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传统文化 振兴中医中药——文化普及宣传对中医药界的影响

[复制链接]
查看1528 | 回复2 | 2003-6-16 20:58: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代表、委员及专家谈中医药发展
2003-04-03 07:17:36  大众网-大众日报  
主持人:张中海
  [访谈嘉宾]
  朱广新:山东省九届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郝铁柱:八届省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九届省政协委员
  高 毅: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党委书记
  杨传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医学博士
  张 伟:九届省政协委员、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临床学院副院长
  董建文:硕士生导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主任、主任医师
  侯玉芬:博士生导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周围血管病科主任、主任医师

  中医药是民族文化瑰宝
  主持人:健康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一件大事,而传统中医药在维护人们的健康方面,有着相当大的优势。虽然中医发展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它的“生生不息”却是一个事实。在座各位都是专家或是关心中医药发展的人士,请大家先就中医药发展的渊源、现状、前景以及困扰中医药发展的因素谈谈看法。 
  朱广新:传统中医药的发展,不能说不景气,而应该说它的发展与飞速发展的现代科学不匹配,与它潜在的优势不适应。
  高毅:我先讲一个例子。一位退伍士兵在柬埔寨西北部丛林感染了疟疾,到医院治疗,已到晚期,医生试探着使用了不含奎宁的青蒿素,结果起死回生。青蒿素最早是在上海药物研究所提取成功的,但由于人们一度怀疑这种中医药配方,所以使研制工作耽搁了5年。美国《时代》周刊在报道中评论:“青蒿素就像是河床中发现的一块宝石”。这块宝石就是中医药,中医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块瑰宝,但现在这块瑰宝显然没有发出应有的光亮。
  郝铁柱:中医药是一种文化现象。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是古代哲学,古代哲学的道家思想如阴阳五行、元气学说等就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可以说,传统文化是中医的根,反过来它又丰富了传统文化。
  朱广新:中医,源于修身养性之士对于生命的深刻体验和领悟。经过千百年无数人的验证,成为一门独特的,拥有完善理论体系的生命科学,它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人体各系统之间整体的协调与平衡,疗效卓著,所以能历千载而不衰。
  主持人:您以上所说,正是它与西医不同的地方了?
  杨传华:中医与西医不同,中医与中国传统一脉相承,以传统文化为背景。它需要悟性,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博的知识为基础,没有也不可能像西医那样,每遇疾病总要做生化分析,甚至基因分析,像解数学题那样一步步地演算出来。
  张伟: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古代哲学最活跃,科学技术也发展迅速,古代医学把当时先进的哲学思想应用到医学中,从而形成了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正是由于中医学具有系统的理论体系,才得以流传至今,并不断发展,而与之同期产生的其他传统医学,如阿拉伯医学、印度医学、希腊医学等,均因为没有形成理论体系而相继失传。
  墙内开花墙外香
  主持人: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作为传统文化的瑰宝,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不仅得到炎黄子孙的信任,并且传至四海呢?就目前来说,它在国际国内发展状况又是如何呢?
  高毅:可以用“墙内开花墙外香”来概括。我这里有一组数字:英国5000万人口,中医诊所3000个;荷兰1500万人口,中医诊所1600个;加拿大3000万人口,中医诊所3000个,这么多诊所,中药使用量就不言而喻了。一方面是中医诊所的普及;另一方面是中药研究生产上的异军突起。香港特首董建华在1998年度施政报告中宣布,要让香港发挥传统医药研究的领导作用。台湾也不示弱,2001年也公布了一项斥资1亿美元的计划,目标是在2006年之前,成为“传统中医药中心”。去年,美国政府的卫生研究机构投资2·2亿美元,开展替代性医药(传统医药)的研究和培训工作。
  杨传华:再一方面就是有关中医药的学术交流也很活跃,欧洲、美国、东南亚的学术活动经常举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派人参加的每年至少有10个。其次,世界卫生组织以及世界上一些大的制药企业如辉瑞、强盛公司也都对中医药发展予以高度关注,并有合作事宜。
  朱广新:据我所知,一些国家还对中医药进行立法,如泰国、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的一个州立法后,要求我国专家前去帮助培训、考试、注册,以加强管理。
  主持人:国内情况如何呢?
