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休闲天地
›
杏林杂谈
›
[转帖]朱 熹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转帖]朱 熹
[复制链接]
739
|
0
|
2004-2-25 13:45:22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朱 熹
王焕琛
自南宋以来七八百年间,中国教育可以说受朱子师道的影响最深最大。他继承了孔子之大道,处处以身作则,教人「格物致知,实践居敬」。他不仅是宋朝的一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伟大教师,同时他一生在儒学上的贡献,真可说是孔子以後的第一人了。
一
朱子名熹,安徽婺源人,字晦〖,一字仲晦;又先後自称晦翁、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鶨翁。生於宋高宗建炎四年(西元一一叁○年),死於宁宗庆元六年(一二○○年),享年七十一岁。他死後〖为「文」,世称「朱文公」,并曾历受追封,从祀孔庙,为士人所景仰钦崇。他的父亲名松,字乔年,号建斋,为人正直,对北宋周敦颐、张载、二程等人的哲学颇有研究;中进士後原在朝廷供职,因为不附和秦桧对金人屈辱的和议政策,被排挤外调到福建尤溪县,朱子就在尤溪出生,所以他後来开创的学派又称为闽学。
朱子幼时聪明。有一天,他的父亲指着天,对他说「天也」,他接着问说「天之上何物」?他父亲听了,觉得不凡;就教他读孝经。朱子读了以後,即在书上题写:「不若是,非人也。」
他幼年在父亲指导下,养成勤奋好学的习惯,并且深受父亲那种憎恨投降苟安的思想所薰陶,立下爱国报国的志愿。十四岁时,父亲去世,他依照父亲的遗嘱,向父执辈籍溪的胡宪(原仲),白水的刘勉之(致中),屏山的刘子〖(彦冲)叁人求学,遵守遗训,拜他们叁人为老师。他们视朱熹为子侄;尤其是刘勉之,以女儿许配给他。他十八岁时中了乡贡,十九岁便考取进士。
朱子考取进士之後,依然勤勉读书,他在中年回忆起当时的情况说:「学者都不肯自去读书,熹登科後要读书,被人横截直截,熹只是不管,一面自读。」当时的儒生都以读书作为科举的手段,达到目的後,一般人便放下书不读,去钻营官职,但朱子不愿同流合污,不管别人的嘲笑,一直埋头研读「论语」、「孟子」等经书,力求融会贯通,为以後注释经书打下了基础。特别是他以後所编着的「四书集注」,可以说是我国最有权威的一部教科书,其影响之大,实为中外教育史上所罕见的。
他二十二岁参加铨选考试,考取後被派到泉州同安县当「主簿」,治绩卓着,并且办了一所规模颇大的县学,他自己经常去讲学。他求道心切,在二十四岁的时候,从同安徒步数百里,到延平县拜李侗(愿中)为老师。李侗是程颐的四传弟子,也是朱子父亲的同学。那时李侗已是六十六岁的老人了,是位淡於名利的思想家,他隐居苦学了四十年,每天静坐,以体验人生喜怒哀乐未发之前的「气象」。他把洛学加以精研贯通,从体验中实践出来。所以朱子见到李侗之後,便叹息说:「自我拜见李老师以来,做学问才脚踏实地,才知以前研究佛老的学说都是错误的。」李侗对朱子非常器重,把自已一生的研究心得传授於他。自此他不但承袭二程的洛学,并综合了北宋各家哲学的思想,奠定了他一生学说的基础。
朱子叁十叁岁那一年,升为文学博士。宋高宗死,孝宗继位(一一六二),新皇帝下诏要士大夫对国家政治提出意见。朱子上书给孝宗,劝他重视儒家的「帝王之学」,摒弃佛家和道家的思想,从「格物、致知」做起,「意诚、心正」来学习古代圣人之道,就可以「治国、平天下」;同时极力反对同金人讲和。他说:「今日之计,不过修政事攘夷狄。然计不时定者,讲和之说疑之也。今敌於我不共戴天之仇,决不可和也。」他这种痛恶和议的见解,正和他父亲不满於秦桧的和议一样。但是,当时的权贵如汤思远等力主和议,排斥了朱熹的主张。结果孝宗未能重用他,只叫他担任一名武学博士,实际上并无实职。一年多以後,朱子便申请回家去从事研究和讲学。
