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为汉语骄傲 !

[复制链接]
查看1065 | 回复6 | 2004-2-7 19:05: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汉语骄傲 !
   记得的本人都中学的时候,语文课本上堂而晃之地写着:“走拼音化道路是汉 语的必然趋势。”其中最主要的一条理由便是,英文可以打字,而汉语不能。现在 回想起来真可笑。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汉字的键盘输入速递已远远超过英文, 而且还在虽这技术进步而不断快速提高。可英文呢?滞步不前了吧。
  现代所有学科领域,中国都有很好的学者,没听说哪位因汉语“不精确”而搞不好研究的。中国的火箭照样可以精确升空,中国的原子弹照样可以精确爆炸。所有的英文科技文献都可以翻译成汉语。汉语文献影响力正随着国力的增强而在世界范围内增强。下面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来显示英文的笨拙:本人曾问系里的几个教授“长方体”如何用英文讲,可这几位母语是英文的工科教授竟说不知道,接下来连问几个本地的研究生,结果他们也不知道。着实令我大吃一惊!现在我要问读者: 您知道么?反正不是Cube,Rectangular...。后来,我倒是真的在字典里找到了该词,可现在又忘了,原因是它太生辟。感叹,英文真是笨人的语言,试图给天下每一事物起一个名字。宇宙无穷,英文词汇无穷!词汇如“光幻觉”、“四环素”、“变阻器”、“碳酸钙”、“高血压”、“肾结石”、“七边形”、“五面体”都只有专业人士才会。根本不可能象汉语那样触类旁通,不信?去亲自问问母语是英文的人好了。英文是发散的。搞的一些基本概念如“长方体”也只有专家才会讲!
怪不得英文世界里专家那么多,而且都那么自信;是啊,一般人连他们的基本术语如“酒精绵球”“血压计”都不会讲。生活在英文世界真是对无知无奈!可悲可怜! 英文是一维的,是密码语言。写英文是编码,读英文是解码。细想想:如把英文的a、b、c、d、e换成1、2、3、4、5,并没有什么原则上的区别。按上边的对应,如一开始就把cab写成312没有什么原则上的区别。用一样的读音,又有什么不可以?
  汉语就不同了,是二维的(纸面上的最大维数),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纸面的几何 空间。每个汉字就是一幅画。试问从一幅画上得到的信息快,还是从一行密码中得 到的信息快?国家汉字的扫盲标准是1500个字,理工科的大学生一般掌握2000个汉 字。就凭这2000个字,大家可以读书、看报、搞科研。可在英文世界里,没有20000个字别想读报,没有30000个字别想把(时代>周刊读顺,大学毕业10年后的职业人士一般都懂80000字。新事物的涌现,总伴随者英文新词,例如火箭(ROCKET),计算机(COMPUTER)等,可汉语则无须,不就是用“火”驱动的“箭”么,会“计算”的“机”么!可英文就不能这么干,不能靠组词,原因是“太长”了。 如火箭将成为“FIRE-DRIVEN-ARROW”,计算机将成为“COMPUTAIONAL-MACHINE” 等。人的视角有限,太长的字会降低文章的可读性与读者的理解能力。目前,英文词汇已突破40万,预计下世纪中叶,将突破100万大关。而汉语则相对稳定,现在中学生还可以琅琅上口地读屈原的楚词。英文就难了,太不稳定。现在的人们读沙士比亚的原著已困难重重,更不用说读400年前英国诗人乔叟的诗了。学GRE的时候,注意到很多韦氏字典收录的词汇竟是本事件初的新词,如“Gargantuan”取自拉伯雷的小说。这也不奇怪,毕竟英文400年前才统一了拼写。为汉语辩护!
  呼吁那些糟蹋汉语的人注意以下事实:
(1) 联合6种文字的官方文件中最薄一本一定是汉语;
(2) 汉语的精确性已为蓬勃发展的中国科技事业所证实;
(3) 计算机语音输入最具有希望的是汉语;
(4) 汉语是稳定的是收敛的,英文是不稳定的是发散的;
(5) 汉语是二维信息是生动的是高效的,英文是一维信息是密码型的是枯燥低效的。(6) 在英文世界里能读文学名著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不是所有受过大学教育的人都能干的。如阅读(荆棘鸟>中用英文描述的非州的一些植物真是艰涩无比,一般英美人也只能囫囵吞枣而已;可在中文世界里,又有谁会对仅有中学学历的人读完四大名著而感到惊奇?