  杨传华:国内情况可用四个字概括:“惨淡经营”。全国大多中医院,都是几十年前建的,急需要更新、补充、加强。由于自身发展缓慢和国家投入不足,一些中医院,特别是地市级以下的中医院,跟小土地庙似的破旧不堪,设备也更落后,与目前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相距太远。全国政协会上,李连达委员就通过媒体大声疾呼:要提高层次,要实现中医现代化,人才、环境、经营三方面是主要制约因素;中医要发展仅靠收取挂号费、医疗费是不可能的,必须得有国家投入。
  张伟:由于层次低、与当前医疗需求不吻合,所以中医门庭相对冷落。一方面,资历高、医术精的学科带头人少得可怜,另一方面,刚毕业的中医学院的学生就业又难,这恰与国外一些地区中医诊所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
  郝铁柱:国家投入少,这倒也是一种事实。以省中医为例,每年国家对省中医的投资,不如省级综合医院的一个保健科。
  政策导向是决定性因素
  主持人:国家投入少是导致中医药发展缓慢的一种原因,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原因呢?
  董建文:首先是收费标准太低。物价局核定,骨折病人,西医切开复位至少350元以上,中医复位80元;牵引疗法,西医16元,中医3元。
  张伟:董主任所说是在国内,中医与西医比较;如果再与国外比差距就更大。在美国,4美元可买一盒饭,中医针灸一次收费等于10个盒饭左右;而国内中医针灸师,针灸一项收费只能买一盒饭。一个月下来,收取的费用仅够付房租的。
  郝铁柱:据我所知,海外中医师都欢迎我们的中医针灸骨伤专家去讲学。他们的评价是一不用输液打针,二不用开刀,这才是真功夫。长此以往,这种“真功夫”不萎缩才怪!
  高毅:以上所说,是收费标准不合理,还有一个不合理是收费标准中对中医传统技术列项、定位的不合理。国家制定的医技收费标准共4045项,其中西医收费项目3970项,仅骨伤科收费项目就有217项,细到一个小手指的肌腱手术也有价;而中医医技收费项目总共只有972项,其中中医骨伤科只有骨折、脱位两项,针灸收费标准14项,还包括了现代电针、仪器针。两千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关于针灸就已经有9种针具,26种针法,今人尚天裕的《中国接骨学》中有30余种不同部位骨折复位法。
  董建文:传统接骨,一般都采用“手法整复、闭合穿针”,可这一手法,在大部分中医骨科,包括我们骨科已很难应用。为什么?因为传统接骨断裂的两块只有三分之一对接,靠骨骼本身的自我修复能力,即可痊愈,不开刀,患者愈后功能恢复好,但患者不懂这些,如果愈后看X光片,他会说断裂部分没有接好。如果这种技法未能在收费标准中列项,国家没有成文的东西保护这种手法,就是说中医没有立法,一旦患者误解,就容易出现医疗纠纷。
  高毅:至于医疗纠纷的评判标准,不论技术问题还是责任问题,也一直完全依照西医标准,无论中医大夫的辨证施治再高明,没有法律的保证、支持,虽然是老到高手,面对急、危、重病,也会瞻前顾后。年轻而又缺少经验的中医大夫,谁敢冒失业或问罪的危险,专心于中医的辨证施治而救死扶伤?
  杨传华:大夫怕出现纠纷,就只能图省事,在传统与现代两种接骨术中,只能选手术切开复位法。因为术后还要打石膏,还要抗生素治疗,有的甚至输血,一年后还得再入院取出钢板,这就导致该手术费用比传统手法整复高出一倍还多。一方面医生喊收费标准不合理,另一方面是患者喊看病贵。
  朱广新:我个人认为,以上现象还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现象背后隐藏的后果。长此下去,我们中华传统医药宝库中经几代人探索总结、传承下来的医术要渐渐淡出医技舞台,要失传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有关部门应尽快参照现有的西医技术收费标准,制定相关中医技术收费标准,或者为中医立法,以此调节中医学术的发展导向。
  郝铁柱:中医前景如何,政策将是决定性的因素。不合理的政策如同无形的枷锁,足以束缚此一行业的手脚。若主管部门尊重市场规律,转变政府职能,制定行业标准,公开审批程序,引导合法,打击非法,给中医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空间,那么,这朵凝聚着无数智慧和民族精神的东方奇葩,必将开得更加灿烂。
  反省传统 发挥优势和特色
  主持人:大家以上所谈,大多从政策环境的方面,分析了制约中医药发展的原因。我们已经知道,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结晶,如果从行业本身、从文化本身分析,有无制约发展的因素呢?
