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休闲天地
›
杏林杂谈
›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净空法师讲解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净空法师讲解
[复制链接]
2497
|
9
|
2003-9-13 21:28:46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礼敬诸佛
“诸佛”,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包括有情众生、无情众生;无情众生是花草树木、山河大地、泥沙土石,它有法性,法性与佛性是一个性。《华严经》云:“情与无情,同圆种智”。
“礼敬”是一切恭敬,如果对一个人不恭敬,尤其是对冤亲债主,还有忿恨、分别、执着,就没有做到“礼敬诸佛”。不但对一切诸佛菩萨、罗汉要恭敬,乃至对于佛教以外的其他宗教也要恭敬,因为人人皆有佛性,既有佛性就是佛,怎能不恭敬佛?所以,礼敬诸佛不分国家、种族、宗教、文化,他们统统是未来佛,我对他们的恭敬与对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父母一样,绝对没有差等。能做到礼敬,就不会动念头伤害他。
再进一步,对所有一切畜生也要恭敬,蚊虫、蚂蚁、苍蝇都是有情众生,也有佛性。它因为过去造业重,轮为畜生,将来也是未来佛。我们明白它是未来佛,看到之后要合掌恭敬,把它们需要的食物放在外面供养它。我对它恭敬,它对我也恭敬,彼此互相尊重。真做到了,就很容易沟通。无法与之沟通,是诚敬心不够。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果然有十分诚敬,它会受感动,这个感动、沟通是心灵感应。
提升一级,花草树木等无情众生有法性,而法性与佛性是一个性。我们在《华严经》上读到树神、花神、草木神,我们可以与之沟通,并和睦相处。我们照顾它,花开得会特别鲜美、特别香,树木茂盛,果实累累,它会以此来回馈、供养我们!
不但与人能沟通,对于其他宗教供奉的神明,也都能沟通,这是不同维次空间的生物。宇宙的和谐无他,“礼敬”而已。只要我们能奉行,遍法界虚空界就通畅无碍,活动的空间无穷大,生命多么充实!
因此,“敬人者,人恒敬之”;你敬鬼神,鬼神也尊敬你;你敬动物,动物也尊敬你;你敬花草树木,花草树木也尊敬你。所以,我们要想别人尊重,要先尊重别人,尊重别人才是真正尊重自己,爱护别人才是真正爱护自己。对一切众生不能有丝毫虚伪、染着、傲慢,否则这都是给众生制造误会、敌对,给自己找麻烦,让自己生生世世脱离不了六道轮回。所以,能修“普贤愿”的人,遍法界虚空界的障碍全消除了。
佛法对“礼敬”非常重视,儒家教学亦复如是。《礼记·曲礼》云:“曲礼曰,毋不敬”,“毋不敬”就是一切恭敬。因此,圣人的学问,圣人的大道,就是“礼敬”而已。
过去有人向印光大师请教,如何才能入佛的境界?印祖回答:“诚敬二字。”“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真诚恭敬是契入佛境界的不二法门,这就是普贤菩萨的第一愿。
所以,对于误会、毁谤、陷害我的人,我真诚恭敬待之,误会就能化解,毁谤也能消除,陷害也会终止,化敌为友,化怨为亲,这是真正解决问题。决定不能有丝毫怨恨心、报复心,若是心存怨恨、报复,生生世世冤冤相报,苦不堪言!要懂得化解怨结,就是消业障。
现在社会动乱,大家都担心恐怖分子的报复,身心不安稳。果然契入大乘,身心就能安稳。要化解怨怼,从哪里化解?从自己心地化解,把内心所有一切矛盾、冲突、是非人我化解了,外面则是一片和谐,天下太平。
佛法的教学,目的是教导一切众生和睦相处,互相尊敬,互相敬爱,互助合作。一个真正的学佛人,一切毁谤、侮辱、伤害都不放在心中,一切众生皆是菩萨、未来诸佛,所遇的顺逆境界都是成就我们的增上缘。儒家亦云:“人之初,性本善”,一切众生的本性是善的,今天变得不善,是他的习性而非本性,本性是善的。所以,我尊重你的本性,不计较你的习性,我自己就解脱了。一切毁谤、侮辱、陷害,对我丝毫没有伤害,当然不会有报复的念头,这是自他解脱。
我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处逆境随恶缘无嗔恚业障尽消”,环境恶劣,冤家对头造谣生事、毁谤,处处为难,存心伤害,遇到这样的境界,应该如何对待?不起丝毫嗔恚,业障自然消除。对于所有的逆境、恶缘,心存感恩,因为它替我消业障。我们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一生永远感恩,多快乐、多自在!而下联是“处顺境随善缘无贪痴福慧全现”,处顺境善缘,不起贪念,决定不迷惑,福慧就现前了。
所以,真正消灭冲突,落实和平,从“礼敬”做起。实在讲,能做到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除业障,世间所有一切怨怼冲突自然化解。
(节录自《华严经》12-17-0906、090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心斋
|
2003-9-15 11:58:02
|
显示全部楼层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净空法师讲解
称赞如来
礼敬诸佛是从形相上讲的,从形相上说万法平等,所以应该要一切恭敬,一心恭敬,诸佛如来如是,法身菩萨亦如是,真诚、恭敬心决定没有分别,永恒不变!
