施;
b.法施:说法利益众生;
c.无畏施:若有人遇到飞来横祸,你去安慰开导,甚至愿意取而带之。(鹿野苑的由来)
(2)持戒:三无漏学:戒、定、慧;
戒:身三、口四、意三。身三:杀、盗、淫;口四: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三:贪、嗔、痴。
(3)忍辱:
公案“我性如灰”;歌利王肢解身体。
“有人打老拙,老拙且睡倒,涕唾在面上,随它自干了,你也省力气,我也无烦恼,这样菠萝蜜,就是妙中宝。”
(4) 精进:
身精进、心精进;
(5) 禅定:四禅八定;
(6) 般若:
实相般若、眷属般若。 

二.佛教在中国的流传
   1.传~法人
(1) 达摩祖师;
禅宗二十八祖,拿着衣钵就出国了,来到了中国,这要在中国还不被骂死,一定说这个家伙是汉奸,先来到了梁武帝,公案:梁武帝—— “南国三百六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他修了许多的寺庙,甚至把自己的捐了成为奴隶,然后让大臣赎回来。他问达摩“多少功德?”达摩说,“人天小果,有漏之因”。
引申:漏勺,西游记说,人身就是一个漏勺:吃的漏了,喝的漏了,粮食清水让我们变成了屎尿、学问也漏了,最后死了,连身体也漏了。
达摩祖师和梁武帝一言不和,一苇度江去了少林寺,面壁六年,面壁的时候,闻“蚁斗如雷”,这个就是境界了,后来他传给了二祖慧可——三祖僧颉——到六祖慧能——花开五朵——临济宗——法眼宗——曹洞宗——沩仰宗——云门宗。
六祖以后衣钵就失传了,被六祖藏起来了,因为五祖说了,自你以后,拿了衣钵的人,命若游丝。
公案2“一个和尚打坐,到了春天冰融化了,万川奔流,如千军万马一样,那个定力真是厉害。”
公案3“窥基法师去看一个禅师,禅师很有些厉害,可以不倒档(不睡觉),窥基法师那可就睡觉,还打呼噜,吵的不行,禅师就说了,出家人怎么这样呢,睡没有睡相,还吵我。法师说了:“你才吵我呢,你抓了一个跳蚤,本来要捏死,后来想不能杀身,就放了它,放也不好好放,还能瘸了它一条腿,害的我没有睡好。禅师心想,是啊。——天人没有送饭,山头都是护法神,看不到。”
(2) 鸠摩罗什法师
苻坚东晋,派吕光去抢龟兹国,在西凉立国了,兵乱,姚兴要法师,然后就把吕隆灭了,将鸠摩罗什请到了长安,主持经典的翻译。有八百多人和僧侣参与此事。翻译了三百多卷,《金刚经》《妙法莲花经》都是这个法师翻译的,传说:涅磐后发誓,若翻译经典无错,则火化的时候舌头不烂,果然舌头没有烧化。
(3) 玄奘法师
我们都知道是唐三藏,去印度取经,历经十八年,然后回来唐王叫了当时最优秀的三千僧人,字斟句啄的讨论翻译,所以,佛经很美,简直没有一句废话,流传这么久,也可看到中国文化保存的完整,在佛教的发源地已经没有大乘佛经了。
2。佛经引入中国
 〈楞严经〉——铁轮圣王,古时候佛经被带出国是违法的,它是一个僧人缝在肚皮里带出来的。佛经:楞严经先没了,楞严经是成佛正因,证果捷径了意,众生业转重,故先隐没。最后只有《阿弥陀经》多存了一百年,也没有了,就只有“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阿弥陀佛——佛。苏东坡“自从一读楞严后,不读人间糟粕书。”

