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休闲天地
›
杏林杂谈
›
忆我的祖父孔伯华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忆我的祖父孔伯华
[复制链接]
1346
|
4
|
2004-2-16 12:04:17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我的祖父,一代名醫孔伯華
孔令謙
今年是我的祖父孔伯華誕辰120周年,我雖然沒有見過他老人家,但父輩及眾師伯常常提起,尤其是曾經找祖父診過病的患者,當談到祖父的醫術及品德時,無不稱讚。時間久了,自然也就對祖父的事蹟了然於心,更因能有這樣一位祖父而自豪。
祖父孔伯華公,譜諱繁棣,號伯華,以字行,別好不龜手廬主人。生於西元1884年6月5日(夏曆四月二十三日),卒於1955年11月23日,享年七十一歲。精于文史,尤善歧黃,乃北京四大名醫之一。解放後歷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二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主席團成員),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顧問,中國醫學科學院學術交流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中西醫學術交流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北京中醫學會顧問等職。
我家祖上原籍山東曲阜,後由上十代遷居汶上,再由前六代遷居濟寧。據《孔子世家譜》載:孔伯華為孔子第七十四代孫,屬於“大宗戶”,六十二代衍聖公孔聞韶的第二子孔貞甯的後裔。至孔伯華曾祖父孔昭慈在任福建台澎兵備道兼提督學政,並于同治元年因平叛殉難于臺灣時,他的兒子孔憲高由臺灣回到山東濟寧。孔憲高,孔伯華的祖父,光緒八年進士,誥授中憲大夫。孔憲高的兒子孔慶銑,我的曾祖父,河南補用知縣,居北平,後遷居河北易縣。憲高公精于文,亦精醫理。祖父秉承家學,刻苦鑽研,對有疾厄者,廣為濟益。時日既久,則精悟益深,閱歷既多,術乃大進,聲譽鵲起。延診求方者,戶屨常滿,久抱沉屙者,多有奇驗。
祖父二十三歲時,母病彌年,衣不解帶,躬親湯藥,孝行之篤,可謂賢乎哉。至於如何喜愛中醫,祖父在他的自傳中有詳盡記載。
他在自傳中寫到:“伯華名繁棣,歲次丁酉生於山東濟南。三歲隨先祖官直隸新河,一年轉新城及衡水、豐潤、欒城、邯鄲等縣。先祖官縣尹,兼善岐黃,家人有病,恒自醫之。先母體弱多病,先祖立方,外縣藥物不備,嘗隨制藥品為湯劑,得時習,心竊好之。“庚子歲,先祖以病終於保定,餘年十六,隨父奉祖母居於易州之南白楊村徐氏之宅。先嚴家居課子讀書,余於立身處世頗增智識,每日得暇兼習醫書,以心所好也。年十七移居易縣城裏,得從醫者研討《內經》及古人方書,雖無專師,頗有心得,遇家人急病,恒治之有效。余叔妹八歲患跌僕後,成陰疽於右腕漸及腋足,八年未得治,輾轉床褥,又八年,先嬸優之,醫者言不可治。余諫言于先嬸曰:妹病垂危,以餘辨之治法未當,不按陰疽治,不能愈也,今已垂危,不治必不能延壽,曷認余治,尚可希望于萬一。嬸從余言,一年而愈,惜著手太遲,致手足指關節不能全,而針繭膏調皆能任之,年近六十始歿。從妹患肺癆,失治頗危。餘曰:病已至脾,尚少能飲食,骨蒸喘咳,大肉已脫而未至餮瀉,尚可為。藥之數月始瘳“。
爾後,祖父隨家遷徙至河北省易縣南白楊村定居,甫至即以醫名。得悉此間有中醫前輩梁純仁與蔡秋棠者,二公學識淵博,醫術高明,在此一帶享有盛名。祖父即虛心前往求教。二公對祖父之辨證察脈、造神人妙之穎悟才度,早有所聞,深為器重,故樂授其術,使祖父盡得其傳。
