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游走丽江之五

[复制链接]
查看623 | 回复0 | 2003-10-15 20:29:58 |阅读模式
[watermark]            五  天籁
一踏进古城,就会被各种乐声包围。卖影碟的小店里,有最新潮的流行音乐,而他们放的,全是古乐、民乐。在这里,会觉得那些熟悉而喜爱的流行歌曲,变得浅薄可笑起来。也难怪,古城有从几百年历史风云中完整保存下来的古乐,当然可以傲视浮躁无知的后辈们。
  纳西古乐是明清时从中原传入的道教洞经音乐,在本土已消失殆尽。丽江靠了地处边远和文化发达两大优势,终于将古乐传承至今。
  来古城必听古乐,古乐又和宣科密不可分。满城都能看到“鬼才宣科”的宣传画,所以跟丽江有关的所有旅游书籍、地图上都有他的名字。我不幸没能见到他,他出差了,没能在演奏会上露面。然而这也许是一种幸运,我得以更加投入地聆听那些来自远古的声音。
  我去得早,场子里很空,便刻意找了个僻静的楼座坐下,鲁迅先生说社戏须得远远听才好。奇怪的是,和我同好的的只有三个外国人。
  开场前的景象是最有趣的。我趴在栏杆上,看着池座里渐渐盛满了人头,然后乐手们鱼贯上台了。演奏古乐的老人们大多须发皆白,还有人双目已失明,需人搀扶才能入座。他们抖抖索索地坐定,开始做准备工作。这种每天一场的演奏对他们而言意味着什么呢?他们安静地坐着,并不交头接耳,脸上是一种漠然懵懂的表情。这种近乎做秀似的表演,大概早已消磨尽了他们的热情了吧。
  主持小姐的笑容有些职业化,例行公事地做了些介绍。某个角落里响起了一个抑扬顿挫的苍老声音:“偈――子――”,定音锣响了,刹那间,一切全变了。
  锣、鼓、钹、笛、箫、古琴、筝、胡琴、琵琶……所有乐器纷纷响起,浑厚雄壮,庄严肃穆,间或夹杂着几声清脆的铜铃,简单的曲调里蕴含着无限威严。
  威风凛凛的不只是音乐,还有那些老人。不,他们不再是老人,他们是灵魂――音乐之魂。这一刻我终于明白,如果一个人一生都热爱某样事物,那物就会化入他血液中。他们的手坚定自信,从容不迫。敲小云锣的那位白胡子老头,喜欢在每次敲击后将手腕稍稍一回;打钹的精瘦老者,每一击后轻轻一顿,举手投足有说不出的美妙。
  苍老的声音又吟道:“浪――淘――沙――”,绛衣玄袍的老者中,四位彩衣少女出声了:“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闭目凝神,高拔尖锐的声音有些许微微的颤抖,李后主那悲凉孤绝的心境,突然在我眼前展开,就象有人展开了一幅烟雨迷离的山水画。这是我生平第一次接触到宋词的音律之美,震撼中,泪水悄悄湿润了我的眼。
  少女们显然受了弋阳腔(昆曲)的影响,这是一种比古乐更古老的唱腔。它源自于宫庭乐伎,乐伎们不能正对君王,只能将身子侧跪,把脸调过来。这样的姿式不可避免地会压迫声带,令声音变得特别尖细,再加上丝竹的伴奏和词句的清丽,这空灵清越的声音便宛如天籁。
  听过古乐出来,人会只想远远离开灯火嘈杂的地方,找一处流水坐在黑暗里。只有大自然发出的声响,才能配得上这样的音乐。
在黑龙潭我又听了一次古乐。这次,我连演奏厅也没进去。只是坐在洁如碧玉的潭边,看阳光在水面跳动,水中盛开一朵朵白色的海菜花。潭水闪着鱼鳞般的光芒,一层层荡到我鞋边。若有若无的音乐在风中断续,细听时,有些片断,略一恍惚,一切便模糊了。
  古乐还会出现在一个地方,一个最令人意想不到的地方――垃圾车。古城的小垃圾车放的不是“好人一生平安”之类的曲子,而是叮叮咚咚的古乐。做出这种安排的官员,真是个妙人儿。
  这种惊喜随处可见。走过一座小木桥时,我猛听得一家小饭馆传出笛声。站在小桥上透过窗户往里看,一个男人正在吹笛。夕阳射进他没有客人的的饭馆里,他就那样悠然自得地吹着,全然不顾窗外我艳羡的目光。我甚至有几分醋意地看他站在一架蔬菜果肉前,站在有些油腻的地上,吹着他的竹笛。流水从我脚下,流过他脚下。
告别古城的那天,我清早起床,背着行囊穿城而过,从繁星满天到月朗星稀,再到月隐星没。这个过程其实不过一小时,就象我在丽江的六天不过是一弹指一样。
  最后走过的是“绿雪斋”门外的三眼井,错身而过的纳西老妇突然高声唱起了歌。我没有回头,古城用歌声为我送行,我满足了。
[/watermark]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