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休闲天地
›
杏林杂谈
›
生育了八个博士和一个硕士的母亲[转载]
返回列表
发新帖
生育了八个博士和一个硕士的母亲[转载]
[复制链接]
647
|
0
|
2003-7-10 19:48:31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读万卷书更要走万里路之类的道理,我是深信不疑的。人不读书不看报,怎么会知道非洲有一个男人娶了一百几十个老婆,生下了五百几十个孩子的知识呢!如果不走万里路,从中国去到美国,我怎么会知道隔壁那位台湾老太太生育过十二个孩子,死了三个,活了九个,其中八个拿了美国的博士,一个只混了个硕士呢!而偏偏又是这个硕士与老娘相依为命,娘八十几,儿六十几,各领各的养老金又合起来一起过日子。五万美元积蓄换一座雨漏待补的旧房,不用付房租,靠千多元的养老金糊口是对付得过的。
我不知道老太太是否申报过吉尼斯世界纪录,一个女人生育十个八个孩子,世界上多的是,但一个家门走出八博一硕,至少对我是闻所未闻,甚至发梦也想不到世界上竟有这样善于生育人才的母亲。
看来,她决不会去申报,因为老太太僻小室为佛堂,足不出户,天天在里边研究佛经,绝不是沽名逐利希望好事之徒来围观之辈。
她的儿子虽则清贫,但有一次我亲眼见到他将朋友酬谢他的一张五千美元的支票轻轻地撕掉,又轻轻地自言自语:"帮朋友办事,要什么酬劳!"
为了贴补家中的开支,他找寻工资只有五美元一小时的零工来干,但却轻松自若地撕掉支票。这笔钱不是贿赂走私之类的不义之财,而是他从中促成了一笔八十万美元的房地产交易。
很多人都难以理解他的傻气或义气。
他当然不是傻子。他单枪匹马从台湾来美国读硕士,在美国的政府部门工作了几年积了笔钱,于是在芝加哥大学旁边开了家中菜馆,目的是把八个弟妹一个一个地接来美国攻读学位,给他们提供一个可靠的经济支持。确实,世界上这样的兄长也值得列名吉尼斯记录大全。
厨子,跑堂,采购,送外卖,纳税等等的活他都一一去干,碰巧有的弟妹也考上了芝加哥大学,就在餐馆里帮帮手。
开餐馆那年,他三十八岁,未婚。等到把八个弟妹一一拉扯成博士并能在美国成家立业时,他已经五十六岁,依然是未婚。随后是关掉餐馆,专心侍侯母亲,直到领取养老金度日。
他不是圣贤,但在孝悌忠信,助人为乐,牺牲自己等方面几十年如一日,并非个个圣贤能做到的,更不必说一般的人了。对弟妹们甘为孺子牛,对朋友更是竭尽所能地帮助。据我所知,凡是提起他的名字,没有一个人不是伸出大拇指的。
他出生在大陆的书香礼仪之家,1949年随当将军的父亲去台湾。
美国的环卫工人不像中国的同行那样勤快,在住宅小区是每周收两次或三次垃圾,街道的打扫也是如此,尤其是不管那些大件的垃圾和枯树枝。他有一辆福特农夫车,经常将这些义务地垃圾拉倒三十里外的垃圾场。
从他的一生来看,没有做过大事,当过英雄,似乎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可以往他身上贴。
但我总隐隐地感到在他身上有着一种在现行社会中日渐稀少和遥远了的东西,有点像我们在博物馆里似懂非懂地观看古生物标本的那种迷惘。搞不清谁在呼唤谁,是传统的道德和价值观在呼唤人类及早改邪归正,还是人类在呼唤传统的道德与价值观来拯救这个在道义上濒临灭顶之灾的社会!