祖父二十六歲始來北京,應聘任外城官醫院醫官之職。關於外城官醫院,史料記載甚詳:“清政府於光緒末年創建了兩所醫院,即內城官醫院與外城官醫院。外城官醫院1908年(光緒34年)初建于和平門外梁家園胡同,後遷至香廠路現宣武中醫院址,其前身是養浩廬中醫院,乃著名醫家楊浩如先生創建。它是我國首創的既有西醫、又有中醫的綜合性醫院。醫院分中醫、西醫兩部分,群眾首次接受西醫大夫用西藥治病,所用藥品為粉劑、片劑或水劑,都比較簡便,很受歡迎。西醫、西藥的引入打破了我國用中草藥煎煮治病的傳統習慣,同時也傳播了西方的醫學文化知識,為我國衛生事業的發展,起了良好的推動作用。醫院公開門診,平民百姓均可掛號看病,對公職人員給以優先,每月診治病人多達數千人次,甚至超過萬人次”。籌建醫院的目的是為了推行新政,講究衛生,除為病人治病外,還負責防疫等衛生事宜。
關於民國初期的疫情,史料記載:民國六年(西元1917年),晉綏哄傳流行鼠疫,據謂沿村闔戶,遞相傳染,大有一日千里之勢。當時醫院派遣晉綏防疫隊,由曹龔軒銜命前往,臨行約官醫院醫官參加。公推楊浩如、陳企董、陳伯雅三人同往參加,祖父與張菊人等人留守。[注]三人去後,院中人簡事繁,每天忙得不亦樂乎。次年夏秋之交,廊坊一帶,虎疫(虎列拉)又起。祖父在其自傳中曾這樣描述:“當時員警廳派余與楊浩如、張菊人、陳伯雅四人參加防治工作。臨時防疫醫療隊設於廊坊之學校內,吾等抵後,亦附駐於此,奉命待診。[注]當時疫情猖撅,有病數日轉筋而死者,有朝病而夕死者,幾乎家家有僵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本地有'今夕聚著言歡,明朝人鬼異域'之謠,真令人不寒而慄。但前來看病的患者卻很少,蓋弗能起信也。”耳聞目睹,囗焉憂之,遂與同仁共商對策,決定留陳伯雅以應邀出診,餘與菊人、浩如深入莊村,沿戶訪問,邊作防治,邊作宣傳,不顧饑渴疲勞,一心赴救。未數日,群眾見治療能起效果,確有挽救危亡之功,幡然改觀,表示極端信任。每至一處,相率歡迎,競相求治,因此,全活甚多。同時陳伯雅之應邀出診亦應接不暇矣。以其單獨擔此巨任,勞力勞心,兩相至極,是以事畢不久,即行逝世,迄今每一念及,殊深悵惋也。曹巽軒諸子晉綏之行,亦奏卓績,所以防疫事蕆,防疫會要求撰述疫病證治之法,亦即每人此次身臨防疫陣線之工作總結。於是與諸人,分頭編寫了《傳染病人種證治析疑》十卷引世。
以上這些記載,至少是記述了一部分史實,記述了民國初期的疫情情況。這部著作可以說是繼傷寒與溫病後一部較早的傳染病防治醫學專著,說明中醫藥在防治傳染性疾病方面有著很好的療效和經驗,更說明中醫對傳染病的認識由來已久並不斷有所發現和創新。
自是以後,祖父即辭去官醫院醫官,在京懸壺應診,投無不效,名噪京師。當時蕭龍友、汪逢春、施今墨俱名重一時,人稱四大名醫,巨室冠蓋叩其門者無虛日。祖父對鄰里孤貧患者,倍切關心,不但免收診費,亦常慷慨解囊,助其藥費療養之貲。這種崇高的醫德,遠近稱頌,遐邇聞名。
隨著社會的前進和發展,西醫逐漸傳人中國,這本不是壞事,但一些虛無主義者,盲目媚外,胡說中醫學術既不科學,理論又極荒謬,是巫術,因而引起中醫界老前輩們憤慨不平。雙方在報刊上展開激烈論戰。1929年國民黨政府任汪精衛為行政院長,于當年2月召開中央第一次衛生委員會議。當時最反對中醫的余雲岫等一夥,拋出了一項“廢止舊醫以掃除醫事衛生之障礙”提案,其中胡說什麼“舊醫一日不除,民眾思想一日不變,新醫事業一日不能向上,衛生行政一日不能進展”等等讕言。該項荒謬提案居然被通過,當政隨即作出決議“取締中醫”。這立即激起了全國人民和中醫藥界的極大公憤。全國中醫及中醫藥團體聯合起來,表示堅決抗議,各界代表聚集上海,於3月17日召開臨時大會,會議通過決議,成立了全國醫藥團體聯合會,組織“聯合赴京請願團”。我祖父當時為華北中醫代表,被推選為臨時主席,率領全團前往南京請願,據理力爭,激昂慷慨,要求政府取消這項決議。由於中醫中藥有其深厚而又廣博的根源,在數千年中確有保障人民健康、昌盛民族蕃衍的偉大貢獻,擁有全國億萬人民的真誠信仰和全力支持,因而獲得社會上公正輿論的極大支持。反動當局鑒於此種形勢,被迫收回成命,並同意成立國醫館。至此,中醫算是獲得了些微的合法保障,從而挽救了危在旦夕的祖國醫學。
