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三笑

[复制链接]
查看938 | 回复2 | 2004-1-26 17:50: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黄三笑

     曾有人问我,如果你能回到古代,会选择什么朝代?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魏晋。那人又问,再给你一次机会呢?我笑着说,当然是北宋,因为那里有我最喜欢的苏大胡子,最羡慕的白衣卿相,有多愁善感的大才子秦观,有古今第一才女李清照……还有一个我称之为黄三笑的人。
   如果有一个古人十项全能比赛,冠军铁定是苏大胡子,而亚军非其那人莫属。回首历史的长河,苏轼的诗、词、文、书、画皆可称一代宗师,若不是有那人的存在,就可称空前绝后了,他就是黄庭坚。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世称“黄山谷”。苏门四学士之首,诗、词、文、书、画俱佳,开创了江西诗派。
   世人皆知道黄庭坚是苏门大弟子,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中却有一段苏黄互讥的记录,很是有趣。大意如下:
   宋哲宗时期,苏轼和黄庭坚争夺名声,相互讥讽。苏轼以师长的口吻说:“黄鲁直诗文如蝤蛑江珧柱,格韵高绝,盘餐尽废,然不可多食,多食则发风动气。”(黄庭坚的诗文象蝤蛑和江珧柱一样鲜美,格调高绝,盘中的其他食物都可以不要了。但绝对不可以多食,吃多了就会发风动气。)
   黄庭坚不高兴了,却又不好直接反击老师,于是委婉地说:“盖有文章妙一世而诗句不逮古人者。”(有的人文章妙绝一世,而诗句却比不上古人。)
   我认为此故事可信度不大,即便是真实存在,也只是师生之间小小的玩笑。胡仔却如获至宝地记录下来,并断然下了评语,说两人是为了争名而相互讥讽,真是可笑之极。
   黄庭坚一生最崇拜苏轼,对其从来都是不吝赞美的。如在《跋东坡乐府》中称赞苏轼,说:“语气高妙,似非吃人间烟火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俗气,孰能至此?”
   在性格上、创作上黄庭坚也受苏轼影响很深,如他的名词《念奴娇.断虹霁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词的前面有一段小序,大致意思是说:“八月十七日,和一群好友赏月、喝酒,听朋友吹笛,月光如水,笛声悠扬,意兴方浓,于是文不加点,填了这首《念奴娇》”这感觉和苏轼的《赤壁赋》何其相似?据说黄庭坚对此词很是得意,说:“或以为可以继东坡赤壁之歌。”(应该可以和苏轼的《念奴娇.大江东去》一比高下吧?)
   崇宁元年(1102)七月,苏轼病逝于常州。一个月后,黄庭坚做了一首《跋子瞻和陶诗》缅怀苏轼。全诗如下:“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此诗一出,一切谣言都该不攻自破了吧?
    不过,空穴不来风,苏黄争名之说却又是合情合理的。
    以诗论之,苏黄冠绝宋代,宋朝无有可比者。后人认为诗必盛唐,唐后无诗,太过偏激了。苏黄之诗即便拿到盛唐也是其中佼佼。
   苏诗以才气为胜,大开大阖,随缘自适,不拘一格,非一般人所能模仿。黄诗料峭骨寒,兀傲奇崛,奇拗硬涩,讲究“无一字无来处”(《答洪驹父书》),“词意高胜,要从学问中来尔”(《论作诗文》), “读书未破万卷”(《跋书柳子厚诗》),提出了著名的“点铁成金”与“夺胎换骨”论。
   黄庭坚的诗虽然不一定强过苏轼,但他为江西诗派的祖师,影响力却是大过苏轼的。宋人蔡絛的《西清诗话》中记载,苏轼有个外甥叫柳展如,向黄庭坚求教作诗之法,而不向苏轼求教。黄庭坚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
    以词论之,苏轼是当之无愧的第一词人,《念奴娇.赤壁怀古》更是冠绝古今。黄庭坚虽是大家,却只算是强差人意,除去上面提到过的《念奴娇.断虹霁雨》外,我个人还喜欢他的那首《水调歌头.瑶草一何碧》,尤其是结尾句:“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深得李白、苏轼的风骨,很是高妙。
   在书法方面,苏黄皆为宋四家之一,可称一时喻亮,难分高下。
   俗话说,字如其人,此言不假。苏轼的字大开大阖,飘逸脱俗,尤其撇捺间隔甚宽,可见其率真自然的个性。黄庭坚有赞语,说:“东坡简札,字形温润,无一点俗气。今世号能书者数家,虽规摹古人自有长处,至于天然自工,笔圆而韵胜,所谓兼四子之有以易之不与也。” ——《题东坡字后》