此後十几年的家居生活,他一方面着书立说,教授生徒;一方面结识许多学者,共同讨论学问,其间曾有中国学术史上着名的「鹅湖之会」。
鹅湖山原名荷湖山,在江西铅山县北,山上有一座鹅湖寺,(後人乃在鹅湖寺立四贤堂,理宗淳佑年间,(即西元一二四一││一二五一,朱子死後始称为文宗书院)「鹅湖之会」就是在这〖举行的。其时朱子四十六岁(西元一二七五年),他的好友吕祖谦来探望他,讲学於寒舍,两个人合编近思录。吕祖谦要走的时候,朱子送他一程。途中他们俩谈到陆九渊的学术见解,朱子认为他的见解同「中庸」所讲的「思辨然後笃行」的宗旨相违背,表示不赞成。吕祖谦便提议邀请陆九龄、陆九渊两兄弟同到鹅湖寺来讨论。遂後在鹅湖寺上开会,讨论了许多问题,但最主要的却是教育方法,朱子的见解,认为指导学生读书首先要「泛观博览,而後归之约」;意思是说,先打下广博的基础知识,才能够进行专门的研究。陆九渊不同意,认为应该「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後使之博览」;意思是说,人的心灵本来具有先天的智慧,所以首先应该启发他的灵感,等他的先天智慧充分展开了,才教他去广泛地阅读各方面的着作,加以分析研读。
他们双方对於教学方法的主张不同,因此在讨论过程中彼此互相批评,朱子认为陆九渊把教学看得太简单,〖要发展灵感悟性而不学习基础知识,恐怕结果既感悟不出什麽东西而又弄到知识空虚,误人子弟;而陆九渊却批评朱子的教学方法是支离破碎,东读一点西抄一点,杂凑起来的知识没有多大价值。他还提出一个理由反驳朱子说:「尧舜以前的人,并没有什麽书可读,为什麽能够明白许多事理?显然是依靠自己的心性智慧的能动作用。」鹅湖之会的论争谁也不能说服谁,结果虽不欢而散,但表现了朱子注重研究的精神,使朱子的学术声望远播。
朱子五十岁的时候,第二次担任正式的地方官,朝廷派他到江西南康军(军,是宋代行政区域的名称,和清代的「府」规模差不多)做知事。他在任四年左右,在政治上曾推行减轻老百姓役税的政策,他一方面办理平〖救济,一方面以工代赈,兴修水利,总算认真做了些事情。并重建庐山的白鹿洞书院(宋代四大书院,即白鹿、嵩阳、应天、岳麓四大书院)(注一),对教育上有很大的影响。
朱子在南康的第叁年,曾应诏上书│即有名的戊申封事,以忠实卫道者的立场对孝宗皇帝进言忠告。书文中有「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的句语,孝宗看了,认为这等於骂他心术不正和纪纲不立,勃然大怒。当时大臣赵雄对孝宗说:「这些书呆子无非沽名钓誉,如果皇上愈是责备他,他的名气反而愈大,同他计较,反而助长他的声势,不如把他收容加以任用,慢慢再来收拾他。」孝宗听了赵雄这番话,便派朱子到湘东主管茶盐的事务。
朱子在孝宗传位与光宗之後,曾奉派担任福建漳州知府,在任约两年。到他六十四岁,又出任湖南潭州(今长沙)知州,在任也是两年左右。光宗死,宁宗继位,朱子以六十六岁高龄,奉召担任「焕章阁侍讲」。朱子只当四十六天的侍讲,对宁宗讲解了「大学」,并编写了讲义给宁宗阅览。当时韩〖〖把持政权,扩张私人势力;朱子忧其擅权害政,警告宁宗提防他,遂触〖〖之忌,任侍讲仅四十六日即被罢免。并反对朱子的学派,大肆攻击,妄指朱子的学术为「伪学」,称朱子为「逆党」;甚至诬陷朱子窥伺神器,主张刑斩以遏乱萌。这样,朱学及朱子的同道就受了莫大的打击,这就是所谓「庆元党祸」。然而朱子却不屈不挠,仍在竹林精舍怡然讲学。一以阐扬大道为己任,其刚毅如此。庆元六年(西元一二○○年)叁月,他於福建建阳考亭家,死在教学冈位上,享年七十有一。同年冬十一月葬於建阳县唐石里的大林谷。
二
朱子的一生,从十九岁登进士,到七十一岁去世,这五十多年中,做官的时候共为十四年;惟因时逢衰乱,奸佞当道,或辞不就,或就亦无从遂其志。他在政治上的遭遇真可说是不幸。然而他在教育上的成就,却是震烁千古,值得人们无限的景仰。