  侯玉芬:中医的疗效取决于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式,即“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这是中医的根本与灵魂所在。由于其总体上难以把握,很容易使人对其科学性产生怀疑。有人说中医不科学,因为中医所说的气是虚无的;中医所说的经络在解剖学中是找不到的。但是,铁的存在的事实是中医重在治本,对于诸如周围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哮喘等之类的疾病,往往能做到疗效长久,所以,我们既不能妄自尊大,又不能妄自菲薄。
  杨传华:万物同源,皆由“道”生。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理论都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产物,是宇宙全息的缩影。早在2000多年前,他们就发现了经络这一客观存在,却又潜在于无形的系统,它起着传递和调节生命能量与信息的作用,它只存在于活生生的人体之内。
  郝铁柱:讲到中医科学化,我想起庄子寓言中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南海之帝与北海之帝一块议论“浑沌”,说人都有七窍,惟独“浑沌”没有,就尝试着为它凿几个,一天凿出一窍,结果,七日后,“浑沌”死了。
  主持人:这则寓言意味深长,是大智慧。也是中医与西医不同思维、不同解决办法的一个缩影。
  张伟:德国学者波克特一段话发人深省:“我反对用西方术语,胡乱消灭和模糊中医的信息,应按照中医本来面目,评价并确立中医价值。”
  朱广新:不能否认,世界五大传统医学中中医药是最为突出的,国际上也越来越重视传统医学。目前,许多中医药产品已成功地打入国际市场。但同时,由于传统医学的文化内涵,中医药的发展很难不受限于传统文化,中医药中的某些方面至今还保留着一些神学的残迹。中医药要想获得更大范围内的发展,必须逐步适应现代文化,并纯化中医药的理论。
  杨传华:中医的发展和建设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同时也是一种机遇。古人有云“师古而不泥古”,一味惟古是尊,显然会固步自封,妨碍中医药的正常发展。中医业界的所有同仁应当勇敢地诚实地对中医药去粗取精,吸收中医的合理内核,并使其发扬光大;对于那些不合理的因素则应当毫不犹豫地剔除。
  高毅:就目前而言,中医的当务之急不是去设法求证自己是否科学,不是去用近代科学的方法和西医争短长,而是要集中精力,认认真真地去考虑一下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在哪里,然后怎样去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省中医有理由有更大作为
  主持人:高毅书记谈得很务实,也很科学。有一现成的诗句可以做为概括:“不管东西南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这个“青山”就是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什么时候都不能丢了。也许正是这么一种态度,才使得省中医这些年来的事业红红火火。
  朱广新:建院之初的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省中医就有过耀眼的光辉,第一任院长、名老中医刘惠民专门为毛泽东主席诊过病,并且疗效特好,以后,刘老先生又做为保健医生跟随主席出访苏联。
  郝铁柱:除去刘惠民外,省中医当时还具有省会名医韦继贤,内科名医王玉符、冯鸣九,外科名医张瑞丰,骨科名医梁铁民,妇科名医王光符,儿科名医丁瑞麟,针灸名医杜德伍,眼科名医李太民,推拿名医孙重三,肛肠科名医韩长泰等,之后,代代传薪,所谓“名师出高徒”,继刘惠民之后,又有称誉一时的“四大高徒”陆永昌、顾振东等;韦继贤的医术,为吕同杰所继承。再之后,医院充分利用中医“师承传授”的独特传统教育方式,发扬光大其精华。20世纪90年代之后,附属医院先后有16人被评定为全国“名老中医”,12人被评定为全省“名老中医”,并为他们选配了学术继承人。我和老朱作为医院医德医风监督员,多年以来,一直在关注着省中医的发展,这些情况还算了解一些。
