遁去的一

[复制链接]
查看1830 | 回复13 | 2004-4-3 23:29: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健忘在 2004/04/05 10:58am 第 1 次编辑]

呵呵,想了个办法!
http://www.dahaojiangshan.cn/bbs/cgi-bin/topic.cgi?forum=5&topic=45&show=0
岐黄子 | 2004-4-4 17:39:37 | 显示全部楼层

遁去的一

什么不能发了??
健忘 | 2004-4-5 10:58:34 | 显示全部楼层

遁去的一

可能有字的限制。
匿名| 2004-4-5 16:49:28

遁去的一

《胡说九道》之遁去的一     
        
   鲁妙子徐徐道:“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这两句乃易经系辞中的两句,术家一向视之为教人卜筮之法,皆因卜筮时用着五十茎,演数之法,必除其一,却不知天地之理,尽在这两句之中。”     
  ……     
  鲁妙子淡然道:“五十乃完满之数,当数处五十时,天下万物各处其本位,无有作,可是若虚其一数,生成四十九时,便多了个虚位出来,其它四十九数便可流转变化,千变万用,无有穷尽。”     
   ……     
   徐子陵不解道:“这有什么难明的,就像五十张椅子坐了五十个人,假若规定不准换位,又不准走开,自然不会有任何变化。可是若少了一个人,空了一张椅子出来,那自然会产生很多的变化了。”     
  鲁妙子呆瞪了他好一会后,叹道:“你这小子天分之高,当世可能不作第二人之想。你刚明白的正是术数的精义。所谓遁甲,遁的就是这个‘一’,什么河图洛书,说的无非是先后天八卦,由先天而后天,天地易位,扭转乾坤,变化始生。”     
   ……      
   鲁妙子脸上现出神圣的光辉,一字一字地徐徐道:“这‘失落的一’又或‘遁去的一’随着天地周游不息,流转不停,同时存在于万物之中,老子名之为‘道’,释迦称之为‘佛’,佛正是觉悟的意思,千变万用,尽在其中。”     
        
  以上引自黄易小说《大唐双龙传》第九卷第九章《遁去的一》     
        
   一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大衍之数的来源以及为什么只用四十九?这是今人一直弄没明白的问题。     
        
   古人算命之法分两种卜和筮。卜主要是用龟甲起卦,筮主要是用蓍草起卦。筮的起卦方法在《易经.系辞》上有详细的解说,方式是取五十根蓍草,留一根不用,只用四十九根起卦。     
   一般认为大衍之数为五十,于是取五十根蓍草来表示天地万物。那个不用的一(也就是黄易小说中所称的遁去的一)表示天地未生前的太极,所以实际算命只用四十九根蓍草。     
  (注:还有种说法,四十九是天地之数五十五减去六得来。这与我要讨论的问题无关,仅作说明。)     
        
  黄易对这个问题的解说与传统的角度不同,我是从他的小说第一次看到。     
  他从动静的角度来讲解这个遁去的一。很是精妙,尤其是徐子陵那段椅子的比喻,生动而且简单易懂。     
   其实黄易的说法与传统说法其实是用不同的方式说明同一个问题。我用比较现代的方式理解如下(注:个人观点,胡说九道而已。):     
        
   宇宙的最初是静止并且恒定不动的,就如拔河一样,各种力量相互制约(假定有五十种)以维持宇宙的恒定,这个宇宙我称之为先天宇宙。突然,其中一股力量遁去了。于是,失去了制恒的力量运动起来,产生了运动的宇宙,这个宇宙我称之为后天宇宙。后天宇宙的力量发生了变化,就不等同于先天宇宙的力量了。(剩下的四十九股力量在运动后产生无穷股力量。)只有那股遁去的力量是宇宙最初的力量,那就是太极,就是遁去的一。那股静止的先天宇宙的力量还是存在于运动的后天宇宙中,但是我们找寻不到。     
      
  (简单点说就是:先天宇宙用五十表示,后天宇宙用四十九表示。那一股消失的力量就是遁去的一。运动后的四十九和最初的四十九是不同的,它可以相互融合、抵消……最终变化到无穷,但那遁去的一却是恒定不变的。)     
        
     二     
        
   有段时间对佛学感兴趣,一个佛学渊博、亦师亦友的朋友(三七生)知道后千里之外给我寄来了一本讲述佛家生死观的书。(至今心怀感激。)我看后问他求教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如下:     
        
