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休闲天地
›
杏林杂谈
›
几则闲话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几则闲话
[复制链接]
930
|
2
|
2004-1-4 23:28:53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健忘在 2004/01/04 11:32pm 第 2 次编辑]
(一)
自古有言:文人相轻,此话极有道理。袁枚不喜欢王安石,他说王安石文章写得古朴,诗却写得雕琢,特别是王喜欢改前人诗,是最让袁看不过去的。
有一首乐府诗是这样写的:“庭前一树梅,寒多未觉开;只言花似雪,不悟有香来。” 王安石改为:“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了暗香来。”这是反其意而用之,本来是改得非常好的,并且现在也广为流传。袁枚却不喜欢,认为他娇柔造作,化金为铁。我相信以袁的能力不该看不出王改的诗好于原诗的,这就是文人相轻了。
刘贡父有诗云: “明日扁舟沧海去,却从云里望蓬莱。”王安石改云里为云气。袁枚认为改得文理不通。周振甫先生认为蓬莱指朝廷,作者当时被贬边地,自然非在云里(朝廷里),所以改为云气很贴切。我赞同周先生的说法。
文人读诗,偶有忘记之处,比如袁枚就曾引王安石诗,却又以为是扬万里而作。可以知道袁也是很喜欢王的诗的,只是不承认而已。
王安石曾经于黄庭坚谈李煜词,黄认为“一江春水向东流。”为最佳,王又举“小落吹彻玉笙寒。”“细雨湿流光。”两句,认为更好。却不知道前句为李(王景)《摊破涣溪沙》句子,后者出自冯延己《南乡子》。
周振甫先生的《诗词例话》说不知道“细雨湿流光”的出处,可能是偶然忘记了吧。此句曾被人赞为花间第一,王国唯先生的《人间词话》中也曾经提及。
齐己《早梅》诗有句云:“前村深雪里,昨夜几(数)枝发。”郑谷指出“几枝发” 不能体现其早,不如改为“一枝发”。此就是一字师的典故。
张(木吉)轩有句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好问说“一树”不如改成“几点”更衬托其早。异曲同工。
有人说,数枝梅比较真实,因为梅花不可能一夜只发一枝的,用数枝梅贴近生活,改的不好。我认为这个说法不对,须知诗人作诗以意境为先,所谓意在词先,以点化面,不必缘木求鱼。
有人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此句太过荒谬,人那里能望见四百八十寺呢?苏轼《卜算子》中有句:“拣寒枝不肯栖。”有人认为大雁是不栖息寒枝之上的。王维有雪中芭蕉图,有人认为雪中那来芭蕉?李白有诗云:“燕山雪花大如席。”有人讥笑:那有这么大的雪花?这些人都是不可语诗的了。呵呵!
(二)
平生最喜嵇康、李白和苏轼。嵇、李二人都以狂敖闻名,而苏轼却似乎比较内敛,并无出格举动。其实论狂傲,苏轼比嵇、李二人有过而无不及,且举几列说明。
秦观为苏门四学士之一,有次苏轼问秦观最近有什么作品,秦观恭敬地把自己的新作《水龙吟》奉上。苏轼才看了第一句“小楼连远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就批评道:“太
差了,十三个字才写了一个人骑马从楼下走过。”秦观把老师的脾气摸得挺透彻的,忙问:“最近老师有什么大作?”苏轼等的就是这句话,忙拿出自己的新作《永遇乐》(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还特别指出那句“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不知道秦观后来拍了老师的马屁没有?
此句就被后人不断传诵,忘记是谁了,说这一句就写尽了一个朝代的兴衰,更是把他捧到了天上。其实这句也不过是得刘禹锡的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余味而已,不知道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秦观最有名的作品是那首《满庭芳》,其中的首句“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最为出名。(用粘还是连,历代皆有争论,我认为是粘好。以后专门讨论。)苏轼却看不过眼,批评道:“你怎么和那个柳七一样写艳词呀?”
