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图]此书法如何?(公布答案)

[复制链接]
匿名| 2003-10-24 16:03:14

[贴图]此书法如何?(公布答案)

胡兰成

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
心斋 | 2003-10-24 16: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贴图]此书法如何?(公布答案)

这个

匿名| 2003-10-24 16:22:20

[贴图]此书法如何?(公布答案)

生平简介
汪精卫的“文胆”胡兰成
胡兰成(1907-1982)出身贫寒,中学未毕业即回家乡小学教书。他从小聪明好学,有“乡间才子”之称,因此自视甚高,不甘心当一辈子“孩子王”,不久就离开家乡,闯荡四方,但郁郁不得志。1936年6月1日,广东军阀陈济棠和广西军阀李宗仁、白崇禧联合发动反蒋的“两广事变”。胡兰成认为机会来了,他在《柳州日报》上发表了一系列政论文章,积极鼓吹两广与中央分裂。他的政论引起各方的注意。汪精卫系统的《中华日报》也邀他撰稿。他的文章发表后又受到日本刊物的青睐,当即译载。他因此当上了《中华日报》的主笔。
抗战爆发,上海沦陷后,他被调到香港《南华日报》当编辑。他写的社论《战难和亦不易》,深受汪精卫妻子陈璧君的赏识,认为他是个人才,想见见他。经过打听,才知道他还是一个月薪仅60港元的小编辑,一家生活很不易维持,且眼病甚重,无法应召去见“夫人”。陈璧君为此狠狠地责备了主持该报的林柏生,认为他埋没真才。林柏生大为惶恐,连连谢罪,立刻提升胡兰成为总主笔。
1939年春,汪精卫从河内偷渡到上海,着手组织伪政权时,由于陈璧君的推荐,便电邀胡兰成到上海,充当自己的侍从秘书。翌年,汪伪政府成立,胡兰成被任为宣传部政务次长、伪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兼《中华日报》总主笔。当时汪精卫称他为“兰成先生”,经常向他“殷殷垂询”,他因此被称为汪精卫的“文胆”。胡兰成踌躇满志,吹嘘自己“稳坐政论家第一把交椅”,“和平运动时位居第五”,不料因此得罪了汪精卫、周佛海和林柏生等人。胡兰成很快就被免去职务,又成了一无所有的“一介布衣”。
被排挤出汪伪集团后,他又积极寻找新靠山。他通过日本使馆的官员清水、池田笃纪,和日本军政界的少壮派人物拉上了关系。日本宇垣一成大将约见胡兰成,向他请教:如果日本失败,应该向谁求和。胡兰成献计道:“向重庆求和,必遭到拒绝;至于延安,可以取得某种军事上默契,但于大局无补。求和必须向英、美,别无他途。”宇垣认为他的话有道理,由此他的身价倍增。他的日本朋友清水和池田不断向大使进言,给胡兰成弄一个地盘,以便他充分施展其抱负。日本大使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决定让胡兰成到湖北接办《大楚报》,并创办一所政治军事学校,以便以后掌握湖北的大权。
胡兰成到武汉后,野心勃勃,一心想做一个现代孙权。他自以为,武汉据天下之中,足可左右逢源。如果日本人不败,他依靠日本人,可与重庆、汪伪两方抗衡,三分天下。如日本人战败,重庆能赦免他汉奸罪,他就倒向重庆;否则就打个烂仗,以求能死里求生。可是胡兰成终究只是“一介书生”,他无兵无钱,建立“大楚国”的计划,始终不过是纸上谈兵,黄粱一梦。
日本投降后,胡兰成仓皇逃出武汉,先后隐居上海、浙江等地。但他颇具心机,终于逃脱了各方追捕,于新中国建国前后偷渡日本,后又曾执教台北。1976年,胡被逐出台湾,又客居日本,1982年病死于东京。胡兰成是汪伪政权中惟一漏网的汉奸文人。

匿名| 2003-10-24 16:25:22

[贴图]此书法如何?(公布答案)