   首先,我还是对那个轮回主体的问题不甚清楚,呵呵,这里再次提出。那本《生与死》对这个问题多有涉及,但多模糊不详,不能根本解释我心中的疑惑。      
   记得这么一个故事。有人曾经问佛祖,人死了是什么样子?佛祖举出了一个例子,说:一个人被箭刺伤了,首先是要治疗伤口,而不是去研究谁发的箭,箭是什么东西做的。所以,轮回主体的问题在佛祖生前是不与回答的问题之一。      
   后人对此做了补充,我整理了一下。      
   首先是色空之说,大乘佛教提出了世间万物空幻不定的概念,“凡有所相,皆是虚幻,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我的理解是,我们所见的一切东西,都不是我们所见到的,只是因为我们心中有见到的念头,所以就见到了。      
   但此并不能从根本上解释轮回主体的问题,或者说不能让我明白这个问题。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我们看见一个虚幻的苹果,我们知道这个苹果只是我们的想象,苹果可以不存在,但作为一个主体却是存在的。      
   同样的道理,佛教中的天堂,地狱,这些都可以不存在于世,但作为一个主体他们却又是存在的。否则人们的心念又从何而起?      
   第二:佛教把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分为六识,这六识都是随着生命的结束而结束的。而第七识,也就是被称为末那识的,是不灭的。在《生与死》中说:如果勉强要说什么是轮回的主体,那么可以就说是这个了。      
   但这个概念到底和灵魂的概念有什么区别?实在是分辨不清。在我的感觉中是换了种说法的灵魂而已。      
   第三:在犊子部提出了补特加罗的概念,我仅是在某本书上看到了这个概念,其解释和末那识多有相同,更加近于灵魂之说。      
   总之:因果缘起是佛教大厦的基本,轮回的主体是其比较核心的一个问题,若这个问题不能得到明白而满意的解释,则难以服众。      
         
   三七生的回答如下:     
        
   轮回者本无所谓主体,如在梦中之人,很难说哪个是真哪个是假,轮回的过程本来就是一场迷梦,如果追问主体的话,那个做梦者才是主体,可是主体并不在梦境之中。所谓修行不过是要认清自家本来面目而已,所以六祖大×师在见到自性之后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如此看来,修行人原本在梦中,修行的结果是看破梦境,从梦中醒来,修行是从迷到悟的过程。悟的程度不同,所以菩萨(觉悟的众生)有五十二位不同的阶次。      
   六道轮回中虽改形易道,舍身受身,不过如同梦中搬家而已,并没有离开梦境,三界还同一梦,六道原非二门。觉悟的境界是“照见五蕴皆空……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境界。      
        
    三七生兄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很是精妙,不过还不够完美,依然让人在在主观上理解有主体“我”(做梦人)的存在。     
        
   佛教认为两种极端的思想是错误的:一是一死永断,二是恶取空。     
   一死永断认为,人死了就一切断灭了,永远结束了。     
   恶取空认为,一切都是空的,那么善恶又有什么分别?极乐世界又何在?既然无我,何来往生?     
   因此,佛经中很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非常非有”。并且肯定“俗我”的存在。     
   非常非有,意谓众生在生死的流转中,并没有一个真常不变的主宰者灵魂。没有常住不变,不依他存的自性(自己本有的实体。)。此谓之“无自性”,即“空”。就众生而言,没有真常不变、自做主宰的实体“我”,此谓之“无我”。     
  “俗我”就是世俗意义上的我,人们一般认为的我。     
        
   大家都知道庄周迷蝶的故事。不知道是蝴蝶梦见庄周,还是庄周梦见蝴蝶?你说庄周是主体吧?他也许只是蝴蝶的梦中人;你说蝴蝶是主体吧?它也许只是庄周的梦中物。所以,你说庄周梦蝶中有主体吧?是非,没有主体吧?也是非。     
   比较庄周梦蝶和佛家的“非常非有”,两者观点惊人的相似!《南华经》中 “无己”“无待”等所表达的意思也大略相近。     
   三七生兄的比喻中做梦人就如庄周一般,梦中事物就如蝴蝶一般,那么梦中事物是主体,还是做梦人是主体呢?皆非!     
        