朱子死後,韩〖〖还不甘心,叫人到处造谣,说朱子的门徒将要利用送葬的机会,图谋不轨;於是在出殡的时候到处戒严,如临大敌,吓唬他的学生。但是仍有毫不畏惧的朱子的追随者成千人参加送葬的行列,可见朱子在他的学生心目中,是多麽受到崇拜敬仰啊!
他有一位学生名叫黄干(字直卿,号勉斋),在所着朱子行状中(注二),对老师一生诲人不倦的精神,作了如下的纪述:
「先生教人以大学、论、孟、中庸为入道之序,而後及诸经,以为不先乎大学,则无以提纲挈领,而尽论、孟之精微;不参以论、孟,则无以融会贯通,而极中庸之旨趣。然不会极於中庸,则又何以建立大本,经纶大经,而读天下之书,论天下之事哉其於读书也,又必使之辨其音释,正其章句,玩其辞,求其义,研精覃思,以究其所难知,平心易气,以听其所自得,然为己务实,辨别义利,毋自欺,谨其独之戒,未尝不叁致意焉。盖亦欲学者穷理反身而持之以敬也。」「从游之士,迭诵所习,以质其疑。意有未谕,则委曲告之,而未尝倦。问有未切,则反覆戒之,而未尝隐。务学笃则喜见於言,进道难则忧形於色。讲论经典,商略古今,率至夜半。虽疾病支离,至诸生问辨,则脱然沈嶰之去体。一日不讲学,则惕然常以为忧。」
「抠衣而来,远自川蜀。文辞之传,流及海外。至於荒裔,亦知慕其道,窃问其起居。穷乡晚出,家蓄其书,私淑诸人者,不可胜数。先生既殁,学者传其书,信其道者益众,亦足以见理义之感人者深也。继往圣将微之绪,启前贤未发之机,辩诸儒之得失,辟异端之讹谬,明天理,正人心,事业之大,又孰有加於此者?至若天文、地志、律历、兵机、亦皆洞究机微。文词字画,骚人才士,疲精竭神,常病其难,至先生未尝用意,而亦皆动中规绳,可为世法。是非资禀之异,学行之笃,安能事事物物,各当其理,各造其极哉?学修而道立,德成而行尊,见之事业者又如此。」
由此可见,朱子之所以得到学生深深的爱戴,实在不是偶然的了。
从朱子一生的教育思想、言行中,更可显示出他的伟大,兹分述如下:(注叁)
(一)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主要在促使一般学者都能立志做圣贤。这种思想的背景,当然远承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尧、舜与人同耳」的启示,近采濂溪「希圣、希贤」,伊川「圣人可学」,以及横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主张。朱子曾说:「凡人须以圣贤为己任。世人多以圣贤为高,而己别是一样人,则早夜孜孜,别是分外事,不为亦可,为之亦可。然圣贤禀性与常人一同;既与常人一同,又安得不以圣贤为己任?自开辟以来,生多少人,求其尽己者,千万人中无一二。只是滚同枉过一世。」(语类)又说:「夫子之所志,颜子之所学,子思、孟子之所传,皆是学也。」「学者要立志,〖学便要做圣人也。」「所谓学者,始乎为士者所以学而至乎圣人之事也。」(语类)所以所谓教育,一言以蔽之,其目的在於培养圣贤。而培养圣贤,必须使学者恢复本然之性与夫变化气质之性。朱子在心性论中,曾把人性分为本然之性与气质之性。他说:「有天地之性,有气质之性。天地之性,则太极本然之妙,万殊之一本也。气质之性,则二气交运而生,一本而万殊者也。」(语类)又说:「论天地之性,则专指理言。论气质之性,则以理气杂而言之。」(语类)又说:「以理言之,则无不全。以气言之,则不能无偏。」(语类)「人性本善,只为嗜欲所迷,利害所逐,一齐昏了。」他在续近思录中也说:「为学用力之初,正当学问思辨而利行之。乃可以变化气质而入於道。」
「大凡人心若勤谨收拾,莫令放纵逐物,安有不得其正?若真个捉得紧,虽半月见验可也。」
他解释大学所谓「明明德」,也说:「明德者,人之所得於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
由此可见,朱子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在於培养圣贤,而以圣贤自任者,应以「复性」「复初」及「道心主宰人心」为主要目标,也就是要养成完善无缺的人格。