 〈妙法莲花经〉——银轮圣王——天台宗。
 《大方广佛华严经》——金轮圣王——“不读华严经,不知佛家之富贵。”
 〈楞伽经〉佛教哲学话的经典——唯识论;
 《金刚经》——般若真空。
 《圆觉经》——佛的正法眼藏,它的修~炼方法:a。奢摩它(静)b。三摩钵提(神通)c。禅那(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 《维摩诘经》——维摩诘居士在家佛;
 〈净土诸经〉——净土宗——念佛法门;
 藏传佛教:密宗。

三.佛教在中国的演化
1. 佛教和道家、儒家融合的过程;
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
a. 佛教说的是“真如,菩提”,道家说的是“道,太极”,而儒家说的是“吾道一以贯之。”这个“一”字,也是“志于道的道”本体而言是一致的。
b.举一个例子:佛教:一切圣贤皆以无我法门而有区别;道家:无欲则刚;儒家:毋意、毋必、毋我;都讲到了一个“无我和超我的问题”
c修~行:佛家:禅定;道家也有,打坐,静定;儒家:曾子《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d.佛教有十八界,有“眼观形色内无有,耳听尘事心不知”,而道教呢“五音使人耳聋,五欲使人心乱,五色使人目盲”,儒家呢“非礼勿视,非礼勿看,非礼勿听”因为他们相通相融的很多,所以就产生了中华文化一个奇特的现象,儒释道三者共存。
发展到了宋代的理学,宋儒干脆借鉴了佛家的思想,而产生了理家。
e.民间更是将这些混杂在了一块,如《西游记》,道教的神仙和佛教的菩萨、罗汉都在一块。
道教的吕洞宾成了佛教的护法神,儒家的包拯死后成了阴间的十殿王之一,归地藏王菩萨管,这在别的国家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你能想象伊斯兰教的神和基督教的神在一块吗?
所以,中国的文化是最早实现了多元化的文化。
2.佛教对中国的文化的影响,开出了一朵艺术奇葩;
a. 文学:四大名著〈西游记〉就是以玄奘法师以及印度的神猴传说而来的;
〈红楼梦〉开首就是道、释家的人物发现了通灵宝玉,最终宝玉也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出家了;贾雨村的出家。开卷语“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里确实有佛味。
《水浒传》里的鲁智深,南开的学者专门阐述过他,他是典型的佛教文化融入中国文化的例子。
诗人:白居易、王维(字摩诘),苏东坡,李叔同,南怀谨;〈指月录〉〈六祖坛经〉等。
b. 绘画和雕塑:三大石窟,敦煌莫高窟壁画,山西的云岗石窟等,龙门石窟,就敦煌的莫高窟而言,它涵盖了从北魏一直到清代的壁画和佛像,简直是一部中国历史的缩影,它的价值远远超越了佛教洞窟那么简单。乐山大佛
c. 建筑和名胜:寺庙:: 甘肃拉卜楞寺、西藏的布达拉宫、山西浑源悬空寺、藏有佛舍利的法门寺、开封大相国寺 、嵩山的少林寺等等,构成了中华建筑、人文景观。名山多僧占,峨眉山、五台山、九华山、普陀山四大佛教名山。
d. 佛教生活化:观音菩萨、鱼篮观音、送子观音。当然,也有恶意的利用,白莲教谎称“弥勒转世”,甚至现在的“**功”打着佛教的幌子贩卖邪教的勾当。**功的佛教本质从一点就可以看的很清楚:佛教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而哪里有鼓动自己的教徒去自~焚的呢?此外,佛是最谦虚的,六度万行,忍辱,不自我标榜,一切众生平等,甚至佛自己也和众生无差无别,怎么会自我吹擂呢。**功的功法来源于:九宫八卦功和禅密功,所以它有一定的效用不足为奇。

