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休闲天地
›
杏林杂谈
›
[推荐]徐定超与中医药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推荐]徐定超与中医药
[复制链接]
695
|
0
|
2003-8-31 10:47:44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2001年8月21日 中国中医药报
徐定超(1845~1918年),字班侯,浙江永嘉枫林人,人称永嘉先生。清·光绪癸未进士,官为监察御史、国史馆协修。为官清廉,刚直不阿,尊重科学,力主改革,爱国爱乡,献身于民。徐氏不仅是我国近代史中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和诗人,而且还是一位卓有成就的中医学家。徐氏于1899年任京师医学教习,1902年任京师医局司诊,对中医学有着精湛研究,所编中医讲义多种,现存有《内经注》、《灵枢·素问讲义》、《伤寒论讲义》等。
徐氏对中医学情有独钟,其言情表于《伤寒论讲义·序》和一些有关文书之中。其严谨之治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由此可略窥一斑,读后颇受启迪和教育。
读书穷理 勇于探索
徐氏爱上医学,其受塾师李廷材之影响颇深,李氏精通古典医著,教书之余,常为人治病,他高尚之医德风范,在徐氏幼小心灵中留下深刻印象。徐氏在《伤寒论讲义·序》中自谓:“定超少多病,喜阅方书,迄无所得。壬寅春,病下痢赤白,一药而愈。嗣以食复屡发,延至癸巳秋间,病重几殆,一老妪与以汗药数片以痊。”从此以后,中医药就与他结下了不解之缘。“乃知此事之无穷,遂发愤求之于古,稍稍能通其扃钥得其肯綮矣。”于是致力“读其书,穷其理,习其事。”
他认为中医学和其他学科一样,其产生和发展都贯穿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三折肱成良医”。没有实践之理论有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树。反之就“终身不能窥其堂奥”,去肩负“卫生命,起沉疴”之使命。
徐氏之《伤寒论讲义》,集历代名家之精华,密切结合临床实践,深入浅出,独出心裁,多有发挥,是一部很有参考和研究价值的中医学著作,也是浙南近代史中第一部有关《伤寒论》研究的专著,值得一读。
病当择医 医当择学
医者以治病救人为神圣天职,病患者以选择良医为其解除疾苦为强烈愿望。欲为医之良者,必具良好之道德素质、文化修养和专业技术知识,应当不断学习,不断更新,不断提高,终身奋斗不息。更宜爱岗敬业,廉洁行医。《伤寒论讲义·序》曰:“病者不知医,而一无所择”,“仓卒遇非常之变,张皇无措,乃听命于庸医,而恣其所为。”“病不择医而治谓之幸医,不择学而习谓之懵学,不择人而授谓之瞽,幸其生,懵其心,瞽其目,无感乎医之不明也。”医之为业任重而道元,既是“拯救斯民之疾苦”,又为宏扬中华文化遗产,服务于人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与社会的经济发展,文明进步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由此可见,为医者自身素质的修养,必将进一步提高,方能适应社会需求,病员需求。
尊古不泥 中西并蓄
祖国医学源远流长,古医籍浩如烟海,汗牛充栋。历代名家辈出,群星灿烂。徐氏处于清末,目睹西医学之迅速发展,古老中医学面临着严峻之挑战。徐氏针对国人深信“仲景为医中之圣”而“又疑其方不可用”之矛盾心理,就在“朝廷锐意兴学,兼及医科”时,出任京师医学教习、医局司诊之职,认为《伤寒论》一书,“反复?绛咀嚼之不能尽其味,枕胙之不能探其幽”,必须锐意潜心研究,弘扬国粹。即着手编著《伤寒论讲义》。
徐氏极力主张发展中医,引进西医,中西并蓄。取长补短,服务于民。在特向清廷呈奏《中西医派不同宜分办堂折》曰:“中医多理想,西医凭实验;中医重述古,西医贵求新。”各有独到之处,各有思议之精微。“宜分办学堂”,“务使习者专而深得其要”才有利于培育人才。大胆提出“西医于中医外别开蹊径”,“宜延聘各国良医,广购历年经验医方图说”之建议。在当时,这种超越时空之对宏观和微观之进步认识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作者:周一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岐黄子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杏林杂谈
传统文化
会员之家
新闻中心
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