(7) 当今虽是英语文明的蓬勃期。但在历史的长河中,So far,英文世界的文明史远比汉语世界的文明史短。英文是先进文明的语言是没有根据的。为汉语骄傲!更为坚信汉语时代即将到来的中国人热情与信心而欢呼!
为汉语辩护!呼吁那些糟蹋汉语的人注意以下事实:为汉语骄傲!更为坚信汉语时代即将到来的中国人热情与信心而欢呼



牛道士 | 2004-2-7 20: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为汉语骄傲 !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语言优劣论”、狭隘民族主义和“有中国特色”的劣根性
文/曲亦辰

  有一篇题为《为汉语骄傲:这个时代请你正确使用中华文字》(下简称《为》
文)的文章,历数汉语的优点和英语的缺点,文字极尽煽情之能事,在网上出现大
概是几年前的事了。这种谣言式的文章一般在经历过一段热烈讨论区之后就销声匿
迹,但偶尔还会沉滓泛起。最近在北大未名BBS又看到了,也就借此机会批驳一
次,并谈谈我的看法。
   英语和汉语作为两种语言,当然可以相互比较,分析它们的语音系统、语词系
统、语法系统和在表意上的相同与差异等等。现代语言学中专门有一个分支叫“比
较语言学”(comparative linguistics)就是研究这些问题的。但是这种相互比
较是比较两种语言中地位等同或近似等同的语言学范畴,而不能任意比较表面相似
的东西。而《为》文的始作俑者显然对语言学完全无知,文中充满了自以为是的对
表面相似的东西的比较,自然只能得出一些毫无意义的结论。
  汉语属于孤立语,英语属于屈折语。这种语法结构的根本性差异对于各自的语
音和语词系统都有所反馈,并进而影响到文字形式,因此使汉语和英语难以作简单
的类比。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在差异中找到相同之处。比如《为》文的始作俑者以为
中文的汉字和英文的单词是地位等同的语言学范畴,事实上两者相当不同。英文是
音素文字,由字母表示音素;单词由字母拼成,是词语的文字表现形式。中文是意
音文字,汉字兼有表意和表音两种作用;从起源上看,汉字最初可能是表意的,但
是在发展过程表音作用的比重逐渐增加,发展到今天,绝大多数汉字都只对应一个
音节,一个音节通常也只对应一个汉字(北方方言中的儿化音例外)。在这种情况
下,单音节的词语固然能用一个汉字表示,多音节的词语则通常须用多个汉字表
示。所以,英文的单词应该和中文的所有单字和多字的词语比较,而汉字在英语中
和“词根”的概念相对来说更接近一些,要比较似乎也该比较汉字和词根。
  知道了这些,就可以很容易指出《为》文中的根本荒谬之处。《为》文的始作
俑者以汉字和英文单词相比较,说什么“目前,英文词汇已突破40万,预计下世纪
中叶,将突破100万大关。而汉语则相对稳定,现在中学生还可以琅琅上口地读屈
原的楚辞”。殊不知1999年版《辞海》所收词汇数目也已多达15万。而英语词汇数
目多于汉语,更主要的原因之一是英语是世界性语言,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概念在
汉语中还根本没有对应的译词。词汇量少明明是汉语的缺点,居然成了《为》文的
始作俑者引以为傲的“优点”。至于“中学生还可以琅琅上口地读屈原的楚辞”,
先不说在这里《为》文混淆了语言和文字的区别,我们姑且认定中学生已经都认识
了楚辞中那些古怪生僻的汉字,那么他们会念仅仅是了解了楚辞文字的现代语音,
这和词汇量的大小又有什么关系?而像德语这样经过正字法的拼音文字,只要了解
了其拼写规则,一个中学生可以随意念出任何一本名著而几乎没有一点错误(同样
也仅仅是会念,而未必知道文字的意义),那么是不是又可以说,汉语也是笨人的
语言,德语才最“聪明”呢?
