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休闲天地
›
杏林杂谈
›
【明珠尘尽 光照天地——雪岩祖钦禅师开悟因缘】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明珠尘尽 光照天地——雪岩祖钦禅师开悟因缘】
[复制链接]
725
|
0
|
2003-8-24 12:38:26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明珠尘尽 光照天地——雪岩祖钦禅师开悟因缘】
流 云 译
一日,雪岩祖钦禅师于法堂上,对大众开示道:山僧五岁出家,在侍奉恩师时,听师父与宾客交谈,便知道有明心见性这件事,生大信心,从此开始学习坐禅。怎奈一生愚钝,吃尽千辛万苦。
我十六岁受具足戒,十八岁开始行脚参方,锐志要体究明白这件事。起先,于双林寺远和尚处打十方(即严格的打七),从早到晚,只在僧堂中打坐、行香,足不出户。纵使是入寮房和厕所,也是袖手当胸,徐徐来往,眼前视线所至,绝不超过三尺的距离,更不用说左顾右盼了。
当时曹洞门下的前辈,叫后辈参看“狗子无佛性”(禅宗著名公案,详见《赵州禅师语录》)的话头,即在杂念生起时,向鼻尖上轻轻提一个“无”字;杂念一消失,就将这个“无”字暂时放下;就这么默默观照,待到功夫纯熟,绵绵密密,久而久之自然开悟契入。我当时在念头方起处,随即返观自照,如此当下一念就空了,心境清清楚楚,干干净净,不动不摇。如此端坐一日,只如同弹指之瞬间,听不见寺中钟鼓的声音,连过了午斋及放参的时间也不知道。方丈听说我坐得好,亲自到僧堂来看,还在法堂上称赞我。
十九岁时,到灵隐寺挂单,本想参礼妙峰之善禅师,但妙峰禅师已圆寂,由法薰石田禅师继主法席,东叟颖和尚当时任知客。我在知客寮遇见处州来书记,他对我说道:“祖钦师兄,你这功夫宛若死水一潭,根本不济事!动静二相未免分作两截(静中功夫于动时不能保任)。”我被他说中要害处,自知的确打坐时才有这境界现前,两腿一放下来,及拿着汤匙喝汤、挟着筷子吃饭时,这境界就不见了。他又说道:“参禅须起疑情,所谓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须要于公案起疑才行啊!”我想他虽然不怎么做功夫,但是他参过不庵禅师,而不庵禅师是大德松源禅师(松源崇岳)的法嗣,说出的话见地终究纯正。
于是我当即改变话头,提起云门禅师的“干屎橛”公案(禅门著名公案。僧问云门:如何是佛?云门道:干屎橛),一味东疑西疑,横参竖参。因为改换了这个话头,前面的路子全都乱了。虽然我封了被子,一心精进,肋不沾席,但从早到晚,行处坐处,总是昏沉散乱,胶胶扰扰,想得到一时的清净也不能了。
后来我听说天目和尚(灭翁文礼)久侍松源禅师,是松源禅师的嫡传法嗣,必得松源真传,于是移单到净慈寺挂褡。到了彼处,我怀香到方丈室请益,先在大殿九拜。天目和尚问我:“如何做功夫?”我便从头将经过直说一遍。他道:“你岂不见临济三度问黄檗佛法大意,三遭痛棒,末后向大愚肋下击三拳,道:原来黄檗佛法无多子!你应当从此处参看。”他又道:“混源禅师(混源昙密)主持此山时,我刚刚到。入室参问请益,混源禅师说:‘古德有个现成公案:未进门来,已与你三十棒了也。’你就从这里参看!”
天目和尚的开示自是向上提持,但我的病痛是在昏沉散乱,他药不对症,所以我不喜欢,心中未免暗想:你不曾做功夫,只是伶俐禅(指意解禅法,无实证)罢了。寻常的请益,最后应上一炷香,顶礼三拜,称为谢因缘。我连这一炷香也免了,此后依旧打坐参禅。
当时,漳州和泉州有七位师兄与我一同连铺坐禅,在净慈两年始终不倒单,胁不至席。另外有一位修上座,也是漳州人,却不与我们在一起,只是独行独坐。他每日坐在蒲团上,如同铁桩子一般;在经行时,挺起脊梁,垂着手臂,睁开两眼,也如同铁桩子一般;朝朝如是,日日如此。我每想去向他讨教,但他一见我从东边来,便向西边去;见我从西边来,便往东边去。如是两年间,我始终没有得到亲近请益的机会。
这二年间我因为一直不倒单(终夜坐禅,不躺下睡觉),捱得昏极困极,日里也象夜里,夜里也象日里,行时如坐时,坐时似行时,只是昏沉散乱混成一团,如同一块烂泥一样,想要须臾净洁也不可得。一日忽自思量:我办道不得力,衣裳又破了,身体又一天天消瘦下来,不禁流泪,顿时起了思乡之念,于是请假回乡。从此一放,就将所有功夫暂时都抛下了。
两月后回来销假,又开始从头整顿,却因为这一放而从此精神百倍。原来要究明此事,不睡也不行,你须到中夜熟睡一觉,方有精神。
一日我在廊庑中东行西行时,忽然撞见修上座。远看去只觉他神态悠闲,有怡然自得之貌。我才走近,他却主动与我攀谈,就知他有所得。我便问他:去年想要与你说说话,你却一味回避我,到底所为何事?他道:师兄,真正修行的人连剪指甲的时间都不肯浪费,哪有时间与你说话?所以你找我,我就躲开了。他又问我修行如何了,我便将事情从头说了一遍,最后说:“我如今就被这个昏沉散乱给困住了。”他说:“这有何难!这是因为你修行不猛利的缘故。应该垫好蒲团,竖起脊梁,教它节节相拄,将全身三百六十骨节、八万四千毛孔,都并作一个‘无’字,尽力提起,哪里还有什么昏沉散乱可言呢!”