(二)他教学的方法,认为教师应该诱导青年按下列五个步骤去努力,就是:「立志」,「坚毅」,「居敬」(用敬),「穷理」,(求知),和「实践」。
朱子在语类中论及「立志」说:
「为学须先立志。志既立,则学问可次第着力。立志不定,终不济事。」
「世俗之学所以与圣贤不同者,亦不难见。圣贤是真个去做。说正心,真要心正。说诚意,真要意诚。修身、齐家,皆非空言。今之学者,说正心,但将正心吟咏一饷;说诚意,又将诚意吟咏一饷;说修身,又将圣贤许多说修身讽动而已。或掇拾言语,掇辑时文。如此为学,却於自家身上有何交涉?这〖须用着意理会。今之朋友,固有乐闻圣贤之学而终不能去世俗之陋者,无他,只是心不立尔。」
「人之为学,至於有以自立其心,而不为物转,则其日用之间,所以贯夫事物之中者,岂富贵所能淫,贫贱所能移,威武所能屈哉?」这些都是朱子论立志的重要,同时他认为青年学子须以「圣贤」自任。
朱子又论「坚毅」说:
「为学要求把篙处着力。到工夫要断绝处又更增工夫,着力不放令倒,方是向进处。为学正如撑上水船:方平稳处,尽行不妨;及到滩脊急流之中,舟人来这一篙,不可放松,直须着力撑上,不得一步不紧。放退一步,则此船不得上矣。」
「且如项羽救赵,既渡,沈船破釜,持叁日粮,示士必死,无还心。故能破秦。若瞻前顾後,便做不成。」
「进取得失之念放轻,却将圣人格言处研穷考究。若悠悠地似做不做,如捕风捉影,有甚长进?今日是这个人,明日也是这个人。」
他用各种譬喻,说明我们的立志工夫是需要坚决与持久,勇往直前,切忌松弛懈怠。
再就「居敬」言之:「居敬」也就是「用敬」。朱子把「居敬」列入人生的重要修养方法,他曾说:
「人能存得敬,则是心湛然,天理灿然,无一分着力处,亦无一分不着力处。」(朱子全书卷二)
「敬非是块然兀坐,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心无所思,则後谓之敬。只是有所畏谨,不敢放纵,如此则身心收〖。如有所畏,常常如此,气象自别。」
由此看来,朱子所谓敬,是指主一无适,而所谓主一无适,是对於义理(或道德的至善)加以牢固的执着。换句话说,此心须经常为主宰,不拘在动在静,不拘思虑云为,一切都须与义理相合,不容违背,这就是敬。
同时他认为居敬的工夫,除了上述「知」「行」两方面的修养,还要不断做到「存养」及「省察」两大工夫。朱子说:「心只是一个心,非是以一个心治一个心。所谓存,所谓收,只是唤醒。」
「人惟有一心是主,要常常醒。」
「心若不存,一身便无所主宰。」
「学者常用提省此心,使如日之升,则群邪自息。他本是光明广大,自家只着些子力去提省照管他,便了。不要苦着力,着力则反不是。」(朱子全书卷二)
「穷理」是朱子教导学生「求知」的方法,也就是格物、致知的实际法则。他认为:
第一,穷理务须周到、彻底。朱子说:「所谓穷理者,事事物物,各自有个事物的道理,穷之须要周尽。若见得一边,不见一边,便不该通。」又说:「格物二字最好。物,谓事物也。须穷极事物之理到尽处,便有一个是,一个非。是底便行,非底便不行。「致知」,所以求为真知。真知,是要彻骨都见得透」。「致知、格物,十事格得九事通透,一事未通透,不妨。一事只格得九分,一分不透,最不可。」(朱子语类)
第二,穷理务须循序渐进,从切己处开始,逐渐推至疏远处。朱子认为:「格物,须是从切己处理会去。待自家者已安叠,然後渐渐推去,这便是能格物。「遇事接物(按即日常行事)之间各须一一去理会始得。……但随事遇物,皆一一去穷极,自然分明。」
第叁,穷理应以读书为重要手段。朱子说:「穷理之要,必在於读书。」我们讲到义理之精微,常一时不易彻底理解,我们自非加详尽精密的思辨不可。而书籍乃系古来圣贤用以讲学义理、启示後人的。所以我们果欲穷理,先穷书中之理,乃是最适当、最近便的道路。