  而《为》文贬低英语的构词法,也是毫无道理的。英语的词根主要有三个来
源:盎格鲁-萨克逊词根;拉丁词根(包括由拉丁语衍生的法语、西班牙语、意大
利语词汇);希腊语词根。此外,英语还从其他各种语言中借用词汇。了解了英语
的词根,就会知道英语构词也是很有规律的。如文中举的“光幻觉”,英文是
photopsy,是由希腊语词根photo-和-psy拼成的,前者表示“光”,后者表示“视
觉”,这和汉语的“光幻觉”的构词法是完全一致的。又如“碳酸钙”,英文是
calcium carbonate。其中calcium是钙,这个词又是由拉丁语词根calc-(石灰)
和中性名词名缀-ium组成;carbonate是指碳酸盐,也是由carbon-(化学元素碳的
英文名,更根本上是拉丁语词根“木炭”)和化学术语里表示有氧酸的后缀-ate
组成。而汉语中的“碳酸钙”完全是仿照这一构词法而造出来的,其中的“钙”字
还仅是取了calcium的译音,“钙”和乞丐的“丐”完全没有关系,还不如英文更
直观。
  更何况,英语中并不是只有专业词汇,很多专业词汇往往都有对应的通俗词
汇。比如“肾结石”,专业词汇是nephrolith(来自希腊语词根nephro-“肾”和
-lith“石头”),但日常生活中常说kidney stone。固然,英语中来源复杂的词
根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英美人掌据专业词汇的难度,但这种专业词汇和通俗词汇分
开却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避开了日常语言的演变对于科学名词定义的影响,保
证了科学名词和术语的精确性和稳定性。同样的道理,中国人中知道“糖精”的人
很多,但知道“邻磺酰苯酰亚胺”(糖精的学名)的人又有几个呢?
  事实上,正因为英语是《为》文中批评的“枯燥的”“一维信息的”音素文
字,它才能够方便地移植其他各种语言中的词汇;英语的包容力之强,正是英语的
优点。汉语发展到现在,其语词系统和语法结构已经和古汉语产生了很大的差异。
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使用汉语的科学工作者可以精确地表达科学概念,正是汉语
向西方语言(包括以日语为媒介的间接学习)学习的必然结果,这是我们“拿来”
的东西,却被《为》文的始作俑者当成是汉语的固有长处而吹嘘。
  以上是从语言学的角度来驳斥《为》文的荒谬观点的。但是在目前网络狭隘民
族主义甚嚣尘上的背景之下,不难看到文章背后更多的东西。诚然,不同的语言之
间是不是有优劣之分,的确曾经是语言学史上的一个曾引起重大争论的问题。而由
于语言的差异背后是文化的差异、民族的差异,所以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从一开始就
不是建立在纯学术的基础上的,而是被更多地赋予了政治的含义。而当这个问题终
于回到纯学术的层面上解决时,最后却只得出了一个比较公认的结论:语言之间是
没有优劣之分的,这是一个伪问题。所以,“语言优劣论”作为一种已经被基本摒
弃的落后的理论,如今却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某些人捧起来奉为圭臬,不能不令人警
觉。比如三年前新语丝就曾揭批过“语言学家”徐德江的伪语言学,《为》文中的
关于计算机录入汉语更快、联合国文件的中文文本最短的说法,也是徐氏伪语言学
的内容(相关批驳文章可见
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hanzi_pinyin.txt)。
而当这种落后理论和狭隘民族主义中的非理性思维结合在一起时,其妖言惑众的一
面更是发挥到了新的高度。
  比如《为》文的始作俑者为了鼓吹汉语的“优点”,就在无知的驱动下肆意贬
低英语。这种思维,概括起来就是:如果A和B相比,A占有优势;为了使A和B的水
平相当,不是靠提高B的水平来实现,反而是靠拉低A的水平来实现。这种心态我称
之为“消极公平论”,是目前中国狭隘民族主义理论中一个常见的思维模式。比