胡兰成与张爱玲(朋友写的关于他们的文章):
莫论今生―小议胡兰成与张爱玲
2003年07月03日16:50:11 网易文化 匡匡

  他们论到胡兰成,总不免要说:【今生今世】这本书,如何如何。其实我们手里哪有这样一本书来着?
  至今看到的全本,还都是在网上。之前只是能从各个版本的张著中零打碎敲,到手的不外乎【民国女子】这一个章节。但在当时,也已经很惊艳了。
  才子才女的故事,似乎总要有个悲情的收梢。
  不过张爱玲是绝对不肯悲情的,也不肯赴这个怨憎会。如果连张的洞明警惕,也都落了痴缠滥打的巢窠,那我们凡夫俗子,基本上也就不该有什么指望。
  话虽这么说,不过张到底是女子,也有攀扯不断的柔软心肠,也流露过愿意从此偎依着属于她的一个男人,从此静好安稳下去的决心。
  奈何她到底命薄,她热泪烫了胡兰成的脸,但是却不能回转这个无良男人已去的心意,不能催促这个男人,从此只担待她一人。
  凡能舞文弄墨的女子,不薄命的实在稀罕。还好,张爱玲没有从此做出可怜的姿态,欣赏自己的宿命。她没落了,到也没落的保存着骨气。
  胡兰成这样个人,他没有口碑,于是他要自己给自己立碑。政治上的清誉他不在乎(不管是真不在乎,还是阿Q精神),男女关系上的清誉,他也未必稀罕(这倒是真的)。明明他是天地不仁,却又喜做一派烂漫天真,明明没有立场,却讲得一口漂亮的道理。
  【今生今世】这个唱本,从头到尾都只有胡兰成在一家独唱,落力表演,兼自我陶醉。纰漏处,都被他自己织补填平,冷清处,也被他自己担纲搅沸,所有说辞都得以自圆,结局下场里都透着他的精心设计和心甘情愿。他把镜子掼在地上摔得碎成了千瓣万片,那片片瓣瓣里面,也都还是映着他自己的影子,好不缤纷热闹。从他的笔下,一切人所以为的悖谬,全都能负负得了正,他重又响当当,亮堂堂,天地良心起来。
  他一生里是凡事皆好:仕途,女人,只要是沾了胡姓,从来就没有不好过。纵使有,那不好后面,必也都缀着一千个伤心的理由,外加万二分的莫可奈何。哪怕他流亡各地,最后一直到日本,也是风流驱使,万花从中穿梭,折枝折到手酸。其实本来嚒无非就是一种集邮心态,却仍旧能够招招被他自己化解成轰轰烈烈,跟刻骨铭心。 我们想着张爱这样,已经是个再不可多得的。但是对于他来说,依然不是此生里唯一、又深刻的那名女人。――再深刻也只能去到“欢”那一步。
  他说他不知什么“爱”,那是西洋的词。中国老祖宗自古以来只认得一个“欢”字,一切皆从这个“欢”字里出。“爱”不过是欢情之后,有了“恩情”,但是“恩情”是很普遍的,从不排它,从不独占。他在这样的解释里,很是自由。
  世论都推胡兰成【山河岁月】,我却觉得唯有这部【今生今世】能看清胡兰成。当然了,这是他散文体自传,通篇不能离开谈他自己。
  用他【今生今世】里的句子来形容,他那一生真是盛大英明,热闹喧阗。真正是: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就算颠沛流离,生老病死里面,也是积极乐观向上的,血,从未冷过。
  他是晴天日头的,现世的,喜滋滋的人,张爱玲却只是乱世里的一点小甜头,小蜡炬。但是他们能够互相懂得片刻一隅,已经很是难得。真难得。--谁也不能借谁半分光明,唯有天各一方是他们的正途。
  其实,我也没有什么谪贬胡兰成的意思。单看他的文,向来是绝好的。他那种一气呵成的流利动人,还有画动画静,皆入骨髓的行笔,我总归是佩服。他“飞流直下三千尺”,我已经“疑是银河落九天”,好句多得令人不思掩卷。
  但是无论怎样,时已移,事已往,落花早也成泥,人面不知何处。所以,还是就莫论今生了罢。



匿名| 2003-10-24 16:27:31

[贴图]此书法如何?(公布答案)

