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有识之士,你们怎么了?

[复制链接]
查看1046 | 回复2 | 2003-3-20 21:38:57 |阅读模式
  看了陈新华先生的《癌症的中草药治疗》一文,感慨良多。文章的高妙之处自不待言,倒是其中一个小地方引起了我的注意。
  以陈先生此等杏林高手,所接触到的病人也会对他半信半疑,更有把中医当做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的。这让我想起我身边发生的一些事,中医、中医院,普遍是老年人的首选,而年轻人很少涉及。民间中医的地位更是如豪门“外室”般躲躲闪闪,见不得光。
  有朋友偶尔谈及某中医医术高超,往往也是说:“姑且一试。”而此位中医必位于某小街暗巷之中,求诊之患者也往往是有人带领方能前往。而若此位之药果然灵验,患者最多也是说一声:“我很服这位老师的方。”本来可以“活千人”的高手,终其一生,或许也只能“活百人”。
  想中医以堂堂千年积累,皇皇如山典籍,何以竟沦落至此?!
  中医今日之境遇,原因复杂,不可一言以蔽之。然而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宣传。中医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融合多种思想,长期以来,讲究的是淡泊清静,与世无争的养生之道。这与生活节奏异常快捷的当今社会难免格格不入,所以,“变”是势在必行的。
  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本是中医用药的根本,何以不能用在中医的传播方式上?我观中医诸君,牢骚满腹者有之,坐等甘霖者有之,更有心灰意冷、唉声叹气、以至迁怒他人者。此皆非良策。
  试以昆曲为例,这个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一度竟濒于灭绝。然而在昆曲界的共同努力下,抓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机遇,大力宣传,终于让它起死回生。中医今日之状,亦有三分类此。
  
  新浪中医在线开版以来,反响热烈,求诊者日众,然中医界对此反应冷漠。究其意见,不外有四:
  一、此处力求通俗,无法进行学术研讨。
  二、此处来者皆普通求诊者,三言两语即可答复,杀鸡焉用牛刀。
  三、临屏处方,风险颇大。
  四、版式难看,不能提帖,眼花缭乱。
  先生们大错矣!!
  新浪是最大的华人社区,中医在线面对的,是千千万万普通求诊者,通俗易懂是根本宗旨,目的是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知识,认识中医面貌。定期用适合众人阅读的语言将中医基本知识告之于众,是中医在线的核心工作。相信诸君在平常生活中,说话也一样不会之乎者也,何以将深奥之言翻译成白话就如此之难?
  看帖、回帖一类看似小事,与求诊者的交流全靠此工作。今天有位中医对我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令我豁然开朗,然而这么浅显的道理,如果他不对我说,我到今天都还是不知道。这,就是交流的重要。
  风险一事,论坛已出声明,何况网上只是做一些粗浅的诊治,若要深入治疗,还需进行进一步的交流,望闻问切,一字不少,再辅以科学检查,何惧之有?
  至于版式不惯,更是无稽之谈。难道致力于弘扬传统文化,光大中医事业的人,还会斤斤计较于看帖的习惯吗??若是当初所有论坛都是这个格式,诸君是不是就都看惯了呢?歧黄子《痛经》一文推上论坛首页,一天点击就到五百,就是说,有五百人看过此文,了解到关于痛经的知识,请问,两相比较,孰有利?
  
  诸君闭门研究,让医术更高一层,普救众生,这是患者之福,然而总应有人来从事宣传工作,不然,就算是医术再高明,也只能救得少数人。正如昆曲,最多就唱成名角,而固步自封一样会令此剧种灭绝。皮之不存,毛之焉附?
  我们看到有很多中医已经站了出来,默默做着最基本的工作,我们向他们表达最大的敬意,同时,也希望能有更多人站出来,只要各人出一点力,就能把中医事业进行到底!
  西洋的坚船利炮已经进来了,各路高手,你们还龟缩在各自的门派里,坐等灭亡吗?!  

丰台病人 | 2003-3-21 19:36: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的有识之士,你们怎么了?

战略上重视敌人,战术上藐视敌人!
玄隐子 | 2003-3-27 21:50: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的有识之士,你们怎么了?

讲得好啊,大快人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