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汉字基因

[复制链接]
三天不见 | 2004-7-31 09:41:4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汉字基因

第十节          汉字基因与理解之科学根据
一、科学立场
    所谓「科学」,乃事物「分科之学术」。因自然界事物繁杂,如不分门别类,一一追
究其所以然,人类将无从认知各种事物之真象,更无从加以利用。
    分科处理有两种方法,一为「归纳」,一为「分析」。
    归纳是在一个原则下,根据事物的特性、同异的多少,有系统地纳入某类。诸如物种
之「界门纲目科属种」,依各类物种的特性,归属容纳,令人一目了然。
    分析则是探索事物的「根本」,并一一证明之。在抽象之过程上,根本是称「规律」
;而在具体结构上,则为性质之「基因」。
    当今能量界的一些「规律」(如古典力学或量子力学的物理定律)已获公认;物质的
「基因」(化学元素周期表)历经考验而成立;生命「基因」(DNA)也正逐步展开中
;唯有人类思维、意识、理解则尚属「唯心」阶段,人言人殊。
    在科学立场来看,任何事物的作用,都是其「基因」经固定的「规律」所形成者。对
汉字而言,找寻其基因,验证其规律,就是科学。换句话说,只要汉字有「基因与规律」
,汉字就符合科学原理。
    同时,汉字既为思维的载具,只要能证明汉字合乎科学,就可以根据科学方法,引证
思维、意识、理解的客观正确性。
二、界面
    假定有一理想的「刚体」系统,如有能量作用其上,在一定的时间中,该刚体任何部
位上之能量大小均等。再当能量由一个刚体传导至另一刚体时,能量必须先经过一「介于
两者间之面」,是称「接口」(任何系统之间,皆为接口)。此界面可假设为一个刚体或
无数层刚体所组成,其层次愈少,效率愈高。
    由于宇宙中并无真正的「刚体」,以致能量作用必有损耗。尤其是概念的形成与沟通
,涉及许多「非刚体」之接口,诸如刺激大小、感官灵敏性、记忆力强弱、环境影响、主
观认知与意念等,在在形成干扰,以致理解效率极低。
    仅以甲乙二人对话为例,设若甲之表达能力为80%(基于各种因素,100%是绝
对没有可能的),而乙之理解力亦为80%(一般人只得一半,40%),则信息的传播
效率只得64%(若甲乙皆为40%,结果是16%)。
    人生最大的问题,是一己之「灵智」被禁锢在「肉体」中,必须与他人沟通,以扩大
经验范围。然而,基于每个人对语言、文字的接口认识不清,在层层损耗下,人与人之间
,经常沟通不良,偏偏又固执成见,以致误会频生。
    人类对外在刺激的基本接口是「感官」,原则上,各人之感官功能相若(所差者灵敏
度而已),外在刺激的差异也可以忽略。但是,在刺激形成概念之间,接口层层(经过感
官、神经原、大脑皮层,再经体内激素、行为反馈、利害认知等),各人之概念不仅相去
甚大,而且变化不停,永无止境。
    因此,任何人要发挥其最大的「能量」,必须先将其各层接口彻底理顺,务必要「概
念清楚」,层次分明,并且能统一在某客观的体系下。否则,人连自己的思绪都不清楚,
对他人的表达无法理解,充其量只是一尊毫无效率、自以为是的肉结构而已。
三、机器理解
    理解者,「以理解之」,「理」为一种方法,「解」为其过程,「以…之」则可谓之
「界面」(「理」=玉+里:玉之量度,条纹。「解」=角+刀牛:刀剖牛角,先明其理
,进而分之。「以…之」皆为语词,指其对象)。
    假设甲乙二人沟通,所使用者为文字,理解即指「二人对该文字」之认知作用。然而
,甲对文字形成接口,乙亦然,如两人之「接口」不尽相同,则必须以更接近之「接口」
一一填补。当接口愈多,沟通损耗愈大,甲乙两人之「相互理解」就更加困难。
    假设前述之「乙」非人而是「计算机」,二进制为其根本之接口,故若能以二进制定义
概念,计算机必可「理解」(利用总线直接译码,进入体用之机器模块)。
    事实上,中国的《易经》在数千年前就已使用二进制分类,且汉字受影响甚大(第二
节之概念分类表即依易理分类而得。据传,莱布尼兹发现二进制,亦得自易经灵感),故
计算机理解汉字,是轻而易举之事。
    准此,将概念的分类基因与计算机硬件结合(相当于刺激讯号与大脑神经原直接交联)
,即令用4Mz最廉价的控制中枢,其反应速度也可达到数十万个概念/秒(绝不能用软
体,因阿猫阿狗都想插上一脚,是则天下大乱矣)!
    作者研究汉字基因垂三十年,深知此中利害因果,汉字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又是信息时代的兴衰关键。不将之发扬光大,「拥技自珍」固「怀壁其罪」,而将人类
主权旁移,令计算机理解「人事」,更将为千夫所指也!
    不论如何,汉字是人类思维之精华,用之于正举世蒙利,若以之循私,则后患无穷。
本人适逢其会,不敢擅专,特公之于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