經過此番激烈鬥爭,他深深感到,當務之急,必須培養中醫人材,壯大中醫隊伍,提高中醫療效,確保人民健康。真能把病治好,才能獲得廣大人民的由衷信任,在緊要關頭廣大人民才能給予大力支持,中醫才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1930年,祖父與蕭龍友先生合力創辦了北平國醫學院(院址在西單北白廟胡同),蕭為董事長,祖父為院長。遴聘當時第一流國手,分別擔任各門課程的教師。如瞿文樓擔任兒科教師,姚季英擔任診斷和婦科教師,周吉人擔任內經和難經教師(後由張斡卿擔任難經教師),李卓如擔任傷寒教師,宗馨吾擔任金匱教師,孟慶三擔任藥物教師,張菊人擔任內科和溫病教師(後由王子衡擔任溫病教師),孔仲華(孔伯華胞弟)擔任醫古文和語文教師等。當時因辦學經費拮据,祖父常從門診收入中挪補開支,真正體現了醫者仁術的大家風範。對待學生,祖父則不辭辛苦,親自與蕭老帶領學生輪流實習,有時還要管學生的吃住。祖父一生,既無恆產,又無積蓄,逢年遇節,必須靠向達仁堂、瑞蚨樣、謙祥益等幾家借貸,加以維持。因此祖父之仗義疏財、助人為樂的高尚品德,令人肅然起敬。
七七事變後,偽政權企圖接管北平國醫學院。他們假冒偽善,軟硬兼施,威脅利誘有二年之久。最後,祖父與蕭老毅然割愛,寧為玉碎,不作瓦全,遂于1943年毅然停辦,表現出高尚的民族氣節。
該學院辦了十四年,共畢業十一班。第十二、十三班未至畢業,祖父很痛心地發給了學業肄業證書,叮囑如肯自學,願協助之,以完成學業。學院先後共畢業學員七百余人,分佈在全國各地,他們在醫藥衛生工作崗位上為人民服務,多成為骨幹人才。
祖父學生馬龍伯、(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步玉如(中國中醫研究院教授)二老生前在談到祖父時曾說:老師平易近人,有求必應,對踵門求診者從來不加限制。晚年由於動作有所不便,精力有所不逮,始規定每天上、下午各診40人,對急重病人准許額外加號。應邀出診,事必躬親,每遇疑難病者,歸必提示生徒,進行討論,允許提出不同看法和意見,暢所欲言,盡情辯論,最後作出總結,指歸而教之。先生每手撚白須,含笑言道:“醫司人命,生死攸關,必須若同而異者明之,似是而非者辨之,愈辯愈明,才能使病無遁形,藥不虛發。”祖父題其診室曰:“不龜手廬[注]”。此祖父自謙,比喻自己只不過“不龜手”之特效小技而已。體現了祖父虛懷若谷的大家風範。
聽父輩講:祖父性澹泊,尤喜愛蘭花。當時居住于西單北宏廟胡同,在前廳東廊下擺有蘭花數十盆,有甌蘭、建蘭、蕙蘭以及素心蘭等,有春天開者,亦有秋天開者。每當花開,滿院清香,闔寶馥溢。每當分根施肥,必親自檢點,指使為之。置身其地,使人感到一種“積德流芳,蘭芬桂馥”的象徵。他不但精於醫,而且工于書法,臨證親筆疏方,病因脈治之醫案書於前,“君臣往使”[注]之藥味列於後,字體清秀俊逸,筆勢瀟灑。不唯工於小楷,且大字亦有專攻。每字逾尺,遒勁有力,深厚古樸。承四伯父孔祥琦贈予,我有幸保存祖父墨蹟扇面書藍亭集序和梅花圖,視為珍寶。
祖父生前好友甚多,周自齊、張菊人、朱啟黔、王靜齋等皆家中常客。雖喜結文社,然交往很廣。武學方面與孫公祿堂(孫氏太極拳創始人)常有往來,大伯孔祥琛因此與武學交緣,而其餘四子皆承父業。