  杨传华:非常感谢朱老、郝老对我们的关心,也正如郝老、朱老所说,医院发展至今天,是几代人呕心沥血,一步步传承下来的。到目前为止,硕士生导师81人,具有副高职称以上专业技术人员244人;在18个临床一级科室中,有周围血管科、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神经内科为全国级重点学科,有消化内科、风湿免疫科、血液肿瘤科、骨科、普外科、肛肠科、乳腺、疮疡科、妇科为省级重点学科,此外,还有40个专病特色门诊。经过几十年努力,我们已成为山东省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康复为一体的规模大、科室设置全、业务水平高的综合性医院所不能替代的现代中医医疗中心。
  朱广新:以周围血管病治疗为例,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全国重点科室,而是无论医疗技术还是理论探讨,都在全国甚至世界有领先意义。
  侯玉芬:早在1959年,我们就开展了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治疗研究。1978年,在老一代周围血管专家尚德俊教授的带领下,我们对中西医结合治疗401例脉管炎经验进行总结,确定了中医五型辨证治疗方法,将整体治疗与局部处理结合起来,临床效果不断提高。在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上,这一成果获得一等奖。20世纪80年代,赵绚德教授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截肢手术进行研究,在动脉闭塞平面以下截肢取得成功,突破了以往在动脉闭塞平面之上截肢的传统观念,使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血管疾病达到了新的水平。近些年来,周围血管疾病的疾病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度肆虐的脉管炎在临床上已很少见到,代之而起的则是一些过去很罕见的新的周围血管疾病,例如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糖尿病性肢体血管病变等,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加强对各类新的周围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理论研究和手术治疗,已形成了系统的血瘀学说理论及以活血化瘀为主要治疗方法的临床辨证治疗体系。
  张伟:60张病床,在全国同类科室中是最多的,但还要经常加床,患者来源也是全国各地都有。前一个阶段,一患者患大动脉炎,在北京一大医院治了好长时间,不见好转,最后还是侯大夫给治好了。
  高毅:本省有一位老中医,也是患了这种周围血管病,西医要给截肢,不截肢就保不住生命,老中医不甘心找到侯教授,不仅保住了下肢,还很快就出院了。
  主持人:治疗办法当然是传统医术了。
  侯玉芬:原则上说是中西医结合,当然,起主要作用的还是我们配制的方剂。对于这些慢性疾病,中医确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主持人:我有个老乡来找张鸣鹤看风湿,夜里3点就去排队挂号,这是真的吧?
  杨传华:这还有假?周围血管侯玉芬教授、骨科董建文、风湿张鸣鹤,我们心血管内科的周次清、丁书文、林惠娟教授对心脏病治疗,消化内科尹常健教授对肝胆疟疾治疗,肛肠科姜春英教授对肛肠疾病的治疗,内分泌科程益春教授对糖尿病治疗等等,都在省内独一无二。
  中医药弱势将变强势
  主持人:就世界医学大趋势而言,现代人正在对纯科技化倾向进行理性检讨,认为借助纯科技,只能解决部分单纯的或者一时的躯体病变,而在生活中,更多的病变属于综合性的,因此,人们在寻找病根时,还得必须关注社会、心理、行为、伦理道德等,这样,中医学某些传统的,看似弱势的东西,倒潜伏着发展成某种强势的可能。如果站在这一大背景下看,当前中医药是否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或者说在这样的空间下,怎样才能更好地继承与发展?
