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逍遥游》篇旨(三)

[复制链接]
查看850 | 回复0 | 2004-4-11 00: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逍遥游》篇旨(三)
                   史向前
  大鹏因其体大所以高飞,斥晏鸟因其身小所以低飞;一大一小,一高一低,对鹏鸟和晏鸟雀来说,都是自然的性分,都是至当至极的,其间不存在胜负优劣之别。假使二者各营生于性分之外,小者羡大,大者希小,彼此则必然事不胜力,动不称情,双双皆陷入困苦之中。
  向、郭之说,历代都有人追随。唐人成玄英说:“大鹏抟风九万,小鸟决起榆枋,虽复远近不同,适性均也。咸不知道里之远近,各取足而自胜,天机自张,不知所以。既无意于高卑,岂有情于优劣!逍遥之放,其在兹乎!”(《庄子疏》)现代台湾学者李勉说:“消摇(以郭庆藩说法,“逍遥”应作“消摇”)谓尽其性能而动也。苟已尽其性能矣,则大鹏之上九万,蜩、晏鸟之枪榆枋,高下虽殊,消摇一也。”(《庄子总论及分篇评注》)成、李二人都认为大鹏与斥晏鸟皆已适性尽能,自足逍遥,与向、郭之义同出一辙。
  向、郭之义,一向被人们视为以己解庄,而非以庄解庄。他们的“逍遥”义,乃任其自然、安于现状而已。这种解说,与庄子的“无待”逍遥即无所依赖、无所对待的境况显然不合。由此他们对鹏、晏鸟关系的理解也有失庄子之旨。一则,庄文中一再申明的“小大之辩”、“小知不及大知”,即庄子通过“鹏晏鸟对照”着意表达的小与大的差别已全然不见;再则,把“不失其所待”等同于“大通”,即自足逍遥,更是无视篇中强调的“有所待”与“恶乎待”两极境界的根本区别。故向、郭之说不可取。第二种观点以明人释德清、罗勉道为代表,主张大鹏与斥晏鸟分属两种对立的境界。德清说:“海中之鲲,以喻大道体中,养成大圣之胚胎。……而斥晏鸟小虫则喻本无所知、亦无远举之志的举世小知之人”。
  罗勉道注“斥晏鸟笑之曰”一段云:“此一节说明蜩鸠、斥晏鸟变化之小,而反笑鹏之九万里,太虚寥廓,神游无碍;以破世俗浅陋之见,而豁其逍遥之胸次。”[3]二人都认为鲲鹏高大雄伟,遨翔天海,是神游大道的逍遥者形象;斥晏鸟卑小委琐,上下蓬蒿,是拘于世俗小知的浅陋者形象。鹏、晏鸟二者本是鲜明的境界对比。这种观点受到许多近现代学者的响应,如蒋锡昌、浦江清、王仲镛、朱桂曜等都主张此说。蒋锡昌说:“在鹏鸟,则乘海风将徙于南冥,在庄子,则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二者所游不同,其于逍遥一也。……蜩鸠、斥晏鸟之自得一方矣,而不知彼等自视高于一切之心,即为不能逍遥之根。”
视庄子与大鹏同属逍遥,唯斥晏鸟相反,不得逍遥。王仲镛说:“逍遥游,是指的明道者———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以后所具有的最高精神境界。大鹏就是这种人的形象,蜩与学鸠、斥晏鸟,指世俗的人。”又说:“这本是以鲜明的‘小大之辩’(同辨,区别)来说明‘小知(智)不及大知(智)’。可是向秀、郭象却从这里歪曲了庄子的原意,附会‘齐大小’、‘均异趣’的道理。”
  一面肯定了鹏晏鸟有别,一面又批评了向、郭之义。浦江清对此观点则说得最为明快,“以大为通,以小为陋,此类思想即《逍遥游》之正解。”意谓大鹏逍遥,斥晏鸟浅陋,正是庄子本意。

转贴自『www.zhuangzi.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