如,某些有仇美心态的狭隘民族主义者,会为“九一一”事件中美国遭受的生命和
财产的损失而拍手称快,甚至要求恐怖主义分子不要停手,继续对美国进行袭击。
以“消极公平论”为代表的这种思维,早就被鲁迅先生斥责为“中国人的劣根
性”。方舟子先生认为这其实是“人类的劣根性”,外国(包括美国)也有,但另
一方面,也可以看到中国狭隘民族主义分子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劣根性,不但和鲁迅
批判的劣根性一脉相承,而且在新时代发展出更多的“中国特色”,所以,可以称
之为“有中国特色的”劣根性。“消极公平论”正是在这种“有中国特色的”劣根
性作用下的狭隘民族主义观点,无怪被丢进垃圾堆的“语言优劣论”在中国能更有
市场。
  从行文来看,《为》文的始作俑者应该是一个理工科学生。受过现代大学的教
育的人不但没有锻炼出应有的素质,反而凭着自己可怜的知识有意无意地宣扬这种
劣根性和为此服务的“语言优劣论”,实在是《为》文的始作俑者和中国教育的悲
哀。缺乏人文知识教育的人,容易成为一个人格不健全的人,这个认识已经得到了
教育界越来越多人士的认同。如何从根本上遏制因人文知识的缺乏造成的非理性狭
隘民族主义的抬头,实在应该引起重视了。

【附】为汉语骄傲:这个时代请你正确使用中华文字
(文中错别字一仍其旧)
  记得的本人都中学的时候,语文课本上堂而晃之地写着:“走拼音化道路是汉
语的必然趋势。”其中最主要的一条理由便是,英文可以打字,而汉语不能。现在
回想起来真可笑。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汉字的键盘输入速递已远远超过英文,
而且还在虽这技术进步而不断快速提高。可英文呢?滞步不前了吧。【方舟子按:
作者是在说梦话吧?美国普通专业打字员打字速度可以跟上说话速度,因此可以完
全忠实地记录下谈话纪录(例如法庭答辩),而中文专业打字员有几个可以做到这
一点?中文网站对谈话的文字直播其实只是纪录每句话的大致意思,而不是完全忠
实于原话。】
  现代所有学科领域,中国都有很好的学者,没听说哪位因汉语“不精确”而搞
不好研究的。中国的火箭照样可以精确升空,中国的原子弹照样可以精确爆炸。所
有的英文科技文献都可以翻译成汉语。汉语文献影响力正随着国力的增强而在世界
范围内增强。下面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来显示英文的笨拙:本人曾问系里的几个教
授“长方体”如何用英文讲,可这几位母语是英文的工科教授竟说不知道,接下来
连问几个本地的研究生,结果他们也不知道。着实令我大吃一惊!现在我要问读
者: 您知道么?反正不是Cube,Rectangular...。后来,我倒是真的在字典里找
到了该词,可现在又忘了,原因是它太生辟。感叹,英文真是笨人的语言,试图给
天下每一事物起一个名字。宇宙无穷,英文词汇无穷!词汇如“光幻觉”、“四环
素”、“变阻器”、“碳酸钙”、“高血压”、“肾结石”、“七边形”、“五面
体”都只有专业人士才会。根本不可能象汉语那样触类旁通,不信?去亲自问问母
语是英文的人好了。英文是发散的。搞的一些基本概念如“长方体”也只有专家才
会讲!【方舟子按:“长方体”的英文既简单又好记:cuboid。由Cube(立方体)
加-oid(类似的)两个词根组成。在美国学过中学几何的人就都该知道,“几位母
语是英文的工科教授竟说不知道”的原因更可能是因为不明白作者在问什么问题。
作者自称查了字典,对如此简单易记的词都没能记住,看来此人学英语有先天的缺
陷。像这样把自己的无知无能怪罪为英文缺点的,下面还有,懒得评了。】
  怪不得英文世界里专家那么多,而且都那么自信;是啊,一般人连他们的基本
术语如“酒精绵球”“血压计”都不会讲。生活在英文世界真是对无知无奈!可悲
可怜! 英文是一维的,是密码语言。写英文是编码,读英文是解码。细想想:如
把英文的a、b、c、d、e换成1、2、3、4、5,并没有什么原则上的区别。按上边的
对应,如一开始就把cab写成312没有什么原则上的区别。用一样的读音,又有什么
不可以?