  郝铁柱:继承与发展要适应新的需求。首先要以新的需求为导向,以一个例子说,过去土鸡卖不过洋鸡,据说洋鸡成本高,有学者谈到针灸收费的中西对比时曾用此例,而现在呢?你到市场上问一下,土鸡价钱早就比洋鸡贵了许多,看中医是否也会这样。
  杨传华:继承与发展,方向先要搞清。所谓发展,不应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发展观,要在社区服务,亚健康人群保健、特色专科上做文章。在西医搞不了,中医有优势的领域寻找突破口。
  张伟:继承与发展,思想空间要拓展。不能仅用规模、数量来衡量,要看能否适应市场经济。
  董建文:继承与发展,基础是继承。一方面培育中青年骨干,另一方面要刻不容缓地“抢救”老专家,抢救濒于消失的老技术。以无私的、不计名利的、敢于担当历史责任的思想,把先辈几千年以来积累创造的财富传承下去。
  高毅:通过座谈,我更感到信心十足。谁来关心传统医药,谁来振兴传统医药,首先要靠我们自己。再说,我们有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我们有这么一支实力雄厚的专家队伍,有几千年传承下来并且仍在不断创新的技术,也有社会不同层次人群对传统医药的信赖,我们完全有理由有更大的作为。
  朱广新:我们在前头已经议过,中医学不仅是一门应用科学,还是一种文化现象。它的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与中华民族文化一脉相承。在吸取精华的前提下,东方文化必将光于世界,那时,也必将是民族振兴、传统医药振兴的时日,对于这一点,我们应该坚信不移!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电话:(0531)5196506  2616936
  [观点]
  ●传统文化是中医药的根,中医理论吸收 了古代哲学思想,反过来又丰富了传统 文化。
  ●外电评论:一不用输液,二不用开刀  (指传统针灸术),这才是真功夫。
  ●严重的投入不足,使中医发展步履维 艰,卫生部长张文康感言,对中医发展应 有倾斜政策。
  ●中医技术、收费标准不规范,中医亟待 立法。
  ●如无得力措施、传统医术将会在我们手 中失传。
  ●省中医有理由有更大作为。
  有关中医的相关数字
  ●2001年统计数字表明,全国有中医医院2631所,中医院床位26·42万张,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50余万,高等中医药院校27所,中等中医药学校52所,中医院诊疗人次2亿;出院人次353·8万。
  ●英国人口5000万,中医诊所3000个;荷兰1500万人口,中医诊所1600个;加拿大人口3000万,中医诊所3000个;澳大利亚人口1900万,中医诊所4000个……
  ●前不久,俄罗斯、马耳他两国与我国进行卫生合作,2/3的项目是中医药。2000年,我国举行国际传统医药大会,外国政府代表团30个,去年举办东非论坛,26个国家报名参加,其中副部长以上人员10多个。
  ●世界卫生组织称,西方越来越多的人使用传统药,6000亿美元的全球市场还在稳步增长。
  ●国际植物药市场快速增长,我国中药出口只占市场份额5%;
  ●资料统计,我国每年发生骨折约200万人次,如按中西医结合疗法,人均复位费3000元,合计费用60亿元,而用西医切开复位,费用则达200亿元。
  
  专家针砭虚假广告
  在目前召开的省人大、政协“两会”上,参会代表、委员对虚假广告在社会上引起的危害给予强烈关注,也自然成为我们这次座谈的一个重要议题。张伟委员指出:如果说虚假广告已成为一种公害,这绝不是危言耸听。高毅历数虚假广告现象:有的医院为蝇头小利将自己的一些门诊租给不具行医资格的人收取租金;还有的干脆自己给自己一个名教授、祖传的头衔坑骗患者,让电视台主持人配合推销;侯玉芬则谈到了“医托”的可恶:一天到晚,盯在医院前的车站点上,把一些病号引导到野医游医那里。朱广新指出,国家明文规定性病、癌症等13种疾病不准做广告,但事实上仍屡禁不止。杨传华分析道,国家法律对虚假广告处罚力度太小,如果罚就罚个倾家荡产,肯定就会增加威慑力。郝铁柱对一些国有大医院已开始进行广泛地广告宣传感到欣慰:对于医疗广告这块阵地,正规医疗机构不去占领,乱七八糟的“门诊部”、“特色门诊”就会去占领。他希望有技术、有实力的国有大医院应该联起手来,以真实广告抵制虚假广告。董建文则把矛头直指部分不负责任的媒体:仅仅为了一点利益,为虚假广告大开绿灯,良心何在!
  □ 姜学亭 闫琴 苏斌
都对 | 2003-6-16 21:27:40 | 显示全部楼层

光大传统文化 振兴中医中药——文化普及宣传对中医药界的影响

志一 | 2003-6-16 22:05:05 | 显示全部楼层

光大传统文化 振兴中医中药——文化普及宣传对中医药界的影响

    愿这种声音能大一些、再大一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