张爱玲是真的爱他。电影《滚滚红尘》就是三毛写的关于他们的故事。
以下是介绍:
情路坎坷
  一代才女张爱玲在感情路上的磕磕碰碰,令人不胜唏嘘。  
  1944年2月,已经成名的张爱玲与胡兰成相识。胡兰成曾任汪伪政权宣传部次长、伪行政院法制局长,但张爱玲向来不问政治,只倾慕于胡的名士风范、满腹才学。两人一见钟情,迅速相恋,并于同年10月结婚,但没有举行任何仪式,只合写下一纸婚书:胡兰成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但胡兰成并没能实现诺言,他曾说自己“对于政治的事亦像桃花运一样糊涂 ",也许这是拙劣的借口,但张爱玲最初说服自己相信了他。
  仅仅在结婚一个月后,胡兰成就又于武汉的一个护士周训德发生恋爱关系。而抗战结束后,身为汉奸的胡兰成仓皇出逃,张爱玲千里寻夫到温州,发现他已有情人范秀美,她还是忍住了。她让胡兰成在她和小周之间选择,胡兰成不肯,张爱玲肠断温州,伤心而去,独自在船上伫立涕泣良久。但她见胡兰成没什么经济来源,还自己百般节省,将钱寄给胡兰成。
  1946年下半年,胡兰成到上海,在张爱玲处过了一晚,其间将他与范秀美的事据实讲给她听,并给她看他所写的涉及他与小周恋情的《武汉记》。张爱玲看了一半就看不下去。当晚两人分房别寝,第二天,张爱玲与他相别,其意已是诀别。
  第二年6月,张爱玲写信给胡兰成,正式与其决裂。信中写:
  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欢我了的。这次的决心,我是经过一年半的时间考虑的。
  彼时惟以小吉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难。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
  “小吉”即是“小劫”,张爱玲随信还寄了自己刚刚拿到的30万元稿费给胡兰成,可谓仁至义尽。
  这次的决裂给张爱玲带来巨大的创痛。
  1956年3月,张爱玲和美国作家赖雅相识。两人性格相差颇大,在政治上也是南辕北辙,能够在不到半年内相爱而结合,只能归结为缘份。但结婚没几年,赖雅就半身瘫痪,对张爱玲的生活和精神都是相当沉重的负担。1967年,赖雅以76岁的高龄去世。
  胡兰成知道张爱玲去了美国后,曾写信给她,想重修旧好,遭张爱玲拒绝。
  张爱玲当年与胡兰成相爱时,曾描写过她在门外看着胡兰成坐在屋里的情景:“他一人坐在沙发上,房里有金粉金沙深埋的宁静,外面风雨淋琅,漫山遍野都是今天。”
 

寿宏堂主 | 2003-10-24 16:45:57 | 显示全部楼层

[贴图]此书法如何?(公布答案)

这个人是典型的烧包 自以为鹤立鸡群 却偏偏还是落入俗套
匿名| 2003-10-24 17:22:26

[贴图]此书法如何?(公布答案)

作者:搬起脚砸石头 回复日期:2003-10-21 19:26:30
古语:“文如其人;书如其人”。有方家自可自观。
  
以搬之拙见,以为个性率扬处有,而妩媚无骨,且作态处亦有。
-----------------------------------------------------
诸君所断,皆有道理,以箫客为最准。
然都没有此位搬兄精到。
其字妩媚无骨。
竹枝以为一语中的。
杏林箫客 | 2003-10-24 18: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贴图]此书法如何?(公布答案)

原来是个汉奸?我晕、、、、、、、
匿名| 2003-10-24 20:20:52

[贴图]此书法如何?(公布答案)

岂止是汉奸,还是个轻薄无行的下流文人。
偏偏文采飞扬,学识渊博。
所以,只看一个人的外在才华,不问他的所做所为,就轻易的判定此人是君子良友,是多大的失误。
于众 | 2003-10-25 19: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贴图]此书法如何?(公布答案)

[这个贴子最后由于众在 2003/10/25 07:53pm 第 1 次编辑]

江山如梦
四字当真美


以理解张爱玲的角度看他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