  汉语就不同了,是二维的(纸面上的最大维数),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纸面的几何
空间。每个汉字就是一幅画。试问从一幅画上得到的信息快,还是从一行密码中得
到的信息快?国家汉字的扫盲标准是1500个字,理工科的大学生一般掌握2000个汉
字。就凭这2000个字,大家可以读书、看报、搞科研。可在英文世界里,没有
20000个字别想读报,没有30000个字别想把《时代》周刊读顺,大学毕业10年后的
职业人士一般都懂80000字。新事物的涌现,总伴随者英文新词,例如火箭
(ROCKET),计算机(COMPUTER)等,可汉语则无须,不就是用“火”驱动的“箭”
么,会“计算”的“机”么!可英文就不能这么干,不能靠组词,原因是“太长”
了。 如火箭将成为“FIRE-DRIVEN-ARROW”,计算机将成为“COMPUTAIONAL-
MACHINE” 等。人的视角有限,太长的字会降低文章的可读性与读者的理解能力。
目前,英文词汇已突破40万,预计下世纪中叶,将突破100万大关。而汉语则相对
稳定,现在中学生还可以琅琅上口地读屈原的楚词。英文就难了,太不稳定。现在
的人们读沙士比亚的原著已困难重重,更不用说读400年前英国诗人乔叟的诗了。
学GRE的时候,注意到很多韦氏字典收录的词汇竟是本世纪初的新词,如
“Gargantuan”取自拉伯雷的小说。这也不奇怪,毕竟英文400年前才统一了拼
写。
  为汉语辩护!呼吁那些糟蹋汉语的人注意以下事实:
(1) 联合6种文字的官方文件中最薄一本一定是汉语;
(2) 汉语的精确性已为蓬勃发展的中国科技事业所证实;
(3) 计算机语音输入最具有希望的是汉语;
(4) 汉语是稳定的是收敛的,英文是不稳定的是发散的;
(5) 汉语是二维信息是生动的是高效的,英文是一维信息是密码型的是枯燥低效
的。
(6) 在英文世界里能读文学名著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不是所有受过大学教育的人都
能干的。如阅读《荆棘鸟》中用英文描述的非州的一些植物真是艰涩无比,一般英美
人也只能囫囵吞枣而已;可在中文世界里,又有谁会对仅有中学学历的人读完四大
名著而感到惊奇?
(7) 当今虽是英语文明的蓬勃期。但在历史的长河中,So far,英文世界的文明史
远比汉语世界的文明史短。英文是先进文明的语言是没有根据的。为汉语骄傲!更
为坚信汉语时代即将到来的中国人热情与信心而欢呼!
(XYS20040130)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燃谷 | 2004-2-7 21:23:2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为汉语骄傲 !

下面引用由牛道士2004/02/07 08:13pm 发表的内容: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语言优劣论”、狭隘民族主义和“有中国特色”的劣根性
文/曲亦辰
  有一篇题为《为汉语骄傲:这个时代请你正确使用中华文字》 ...
说事与对人的攻击人不知道谁的劣根性更强些
汉语好坏不是一小部分人就可以否定与肯定的
至于《辞海》的十五万词大家识字就可以去看,而且看的懂。英语的四十万词汇我想不是想看就可以看的懂的。
各有各的存在理由,这就是世界。如果全世界都是英语了我看和世界末日差不多
牛道士 | 2004-2-7 22: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为汉语骄傲 !

下面引用由燃谷2004/02/07 09:23pm 发表的内容:
如果全世界都是英语了我看和世界末日差不多
不要危言耸听!去翻翻历史吧!
当今世界,已经基本统一了“度、量、衡(秦皇的最大功勋之一)”,几乎所有的科学行业及历法、数学等学科(包括设计、生产规范、要求......)都制定了越来越趋于统一的标准。
如果全世界都使用英语,我实在看不出有什么不好。相反,这是符合世界文化发展潮流的,是值得庆贺的。
如果全中国都使用普通话好不好?
难经难 | 2004-2-8 03: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为汉语骄傲 !

下面引用由牛道士2004/02/07 10:09pm 发表的内容:
不要危言耸听!去翻翻历史吧!
当今世界,已经基本统一了“度、量、衡(秦皇的最大功勋之一)”,几乎所有的科学行业及历法、数学等学科(包括设计、生产规范、要求......)都制定了越来越趋于统一的标准。
如果 ...
我美国就是不用你们的度量衡。
五行山下 | 2004-2-8 03:50:5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为汉语骄傲 !

对呀,英制单位不是还在使用么?
难经难 | 2004-2-8 09:45:0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为汉语骄傲 !