3. 佛教的传播:两个层面的传播
a. 寺庙、雕塑、佛像、壁画的传播,可以说的形象的传播,浅层的传播;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烧香、叩头、拜佛、财施、修福不修慧。
由于这个缘故,所以就被许多对佛教不理解的民众定义为迷信,破四旧来打倒,为什么啊?整天正事不干,就在那里叩头烧香,祈神求福。
b. 佛经、心印传播,闻思修慧,深层的传播,抽象化的传播。
了义教;就是真正的大乘的教法
不了义教:因为佛的当机众不同,因人而说法,譬如给小学生就不要讲微机分了,讲加减乘除就对了。中学生就可以涉及到了函数,大学生就可以讲,因材施教。
  由于这两个层面的传播,而且由于佛经经文深意的古奥难懂,就造成了这样一种文化缺憾:很少有人研读过佛经,研读过真正搞懂的人很少,而能按照佛经的教化去修~行的就更少。
了解了佛经而不去修~行,就如入了宝山而空手而归,正如佛在《圆觉经》里比喻的,佛经就是指月亮的手指头,要顺着手指的方向才能发现月亮,而不要光看手指,这就是对那些虽然读了经书,但死读书、而讲佛经作为学术探讨的人而言的。
基于以上的原因,很少有人真正了解佛经,佛教曾作为破四旧而被打倒也是情有可原了。
另外,对于那些并不了解儒释道文化精髓,而是道听途说、一知半解就将中国的古老文化归类于封建文化的糟粕而去打倒,这样的态度绝对是不负责任的。
4. 佛教和科学
佛教和科学冲突吗?我看不见得,它们有分歧,也有共同点。
我举一个例子,大家都知道般若心经里有这样的句子:“色就是空,空就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梁启超还是谭嗣同就说过,这是什么嘛?简直就是顺口溜,颠来倒去的。
“色这里是代表物质,色就是空呢,学过微观物理学的很容易就知道,我们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离子构成,而在它们之间呢,绝大部分是空,再将原子核分解呢?会发生核裂变,爆发出巨大的能量,它的里面也基本上都是空,我们不妨这样想象,太阳系是一个大原子,太阳是原子核,地球等是电子,我们中间也绝大部分是空,如果将元素一直分解下去,最后就得出了空。
而第二句更妙了,空就是色,这个“空”就是物质?这是否和能量守恒定律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三句如何理解呢?色不异空,我们挖地的时候,把土挖出来了,就出现一个坑,那没有挖土的时候这个坑存在不?存在的,不过被土遮蔽了,所以,土和空是同时存在的,而将土无限微分的话还是空。
第四句就妙了:空不异色,空里也会存在色,这个是否和宇宙黑洞里有物质的形成有关呢?我是设想,而且这个仅仅是我个人的观点,提出来讨论。
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譬如佛教和医学的例子,佛教的止观法门,观鼻息,以及达摩祖师到了少林看到弟子坐禅身心嬴弱,传授了他们武术,从此有了少林武术的发扬和光大。
5. 佛教在现实中的意义以及发展的方向
这个问题我不打算来多说,我想提出来大家探讨,佛教在现实中有无存在的意义,以及它的发展方向何在?我想听听朋友们的意见。

附一《杂论》
1.莲花的比喻:花果同时、花开莲现、花落莲成。根在泥土里,茎水里,花在水上,泥里象征着凡夫,代表有,水里茎象征二乘,水上是超出空有,表示中道了义。
2.经藏——定学、律藏——戒学、论藏——慧学,三无漏学——戒、定、慧,由戒生定,由定生慧;比喻:戒定如同扁担的两头,中间是慧。
单三:人、法、喻。复三、具足一。
3.“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五行:金、木、水、火、土。
宇宙大人身,人身小宇宙。
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如何理解呢?我们可以把欲界理解为腹腔,色界为胸腔,无色界为脑腔。
腹腔有胃肠以及生殖器,就相当于我们欲界众生要“食色性也;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胸腔有“心,肝、肺”,心是代表火,肝是木,侠肝义胆,象关公这样的义士估计死后就成到了色界。
无色界就是大脑,大脑就是产生思想、灵感的东西,则圣人,如老子、孔子或者去了无色界,但佛陀连三界一块跳出来了,不轮回了。
4.十八界:色尘、眼、眼识;以此类推,声香味触法,合成十八界。
5普贤十大愿:一。礼敬诸佛;二。称赞如来;三。随喜功德;四。忏悔业障;五。广修供养;六。请佛住世;七。请转**;八。恒随佛学;九。随顺众生;十。普皆加向。
6. 为何不吃肉?
答:一。众生平等;二。因果轮回;三。血糖浓度;四。动物临死都有憎恨之意;五。不能将我们的肚皮成了别的动物的坟墓。
7. 有无地狱?
答:有,如二次大战时的集中营;如现在非洲一些贫困国家。如殖民地下的旧中国。
公案“和尚无老婆”。





