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休闲天地
›
杏林杂谈
›
[推荐]对孔子仁学的重新解读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推荐]对孔子仁学的重新解读
[复制链接]
717
|
0
|
2003-11-26 19:47:48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对孔子仁学的重新解读
郭淑新
传统伦理学关注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生态伦理学则着眼于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问题。人类今天站在生态伦理的基点上去重新解读孔子的仁学,将会发现其中氤氲着丰厚的与现代生态伦理观念相融通的思想,这些思想有助于导引人类走出人类中心论和自然中心论的怪圈。
“仁”字在《论语》中出现109次,其涵义宽泛而多变。但“仁”的最本质的规定则是“爱人”(《论语·颜渊》,以下只注篇名)。孔子的仁学思想始于亲,却非终于亲,这也是儒家的仁爱观念能够成为最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关键所在。孔子主张将仁爱由亲亲之情逐步向外扩展,惠及整个人类——“泛爱众而亲仁”(《学而》);尔后再进一步将对人类的道德关怀推及到自然万物——“知者乐水,仁者乐山”(《雍也》)。在孔子看来,只有“爱人”,才能“能近取譬”,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只有爱物,才能“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述而》),把对人类的道德关怀推及到自然万物。孟子对孔子的仁学思想作了精辟的概约:“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
为了不使“仁民”、“爱物”的思想流于空疏,孔子进而提出了“畏天命”(《季氏》)的观念。在孔子那里,“天命”主要被理解为一种异己的客观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是人的力量所不能抗拒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畏天命”,是孔子在为人的意志自由划界。在孔子看来,要使天人关系处于和谐顺应的状态,只有唤起人们对“天命”的敬畏之情,才不至于在“天”或“天命”面前,变得胆大包天、肆虐妄为,否则将“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当然,我们也不否认“畏天命”观念中蕴含着某些宿命论的因子,但剥离其糟粕,站在生态伦理的基点上对其进行现代解读,确实可以从中领悟到其包孕着的生态伦理思想。
孔子认为,君子之所以“畏天命”,是因为君子“知天命”,而“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季氏》)。而“知天命”并非是指对天命有着清晰、透彻的理喻或预测,而是意味着只有知晓了何谓“天命”,即觉解到人的自由的界限,才能“不怨天、不尤人”,“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不仅感知到“天命”的存在和对人事的作用,而且还意识到这种存在和作用具有一定的神秘性,难以被人真正知晓。既然天命难知,也就自然要“畏天命”了。这是一种十分明智的态度,正是这种态度使得孔子在大自然面前具有虚怀若谷的圣人气象。正由于此,孔子的弟子们才如是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公冶长》)。可知的“天命”并非不可“言”,但“天命”的未可尽“知”、未可尽“言”,则注定了必须“默而识之”(《述而》)。鉴于此,孔子在知“天命”甚少的情况下,便“不语怪、力、乱、神”(《述而》)等与天命相关的问题。这种氤氲着大智大慧的“默而识之”启示人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也许对于哲人来说,“知”“不知”,亦即真正的“智”。
必须指出,孔子对“天命”神秘性的认知、敬畏,并没有将其引向神秘主义。孔子从不为神秘性所囿,而是超乎寻常的理智。知“天命”之难知,并不等于天命不可知、或者放弃对天命的追问。孔子终身都在致力于学习,并且还辩证地意识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学”与“思”的目的之一就是力争达到对“天命”的“知”。孔子从未因为“畏天命”而把人引向对“天命”的单向度的依赖或畏惧,他更多地是在对“天命”的反省、审视、考问的过程中,更大程度地肯定了人在“究天人之际”中的那份主动。然而,孔子也深切感悟到:人的有限生命难以揭示无限的天命。于是乎,“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这种理智的态度是对“人类中心论”的合理扬弃。
“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知行不二的信念,使得孔子在处理自然万物与人的关系时显得十分慎重。子曰:“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述而》),即是认为:自然万物只有在保证其能够正常繁衍、可持续再生的情况下,才能作为人类的生产资料。可见,孔子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都强调要把对人类、社会的道德关怀扩展到自然万物。
这种推人及物的情怀,对导引今人走出“人类中心论”和“自然中心论”的怪圈,具有启迪意义: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既不能只强调人类利益而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也不能只注重自然保护,而完全弃人类利益于不顾。人类利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必须兼顾,但这种兼顾,又是有“重点”和“差等”的。只有这样的生态观,才不至于使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陷入尴尬的“二难”境地。这也为在理论上避免陷入人类中心论和自然中心论的困境,提供了可借鉴的思想资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心斋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杏林杂谈
传统文化
会员之家
新闻中心
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