“五卅”運動之後,祖父熱心愛國,為抵制日貨,創制了一種“寶丹”藥,功能芳香化濁,去穢避疫,止吐止痛,效力高於日本寶丹及一般避瘟散等。當時在前門外大柵欄達仁堂寄售,頗受歡迎,盛銷一時。其藥物組成如下:
蘇合香,麝香,安息香,冰片,薄荷腦,豆靈砂,篳撥,遼細辛。
共為細末,裝入小盒,鼻聞或口服。
為了預防感冒,還創制了一種“清靈甘露茶”,也是常年施送,該茶對於防治感冒、預防中暑,均有一定效果,其方藥組成如下:
鮮葦根,通草,薄荷,佩蘭,藿香,青茶(綠茶),竹葉卷心,雙花,香薷,荷葉,九節菖蒲葉。
每服一袋,煎服或沖水當茶。
此外還有幾種治婦科病的丸藥和幾種治外科病的藥膏,也是常年施送。
在治學上祖父有著嚴謹的科學態度,師伯馬龍伯在著述中寫到:先師嘗言:“醫之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得其奧。”又常說:“‘治病必求其本’,乃堅不可移易者也。人之有本,猶如樹木之有根,水流之有源,一旦罹病,求其本而治之,枝流末疾,將不治而自治矣。人之一身,其本有二,先天之本在於腎,後天之本在於脾,先天之本以生之,後天之本以養之。故腎為生氣之原,脾為運化之主。先天之本,稟受系之,後天之本,肌體形之,故腎又為五臟之本,由此可知,腎為本中之本[注]也。腎中有陰有陽,陰陽亦即水火,腎陰日真陰,真陰即真精;腎陽日真陽,真陽即真氣。二者完實,則陰平陽秘,精神乃治;二者損傷,則陰陽離決,精神乃絕[注]。”
先師還說:“上古之人,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腎中陰陽皆無所傷,其人民故日樸。後世以降,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逆于生樂,欲竭其精,耗散其真,自戰其生,不能盡終其天年。此非時世有異,乃人為自將失之。古今之人,素質不同,故古方今病不相能也。療病必須自為家法,古方照脫,十不效一,職是故耳。”這體現了先師不是主張不用古方,而是主張不能原封不動地照搬古方,這是先師一貫的師古而不泥古的治學態度和醫療作風。
在學術方面,由祖父在晚年著述的《時齋醫話》中可領略其要旨,他在著述中寫到:“-------陰常不足,則陽常有余,此自然之理也。更加之意淫於外,五志之動皆為火[注]。所以金代著名醫學家劉河間[注]有鑒於這種‘世態居民有變’的現實,根據其創新獨到之寒能勝熱、辛涼解表等醫療經驗,而倡‘六氣都從火化’之卓論,並將《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病機十九條中火與熱,加以精闢闡發,其用心亦良苦矣。說者,多以為劉氏之立論,是為了矯正當時醫者慣用辛燥溫補而產生流弊的醫療作風,餘則謂未必盡然。主要在於此公是洞燭病機,為了解除民眾疾苦,有不得已不如此者。觀其自述之‘非餘自炫,此一時,彼一時’一語,則顯然明矣。元代著名醫學家朱丹溪[注],受業於河間再傳弟子羅知梯,得其真傳,提出‘陽常有余,陰常不足’的高論,發明‘相火’[注]之根源。夫‘陽常有餘’者火也,‘陰常不足’者熱也,只不過有其虛與實耳。丹溪主張保存陰液,諄戒‘勿妄動相火’,殆恐陰氣先傷,陽氣獨發也。其治輒效,足證恰中病情。至於明代張景嶽氏,脫離現實,崇尚清談,立《真陰論》、《大寶論》等篇,以反駁丹溪‘陽常有余,陰常不足’之說,其說雖辯,但無視丹溪治效之現實,而自逞胸臆,未免失之於無謂也。”這些從實際觀察有感而發的見解,結合其一貫認為古今之人素質不同,不能照搬古方以治今病的主張,以及飲佩河間、推崇丹溪的這些卓見,可以看出祖父之反對脫離實際的“虛學”、注重躬親踐行的“實學”的學術思想和治學觀點。