匿名| 2003-3-3 02:38:41

[转]浅谈佛教以及它在中国的发展和演化 


附二《人间八苦》
佛经我粗粗看过几本,略知皮毛,这里不妨抛砖引玉,弄斧班门,略述一二。
佛经讲人生有八苦,何为八苦?
一者生苦,人之出生如生龟脱壳,痛之异常,无怪乎每个婴儿一出世都啼哭不已。在胎内也艰于呼吸,行动不便,但人们都惯于忘却,这些前尘旧事,却也记不分明了。
二者老苦,无论帝王将相,贩夫走卒,寒暑相推,时日变迁中身体颜容渐渐老去。忆往昔少年风发之不可追,叹旧时佳人桃面之随风逝,实在无可奈何,沧海依旧,人事昨已非。
三者病苦,人世间完全健康又有几人?病有身病,心病之分,身病又分死病,不死之病;医者救不死之病,死病却也徒呼奈何了!且病者苟延残喘,力嬴体虚,若走肉行尸。更有心病者,神识蒙垢,受其煎熬,假意虚情,忧悲交心,或苟且,或卑怯,或狂妄,或烦懑,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不亦苦乎!
四者死苦,人之于世,腾达与否倒未必,死则是一定的。人之死,如活牛剥皮,痛之异常,魄散魂飞,四大分离,辗转何处,谁能知之?奈何钱财事业妻子儿女只得抛下,顾及不得了!
五者爱离别苦,人之于世,有父母,子女,夫妻,朋友之爱,但曲终人散,缘了各东西,生离死别是难免的。多少有情人“执手相看泪眼”,多少白发人送黑发人,旷男怨女,一灯如豆,捣衣声起,依旧飘零!
六者怨憎会苦,不是冤家不聚首,人世间或闲言,冷眼,鄙夷,背后使绊子,恨不得千刀之万剐之。此苦逼迫交集,常与人诤斗,辱骂,毁躏,脸做鸡皮红,慨慨然“他~妈~的”乎!徒费心神,苦矣!
七者求不得苦,物质的丰富使人的欲望愈加深远而精致了,得到的却并非自己追求的,钱财,名声,事业,家庭,似乎样样都重要,但最后呢?求有所得,安然享其余年着又有几人?
八者五蕴炽盛苦,五蕴者,色,受,想,行,识也!色者,泛指物质;受,心理,生理的感觉,触觉;想,心理的一切活动;行,自身的行为;识,包括八识,眼耳鼻舌身意为前六识,后二识为阿那末识(俱生我执,也就是有自我的观念),阿赖耶识(为前七识的根本,犹如大地,前七识为大地上之树木)。炽盛者,如火炽然旺盛也。色(物质)的丰富给人带了方便和苦恼不再赘言。而行为,思想,感受以及所见所闻给人带来的困惑和苦恼就更其多了。所以现代人的思想要么昏沉要么散乱,行为也无序,理想不过是更加的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已,这与自然的法则是相悖的,终归人类要为这一切付出代价。
而佛经就是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苦恼的根源,不如此,佛也就不成其为佛了。而这解脱的根源何在呢?释迦摩尼佛拈起了一朵花,迦叶尊者破颜而笑了,佛曰:“吾有实相无相,涅磐妙心,咐嘱摩诃迦叶。”这就是禅宗的由来,迦叶尊者为何而笑呢?人生的真谛那生死间的奥妙会否因这一笑而显露些消息呢?
这是人类的秘密藏,天地间的明心。
    附三《科学和“鬼神”》
这里我想阐述这样两个观点。
一.这句话隐含了一个前提:科学是绝对的真理,由科学所得出的结论是颠扑不破、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那么我想问问,什么是“科学”呢?
科学是测量。伽利略语。
简言之,科学是用“测量”的方法认识世界,进而利用自然资源的一个知识系统。在此理解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说科学是一个实践过程。
同时,科学也是一个认识过程。科学是人们用已有的工具和知识对未知事物的认识,是人类对未知世界的一种主动探索。
以西方的自然科学为例,它是以分析的方法从研究已知局部到推演可想象的整体或更小局部。
分析科学的长处是局部研究,所研究的也永远是“局部”。不幸的是,人类必须对某种层次的整体加以描述,而许多整体又无法科学的测量,就只好以有关局部的知识对整体加以“推演”或“预测”,因此,在这些“预测”和“推演”中有数量不同的“水分”就是不可避免的了。所以才会有前人测量或推论的结果经常被后人推翻的现象。
有此可见,科学又必然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如上所述,科学就是测量,然而由于测量工具的东西虽越来越多,但无法测量的东西仍然无数。所以科学,仅仅是目前人类经验和能力所及了解宇宙的程度而已。
既然科学并不是一个静态的,一个绝对的真理,一个终点,那我们就不能简单笼统的拿“科学”这个幌子去反斥任何超越自己理解和想象的事情,而将之定义为“迷信”。
二.“鬼”和“鬼”的文化。
综观人类历史,我们发觉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任何一个国家、民族,在它的任何时期,以及由它延伸出来任何的宗教和文化都有关于“鬼”的文化。这完全是巧合吗?
谈到“鬼”的文化,就不得不谈到“形而上”学,恰恰在这一方面,偏重于“实践和测量”的科学对它是无能为力的。