苏词和柳词代表了两种不同的风格,在现在看来是平行的,而苏轼眼中却是居高临下的。他不太喜欢柳永,这是可以肯定的。最著名的就是那个关东大汉和十七小女的典故,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把柳永的词贬为只合十七小女去唱是很不屑的言语了,怪不得苏轼会高兴了。
可是,苏轼自己也写过艳词的,比如说他的那首《南柯子》(笑怕蔷薇罥,行忧宝瑟僵。),明眼人一读就知是写房事后的,绝对是艳词中的艳词。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知道他有什么骄傲的资本?再说,写艳词很平常了,何必如此居傲?
苏轼也夸奖过柳永的《八声甘州》,特别指出其中的句子“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为“虽唐人佳处,不过如此。” 可知苏轼在内心中其实很欣赏柳咏了。
秦观是苏轼的学生,被老师教训还情有可原,但苏轼的这个臭脾气却不止用于教训学生了,连当朝的宰相都敢得罪,结果当然没有好果子吃了。(苏轼改王安石诗的故事真实性不大,这个典故一般人都知道,不说了。)
苏轼有一次登庐山,兴致来了就要看看前人诗句。唐代的徐凝有首咏瀑布的名诗,其中最著名的两句是:“万古常疑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这两句挺不错的,有气势又有寓意,白居易也曾经有“赛不得”的评语。苏轼却看不起,于是作诗一首:“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这让我想起了另外一个故事:采石矶据说是李白投江之处,有衣冠墓存世,来往文人墨客都喜欢留诗以示敬仰。后有人作诗一首:“采石矶上一钵土,李白威名耀千古,来来往往诗一首,鲁班门前耍大斧。”于是再也没有人在此留诗了。
于是我就奇怪了,为什么李白到过的地方就不能写诗了?当初李白不也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句子?李白也只是道不得,并非不能道呀?徐凝只不过在庐山写了一首不算太坏的诗就被苏轼骂了一通,真是冤枉!再说了,难道他们教训人的这两首顺口溜就是好诗了?
苏轼后来也写过庐山诗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那首“远看成岭侧成峰。”了,这就更加自相矛盾了。
苏轼还有几首词,有洗尽尘沙的味道,我比较欣赏,例出来同赏。
《行香子.述怀》“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是清狂。此种闲云野鹤般的生活,向往得很。
《西江月》是疏狂。“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琖凄然北望。”中秋佳节将至,却孑然一身,行影相挂,惟有“高处不胜寒。”心有灵犀呀!
《临江仙》是轻狂。“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历尽风雨,依旧挺拔,这才是我喜欢的苏轼。
(三)
王安石喜欢给人改诗,其中最著名的是把王籍的“鸟鸣山更幽。”改为“一鸟不鸣山更幽。”咋一看觉得不好,仔细推敲却也有几份味道。
“鸟鸣山更幽。”动中有静,以动衬托静,即以鸟鸣的动来衬托树林的静,和贾岛的“僧敲月下门。”异曲同工。
王安石改为“一鸟不鸣山更幽。”似乎只是写静,而没有动感。其实不然,首先,景物中是有鸟的存在,诗人“茅檐相对坐终日”,自然是在听鸟的鸣叫,我们仿佛可以见到一个老人在“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的景色中静静坐着,林中传来清脆的鸟鸣,诗人沉浸在一种无可言会的和谐之中。天色暗淡下来,诗人猛然之间醒觉了,环顾四周,早已是夜深人静,没有了鸟鸣,山林在月色中显得更加的清幽。我想更多的是诗人的内心的清幽吧?