在溫病與傷寒區別方面,他認為:傷寒學派善用古方,也稱為經方派;溫病學派喜用涼藥,故稱為時方派。尊經方者,說“溫病之病。本隸於傷寒論中,治溫病之方,並不在傷寒論外。”(見陸九芝《世補齋》)信時方者稱“治傷寒家,徒守發表攻裏之成方,不計辛熱苦寒之貽害,遂使溫熱之旨,蒙昧不明。”(見《溫熱經緯》陳伯平外感溫熱篇)所謂傷寒學派和溫熱學派,也就是在治療用藥上,有辛溫和辛涼之別。然中醫治病的特點,首先在於辨證,其次才是用藥。辨為傷寒,自當用辛溫;辨為溫病,自用辛涼解肌。辨證不明,用藥必誤。可見徐大椿“用藥如用兵論”文之精闢深邃了。
溫病學說,離不開傷寒論的理論指導。而傷寒論一書,對溫、濕等也略有描述,因此,溫病也包括在傷寒範圍。如〈難經-五十八難〉說:“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細譯其意,所說的中風即一般傷寒之類。所說的傷寒,即一般感冒和流行性感冒。所說的濕溫,相當於現代醫學的傷寒。所說的熱病,即暑溫,相當於流行性乙型腦炎。所說的溫病,包括了各種熱性病和傳染病。明-王安道曾說:“夫傷寒溫暑,其類雖殊,其所受原則不殊也。因此,以所稱而混其治,貽害後人。是傷寒溫病雖統名為傷寒,而其病理性質大有區別。
他還寫到:“仲景[注]之立法垂教,乃法外有方,方外有法,金元四大家雖各成一派,乃羽翼仲景也。後世葉天士[注]衛、氣、營、血辨證,深究其理,乃說明溫病之輕重淺深所表現的階段有別,並非病邪之真人衛、人氣、人營、人血之意。吳鞠通[注]氏之三焦辨證,亦是說明溫病之輕重淺深,而並非病邪果真據于上焦、中焦、下焦之意,亦皆羽翼仲景也。此等外慎勿構執。要知芩連知柏盡可回生,參術硝黃並能起死,唯在用之當與不當耳。”祖父薈萃諸家之說,出之以精確觀點,非積學有得者,不能為之。
祖父一生治並病,活人無算,治驗頗多。其運機敏、奏效捷,使人目瞠心駭,在伯父孔祥琦著述《孔伯華醫案拾遺》中有詳述病案記載。
在用藥上,祖父喜用石膏及極善用石膏,多為醫林景仰誠服。誰知經驗系從《本經》中得來。據祖父弟子劉孝威回憶,祖父在講《本經》時,曾一再指出石膏之性能是微寒無毒;所謂“石膏性大寒”之說,主要倡于唐宋之後,沿襲成風,欲明藥性必須依據《本經》。並闡明其研究《本經》所分析之石膏應用方法曰:
“以我(自稱)的經驗來說,石膏是質重氣輕,味辛微寒。辛能解肌熱,寒能勝胃火,辛能走外,寒能沉內,具有兩擅內外之功能。既能清肺胃之火,又能解三焦之熱;既能解肌發汗,又能清熱止汗,並且又有緩脾益氣之功,上行至頭之力。況它毫無藥之不良氣味,煎湯直如清水,服之無難。其他所有清涼解熱瀉火諸藥,恐無及之者。總之石膏之清熱瀉火,止渴除煩,用於高熱汗出、煩渴、神昏譫語等證,乃盡人之所皆知,此不過是側重于傷寒、溫病等外感性疾病而言。欲盡其能,還必須依據《本經》;欲盡其用,還必須參照《傷寒論》與溫病學說。《本經》關於石膏的記載:‘石膏味辛,微寒,主中風寒熱,心下道氣,驚喘,口幹舌焦,不能息,腹中堅痛,除邪鬼,產乳,金瘡。’雖僅此35字,但意義深遠,明乎此,則其性能功效庶乎盡焉。然則為何具體遠盡其用,還必須參照仲景《傷寒論》和後世的溫病學說。蓋仲景之《傷寒論》雖論傷寒,而百病皆在其中,所以讀《傷寒論》應悟仲景法外之法,即此之謂也。後世的溫病學說中很多辦法,確乎具有卓效,實堪羽翼仲景。同樣具有雖論溫病,而百病皆在其中的崇高價值,所以必須明乎此,其運用才能左右逢源。仲景深得《本經》之奧,藥味運用,悉出《本經》,後人遵用有驗。溫病學說藥味之運用,多從仲景法中所悟出,符合《本經》之旨,後人遵用亦有驗,此即不容移易之真理,故樂沿此道而行之。多年來關於石膏應用之一得,亦由此道所從來。 ” 有關石膏應用心得,長輩孔嗣伯、孔少華有專門論著。
一、在外感方面(包括傷寒與溫病):根據石膏之性味,辛而微寒,辛能走外解肌熱,寒能沉內勝胃火,而用於高燒煩渴,唇幹舌燥,汗出脈洪,神昏譫語,發疹發癍;亦用於惡寒發熱,無汗煩躁而喘。在傷寒要審清太陽、陽明;[注]在溫病要辨明衛、氣、營、血。