第四,穷理应继续用力,期能达到豁然贯通的境地。天下事物之理多至无穷,所以我们想以个人有限的时间与能力一一地来加以穷究,实为不可能的。因之,他认为格物或穷理,只要用力长久,今天格一件,明日格一件,日累月积,久则久之,我们对於天下万理自会达到一旦豁然贯通的境界。他曾说:「天理在人,终有明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谓人合下便有此明德,虽为物欲掩蔽,然这些明明底道理未尝泯绝。须从明处渐渐推将去,穷到是处,吾心亦自有满则。」(朱子全书卷七)他又在大学补述中说:「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他这种豁然贯通说,当然是以他所主张的「性具万理」以及「理一分殊」的理论做根据的。
关於「实践」,朱子的学生黄干在所撰朱子行状〖面说:「其为学也,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居敬所以成始成终也。谓:致知不以敬,则昏惑纷扰,无以察义理之归,躬行不以敬,则怠惰放肆,无以致义理之实。」朱子认为穷理之外,更主张践实(即躬行实践)及居敬为主要的修养工夫。他曾说:「大抵今日之弊,务讲学者多关於践履,而专践履者又遂以讲学为无益。殊不知因践履之实,以致讲学之功,使所知益明,则所守日固,与彼区区口耳之间者,固不可同日而语矣。」「知与行工夫,须着并到。知之愈明,则行知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愈明。」(朱子全书卷叁与卷七)由此可见,朱子认为,知而不行,即证明所知还浅,所知不够透彻。他对於「践实」与「力行」非常重视,决不如一般人所评论以为朱子崇尚空谈,不重实行。朱子又说:「人之一身,应事接物,……要在力行其所已知而勉求其所未至,则自近及远,由粗至精,循循有序,而日有可见之功矣。」(朱子全书卷四)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也许朱子学派的末流犯有「空谈」这种错误,而朱子自已却是一个最重实践力行的思想家。
叁
其次,我们再从朱子创办白鹿洞书院的情形,来认识他的教育理想和教育方法。他以这所书院作为他自已的教育理想的实验所,他自已亲自兼任「山长」(即书院院长),〖定教育目的,训练纲目,学习程序和修养守则等各种规程。这些规程就是我国教育史上着名的「白鹿洞书院学规」,兹将原文摘述於下:
(一)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右五教之目。尧使舜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学之序亦五焉。
(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右为学之序。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处事接物,亦各有要。
(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右修身之要。
(四)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右处事之要。
(五)已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右接物之要。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後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今人之为学者,则既反是矣。然圣贤所以敬人之法,具存於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苟知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规矩禁防之具,岂待他人设之,而後有所持循哉?近世於学有规,其待学者,为已浅矣。而其为法,又未必古人之意也。故今不复以施於此堂,而特取凡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大端,条例如右,而揭之楣间。诸君其相与讲明遵守,而责之於身焉。则夫思虑云为之际,其所以戒谨而恐惧者,必有严於彼者矣。其有不然,而或出於此言之所弃,则彼所谓规者,必将取之,故不得而略也。诸君其亦念之哉!」(朱子全书卷七十四)由此可见朱子特别注重「力行践履」之教育。