   三     
        
   卫斯理小说中,有一个故事非常有趣。一对宇航员夫妻坐宇宙飞船航行,最后回到了自己的星球—地球,但他们惊讶地发现这个地球上生活的人类并不是自己原来地球上的人类。很久后才明白,原来他们是穿越了整个宇宙,来到了另外一个相同的空间。     
   卫斯理做了一个镜子的比喻。宇宙就象两面对面放着的镜子,镜子映着镜子,镜子中的镜子又映着镜子中的镜子,如此下去,两者是无限的。卫斯理说,宇宙是分无穷的层次的,每个层次都是相同的,只是时间上的区别。而那对宇航夫妻实质上是穿透了属于自己层次的镜子,来到了另外一面镜子。     
        
   我把这个比喻扩展开来,作为对生死轮回的比喻,胡说九道而已,想法幼稚之极,各位行家切莫当真。     
        
   宇宙(后天)就如无数面对立的镜子,镜子里照映出镜子,此生此灭,因果相续,无穷轮回,非断非有,无所谓主体。     
        
   《阿含经》有云:“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     
  《南华经》有云: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这两个观点非常相似,即生死相续,因果缘起的道理。用镜子理论比喻如下:     
        
   镜子中的影象无论经过多少次的传播,它们相互之间都是有联系的,有因果的。前一面的镜中镜和后一面的镜中镜其本质是相同的,无论传播多少次,都不会增加或者减少。前一面镜子的影象传到后一面镜子,前面的并没有消亡,后面的也不会断裂,这个过程是无穷无尽的。     
        
   镜中镜的传播因为都是虚假的反映,所以很好理解无所谓主体的道理。现在一定有朋友问,就如三七生的做梦之人是主体的一般,最外面的镜子岂非就是主体?其实,所谓的最外面的两面镜子只是“假有”、“俗我”,是我们先假定有最外面的镜子存在,并且把它们当成主体的。     
   镜子本身并非主体,就如庄周梦蝶的道理一样,最外面的镜子也许只是镜子里的镜子的反射?还是里面的镜子是外面的镜子的反射?是“假有”的外面的镜子是主体?还是镜子里的镜子是主体?两者皆非!   
   
   总之,我把镜子的相互对映的无穷无尽比喻为轮回的无穷无尽;镜中镜的形体总是相互联系、恒定不变比喻为因果缘起;以庄周梦蝶的观点解释镜子的无所谓主体性。(也就是轮回的无所谓主体性。)   
     
   最后,回到这篇文章的标题,遁去的一。   
  
   在这个对映的过程中,有一样东西是恒定不变,并且真实存在的,那就是光。光存在于任何一个镜子的反射中,却又不是镜子本身。无论镜子经过多少次的反映,其实都只是光线在镜子上的反映,同时,镜中镜在镜子里的存在也只是“梦幻泡影”而已。那就是佛家的佛,道家的道,是遁去的一。   
   就如前面引用的黄易小说中所说的:“这‘失落的一’又或‘遁去的一’随着天地周游不息,流转不停,同时存在于万物之中,老子名之为‘道’,释迦称之为‘佛’,佛正是觉悟的意思,千变万用,尽在其中。”     
  
   注:镜子和光线都只是比喻,是初象概念的具体化。就如薪火相传,宝剑锋韧的比喻一样,都不尽完美,都只是“假有”。思考这个问题的关键应该如《金刚经》所言:“应于无所住处生其心。”   
  



匿名| 2004-4-5 16:50:17

遁去的一

这有什么复杂的?不会撑船怪河弯,不会发帖怪论坛,哼!:)
匿名| 2004-4-5 22:11:54

遁去的一

[这个贴子最后由班竹枝在 2004/04/05 10:14pm 第 1 次编辑]

今天来慢慢看,先说看了头几段的感觉:是不是有点合亢龙有悔啊?
下面引用由班竹枝2004/04/05 04:49pm 发表的内容: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大衍之数的来源以及为什么只用四十九?这是今人一直弄没明白的问题。     
      
  

匿名| 2004-4-5 22:18:34

遁去的一

先天宇宙用五十表示,后天宇宙用四十九表示。那一股消失的力量就是遁去的一。运动后的四十九和最初的四十九是不同的,它可以相互融合、抵消……最终变化到无穷,但那遁去的一却是恒定不变的
那遁去的一还在宇宙中吧?是否消失在运动后的四十九中呢?也就是说,运动中的四十九,中间蕴藏着不变的一?
匿名| 2004-4-5 22:49:42

遁去的一

镜子的比喻虽然可以解释轮回的空间性,却不能解释轮回的时间性。
如果这样理解:最初的镜是一种“假有”,是我们认识上的假定,则轮回中的人亦是,主体亦是,主体是假定的话,就无所谓梦蝶与庄周了。
既:庄周既蝶,蝶既庄周,这个遁去的一,是散在四十九中,所以它没有具体的形态,也看不到痕迹。
我好象说着说着就混乱了,呵呵,好在我的观点你都比较清楚了,自己理解吧:)
健忘 | 2004-4-6 10: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遁去的一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匿名| 2004-4-6 12:02:41

遁去的一

晕!!!!这段话的意思我还真不明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