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休闲天地
›
杏林杂谈
›
[转帖]坚定中医学的自我学科主体意识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转帖]坚定中医学的自我学科主体意识
[复制链接]
1582
|
1
|
2003-6-21 08:55:58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坚定中医学的自我学科主体意识
铭记陆渊雷、章次公、徐衡之大师的教诲:自信、自立、自强
陆广莘 撰稿
发皇古义 融会新知
解放前,把中医不科学归之为中医诊疗思想不科学,中医似乎也就没有继续存在的可能。1928年,章次公、徐衡之二位先生会同陆渊雷先生挺身而出,创办上海国医学院,推章太炎先生为校长,倡“发皇古义,融会新知”为中医教育办院方针,发展了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长”的思想,正确处理古今和中西关系。因为,关于“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是中医学关于生命的发展观。“生化之宇”的生命系统是一个主体开放出入的自组演化调节系统,中医学的生命及其发展,当然应当成为主体性开放的自主演化调节系统。“发皇古义,融会新知”就是实行主体性开放,要在“发皇古义”的主体价值体系基础上,融会有利于中医学科自身发展的“新知”,融会近来的“新知”。应能更好的为“发皇古义”的主体价值体系发展服务。
面对南京政府“废止旧医案”的威胁,章太炎先生在1929年告诫中医界,要“取法东方,勿震远西”。中医学发展之道的“道不远人,以病者之身为宗师”,是向自己的服务对象学习,学习“病者之身”上自己的抗病能力和调节能力。中医医名的“名非苟得,以廖者之口为依据”,是临床医疗实践效果。在当时“中医不科学”的一片咒骂声中,能坚定中医学科的实践功能本质的学科自信,给后来中医学子寻得一种在艰苦中如何生存发展之道。
我生也晚,学中医已是1945年,在家乡拜老中医马书绅临证实践。后随陆渊雷先生为遥从弟子,接受了“发皇古义,融会新知”的治医方法途径。陆先生讲义中有章先生的药物学,后来章先生又惠我其所编的《广集汤头》,开拓了视野。陆先生关于中医理论的阐释和方法教我以治学门径。他认为“用药治病,非药力能敌病,助正气以敌病也。良医察病体而知正气之欲恶,从而助以药力”。他说“证候之成,约有三途:一为正气抗病现象,二为菌毒直接造成,三为其他证候的结果。药治标准,首重抗病现象,视证候而揣知抵抗力之趋势,当扶助者扶助之,当矫正者矫正之”。即中医学有自己的诊疗对象和研究内容。
1952年我应考中央卫生部中医药研究人员,录取后将赴北京报到之前拜谒陆先生,陆先生似在告诫我,学西医就要认真学好,更不要学西医皮毛,像有些人那样回过头来对中医指手划脚。
心知其意而不为所囿
徐衡之先生是全国最早进入西医院的中医,不久章先生奉调来京,任卫生部中医顾问,也参加西医院的中医诊疗工作,都处在和西医同道合作诊疗危难急重病症的工作环境。徐先生几年的实践体会是,对西医诊疗标准及其体系,要做到“心知其意而不为所囿”,才能充分发挥中医诊疗思想的积极作用,才能与西医同道协同合作,作出中医应有的贡献。全国首例再障治疗成功、流行性乙脑四年中其死亡率在全国最低、肝硬变食道静脉曲张经治后消失等等,都证明了徐先生的正确和大医风范。
章徐两先生诊余见面常讨论的是中医学术问题,除交流具体案例外,更多讨论:经方与时方,单验方与辨证论治,外感病中的伤寒与温病,内科领域中的外感与内伤,以及内外科的如何整合等重大命题。徐先生主张应上升到辨证论治的诊疗思想高度。如果把伤寒温病的寒邪病因概念,正确地理解为主体性抗病反应,则外感病的抗病反应传变快,内伤病的慢性过程,犹如电影里的慢镜头。如果从机体抗病反应及其调节的层面看待辨证论治,则在疾病对抗医学诊疗思想面前,就能做到“心知其意而不为所囿”的境界。
研究中医与中医研究
章徐两先生从讲求实效的医学本质出发,能够对西医疾病医学诊疗思想,提出“心如其意而不为所囿”,根本上立足于发展中医养生治病实践的“取效之道”,以便能在中西结合的实践中作出中医应有的贡献。
1956年秋中医界开始了五行理论的学术争鸣。章先生鼓励我发表意见。我提出:历史考察其源流有别的发生学研究和出身论,不足为评;从解剖实体论的成份论出发,也不足为评。理论的功能是指导实践,它还是实体的实证,评价理论的价值,应对其实践指导的贡献度来衡量。一种理论,如果能够帮助人们开拓视野,启发思路,从多角度看问题,有什么不好?近代以来苛求于中医理论的,无非是实证主义的把一切还原为感官要素的所谓物质基础。章先生嘱我马上写成短文发表。是章先生的鼓励,指引着我对于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方向,坚持旨在“言其理之用以扶其体”,坚定中医学科的主体意识。
章徐两先生正确处理研究中医和中医研究的关系,使我在人民医院安心于中医的医教研工作。1983年,我奉调中医研究院,在论证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的建所问题时,又一次涉及到是研究中医理论还是中医理论研究这样的问题。研究中医,是指用现代科学对中医学实践的证实和为了说明中医之主张的“愈病之理”。中医研究,旨在发展养生治病以求于本,中医诊疗思想及实践效果的“取放之道”。
欲求融合,必先求我之卓然自立
1958年初在人民医院首开中医病房,秋,北医首开中医学概论课程。与章徐两先生讨论,我们认为,在西医院校开设中医学概论,不可能是培养具有两套本领的医生,重点在于转变新一代医学生的思想,克服对中医不科学的偏见和歧视,使之能在今后的中西医合作中平等相待。既是“概论”,重点是介绍中医临床思维方法及其对中医理论概念的正确理解。
1959年夏,章先生任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在政协礼堂开会后步行来人民医院,发现下肢沿坐骨神经分布疼痛,不久被证实为肺癌骨转移。他在病床上还嘱咐:“中医欲求融合现代科学,必先求我之卓然自立”,这竟成为章先生的遗言。几十年来,陆章徐三位先生从倡言“发皇古义,融会新知”,到章先生临终嘱咐“欲求融合,必先求我之卓然自立”,一直指引着中医学术界。
陆章徐三位大师的教诲永志不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玄隐子
|
2003-6-21 12:13:2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坚定中医学的自我学科主体意识
前辈叮咛,犹然在耳。我等后学,能不遵从?
以病为师,取效是的。不分门派,融会贯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火龙山人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杏林杂谈
传统文化
会员之家
新闻中心
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