二、在雜病方面(包括內、外、婦、兒):依《本經》經文,根據'心下逆氣、驚喘'而用於氣逆喘息,突發急驚。根據'口幹舌焦'而用於肺胃火盛。根據'不能息'而用於憋悶短氣。根據'腹中堅痛'而用於諸腹痛之屬於內熱盛、大便實,但未至必須攻下程度者。根據'除邪鬼'而用於因熱盛導致的癲狂,妄言妄動,精神失常,有如鬼神之所附者。根據'產乳'而用於產後熱實,乳汁不通、乳痛、乳結以及有熱可征的經水失調。根據'金瘡'而用於金瘡出血不止,或潰爛久不癒合。凡有上述諸證候,不問何病,石膏悉能治之。”
以上是祖父根據《本經》經文所作的高度概括,再從而引申之,則所用當更廣矣。祖父之因證議藥,相體制方,消息病情,通權達變,其察理精而運機敏,中肯綮而奏效捷,多有令人不可思議者,足見功夫之不負人也。
祖父于1952年在西郊玉泉山受到毛主席接見之後,曾上書陳情,雲:“醫之作也,求百病之本,執技精良,方能拯濟疾苦,故宜首重其培養人才。中西醫體系兩異,其理法說教雖有不同,皆以治人之疾病為目的,其用心並無二致。取長補短,合一爐而治之,必將有所創新,能提高而躍進。”又有“今欣逢毛主席洞察其旨,使祖國醫學這一備受摧殘、苟延殘喘之數千年中華民族最豐富的文化遺產,得到發揚,幸何如之!願盡綿薄,努力發掘,以期臻於至善,使對全人類之健康,庇渥是依”。由此可見祖父對中醫人才教育的重視。
祖父生前曾多次受到周總理的接見,從無私請,總理重之。先生對中央首長的醫療保健工作,備至關懷,多所建樹,嘗受到周總理當面表揚:“孔老不高談空理,務求實幹。”1952年總理接見祖父時拍下的珍貴照片,已在總理之紀念展覽中展出。
祖父以診務過忙,濟人事殷,著述無暇,不能將一生積累之經驗心得,加以系統總結,筆之於書,以公於世,獻給人民,常引以為憾。故晚年常夜闌執筆,撰論達旦。所有遺稿如《髒象發微》、《時齋醫話》、《中風》、《痢疾》等,率皆此時所留,但均未脫稿,現在都已整理成篇,出版發行。
祖父古稀之年,晝既忙於診務,夜又勤於著述,勞力勞心,不逞寢息,積漸日久,時呈倦容。見者恐其健康狀況日下,精力難以維持,群聚而進勸之,請以身體為重。祖父笑曰:“療疾濟世,治病如同救人,醫生之為人民服務,行業非同一般,應急病人之所急,時刻為病人著想,存心解除病人之痛苦,挽救病人之危急,責無旁貸。一分能動,就得應診,君不見抱病苦而人待我診治,豈能為一己之私,置病人于不顧。身雖安閒,心將何忍。”
祖父身體已衰,但仍每日堅持為前來就診患者診治。1955年3月10日在出診途中,突然出現腹痛寒戰,但仍一心以病人為重,強忍堅持將數家診畢,已額出涼汗,手足厥冷,方回寓所休息治療。孰料從此病倒在床,時輕時重。其間,敬愛的周總理特派人送來野山人參,祖父異常感動,常夜讕執筆,著述達旦。猶自以病人為念,常曰:“病癒即速應診。”至11月23日,體氣大虛,自知不起,唯仍以行醫50年,稍盡其利濟之心,而人民大眾,國家領導,給予了極大榮譽,只以累於診務,未能達到完成總結畢生經驗心得,為人民略盡微力之夙願,耿耿於懷。所以臨終遺囑:“兒孫弟子,凡從我學業者,以後要各盡全力,為人民很好服務,以承我未竟之志。”溘然與世長辭。
祖父逝世以後,黨中央、毛主席深切關懷,日理萬機的周總理親自擔任了了治喪委員會主任並親臨寓所弔唁,對家屬慰勉備至,特別關懷先生後代的培養和教育問題。中央衛生部更予以人力財力的大力相助,中醫司的領導郭子化、呂炳奎等同志,一連數日,親臨先生住所,主持襄理喪葬事宜。
祖父生前好友、八旬高齡的蕭龍友先生,驚聞噩耗,深為哀慟,並揮淚親題哀挽:“抱病哭君魂欲斷,承家有子業當興”,以悼亡靈。