有人说,“僧推月下门。”更好,因为不写声音而感觉到推门的咯吱之声。而“一鸟不鸣山更幽。”同样的道理,不写鸟鸣,而鸟鸣在想象之中。
记得一个故事,有人画风雨蓑翁图,却只画一面清湖,一条孤舟,问风雨何在?在画外也。
王安石还曾用“风定花犹落。”对“鸟鸣山更幽。”,此句甚工,鸟鸣句为动中有静,风定句为静中有动,却意境配合得天衣无缝。“蝉噪林逾静。”和“鸟鸣山更幽。”句式与内容几乎一模一样,此本来就是律诗的一忌。
(四)
明末清初时期,有一群可爱的家伙,他们追求个体的真实,个性的自由,他们为正统的文人所鄙视,他们是摧毁数百年理学大厦的斗士。除去魏晋的那几个可爱的人儿,他们是最让我尊敬和喜欢的。他们写小品文,也写诗,他们都高举性灵的大旗,狠狠打击那些言必称“文以载道”的虚伪文人,他们的诗不需要大的道理,不强求对社会、对人类有什么大的贡献,仅仅是情感的流露、个性的抒发,“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正因为无求,所以他们才能更公正,更真实地反映社会真实的面貌,反映作者的真实想法,在我看来,他们的文字才是真正的文字,是对当时的社会最有贡献的文字!随园主人袁枚(字子才)就是其中一位。
袁子才的诗文俱佳,他最著名的莫过于据说为毛泽东最爱读的那本《随园诗话》。诗话体主要是评论诗词,或记录和诗词有关的趣事,严格来说也属于小品文一类。最初的诗话据说是大文豪欧阳修的《六一诗话》,自宋以来,诗话蔚然成风,大浪淘沙,能流传至今的已是精品,《随园诗话》堪称精品中的精品。
读诗话时有很多让我感触的地方,其中一个故事我最为喜欢,也是最能反映子才的风流雅致的。
钱塘(今杭州)有个著名妓女苏小小,色艺俱佳,追求的人无数。她却看中了一个穷书生,并且资助书生上京。书生一去不回,苏小小憔悴而死。后人对此事津津乐道,白居易,李贺都有写苏小小的名篇传世。袁子才也是钱塘人,对苏小小事也深为同情,所以自刻了一个印章,上书“钱塘苏小是乡亲。”七个大字。
某天,某一品大员找子才求诗,子才欣然应允,提笔立就,在盖章时,却误用了这个印章。那个大员见用一个妓女的名字为送自己的诗盖章,当然勃然大怒,袁子才最初还在道歉,那大员却唠叨个不停!袁子才心烦不过,说道:“你现在虽然显赫一时,但千百年后大家都知道有苏小小,而不会有人知道有你这个一品大员呀!”
子才风度,使我高山仰止,可惜不在当场,无缘一见呀!
袁子才的诗写的非常好,对诗词理论的研究也很深入,最记得他对于用典的看法,深得我心!他说,用典就应该象往水中倒盐,不见其形,若仔细品尝,就得其味。
这让我想起了宋朝高启的咏梅诗中的一句,可以说深得其味。这句诗是这样写的:“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这两句诗非常的浅显,即便是不注解也知道是什么意思。大家不需要联系上下文都可以闭目想象,一个大雪初停的夜晚,有一个高人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之中,倒卧在洁白的大雪中,不远处,清风拂过山林,一个美人正款款从中走出,此情此景,让人心动之极。
其实这两句是用了两个典故的。
第一句用东汉袁安卧雪的典故。据说某年洛阳下大雪,穷人都出去乞讨为生,唯有袁安独卧家中,在奄奄一息时被人发现,问他为什么不出去乞讨,他说这时候大家都没有吃的,何必去难为人家呢!于是被举为廉洁的典范。
第二句用隋朝赵师雄的遇梅花仙的典故,出自《龙城录》。赵师雄被贬到罗浮,途中在一个酒店喝醉了,梦见一个美貌女子前来,与之共饮。醒来后才发现自己睡在一棵梅花树下,梦中仙子是梅花之神也!