我便依他所说,找了一个厚蒲团,放在座位上,竖起脊梁,叫它节节相拄,透顶透底,尽三百六十骨节,一提提起,如同与万人对敌一般。正提得着力时,忽又散乱,于是发狠尽命一提,忽见身心俱忘,只见眼前如一片银山铁壁般。从此行也如此,坐也如此,清清明明三个昼夜,两眼目不交睫。到第三日午后,正在三门下,如坐中境界经行,忽然又撞见修上座。他问我:在这里作什么?我说:办道。他又问:你把什么叫做道?我回答不出,更加迷闷,于是想回堂中坐禅。到后门了,又不觉走到后堂寮中。首座问我:祖钦师兄,你办道如何了?我便对他说:我不该问人问得太多,如今莫衷一是,功夫越来越不上路。他又说:你只管睁大眼(指心眼),看看到底是什么道理!我被这一句话提醒后,便又抽身回到堂中打坐。刚坐上蒲团,面前豁然一开,如同地陷一般,当时境界难以用言语描述,非世间一切相可以比拟。
我当时不胜欢喜,便下地去找修上座。他正在读经,才见我进去,便合掌道:“恭喜!恭喜!”我便与他一同到寺前柳堤上散步。俯仰天地间,森罗万象,眼见耳闻,从前所厌所弃之物与无明烦恼、昏沉散乱,原来皆是从妙明真性中流出。
从此我住于这个赤裸裸、静悄悄的境界中,半月余动相不生。只可惜当时不曾遇到具大手眼的前辈善知识将这一境界打破,不应该在这境界上一定就定下去。此之谓见地不脱,碍正知见。
每于中夜睡着,在那无梦无想、无闻无见之地,却又分作两橛(这境界醒着有,睡着就没有了,醒来一用功又有了。这就断成两橛了)。古人说“寤寐一如”,我却做不到。古德“眼若不睡,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之说(见《信心铭》),我又错会了。自此,凡是古人公案中有理路可循的我都明白,但那些无理路可循如银山铁壁一般的,却尽皆不懂。
我虽在无准禅师(无准师范)会下参学多年,每遇他开示,若举“主人公”等公案时,便有所意会;若举“衲僧巴鼻”、“佛祖爪牙”等话头时,即茫无头绪。有时无准禅师在法座上东说西说,却没有一句话直透我心中要害处。于是我又将佛经与古德法语从头搜寻一番,也并无一言可以解决我此时的问题。就这样,这个问题萦绕于心整整十年。
后来与石梁忠禅师结伴到浙东,在天目山住下。一日我在佛殿前散步,心中正左思右想间,忽然抬头看见一株古柏,触动向来所得境界,豁然一时放下,积郁在心中的疑团也顿时消散,刹那间好像从暗室中走出,来到阳光底下一般,从此不疑生、不疑死,不疑佛、不疑祖,方始得见径山老人(无准师范)立地处,觑破当年天目禅师所举话头,正见到古德未入门来的三十棒!
若是大根器人又何须如此曲折呢!德山禅师于龙潭禅师吹灭纸烛的瞬间,便开悟了,说道:“穷诸玄辩,若置一毫于太虚;竭世枢机,似投一滴于巨壑。”从此拈一条白棒接引学人,掀天掀地,哪里有你近身处!(这便是禅门著名的德山棒)水潦和尚被马祖一踏便直透本源,当下道:“百千法门,无量妙义,尽向一毛头上识得根源。”高亭禅师才见德山禅师隔江招手,便当下顿悟,横趋而去。你们这些后辈晚进,要想参究这件事、步趋这件事,就要有这般风范、具这般气概才行。
我这番修道的经验大家不要执著,否则会误你平生。古德尊宿之所以大多不提自己的修行门径和证悟见地,说是因为各人根器和因缘不同,即使依古德的修行方法照做也未必能开悟。这么说当然对,但也有人是因为过去世宿根深厚,此生遇缘即悟,非从修习来,没有门径可说;也有人全不曾下功夫,说不得;也有人是因为尚在修行半途,未得自信,不敢开口。正所谓刁刀相似,鱼鲁参差(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若论真修实证,如人行路一般,行得一里二里,只说得一里二里的话;行得千里万里,方说得千里万里的话。你们应自明心眼,抉择清楚才行。如若不然,就是从佛祖肚里过来,也是无益。
译者后记 本文乃根据清代石成金《禅宗直指——大事因缘·雪岩钦禅师》及参考南怀瑾先生注解所译,括号中为译者注。后学水平有限,如有不当之处,尚祈方家斧正。
佛教在线论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心斋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杏林杂谈
传统文化
会员之家
新闻中心
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