   黄庭坚的笔法以侧险取势,纵横奇倔,自成风格,尤其擅长行、草。他的字特点鲜明,其笔划的长度很夸张,如长枪大戟,且不平直,一波三折,韵味绵长。他自己曾说:“予学草书三十馀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 ---《书草老杜诗后与黄斌老》
   至于行文、绘画方面,苏轼胜出黄庭坚不止一筹,这方面资料不多,且写到这里,有点懒惰了,略过不提。
   曾从朋友处得到一联,至今没有佳对,联面为“门口千水阔。”
   拆阔字为“门口千水”,此为一巧。意境高雅,寓意深刻,此为二巧。暗合一句古诗,此为三巧。
   黄庭坚的《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会心,为之作咏》诗结尾一句为“出门一笑大江横。”岂非就是“门口千水阔。”的意境?
   有朋友闻之,笑道:“黄庭坚可以改为黄三笑了!”
   我奇怪地问:“何解?”
   友大笑道:“君不见黄鲁直《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中的未到江南先一笑,《题王居士所藏王友画桃杏花二首》中的凌云一笑见桃花,再加上此句出门一笑大江横,岂非黄三笑也?”
   呵呵!真是妙人啊!哎!不觉又是一年,惜故人曲遥,不知何处呀!
   后记;这是一篇很久前就想写的文字,因为懒惰,一直搁置着。今天独自在家,静夜无奈,突然间想到了那个朋友,就随手打了出来。文字只是总结前人成果而已,不值一哂。可惜的是那个朋友十之八九是看不到这篇文字啊!
   另:今日为了写这篇文字,去翻阅资料,发现了几则值得记录的东东,附在文后。
   一
   余秋雨和人吵架,有关于林和靖有无后代的问题。林和靖有诗云:“马从同事借,妻怕罢官贫。”可以知道,梅妻鹤子的林和靖也是娶过妻的。所以,后世有人自称林的第七世孙,也未尝不是真实的。
   二
   宋朝吴(千干)的《优古堂诗话》中有这样的记载,大意如下。
   苏轼的《定风波》词的序中说:“歌童柔奴说,此心安处便是吾乡。我引用他的话写成了一首词,其中有句子云,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其实,这句话是出自白居易的。白居易的《吾土诗》云:身心安处为吾土,岂限长安与洛阳?《出城留别诗》云:“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另一首同题诗也云:“心泰身宁是归处,故乡可独在长安?” 《种桃杏诗》云:“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
   三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
   投荒万死鬓毛斑,
   生出瞿塘滟滪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
   岳阳楼上对君山。
   《题王居士所藏王友画桃杏花二首》
   凌云一笑见桃花,
   三十年来始到家。
   从此春风春雨后,
   乱随流水到天涯。
   《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会心,为之作咏》
   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
   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
   含香体素欲倾城,三矾是第梅是兄。
   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
    注:断肠魂,指洛神。三矾,即郑花。前面几句以洛神比花(参见曹植《洛神赋》),洛神是水仙花也!后面和梅花,郑花称兄弟,意指其他的花都是臭男人,只有水仙才能为女子。最后一句境界突然开阔,最为警策。

匿名| 2004-1-27 12:57:45

黄三笑

晕倒!!又是……
关于你的这种文风,我和清欢有过评论。
欲知详情,请私下咨询我:)
健忘 | 2004-1-28 11:54:11 | 显示全部楼层

黄三笑

[这个贴子最后由健忘在 2004/01/28 11:55am 第 1 次编辑]

直接说了,俺很能经受打击的,哈哈!
不过,说句实话,俺还真没把这种文字当回事。
俺上网来只认真写过两篇文章,一是幻鳄,二是无弦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