“称赞如来”是从性德本善上讲的,但是凡夫虽然有佛性,现在迷了,不觉悟。儒家讲“性相近,习相远”,习性是迷,迷了本善,迷了性德,就有妄想;从妄想生分别、执着,就产生许多过失,过失与法性本善相违背。从众生行业上讲,众生的所作所为与本善、性德相应,我们称赞;如果众生所作所为与本善、性德相违背,我们不赞叹、也不毁谤。而以自己的德行去感化他,让他自己觉悟、回头,这是教育。
佛法是身化教育、身化教学,要以真诚心感动。众生业障深重,不是几天、几个月就会回头,所以要有耐心,有时十年、二十年才会觉悟,有时到临终时才觉悟。有的人到死还不觉悟,怎么办?还有来生、后世,佛菩萨生生世世照顾众生,总有一天他会觉悟、会回头。
我们如果遇到身造杀、盗、淫,口造妄语、两舌、绮语、恶口,意造贪、嗔、痴十恶业的人,要合掌令欢喜,决定不让他生烦恼。他讨厌我们,我们回避他;他不喜欢见我们,我们看到他就远远躲开。修养自己的道德,绝对不把他的恶放在自己心上,要永远保持自己心地纯净纯善,“不容毫分不善夹杂,不容毫分不净夹杂”,这样我们才会有长进。如果还要怪别人,永远不能离开三途。这些道理很深广,要能举一反三,闻一知十。
(节录自《华严经》12-17-0906、09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心斋
|
2003-9-16 23: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净空法师讲解
广修供养
“广修供养”就是对一切众生欢喜布施供养,这是修自己也是度众生。 这一条特别重视“四摄法”,四摄法第一是“布施”。欢喜布施,舍己为人,是度自己的贪心,拔除无量劫来悭贪烦恼的根,与众生广结殊胜的法缘。对于社会也不例外,许多慈善公益事业,我们尽心尽力帮助。譬如布施医药费,照顾贫病的苦难众生,设立奖学金,照顾优秀而读书有困难的青年学子,以及照顾戒毒所的青少年,恢复健康的身心。这都属于“广修供养”。
我们要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融入人群,把佛法落实到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之中。佛法在日常中表现的是活的,不是死的,让大众看到我们的形象,与我们接触沾到佛法的气氛,他就感受到佛法殊胜的利益。因此,佛法与生活是不能脱节的,否则学佛难得实益。广修供养,也就是四摄法的布施供养。
第二是“爱语”,发自内心爱护对方的言语,态度表现真诚的热爱。第三是“利行”,所做所为都是利益社会,利益大众。第四是“同事”,就是互助合作,真正做到舍己为人,帮助社会,帮助众生。
我接受澳洲几所大学的邀请,就是想把佛法、中国伦理道德传统带到学校去。他们非常聪明,接受能力很强,一说就懂,而且非常欢喜。他们懂得了,就会教导学生,影响学生。这就是“利行、同事”,都是属于“广修供养”。所以,我们供养真正的目标是供养智慧,供养伦理道德,其他都是辅助的。在佛法讲,这是法供养,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转凡成圣。
(节录自《华严经》12-17-0906、09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心斋
|
2003-9-19 12:07:52
|
显示全部楼层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净空法师讲解
忏悔业障
“忏悔业障”是天天反省,天天改过,这纯粹是自利,自利当然利他。无论是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每天要反省,好的继续发扬,过失要马上改正,明天不再犯。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无一法不是忏悔业障。“忏悔”是梵华合译,忏是忏摩,悔是悔过。“忏”着重在发露,绝不隐瞒、覆藏过失。希望人人知道你的过失,大家批评、责备、骂你几句,业障就消除了。如果掩饰得很好,把罪过藏起来,愈积愈深厚,最后就堕三途了。善事千万别让人知道,否则别人到处赞扬、称赞你,果报就报掉了,福报也没有了。因此,善要隐藏起来,福愈积愈厚;恶要发露,果报才会报掉。