抛开这一点不谈,我们先来谈谈人类探索世界的局限。我们都知道,人类是通过眼看、耳听、鼻嗅、舌尝、身触和思维来探索这个世界。
这就相当于人有六把小铲,用这六把小铲来挖掘这个未知的无边无际的宇宙,无疑这是有局限性的,就如同用萤火虫的光照亮喜马拉雅山一样不可能。
有句成语叫“坐井观天”,井中的蛙它以为世界就是这个井,因为井外的世界是这只蛙无法也无从去感知和想象的。
那我们人呢,仅仅由于我们不了解无知就武断的认为那是不存在的,是迷信,而堂而皇之的拿着所谓“科学”的大旗扣一顶“迷信”的帽子,这样的态度是客观的吗?
宇宙的奥妙不是人的意识能够推测的。系统的科学和文化的发展只有几千年的历史,用几千年仅仅在地球(在宇宙中不过是一个小尘埃)的经验来揣测整个宇宙的奥妙,而对于超出自己理解和经验范围内的东西一味的排斥,那样,才是真正的迷信。

看到大家的争论,我也简单的谈谈自己的看法。欢迎大家一块探讨。
另:关于“科学”的定义我引用了加拿大学者厚德的论文。在此说明。
匿名| 2003-3-3 02:41:30

[转]浅谈佛教以及它在中国的发展和演化 

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
这是个什么破地方啊!!
大家看我帖子里打了多少个~!
为了找出这些违禁的字眼,我花了半个多小时呢:(
这个作者山野老人和六经或许都见过,就是修证论坛的主持人:)
我特别喜欢他的佛教系列文章:)
与大家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