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讲讲《道德经》帛书版与王弼版的差异

[复制链接]
查看1367 | 回复0 | 2003-4-5 19:37: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简单讲讲《道德经》帛书版与王弼版的差异
日前,看到玄隐子先生发的帖子,介绍王弼版的《道德经》。在下以为,介绍《道德经》,当属功德无量的善事。但是,但凡好的动机一定要辅以好的方法、途径或载体,最终方可见真如实效。因此,我在玄兄后面发贴,指出《道德经》帛书版远远优于王弼版。几日后,金谷子先生发评论,大意是,咬文嚼字是腐儒之举,文字本该得意忘象得象忘言的。余以为此言原本是不错的,不过,若是执着于得意忘象的话,也是一种偏颇了。
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数学老师一再强调,不许我们用计算器。她说,你们现在还没有过计算关,用了计算器实际上是害了你们。等你们上了大学,要是专门学数学的话,到时候每人必须配一个计算器,因为,那个时候基础计算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你们过了计算关,就可以把精力都用在更重要的地方了。这番话,我一直牢记。
以前学禅的时候,也犯过类似的错误。一见“言下大悟”之说,当即大喜,以为自己已经获得捷径,以后不必再浪费时间读什么经典了。但是后来发现还是不成。终于明白了,“言下大悟”的境界是有基础的人才可以做到的。对于一般小根器的人,妄图通过顿悟来修行是根本不成的。即使是大根器的人,“言下大悟”之前也是“不磨不成佛”的。所有“得意忘象”、“得象忘言”和“言下大悟”的进步,都是脚踏实地日久之后积量成变的最后一跳。在古时候,能够做这样最后一跳的人物尚且凤毛麟角,我们这个浮躁和杂乱的时代,还能指望着以圣贤的修法证道吗?所以,得意忘象只是我们应该明白的,却不是我们从一开始就能做到的。它指示我们不能过分执着于文字和说教,但是并不是说一切文字和说教都是无用的。先明白和接受了这一点,再去读经典,我们的心态和领悟都会有很大的不同。
具体到帛书《道德经》与王弼版《道德经》的差异,实在是难以尽述。简单地讲有两方面:一是文风上。王弼生活在汉代,其时汉赋大兴,作文但求对仗工整而简练。所以,王弼版中,老子春秋时代古朴的楚语经常被改为琅琅上口的“汉语”。这种改动还是可以接受的。这时,我们完全可以本着得象忘言般的意识,只要是王弼没有丢掉老子的原意,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接受不同的版本。比如,一开篇,王弼版写做“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帛书原文是“道可道者非恒道也,名可名者非恒名也”。
在另一方面,王弼的改动就不能不令人咬牙切齿了。王弼死时年方27岁,但是他却点评和编订了《道德经》和《易经》等经典。其中对《易经》的毁弃已经是不堪入目了。从来就有“王弼扫象”的说法。本来易经的立身是根据“仰则观象于天,俯则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象法和数术才有的,但是,到了王弼手里,观象、取象成了易经的垃圾,王弼也成了两千年前的马列主义者。这样一个年少轻狂的人物,他所修订的《道德经》,值得我们信任吗?
举例以说明:
一章:
帛书--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王弼--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就是开玩笑了!道家认为“道”是一切的创造,“天地”也是万物的范畴之一。尤其是早期的道家,在没有受什么儒家和佛家影响的时候,认为“道”是至高无上的,没有什么可以与她并驾齐驱。可是到了王弼那里,“道”成了一种虚空,距离万物很远,反而是“天地”才是一切物质和能动真正开始。这不是违背道家原意是什么?另外,帛书中“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说的非常清楚,无名和有名都关乎万物,但是一个是不可见,另一个是可见的。如同易经中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这里的“天地”也不是具体的天和地,而是先后的意思,其意为“事物是先有趋势和征兆,然后才有具体的形成的”。这与易经的取象做法是一致的。同样的,老子原话其实也是说,事物可见之前,先有趋势和征兆,这个征兆的创造者被定名为“无名”,而具体形象和运动的创造者被定名为“有名”。无论“无名”还是“有名”,又都来源于“道”。所以,“道”创造事物的时候,并不是直接以常人可以直接理解的方式将其制作出来,而是先以一种似乎是不可言说的方式提供一种大趋势。若我们有把握和发现的能力,就可以在一个事物没有出现之前,凭借着对其趋势和征兆的感知和认识提前预知它。这个思路才符合道家的水准。
还有:
帛书--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所徼。
王弼--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就一个字的区别,其意相去甚远!
“常有,欲以观其所徼”,一句中,有一个“所”字,说明,“徼”是“妙”的派生,那么,进一步可以知道,“常无”是根本,“常有”是衍生。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老子对“无”的推崇。如后面“三十辐共一毂”一章中所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真正发挥“作用”的还是“无”。所谓“无中生有”嘛!
但是到了王弼那里,“常无”和“常有”变成了一个东西的两个表现方面,成了不分先后和轻重的平等关系。这又是违背老子原意。
这还不算最厉害的,还有很多改动已经不是意思“损失”了,而是“南辕北辙”了。
二章:
帛书--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王弼--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通假“持”字),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这两句,明显可以看出王弼的儒家思想和水平,他根本不具备理解老子的能力。老子原文是“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其字面意思是“做一件事情,但是并不把它作为一种发愤努力的动力和起点;做一件事情,并不把它作为自己奋斗不息的志向;这件事情做完了,并不为此兴奋,不把心思驻留在这里。”整篇文字换成佛家的说法就是一句话“无所驻生其心”,是说不以人为意思做事,不执着于事情的好坏成败和进展,只是随缘尽心地去做而已。
但是到了王弼那里呢,就变成了儒家的仁义--“生而不有,为而不持”,意思成了你做事但是不要把它变成自己私有的。
最后一句,帛书是“成功而弗居”,说的是,事情做完了不要驻心与此,应以无心对待。而王弼说“功成而弗居”,这样一个颠倒,就变成了不要执着于事情的“功”,而不是老子原意的“不要执着于事情本身”了。意思真有天壤之别了。
最后的“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说的是,“因为心无所驻,所以永远不会有所丧失”,但是按照王弼的版本,就变成“因为你不把持自己的功劳,所以你的功劳别人不会忘记的”。真是笑话!这那里是道家的水平和智慧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