中国人心里有这样一种成见;认为汉语迟早要被英语所淘汰。记得有一次,大概是胡野碧在辩论时干脆把它清楚地说了出来。前几天‘世纪大讲堂’请了一位学者李锐也认为全球化的结果是让英语统治世界。只有阮次山在一次‘大时代,小故事’中谈到汉语的思维速度比英语快。但是,他又提出一个问题;既然由于汉语使用了‘声’使得汉语的思维速度比英语快,那么,由于广东话中的声比普通话多,是不是广东话的思维速度比普通话更快呢?我的回答是,广东话虽然使用的声调多于普通话,但是,广东话有两个缺点,第一、它的文字规划得不好,文字表达欠佳,且有闭音节的声音存在。第二、它的声音利用率不高,普通话有21个声母、35个韵母和四声,连乘的结果是2900个声音,但是能够被利用的是2500个,而真正被用到普通话中的仅1200个。广东话有九声,即使它的声母和韵母与普通话一样多,那么它实际使用的声音也应该是普通话的两倍多才对,但是,广东话中实际使用的声音仅有1500个,与普通话相差不多,而它的利用率比普通话小了几乎一倍。利用率小,就说明难学。因为同样的一个声母或韵母,每次的使用实际上也是一种练习的过程,利用率高的声母或韵母必然容易记忆、容易掌握。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看到,凡是常用的语言元素,包括声母、韵母、汉字和单词等到,越是经常使用的越容易掌握。语言的好坏其实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是不是能够用很少的记忆来掌握,第二、是不是能够在有生之年掌握到比其他人更多的知识?用一句极限的话来讲应该是:最好的语言是不学而知,但是所掌握的知识又最多的语言,或者说,学少而知多的语言。
  英语与普通话相比则不同,国际音标中,英语有20个元音和20个辅音,所以英语的声音种类不会超过20×20=400个;反过来说,不在这四百个声音之内的任何声音都不被英语所承认,或者被认为是不正确的发音;这里所说的不是‘音节’。比较一下就会看出,汉语的发音种类是英语的3倍,两者的比值远大于广东话与普通话的比值。
  下面要说一下,为什么声音种类越多,思维速度就越快。这个问题,去年我在‘北大中文’论坛讨论了一个月才使大家弄清楚,在这里我希望尽量说得简单。假设有一个仅会发两种声音的人,具体地讲,他就会发a和b两个音。根据电脑的理论,我们知道,他用这两个符号依然可以表达整个世界。再假设,世界上仅有400种事物需要表达,那么,一个英国人可以用每一个发音来表达400种事物中的一件,而仅会发两个声音的人,有时就不得不用九个发音来表达400种事物中的一件,因为二的九次方才大于400。比如,英国人用‘i’代表‘我’而仅会两个声音的人可能要用abbababba代表‘我’这个概念。一般人每发一个声音大约需要消耗四分之一秒的时间。比较两者就会看出,仅会两个声音的人,不但表达得慢,而且还费力气。在表达‘我’这个概念的时候,英国人使用四分之一秒的时间,而仅会两个声音的人使用了二又四分之一秒。如果两个人总以这样的比例生活一辈子,他们一生中所享受到的所有信息将是它的反比9:1。实际的情况中,最明显的是日语与汉语的对照,我们知道,日语使用了100种不同的声音,而汉语使用了1200种声音,因此很多汉字让日本人一念就必须用两个或者三个声音来表达。我们假设日语中所有的字都用两个声音来表达,那么岂不是说,日本人一生所能够享受到的信息仅仅是中国人的一半吗?我曾经思考过,这是不是与日本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伟大的思想家有关。我们知道,思维实际上是一种心里说的过程,如果在说话时表达得快,那么,思维的速度也应该跟着快。具体的例子是赵元任曾经比较用英语和汉语背诵乘法口诀的速度,汉语使用了30秒,而英语使用了45秒。因此,如果两个人同时用英语和汉语来背诵的话,到了30秒的时候,汉语使用者一定想到了九九八十一,而英语使用者则一定到不了这里,说不定,他想到的仅仅是七七四十九。这就证明了使用发音种类多的语言比使用发音种类少的语言思维速度快。这一点曾经被国、内外许多学者所证实。至于思维速度快是否就代表聪明这个问题是被很多学者所承认的。
