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休闲天地
›
杏林杂谈
›
中医的“传统”与现代
1
2
/ 2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中医的“传统”与现代
[复制链接]
1844
|
12
|
2003-4-14 06:35:11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发表点看法, 先声明,“中西医结合”是个大题目,现在说好与坏还太早,留给几百年后的后人评论吧。只是觉得在一个历史的大环境下,中医自然应该“待时而动”,但“藏器于身”还是必要的。下面这些话本在其他论坛上发过,现在转过来,只是个人看法而已,每人经历不同,对相同事的看法也不同,是很正常的事。
如今每言中医,多半都会与“传统”二字分不开,仿佛不是百年前的东西就不配称为“中医”,现代的中医反而不够原汁原味。这种误解同认为中医医生都是“白胡子老头”的笑话没什么区别。大呼要“原中医”的人不少,却很少有人为现代中医作出的贡献而鼓掌。中医内部也是如此,医生的眼睛都高高地看着岐黄仲景,治病不顺手,则推在“大环境”“体制”或“西医误人”的头上。不知为何,我总觉得中医若欲求发展,先要在自己身上找出毛病 。中医会有今天的境遇,并不全是因为别人不识货,中医自身修养、见识的局限与固步自封是主要的原因。
“传统医学”这个词,本是英文“Traditional Medicine”的译语,在英文原意中不无贬义。所以在国外的中医多自称“Oriental Medicine”,即“东方医学”,这个词组的含义包括了韩国东医和日本汉方医学。因此,只在某些必要的场合下,为表示自己所学出自中国,才自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在美国有一种独特的本土医疗方法——chiropractic,译作“整脊医学”,是19世纪美国的一位西医所发明,其原理是通过调整脊柱及椎间盘的位置,间接影响脊髓,并达到治疗与脊髓神经相关联的脏腑之目的。这种医疗手段是美国人民少有的“国粹”, 虽然“整脊医学”的理论如中医一样,不能完全被现代科学所解释,前些年美国的西医也并不以“整脊”为医学,医疗保险更不给付其治疗费用,但整脊医生们并不曾自诩为“传统医学”而大肆抨击“环境”与“体制”。相反,在十数年间,“整脊医学”学者对其学说作出系统详尽的论述与解释,并对传统疗法进行改进,大量采用电脑扫描成像、自动治疗压力针及新型治疗床等先进的检测治疗手段,近年来鉴于整脊对某些疾病的特殊疗效和完整的理论体系,以及病人的信赖和推崇,西医不但不得不承认“整脊医学”的合理与合法,医疗保险也开始给付其治疗费用,在美国已隐然成为了可与正统对抗医学并驾齐驱的第二大医疗体系。反过来看中医,几千年的历史与实践,早已证明它的实用性,甚至可以说它的理论已超越了现代科学所能了解的范围,难道仅仅因为在我们一代或几代人的手中不能将它用现代人了解的“科学”或“语言”系统来解释它,便要大唱反调,闭门复古吗?
中医的治疗方法古今都有发展,一定要束之以“传统”,似乎不妥。今天,中医的很多治疗方法不但不“传统”,甚至可以说很“先进”。以针灸而论,脉冲电疗与磁堤针在临床的应用已是极为广泛,华佗扁鹊两位老人家捻针的速度恐怕也比不上电针仪,当然针灸手法并非仪器所能替代,这也是中医在理论上不能以西医理论为准,而绝对需要有自己特色的重要原因。但中医的有些“传统”不改进,永远也不可能被现代医学理论和人们所接受。当我们可以用激光来刺激耳穴达到治疗效果的时候,再用灯芯火或艾绒来灼烧耳角,无疑是在哗众取宠。清代赵学敏著有《串雅》及《外编》,详述了所谓的“江湖医术”,偏方、奇方;当代麻仲学博士也编著过两本书,对历代中医的“传统”诊治疾病的方法皆有收录介绍,一为《中国医学诊断法大全》,二为《中国医学治疗法大全》,中医有些看似神秘的方法理论,现在已不能单从“传统”或“土”的角度来理解,明白其中道理,解释通了就是科学;只知道有效果,有价值,却不明白其中道理,也不去探寻,只冠之以“经典”之名,就是迷信。不论中医西医,都起自人们对健康的企盼,不断的发展进步(或改进)是必然的。阐述与解释中医,使其普及于大众,是习中医者之责任,即使自己明白了其中意义,但不能要求所有人都用你的方法去了解它,用各种不同方法来表达中医的精髓是必要的,比如你同一个未受过教育,没有一点医学常识的人不但讲不通西医的科学,也同样讲不通中医的阴阳五行,但你无法要求他们先去接受教育,唯一的办法是你用他们能理解话语去解释给他们听,中国文化是要人“反躬自省”的。中医理论即使万古常新,也须“随物而鉴形”,方能为人所接受。
现在中医论坛上有些人说要“原中医”,抵制中西结合,认为学中医一定要跟师学徒。跟师学徒式的学习中医固然有很多好处,但中医院校的系统学习绝不能丢。就象背诵经典当然是必要的,可现代初学中医的人就读经典,未必是好事,现代人与古人在文字训诂方面的基础不一样。未学格律要作旧体诗,做出来的会是四不象,“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的道理不假,但自古江湖术士为养家糊口《内经》《伤寒》皆倒背如流,却也不见得能治好什么病。医学院校的目的是多让一些病人得到相对水平的医治机会,而不是培养一代中医大师,能不能成为“明医”要看自己的机遇、造化与学问,怨天尤人,光是指责医学制度是没有用的。