1982年,在有關部門的直接關懷下,北京中醫學會和北京《中醫雜誌》在北京中醫醫院召開孔伯華先生的經驗介紹座談會,並成立了孔伯華學術經驗整理小組。出席座談會的有北京中醫學會秘書長、北京《中醫雜誌》副主編、中醫研究所副主任陳彤雲,中醫學會副秘書長、北京市衛生局中醫處副處長王鳴鳳,以及各科研究組負責人方和謙、張作舟、李惠志,北京《中醫雜誌》副主編、北京中醫醫院副院長危北海,伯父孔嗣伯、孔祥琦,父親孔少華以及眾師伯步玉如、屠金城、裴學義、宋柞民、劉延齡、袁樹華、劉義芳、姚五達、劉春圃、楊大奇、馬尤伯等人。會議由危北海院長主持。會上馬尤伯、劉義芳、步玉如、孔祥珊、孔祥琦、屠金城等,各將所學到的祖父經驗心得,作了如實的介紹。王鳴鳳、危北海同志均在會上講了話,對祖父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並指示由市衛生局、北京中醫學會大力支持,成立專題小組整理祖父經驗,公之於世,造福人民。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政府及學術團體貫徹中醫政策,重視老中醫經驗的第一次會議。這對於繼承、發揚祖國醫學寶貴遺產,是很有紀念意義的。
1885年,為緬懷祖父對中醫學發展所做出的傑出貢獻,全國政協、市政府、衛生部在全國政協禮堂隆重紀念祖父誕辰100周年活動,參加會議的有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廖漢生、全國政協副主席楊靜仁、北京市副市長白介夫、衛生部副部長胡熙明等領導同志及知名人士卓 琳、於若木、朱仲麗、林 恒、呂炳奎、關幼伯、陳大啟、李惠治及親屬等200余人。
1993年,在國家有關政策鼓舞支持下,在原衛生部長崔月犁及醫界同仁的大力支持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民政部批准成立以祖父名號命名的中國孔伯華學術研究會,後因經費拮据及掛靠單位未能解決,邃被迫停業撤銷,實為憾事!所幸上述會議的全部錄音及活動史料,保存在我手中。這無疑是一份彌足珍貴的醫學資料,同時也是對祖父的學術成就及醫德醫風的最好紀念與緬懷。
祖父一生為了振興祖國醫學事業,為了人民健康,鞠躬盡瘁。他的崇高精神和品德,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文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岐黄子
|
2004-2-16 12:57:48
|
显示全部楼层
忆我的祖父孔伯华
孔老先生为北京四大名医,为中医的存亡做了很大贡献,令人佩服,欢迎楼主来到大医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牛道士
|
2004-2-17 11: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忆我的祖父孔伯华
欢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学海无涯
|
2004-2-18 15:55:29
|
显示全部楼层
忆我的祖父孔伯华
牛先生,春寒料峭,光着身子冷不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牛道士
|
2004-2-18 17:31:41
|
显示全部楼层
忆我的祖父孔伯华
谢谢[学海无涯]关心,比较懒,买衣服就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孔令谦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杏林杂谈
传统文化
会员之家
新闻中心
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