  我的证据是解释一个历史上的‘谜’古希腊人为什么比其他人更聪明?因为希腊的文化来自古菲尼基人,我们知道菲尼基人发明了人类的拼音字母,就声音的分解来说,这是一大进步,就思维速度来说,它是一大倒退。因为,为了筛选容易区分的声音元素,菲尼基人仅仅使用了22个辅音,这样,它的表达速度当然比现在任何语言都慢,而希腊人则采用了元音,我们知道元音与辅音结合以后,声音种类等于增加了好几倍。事实上,菲尼基人的声音中也有元音,否则他们是发不出来的。所谓的22个辅音是说他们仅承认这22个辅音为信息栽体,也就是,ma、me、mu、mai、muo在他们的耳朵里与一个m没有任何区别就像me的四种声调对于英国人来讲没有任何区别一样。由于声音种类的突然增加使得希腊人的思维突飞猛进,造成了后来的现象。论坛上曾经有人问汉语的声音种类依然多于英语,为什么没有英国先进。我的回答是,当声音种类突然增加的时候就有新思想出现,反之,当声音种类减少时,思想就趋于保守,而元朝以后,中国的声音中失掉了一个‘入’声,中国的衰弱正巧从那时开始。最后,在讨论尼安德特人的时候,人们也发现,使用声音种类少的人种会被历史淘汰。
  我之所以认为汉语必定战胜英语的根据还不在这里,关键是要解决人类目前所面临的知识爆炸问题。我们知道,目前的英语单词包括各种生物名称及专利发明的新术语已经超过了数百万,如果考虑到英语中有一些可以推导和联想的成份;比如前、后缀和复合词等,它所需要记忆的基本单词也有一百万个。而所有这些单词在汉语中都可以用四千个汉字来表达。根本的原因还是英语的发音种类不够。
  比如pork这个词,在英语中代表猪肉,它和猪pig、肉meat没有任何关系而仅仅代表它们的一个联合体而已,如果把猪肉pork、羊肉mutton、牛肉beef、猪油lard、羊油suet和牛油talon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话就发现,英语中所有的联体词都是一个与其中任何一个分解词毫无关联的新符号,而它们却构成了英语词汇的主体,英语中几百万的单词就是这样来的。它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如果将pork改成pig和meat连在一起的形式,那么就要发音四次而pork仅仅发音两次;所以联体的词能够节省发音却要增加记忆,而分体的词,无需记忆可是却增加了发音次数。设想,一位屠夫,每天要用到‘猪肉’这个词上千次,使用两次发音的单词要比使用四次发音的词节省两千次发音,何乐不为?但是遇到不常用的词的时候,英语还是和汉语一样,使用分解的词,比如驴肉就用donkey meat来表达。因为不常用的词,即使设立了符号形式,别人也记不住。汉语能够将英语中联体词汇分解的功能,非常有用,它使所需要记忆的词汇大大地减少;不仅如此,它还能够将词汇在人们头脑中的位置整理得清清楚楚。达尔文主义的诞生就是建立在林奈的双名法的基础之上的,这种方法使得各种印象在脑子中由原来的平面,变成立体的。比如,在林奈以前,人们给所有的生物一个名字,结果,由于种类太多,同一种生物可能有两种名字,而另外的生物,可能没有名字。林奈则将所有的生物先分类,并且给出一个类名,然后在类名的下面放一个词,两者组成双名法的名字。这样不但清晰,而且大大的减少了需要记忆的符号;比如原来有一万个名字,现在分成一百个类,又在每类中分成一百种,我们所需要记忆的仅仅是一百个类名和一百个种名,共二百个,而不是原来的一万个。随着知识爆炸的问题逐渐恶化,人类就有必要将其他的术语也仿照这个方法改造,而目前唯一的办法就是按照汉语的结构进行改革。而原因还是在于发音种类的数量。
  这个现象最先是德国的莱布尼兹体会到的,他认为汉语是自亚里士多得以来,西方世界梦寐以求的组义语言。但是,他没有看到声音的真正特性,却由于汉字的数量上的性能而定义汉字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字。我想,如果他看到今天知识爆炸的世界,他一定会要求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废除拼音文字而采用汉字。
  最后,谈一下关于人的一生中到底能够记住多少单词或符号的问题。中国人所使用的汉字通常在三到四千,而莎士比亚时代的英语仅有三万个单词,他本人能够全部掌握。但是,到了丘吉尔时代,他的单词量依然是三万个,可是,那个时候的英语已经拥有近百万个单词了。所以,我认为,莎士比亚使用英语单词的熟练程度是后人根本无法达到的。我曾经在网上向很多英语中高等教育的语言机构请教,到底学习英语应该掌握多少单词才成,但是,他们的回答总是含糊不清,或者扯一些别的东西。后来,在一些无法避免这个问题的文章中我发现,语言学家们对于英语单词的要求是:一个受过教育的英语使用者应该掌握五到二十五万单词,不但差距范围很大,而且,用这个标准来衡量,莎士比亚和丘吉尔都应该是文盲,至少是没受过教育的人。我认为,这是任何推崇英语的人的软肋,只要他们能够躲过别人问这个问题,其他的方面 ......