博士们
八个博士中,我见过其中的三个。如果都是月饼,正好分装两盒,一个模子,一样的材料,吃月饼的人当然分不出有什么不同。
但他们不是月饼,也不是一般智商的人,而是博士。所谓博士,不但知识广博并有与众不同的发现。比方说,雄蚊与雌蚊的翅膀哪个重一些哪个轻一些,每秒钟各振动多少次,由此而对人类产生何种影响或启示?诸如此类的问题就决非常人所能想得出来的。
博士的读音与写法在英文中都是一样的,其原因之一大概是都要在大学里读八年的缘故。另外的一种理解呢,既然医生中有良医也有庸医,博士中也有好有坏,只是专业上的一种资格,而非道德人品上的资格。比方说,拿活人当核辐射和细菌战实验的,都是博士们的研究课题。尤其是美国的博士并非人人都在研究什么课题,男的当传销,女的当跑堂也不是什么希奇事。总之,对一个人是否应当肃然起敬,不是看他的职务或学位,而应当看他究竟做了些什么。
拿这种眼光来看这三位见过面的博士就比较客观一些。老二的年纪与老大差不多,个人的德行也差不多。可惜娶的老婆是专门研究投资回报率的经济博士,在她的眼中,凡是付出去的钱都要获得有形的或无形的回报,而对老太太的投资,或称之为施舍与孝敬是得不到什么回报的。
老二急起来同她争辩养育之恩的道理。
该投资博士从容地说:"你别忘了我们现在是美国公民而不是大宋王朝的臣民。养育子女是父母的义务而不是日后索取回报的权利。难道我们能指望我们自己的儿女今后会回报什么养育之恩吗!"
该女人说都是实情,美国有美国的伦理道德与人际关系,入乡随俗是天经地义的事。
于是老二只能偷偷摸摸地来孝敬下母亲,塞上一百,两百的。绝对不敢接母亲去工住一段时间。
另一位博士是女的,戴了一付起码有800度的近视眼镜。据说,凡是近视者 一上了800度,一摘除眼镜,立刻就会目中无人,只见茫茫然的一片。大概是这个缘故,她虽然在本市买了一套十五六万的别墅委托我们替她出租收钱,来去匆匆地每隔数月来结一次账,但除了目中有屋外,瞳孔中从来不把母亲和大哥放进去,更不必说送房子给目前住了。
有一次,我问她要不要去看看她的母亲。
她镜片后的两只眼睛像白日见了鬼似的望着我:"是病了,还是出了什么事?!"
我告诉她一切平安。
她不高兴地说:"不病不出事的,有大哥照顾不就可以了吧!大哥办事稳当,一对一还不够!人家养老院里一个护士要管十几个呢!"
她又匆匆地走了,据说是太忙的缘故,这一点,我是深信不疑的,因为四五十岁的年纪除飞机来去忙于赚钱,存钱,购置房地产外,连结婚的时间都没有。
母女之情呢,在台湾, 在童年少女时间当然是有的,并且像放多了一把茶叶似的又浓又酽。那时侯需要母亲的养育当然是一个格原因,但主要还是中国人传统的伦理感念所致,谁也不愿意做一个千夫所指的不孝子女。来了美国后,观念的变化也是由浅入深,一年不同一年的,反正极大多数美国人都这么对待老家伙,自己也是个正式的美国公民,何苦再死守中国的老规矩呢!
第三位博士是个年薪近十几万美元的某公司的副总裁,双目炯炯有神,说起话来悠扬顿挫不紧不慢,令人油然而生仰羡慕之心。
我有幸听过他的一次谈话,那次是他来探望母亲,我正好在座。送了一束玫瑰花给母亲后,聊起了东南西北的一些时事与见闻,不知不觉地谈起了"大有大的难处"。比方说,当了副总裁,住房就不能只是栖身,起码要能够开舞会酒会,这笔开支即使公司帮你负担一部分,自己还是要开支另一部分。子女入的都是名牌大学,每年的学费数万,放暑假寒假,同学多半是富家子弟,不是去巴黎,就是去罗马东京,子女能次次不去吗!这笔钱还不是要父母替子女筹集…….
他的话当然句句属实,不仅使我深表同情,也使他的大哥不断地为他叹气.慈母是更不用说了,虽然没有老泪纵横,也顿生了恻隐之心,表示愿意把养老金让一部分出来供孙儿女读书。
这位博士连忙摆手阻止,"这到不必,这到不必!"
我想必定是嫌少的缘故,如果老太太真的拿得出上万上万的美元,他还是会很体面地笑纳的。
据说其余五个博士基本上是不露面的。也许一年,也许两年,会在母亲节寄一张贺年卡给母亲,这大概算是家书抵万金的意思了。老太太把历年所获的贺年卡一一放在一只朱漆细雕的木盒里,木盒则放在菩萨宝座底下的桌子上,其用意大概只有老太太自己最清楚了,有些事,旁人是不便乱猜的。 南风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都对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杏林杂谈
传统文化
会员之家
新闻中心
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