现在的“中西医结合”确有误区,然对医药知识的普及不能说没有功绩,中医院校的教材是众多得到大部分人承认的专家集体努力的结果,否定教材的作用是狭隘的表现。中医教材中会有许多不足,因为中医学自古便有许多可以争论的地方。当意见不能统一,便要选一个最容易被接受的理论作为通说,认为此说不对,可以有一家之言。例如针灸学中穴位归经的问题:印堂穴和十七椎下在不在督脉上?是奇穴还是经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界有不同意见,而对传统的“三百六十一经穴” 看法基本一致,所以教材就用“三百六十一经穴”。批评中医院校教材与制度的人,自己有没有在中医院校实实在在的学过几年?教材有从头至尾仔细读过吗?批评中西医结合的人,中医学好了吗?对西医又有多少了解?都没有的话,先老老实实的回去重新来过吧。去年在一中医论坛见一贴,询问“三焦”为何物?大部分回贴中述及传统理论,有一贴则言三焦为“膜”,于是便有自命为传统中医正宗传人者跳出大骂其放狗屁,指其为谬论,有违中医医理。暂且不论三焦为“膜”正确与否,已先可以肯定那位自命为传统中医的朋友,对中医的了解远不如他自己想象的那么深,至少是见识不足。三焦为“腠膜”或“筋膜”之说不但古已有之,今世发扬其说者也不乏其人,五百名医中陈潮祖老先生便是其一。可知发贴者并非胡说,反倒是自命为传统中医者显得不学无术了。
从疗效讲,中医自古上工十全其九,其实如今不论中医西医能十全六、七已是不得了了,绝对称得上“明医”,若有人说能“十全”,那么这个人不是疯子,就是骗子,还有第三种可能是这个人根本没有上过临床,所谓“十全”是理论上的“十全”。“五百名医”之一的任继学先生曾说:“哪个医生都有短命鬼,都有屈死鬼跟着”,这才是实话,才是宗师的风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匿名
|
2003-4-15 00:11:01
中医的“传统”与现代
对了,明堂,你把这个发去新浪一份吧,还有,关于英文版的事,你到管理里跟歧黄申请一下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悔悟卡
匿名卡
显身卡
明堂振衣
|
2003-4-15 10:32: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的“传统”与现代
已转发至新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岐黄子
|
2003-4-17 22: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的“传统”与现代
先帮明堂兄建一个,有什么建议尽管提,就交给明堂兄了办了,我们也好学学外文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岐黄子
|
2003-4-17 22:50: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的“传统”与现代
沉香女士的外文不错,也可以发挥作用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明堂振衣
|
2003-4-18 11: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的“传统”与现代
多谢岐黄君和竹枝了,我会尽力的。沉香女士通数国语言,版主一职自是当仁不让了,我从旁协助就是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岐黄子
|
2003-4-18 17:59: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的“传统”与现代
把中医介绍给世界,是件好事,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匿名
|
2003-4-18 19:53:43
中医的“传统”与现代
恭喜恭喜!!恭喜明堂,恭喜沉香!!
沉香通几国语言啊??仰视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悔悟卡
匿名卡
显身卡
玄隐子
|
2003-4-18 20:32: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的“传统”与现代
恭喜恭喜!看来在下的E文,也许就在二位帮助下有了长进了呢,反正在此先行谢过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沉香
|
2003-4-19 23: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的“传统”与现代
明堂先生太过奖了,我只有英语还可以,其他的都是半桶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下一页 »
1
2
/ 2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明堂振衣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杏林杂谈
传统文化
会员之家
新闻中心
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