有一次和朋友通宵夜谈,聊到了《随园诗话》,我笑着说:“袁子才原是才子!”后以此为对,居然无对。
(五)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惠院寓居作。”据史料记载,此词为神宗元丰六年(1083)作于黄州,定惠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由上可知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
此词很受后人推崇,如《山谷题跋》有云:“语意高妙,似非吃人间烟火语。”,而“非胸中有数万卷书,笔下无一点俗气。”则不能到。但是,正因为此词的仙骨气质,历来争议很大。有一种说法最为有趣,现整理下来,以滋各位同道。
据《宋六十名家词.东坡词》载,此词还有一序,讲的是一个美丽而凄凉的故事。如下:
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闻坡至,甚喜。每夜闻坡讽咏,则徘徊窗下,坡觉而推窗,则其女逾墙而去。坡从而物色之曰:“当呼王郎,与之子为姻。未几,而坡过海,女遂卒,葬于沙滩侧。坡回惠,为赋此词。
这段小序和苏轼的词一样写的仙气飘渺。
前半段写的虚幻迷离,要不是前面有段引言:“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颇有点遇仙的感觉。
苏轼寓居定惠院,每到他深夜吟诗时,总有一位美女在窗外徘徊。当推窗寻找时,她却已经翻墙而去。此情此景岂非正是苏轼词上阕所写:“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由此说来,句中的幽人该是指那位神秘美丽的女子,上阕则是记录此事了。
当时苏轼六十几岁,张先七十还纳妾,六十岁也不算什么的。我很愤慨他为什么不纳那个女子为妾,却物色王郎之子与她为姻,最终使她郁郁而亡。
这个女子好象是为苏轼而存在,在苏轼离开惠州后,女子就死去了,遗体埋葬在沙洲之畔。当苏轼回到惠州,只见黄土一堆,个中幽愤之情可想而知。于是,就赋了这篇著名的《卜算子》。由此可见,此首词的下阕是为了纪念那女子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篇序言,短短的数十个字,就婉娩道出了一个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真是精彩绝伦,令人拍案叫绝。
吴曾《能改斋漫录》云:“其属意盖为王氏女子也,读者不能解。张右史文潜继贬黄州,访潘邠老,闻得其祥,题诗以志之云:空江月明鱼龙眠,月中孤鸿影翩翩。有人清吟立江边,葛巾藜杖眼窥天。夜冷月堕幽虫泣,鸿影翘沙衣露湿。仙人采诗作步虚,玉皇饮之碧琳腴。”
这个记载好象是为了证明那个序言的真实性而作,甚至还有诗为证。且不论其可信度到底有多高,这个故事在当时深入人心是肯定了的。
现今一般以唐圭璋先生的注释为准,他认为此词上片写鸿见人,下片写人见鸿。
此词借物比兴。人似飞鸿,飞鸿似人,非鸿非人,亦鸿亦人,人不掩鸿,鸿不掩人,人与鸿凝为一体,托鸿以见人。
东坡又有诗云:“人似秋鸿来有信,去如春梦了无痕。”《正月二十二日与潘郭二生出郊游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并韵》。比喻人生来去如鸿雁,代代往复,生生不已。但一个人的经历又象春梦一样,去而无踪,难以追怀。可以作为对照。
这首词应该是有政治寄托的,周济论词主“有寄托”与“无寄托”之说,以为“非寄托不入”,而“专寄托则不出”。东坡此词能臻此境,在于“非因寄托而为是词”,乃“触发于弗克自己,流露于不自知。”,这正是苏轼的才学,气度,思想的体现呀!
后记:前天读冯梦龙编辑的《情史》也读到了这个故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三七生
|
2004-1-5 01:29:27
|
显示全部楼层
几则闲话
今世有此闲情逸致者希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奥译
|
2004-1-6 22:4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几则闲话
我看你 一点都不健忘 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健忘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杏林杂谈
传统文化
会员之家
新闻中心
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