有过失要像青天白日一样,让大家统统看到。即使别人对我恶意的毁谤,自己要反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罪业就报掉了。有时自己做错事不知道,别人提醒了就要改过自新,所以毁谤我的人、侮辱我的人是恩人,没有他,我没有发现自己的过失。如果是无根的谣言,恶意的毁谤,这是无量劫前的业因,这是帮我们消过去世的业障。
忍辱仙人若没有遇到歌利王,他的忍辱波罗蜜哪能那么快圆满?释迦牟尼佛说,他本来在贤劫是第五尊佛,弥勒菩萨成佛是第四尊。但他提前了,弥勒菩萨退后了,什么原因?就是遇到歌利王割截身体这个好缘,把自己的业障快速的消除,功德提早成就。
所以,一切伤害我的人是帮我消业障,要感激不尽,只有报答的念头,没有丝毫嗔恨的念头;没有嗔恨,自己德行成就了。
(节录自《华严经》12-17-0906、09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心斋
|
2003-9-21 09: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净空法师讲解
随喜功德
六道凡夫无量劫来累积的业障习气,最严重的是贪、嗔、痴、慢。而傲慢里面的嫉妒烦恼,是世出世间修养道德、学问的最大障碍。“随喜”就是专门对治傲慢与嫉妒的。嫉妒心对自己的伤害最大,对别人是毫无影响。“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命中所有的,会被别人破坏,那不是命中所有的;命里有的,任何人都不能破坏、夺取,这是因果定律。
古人讲:“君子乐得作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小人天天嫉妒障碍,损自己的德,折自己的福。佛教我们,成就别人就是成就自己,破坏别人是伤害自己,折自己福寿。 有人为社会、为国家、为众生做好事,我们没有嫉妒,而且要随喜并尽心尽力帮助。若自己没有力量、钱财帮助,心生欢喜赞叹,赞扬他的善心、善行、好事,其功德福报与彼相等。这好比点蜡烛,藉已经点燃的蜡烛之光,点燃自己的蜡烛,这就是随喜。
古圣先贤常教导我们,“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一件于社会、于大众不利的事情,不能随喜;只要是于社会、于大众有利益的好事,一定要随喜。我有多少力量就贡献多少,没有力量就以真诚心欢喜赞叹,也能对社会产生影响,所以功德不可思议!
(节录自《华严经》12-17-0906、09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心斋
|
2003-10-10 22: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净空法师讲解
请转『(法)』『(轮)』
“请转(法)『轮』”,最重要的是“请”,请佛来讲经教学。佛不在世,就请佛的学生。现今,我们请法师、大德、居士讲经教学,推动佛陀教育。佛陀教育是释迦牟尼佛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
“『法』(轮)”是释迦牟尼佛当时建立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标志。“轮”代表空有不二,空有一如。“轮”的圆心是空的,圆周是有。又代表动静不二,心是静的,心是空的;圆周是有,圆周是动的。因此,我们从轮上可以看到“动静是一、空有是一”,所以佛用轮做标志,代表释迦牟尼佛一生的教学。
佛一生的教学是什么?教导我们了解空有是一、动静是一。我们修身一定要晓得心要清净,心不能动,不能有妄念,而身是圆周,身要运动。我们常讲“活动”,动就活了,不动就死了。而佛家修身养性的秘诀,就是身动、心不动。
“转”是转动,就是推动,法轮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我们推展多元文化的教育就是转(法)轮。因此,法(轮)是代表佛陀教育,佛陀教育的内容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即“空有不二、动静一如”,这是大道理!
