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休闲天地
›
杏林杂谈
›
[分享]养生原则—顺天时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分享]养生原则—顺天时
[复制链接]
963
|
0
|
2003-2-22 22:45:11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这是在祖国医学“天人相应”思想指引下提出的一条重要养生原则。所谓顺天时,就是通过人体内部的调节使之与外界的自然环境的变化相适应。从而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果外界自然环境发生反常的变化,而人体的调节功能又不能适应时,人体内外环境的相对平衡即遭到破坏而产生疾病。
人生天地之间,宇宙之中,一切生命活动不仅与大自然息息相关,而且受社会的制约和影响。这种把人体生理现象、精神活动与自然、社会结合起来考察人类生命规律的观点,就是中国古代文化所特有的“天人相应”的思想,也就是宇宙万物一体的观念。从文字记载考证,最初人们的这种认识还是比较朦胧的,如《管子》书中这样写道:“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这里从天人关系中提出两者协调一致的重要性。到了西汉初年,《淮南子》用人同天相比,发现一些类似之处,说:“头之圆也像天,足之方也像地。天有四时、五行、九解、三百六十五日,人亦有四肢、五脏、九窍、三百六十六节。天有风、雨、寒、暑,人亦有取、与、喜、怒。”这种简单的类比,自然没有多少科学价值,但它试图说明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两者有一定关系,从这一点来说,则有某些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黄帝内经》的问世,科学地奠定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素间·阴阳应象大论》里说:“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素间·生气通天论》里说:“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这些论述非常清楚地阐明了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一切现象,它们彼此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从而明确地指出了宇宙的整体关系。
大家知道,一年的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既各有其特点,又是互为联系而不可分割的,充分表现在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连续性方面,春天到来,气候温暖,草木萌发,东风解冻,蛰藏之生物又开始活动起来,整个自然界充满一片新生气象。到了夏季,气候炎热,一切植物长得十分茂盛,各种生物活动更加活跃,整个自然界显现蓬蓬勃勃景象。秋天来了,气候开始凉爽,果实成熟,草木凋落,生物活动逐渐减少,整个自然界呈现一片清肃收敛景象。冬季一到,气候变得寒冷,植物枯萎。泉水冰冻,许多小生物都蛰藏而停止活动,整个大地好像封藏起来一样。似这春温而生,夏热而长,秋凉而收,冬寒而藏,虽然四季有各自的特点,但实质上却又是不可截然划分的整体。因为有了春温而生,才可能有夏热之长,秋凉之收,冬寒之藏。可见,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变化是有连续性的,每个季节总是在前一个季节的基础之上发生发展起来的。没有温热,也就无所谓寒冷,没有生长,也就无所谓收藏,这里我们仅以气候为例说明宇宙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统一整体,万物之间彼此密切相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万物从天地自然而生,最后又归于自然,反复循环,无有终时,这是宇宙万物的固有规律性。
人处于天地之间,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和自然界具有息息相通的关系,也就是说,人是受大地之间变化规律支配的,自然界中的一切运动变化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唐代医家王冰称:“不顺四时之和,数犯八风之害,与道相失,则天真之气,未期久远而致灭亡”,“故养生者必谨奉天时也”。这里的谨奉天时,就是指人们必须要顺应四时。顺应四时,不仅养生者宜遵循,即使是对于康复医疗来说,亦是不可忽视的一环。这是因为要达到身体的健康,必然要使人体的内环境与外环境相统一,只有内外环境平衡协调,才能保持生理活动正常。那么,又怎样顺应四时呢?
一是要适应自然,避免外邪。
所谓适应自然,即是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也就是春养生气,夏养长气,秋养收气,冬养藏气。所谓避免外邪,即《黄帝内经》所说的“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吕氏春秋·尽数》中说:“毕数之务,在乎去害。……大寒、大热、大燥。大湿、大风、大霖(久雨)、大雾,七者动精,则生害矣。故凡养生,莫若知本,知本则疾无由至矣。”自然界的四时六气是人类生、长、衰、亡的重要因素之一,人们要经常保养精神,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才能适应气候的变化,抵御外邪,保持或恢复健康。古人根据四时六气,对养生康复提出“七防”,即“一年之内,春防风,又防寒;夏防暑热,又防因暑而致感寒;长夏防湿;秋防燥;冬防寒,又防风”。
二是要利用自然,促进健康。
《灵枢·玉版》中指出:“人者,天地之镇也。”万物之中,只有人类能够征服自然,因为人类不仅能够认识自然,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而且能够掌握自然规律,能动地改造自然,使之更加适合于生存,促进健康,古代的一些著名养生家就很重视生活环境的选择和改造。孙思邈在年老时就选择在山清水秀的环境造屋植木种花修池,独自在那里养老。曹慈山也“辟园林于城中,池馆相望,有白皮古松数十株,风涛倾耳,如置身岩壑,……至九十余终”。他在《老老恒言》中就提倡“院中植花木数十本,不求名种异卉,四时不绝便佳”;“阶前大缸贮水,养金鱼数尾”;“拂尘涤砚,……插瓶花,上帘钩”;并要求“事事不妨亲身之”,这样,既美化了环境,又锻炼了身心。此外,还可在空气新鲜、纯洁的溪流和瀑布附近进行空气浴;利用山地。海滨美好环境进行气候康复;或者用温泉疗法冷水浴。日光浴、森林浴等等。这些都是利用大自然,使人与大自然协调一致,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环境,气候条件,为恢复和增强人体健康服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肿瘤治疗中心
心斋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杏林杂谈
传统文化
会员之家
新闻中心
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