  我的观点曾经在北大中文网上讨论过。但是,可以看得出来,不知道的人还有很多,他们都认为自己是劣等民族和劣等文化。所以,在鼓舞中国人的信心方面还有很多事情要大家努力。其实,只要大家能够恢复信心,中国人在很多事情上早就应该领先于世界的。可是我们太爱钻牛角尖,总是当外国人设立一套标准的时候,我们拼命地追呀赶呀。为什么,我们自己不能够设立标准,也让他们换换口味?我记起几年以前,西方国家有一个喜欢指手划脚的毛病,那时,我也有一个毛病--喜欢掣肘拖腿。美国有一份cox报告,内中例举了大量的对比,用以说明中国人不可能通过三、四十次的核实验取得与美国一千多次核试相同的成果。唯一的解释就是中国盗窃了美国技术。有人也称这次事件为李文何事件。我那个时候给美国所有的参议员各发了一封电子信件。内容是说,如果他们希望彻底调查此事,就应该设立另外一个调查小组,好好研究一下汉语和英语在思维上面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够弄清楚,为什么中国三、四十次的核试所取得的进展与美国一千多次核试的进展相差无几。在信的后面又附上了我的对于两种语言对比的计算书。后来,接到了不少回信,要求我告诉他们我的真实地址才肯继续考虑。
  ……我也明白,不会有哪个美国参议员会提出任何有关的议案的,因为,任何有关议案的提出,其本身都是对于汉语的一种变相宣传,都是对于英语的贬低。没有任何美国人愿意辩论它。道理非常明显,如果辩论下去,必然牵扯到语音和语言学中的诸多问题,每一个问题都是他们的一块伤疤。目前,美国一直要求中国降低人民币汇率,但是,态度依然没有超出礼貌的范围,所以,这套理论还不适合。一旦他们超出了理性,那么,非常容易扯到语言学的问题上来。换句话说,是:由于英语的思考范围狭窄,所以不能够从更加长远的利益来考虑问题。但是,这话我还不敢说,至少不敢对美国人说。因为我是学工科的,工程上的事情我有点把握,可是一碰到经济问题,我心里没底。
  类似的事情还有就是找世界语bbs进行辩论。谁都知道,世界语实际上是将英语改头换面设计的语言,当然不懂得使用‘声调’。我的问题是,英语的单词已经远远超过了常人的记忆极限,世界语有什么办法弥补这个缺陷吗?当时有人回答我说,世界语中使用派生的结构比英语更加明显。可是,当我将汉语中的声音种类,以及‘声调’的利用方法向他们解释以后,再也没有人发言了。
  还有就是美国有一个‘只说英语运动’english only曾经向全世界争求意见。可想而知,我的意见是什么了。我告诉他们,你们一意推行英语实际上是将美国文化推向深渊,是在摧毁美国文化。拯救你们的方法只有重新选择一门带有‘声调’的语言。对于这些没学过汉语的人来说,他们一般不懂得什么是‘声调’,所以,只好用唱歌时候的音阶来向他们解释;任何一个英语‘音节’都可以跟随音阶变化出至少八种不同的声音,这和‘声调’的作用差不多。上述所说的实际上就是美国人的软肋,没有必要的话,我是不会乱碰的,影响团结。而且,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加,我们可以说的也越来越少,因为说多了,就给人借口说中国威胁他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