现在很多佛教徒都喜欢做善事、做好事,什么是第一好事?请法师讲经,因为听众不仅是人,九法界众生都在听,冥阳两利,功德无量无边,这是真正的佛事。
所以,世间第一桩好事是教学,自己没有能力教学就请人来教;自己有能力、有财富,就建讲堂,请法师、大德、长者来讲经教学,教化一方。时间长短,视能力而为之。大家听了很欢喜、很发心,再集大众的力量,建立永久的教学机构,请转(法)轮。
现今资讯发达,我们利用网路传播来教学,只要道场有设备,讲经就不中断,网路二十四小时随时都能收看节目,所以今天“请转(法)轮”比从前真的容易太多了!以前如果这些法师大德不来讲经,我们一筹莫展。现代录音机、VCD发明之后,带来了便利,我们一定要善于利用这些工具。
(节录自《华严经》12-17-0906、0907)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心斋
|
2003-10-10 22: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净空法师讲解
请佛住世
“请佛住世”与从前的认知、理念不一样了。现在,第一是经论的大量流通,纵然有大灾难发生,也不会丧失。第二是“培养继起人才”,我们利用高科技教学,如网际网路。在网路上有很多朋友,彼此虽然距离很远,但是认知相同、愿望相同,真正是志同道合。我们走释迦牟尼佛的道路,佛是我们的典型、模范。我们学习释迦牟尼佛,依据经典,信、解、行、证,成就自己的德行,成就自己的道业,成就自己的智慧、学问;然后在社会上,以身作则,做出佛菩萨的模样给世间人看。
“请佛住世”,请谁住世?请自己。世间求人难,我们求自己!自己要发心作佛、作菩萨,救苦救难。发大心,立大志,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显扬自己的性德,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相好。自己有信心、有把握,依教奉行,哪有不成就之理!
现在重要的,底下一愿“请佛住世”,第七愿。这一句我们也要有新的解释。佛,本师释迦牟尼佛八十岁入般涅槃,走了,他老人家世寿八十岁。那怎么样才能请他住世?我们塑个像来供养他,这是对他的景仰,表示我们一点的敬意,毕竟他不是真的住世。真的住世是什么东西?是他的教化。现在这个教化,他老人家的教学,《大藏经》!《大藏经》在世间,就是佛陀住世。可是经典虽然在,要是没有人学习,没有人依教奉行,没有人来给一切众生讲解,那也是枉然。
这个经典这些年来我们印了不少,我们自己对全世界赠送的《大藏经》,我略略的估计了一下,大概有一千七百套,我们赠送的。还有许许多多善男信女发心印赠的,那比我们这个数量不知道要多多少倍!所以经典在这个世间是不会磨灭的,我们可以肯定。
什么人去学?什么人去把它弘扬光大?这个就是要后继有人。“请佛住世”,我们就要想到传法的人,传人,这个重要!世出世间任何事业,我讲过很多很多遍,你自己有聪明智慧、有福报,成就许许多多的事业,非常辉煌;如果你没有传人,你死了之后,你的公司就倒闭了,你的事业就瓦解了,你的成绩等于零。这是什么原因?你没有注意到培养继起的人才,你错了。
你看看,无论是中国、外国,古时候的帝王,这些帝王登基的那一天,现在讲就职典礼,这个国王就职的那一天,头一桩事情要办的是什么?立太子,就是选择他的继承人。所以他这个国家能够绵延几百年,能够传几十代。什么道理?选择继承人,选得好!末代是什么?末代,大家把这个问题疏忽了,继承人选错了,选成一个没有德行、没有能力的人,亡国了。世出世法都一样,古今中外都没有例外,做学问的人、修道的人也不例外,他要去找一个传法之人,使这个道统长存于世间。
但是这一个学生,说老实话,可遇不可求。你到哪里求?特别是佛门讲的传道,儒家、道家都是如此,现在为什么衰微了?儒、释、道三家都衰了,没有继起的人才,衰在这里。
现在培养人才更难了!为什么?社会已经变形了,走向功利主义,我们在社会上耳朵所听到的,“向钱看”,大家都把财色看作他一生当中目光的焦点,他哪里会想到什么求智慧,求道德,求学问,这个东西对他来讲太空洞了,他不能接受。他所要的是财色名食睡、五欲六尘的享受,在这个里头已经迷了,不容易回头了。可是只要用真诚心,还是会有感应的。
所以要有真正的学生,发大愿,大悲愿力,救苦救难,舍己为人。这些人从哪里来?从网路上来。你看在网路上学习的人有多少?那里头真的有好人,我们没有机会碰头,真有好人!学了几年之后、十几年之后,他真有心得,也有这个能力,我们聚会在一起,把他带下来,“传人”!所以不要去招生了,招不到学生的。你以为办个佛学院就能够有传法的人才?不能,普通人才,不是顶尖的人才。但是你要晓得,不是顶尖的人才,不能传持大法。这里头最重要的就是德行,德行里头不能有一点私心,不能有一点点嗜欲,你有嗜好、你有欲望就不行了,你就没有能力承传大道,这个太难太难了!一个人能够把私心、嗜好、欲望放下,亿万人当中难得有一个,那才是大圣大贤的传人。
