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休闲天地
›
杏林杂谈
›
太快乐了!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太快乐了!
[复制链接]
1036
|
5
|
2004-2-20 17:43:41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学生吴某十岁,近惟让其专守读《中庸》,不再赶进度。我以为对孩子来说,把一部先精熟了胜于贪多。可以将其心带入更深境地,剥其浮散气。这两天他说放学回家路上自己不自觉的背书,心里感到非常快乐,到家嘴里犹说:太快乐了!太快乐了!有时梦中都在背。昨说心里偶尔似能明白书里意思。我笑点头。
今再问其志向,曰:医生、老师、工程师、书法家。以前只说工程师。他爸是工程师。
太快乐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匿名
|
2004-2-20 18:28:36
太快乐了!
私塾最后的之乎者也
南方周末 2004-02-19 16:55:03
16岁的邹热心在“老书馆”只有半年,《幼学》读了不到一半。
周志刚(湖南)摄影报道
冬日。暖暖的阳光里,穿过那条曾经安葬过一颗伟大灵魂的汩罗江,记者来到湖南平江的南江镇。
平江地处湘鄂赣交界的湖南一侧。在平江,人们习惯把私塾称作“教老书的”或“蒙馆”,在1950年代以前,越是偏僻山区,私塾越多。
私塾先生都是五乡四邻德高望重的老者,大家都尊称他们为“先生”。这些老先生几乎都是深居简出的,“并不是因为年纪大,这是一种修养。”坐在非常整洁的卧室里,朱执中老先生对记者说。
记者注意到,在朱老身后的床前,挂着一幅巨大的孔子画像。
在朱执中的私塾里,学生大多是11岁到17岁的青少年。他们有的读半年或一年,粗通一些古文即可,也有的要学三四年。“学好了,这也是一门手艺。”今年80岁的朱老先生,7岁发蒙读老书,从19岁开始教老书,1950年代后曾中断过一阵,1982年复操旧业,教过的弟子已有四五百人。
朱老先生的私塾没有年级之分,学生们聚在一间没有黑板的教室里,念《三字经》、《论语》、《孟子》甚至《左传》,大家用当地的平江土话(平江方言)念起书来,七嘴八舌,各说各的。这片琅琅的诵读声,唤起了人们对往昔岁月的缅怀和追忆。
关于私塾的对话
25岁的李裕军原任平江四中教导副主任,现在平江县南江镇党政办工作,记者就私塾和他进行了一段对话———
问:为什么私塾在平江会存在?
李:平江的私塾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有学生到私塾来学习乡党应酬,将来在地方上从事礼仪应酬活动,这是学生的直接目的,这与平江浓厚的传统风俗有关,加之平江素来崇文尚武,有“读了增广会说话,看了幼学晓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种种原因使得平江私塾得以留存。但私塾的教育和传统文化中忠、孝、廉、义、仁的观点,对学生精神的熏陶是很浓厚的,这对他们自身有益,也有利于维持和提高这个地方的道德水平和社会风气,促进家庭和睦、邻里安宁。
问:有人说,私塾是对市场经济功利性过强的一种有益补充,你如何看待?
李:市场经济中,人们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的,会带来负面作用,除了法律外,还需要道德规范。比如说现代市场经济中诚信的缺失,假产品、假广告、假证书、假合同盛行。我觉得可以弘扬传统文化中诚信观念来教育今人。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老子》告诫人们“轻诺必寡信”。《庄子·盗跖》中也有记载:“无行则不信,不信则不任,不任则不利。”所以,诚信是立人之本,市场经济也应该是诚信经济。传统文化对市场经济有很大的裨益。
问:你觉得政府应如何看待现在的私塾办学?
李:第一,私塾不能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年龄阶段的学生,第二,私塾办学应属于社会办学的范畴,应由教育行政部门给予指导和管理。除此外,政府既不会限制,也不会资助其扩大规模,相关的法律法规没有要求政府应有什么其他的作为。
问:你觉得私塾会继续存在下去吗?
李:我觉得私塾是弘扬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但是现代教育一样可以把传统文化吸收进去,传统文化的精髓可以融入新书中去,换一种其他形式,更科学、更规范地传播和弘扬。比如说南京有一所高中就开了古文选修课,内容就是学习古文经典,学生可以凭兴趣选修。如果能够这样的话,私塾存在对传统文化继承的意义就不大了。我们不必关心它是不是会继续存在。
但私塾毕竟是承载了几千年的文化传播的载体。依《史记》记载,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他一生收下了三千弟子,有七十二门徒,设坛讲习且游学列国,缔造了最初的“私塾”。如果把这个看作私塾起源的话,私塾已经存在两千多年了(农村私塾也大都立有孔子牌位,弟子入学的第一天都要对孔子牌位焚香跪拜),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底蕴。这个载体伴随着传统文化延续了几千年,传统社会的伦理道德、宗法观念、等级礼制都是在这里传播的。私塾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播和建设,特别是对儒家文化和古代教育的促进和发展都曾产生过巨大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必须关注私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悔悟卡
匿名卡
显身卡
匿名
|
2004-2-20 18:33:54
太快乐了!
朱执中老人沿袭了古老的教学方法———唱读。
朱执中老人常常在家门口等候学生的到来。每天的快乐从这里开始。
书法是孩子们每天的必修课
17岁的欧阳满满在先生的馆里读了1年多了。这是他第一次在乡邻间应酬所作的对联。当天,主人家包了60元钱红包作为酬谢。
私塾内的学生外出踏青,要见景抒情作对,这是朱先生的教学方法。这是他们踏青回来后交的作业。
67岁的钟奔玉(左一)是老先生的学生。他家就住在老先生家附近。和先生所有的学生一样,他有时间就会给先生送点蔬菜什么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悔悟卡
匿名卡
显身卡
匿名
|
2004-2-20 18:35:27
太快乐了!
看着欧阳满满写的字,唯有叹服,唯有钦佩。
朱老这样的人,还保持着我们的传统文化。也许比在座诸公都要纯粹得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悔悟卡
匿名卡
显身卡
冥昧
|
2004-2-22 11:44:32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快乐了!
可惜了,记者视点稀松,缺少有价值的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匿名
|
2004-2-22 11:51:57
太快乐了!
冥昧所言差矣,南方周未版面受限,不可能深入报道
这已经是一整版的内容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悔悟卡
匿名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冥昧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杏林杂谈
传统文化
会员之家
新闻中心
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