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休闲天地
›
杏林杂谈
›
[推荐]儒家学说有感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推荐]儒家学说有感
[复制链接]
676
|
0
|
2003-11-26 19:45:24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儒家学说有感
林木村
儒家为春秋战国诸家之大家,它主要继承三代之礼乐,影响迄今。我想我们常自豪自谓的数千年礼仪之邦应该赖于此。但它常受阻,持续性欠佳,于今又处中断待续状态。人们随地吐痰,不排队而拥挤,过马路不看红绿灯,等等,这都与千年礼仪不相称,落后其他文明。
儒家于汉得隆尊,成为国家主要意识形态。钱穆写有《孔子传》一书(撰写于1973年9月,稿毕于1974年2月),他在序言里说:孔子毕生志业依次有三:(1)自学与教人;(2)政治事业;(3)著述事业。汉儒将此三项事业首尾倒置。首崇著述事业,次乃政治事业,末为自学与教人。“汉代博士发扬孔学方面,其主要工作乃转成为对古代经典之训诂章句,此岂得与孔子之述而不作同等相拟。则无怪乎至于东汉,博士皆依席不讲,而太学生清议遂招致党锢之祸,而直迄于炎汉之亡。此下庄老释氏迭兴,并盛,虽唐代崛起,终亦无以挽此颓趋。
“宋代儒学复兴,乃始于孔子生平之业之重要性获得正确之衡定。学与教为先,而政治次之,著述乃其余事。故于五经之上,更重四书,以孟子继孔子而并称,代替了汉唐以孔子继周公而齐称之旧规。此不得不谓乃宋儒阐扬孔子精神之一大贡献。宋儒理学传统迄于明代之亡而亦衰。清儒反宋尊汉,自标其学为汉学,乃从专治古经籍之训诂考据而堕入故纸堆中,实并不能如汉唐儒之有意于通经致用,尚能在政治上有建树。而孔子生平最重要之自学与教人精神,清儒更所不了。人才不作,则一切无可言。学术错误,其遗祸直迄于民国创兴以来之数十年。今者痛定思痛,果欲复兴中国文化,不得不重振孔子儒家传统,而阐扬孔子生平所最重视之自学与教人精神,实尤为目前当务之急。”
国家以意识加强统御是文明的体现。国家不择此学,必采彼说,或兼综彼此。儒家成为国教不是必然,也是必然。统治者不管相信什么,为求长治久安,基本要褒奖善说以导民,不能青睐异端。儒说符合这一条件。绝对的真理不存在,任何学说都可以批评、评判。但正常的批评、批判有助于学说的完善发展,并不会使其终结、停滞。但国家专政机器一旦攻击学说,学说就会遭到封杀、清理。这不是正常的思辨、讨论,而是强力意志横行。
儒家学说三起三落,都直接与统治者的意志有关。秦皇围剿,汉武尊崇,汉末沦落,唐宗宋祖接继兴复,近现代遭诋毁。当权者为自身功利,虽外标信仰,而内并不诚信之。汉末权贵行凶险暴虐,自践纲纪,结果与社稷偕亡。今高官大吏如真将为人民服务、做人民公仆等信条铭刻在心,一定会少些贪得无厌的腐败。
西方学者常称西方为基督教文明,东方中华为儒家文明。可见,有学之士已将一个民族长期信奉的文化视为其文明。我略读过《圣经》,不敢妄谈,但粗略印象觉得它并不胜过儒说。尽管宗教与学说有别,但其教人精神是一致的,或者可以说,宗教、学说在内容上有相通之处,只是在形式上存在差异。对基督教的批评、批判始终没有停止过,但由国家掀起的整肃基督教运动则鲜,或未造成深远影响。我在网上常见有人痛斥儒说,把国家的滞后归于儒家的保守。我认为这都很偏激,至少在没有更好的学说可替之前,极端贬之是不明智的。当然仅代表个人的观点属正常言论,但统治阶层囿于偏见,耿耿于怀,对传统文化有所不屑,则有害无利。
我文革时上小学,第一节课为天天读,雷打不动,读红宝书。开始时要起立高唱《东方红》,然后坐下由老师领读,一片琅琅悦耳声,读毕,再起,高唱《大海航行靠舵手》。这几乎是模仿基督教堂讲经,但频率显然比之高。当时是非常、绝对的虔诚,如今过眼云烟。现在我认为国家是用了大气力,却作无用功,不如让我等习唐诗宋词、《三字经》类。我上街偶会遇到少妇叫孺子咏古诗,端母子陶然状,竟一次突生幻象:若少妇掏出宝书,令子念背,会何情景。是非明矣,是虽屈,但终将弥长;非虽得,但势必短暂。
昔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不够风流然也,他们虽铁权在握,可谁也没敢把自我意识当成国家思想令民众接受。权势轻国粹,而尊崇外经,而后生再望舶引,却被斥为数典忘祖,崇洋媚外。今改革开放,因缺可信意识为基,故诚实不足,奸伪纵生。鉴此,儒学又得提倡,我由衷希望此说能得善待,发扬光大,惠国惠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心斋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杏林杂谈
传统文化
会员之家
新闻中心
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