所以我们同样亲近一个好老师,为什么有人成就,有人不能成就?不能成就,没有别的,私欲没有放下;换句话说,妄想、分别、执着太重了。虽然有好心,天天跟着老师来学经教,到底学多少东西?实实在在讲皮毛而已。老师清楚,老师明白,一点都不糊涂,你有业障!这个业障佛菩萨也没有办法把你业障消掉,业障是要自己消。
怎么消法?顺逆境缘当中,自己有高度的警觉,不被境界转,你才会消业障。你在境界里头稍微起一点心、动一个念,你的业障天天在增长,没有消掉。譬如无缘无故人家恶言相向来骂你,你会不会生气?会不会不高兴?这一不高兴,你在那里造业障,你不是消业障。这个是修行功夫,决定不起心、不动念,业障才能消除。自己知道:这个人替我消业障的,生感恩之心,那是你积功累德。
感恩之心不是一句空话,将来要报恩的。歌利王杀了忍辱仙人,忍辱仙人没有一点嗔恨,欢喜接受,报恩。用什么方法报恩?他说我成佛第一个度你,报恩!忍辱仙人是释迦牟尼佛的前世,他真的报了恩了,第一个得度的憍陈如尊者,就是那个时候的歌利王。说到做到,绝对不是忘恩负义,决定不记仇恨。
(节录自《华严经》12-17-0906、09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心斋
|
2003-10-10 22: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净空法师讲解
常随佛学
对于本师释迦牟尼佛,我们要认识、了解,他一生想的是什么、做的是什么、说的是什么,并向他学习。而《释迦谱》、《释迦方志》是学佛的入门,因为对本师了解不够透彻,你就不了解要学习的是什么,因此指导的老师很重要。
在学习经典上,李炳南老师教导我的第一部是《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这一部是小乘经。《沙弥律仪》讲,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而我随堂旁听小乘经,听了将近二十部。所以,学习一定是按部就班,按照顺序。
(节录自《华严经》12-17-0906、09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心斋
|
2003-10-10 22: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净空法师讲解
恒顺众生
“恒顺众生”,就是“回向众生”。众生在迷,恒顺要有高度的智慧,高度的艺术,方能跟一切不同习性的众生,和睦相处!要是没有高度的智慧,高度的艺术,佛法教学的效果就不能扩大到一切众生,所以要随顺。
我过去在新加坡,访问印度教,我拜他们的大梵天;我访问锡克教(锡克教不供神像),我拜他们的经典;进他们的教堂,守他们的礼节,入境随俗,要跟他们打成一片。宴会当中,我们欢欢喜喜吃他们的食物,是从内心生的欢喜心,跟他们的文化融成一片。
唯有恒顺才能把佛法扩展到一切众生,《华严经》讲遍法界虚空界,九法界众生,不顺不行。顺是孝的落实,经上讲“一切众生皆是我过去父母、未来诸佛”,这两句话你要是参透了,“恒顺众生”自然就做到了。宇宙人生真相明白了、了解了,一切众生跟我们的关系多么密切!这不但是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都是众生,你在修学有相当成就的时候,一切空间维次慢慢的会消失。消失掉,这些众生你能够接触得到;接触到之后,有许多众生要找你帮忙,你可不能吝啬,一定要诚心诚意的去帮助他们,要跟他们融成一片。
(节录自《华严经》12-17-0906、0907)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心斋
|
2003-10-10 22: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净空法师讲解
普皆回向
“普皆回向”,就是“回向实际”。实际就是自性,最后回归到自性,充实性德。自性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来不去,哪有什么可以充实的?“回向实际”就是希望我们性德本性本具的智慧、德能、相好,圆圆满满的显示出来,就像诸佛如来果地上一样,光明遍照!遍照虚空法界,这就是“回向实际”的意思。可见得“回向实际”,就是自己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
(节录自《华严经》12-17-0906、09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心斋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杏林杂谈
传统文化
会员之家
新闻中心
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