白鹿洞书院学规的内容,可说概括了我国正统教育的精神,成为以後历代教育的规〖。正如明代顾宪成,在他的东林会约中曾说:「朱子白鹿洞书院的教条,实在是至善、至美了,读书人要为圣为贤,岂能越得出这个〖围,我们在东林书院所学的,也只是讲明它的道理,而加以实行罢了。」其对後代之影响如此深长,朱子之所以成为正统教育家的代表人物,与他在白鹿洞书院的办学理想和特别注重践履力行的教育方法,是大有关系的。
朱子创办白鹿洞书院,开南宋书院之先声。他时常亲自给学生上课,课馀还带学生到山中风景美丽的泉林散步,一边观赏,一边讨论学术问题。师生之间,其乐融融。
同时,从朱子的「大学章句序」中更可看出他的教育主张:
大学章句序:「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一有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出於其间,则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叁代之隆,其法浸备,然後王宫国都以及闾巷,莫不有学。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於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下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夫以学校之设,其广如此。教之之术,其次第节目之详又如此。而其所以为教,则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馀,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伦之外。是以当世之人无不学。其学焉者,无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为,而各〖焉,以尽其力。此古昔盛时,所以治隆於上,俗美於下,而非後世之所能及也。若曲礼,少仪,内则,弟子职诸篇,固小学之支流馀裔,而此篇者,则因小学之成功,以着大学之明法,外有以极其规模之大,而内有以尽其节目之详者也。及孟子没而其传泯焉;则其书虽存,而知者鲜矣。自是以来,俗儒记诵词章之习,其功倍於小学而无用。异端虚无寂灭之教,其高过於大学而无实。其他权谋术数,一切以就功名之说;与夫百家众技之流,所以惑世诬民,充塞仁义者,又纷然杂出乎其间。使其君子不幸而不得闻大道之要;其小不幸而不得蒙至治之泽。晦盲否塞,反覆沈痼,以及五季之衰,而坏乱极矣。」
我们试将前述的「白鹿洞书院学规」和「大学章句序」,加以分析,更可见当时朱子的教育主张:
(一)为什麽要有教育?因为人性本善,於气禀不齐,以致性不能全,所以需要有教育。
(二)教育的本质是什麽?从本质上说,教育之所以为教育,就是「复性」。复性就是要完成「仁德」。「仁」是代表「心性」的全德。朱子认为「性包含着万理」但其纲领只是仁、义、礼、智四德。仁是爱之理,义是宜之理,礼是恭敬之理,智是分别是非之理。(朱子全书卷四十七)因此所谓教育的本质乃是指不受气质的拘束和人欲的蒙蔽,能够把心性的全德,加以完全实现。
(叁)教育的目的是什麽?教育的目的是「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後推以及人」,要人立志做圣贤。
(四)应当由谁来担任教育?应当由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担任教育。
(五)怎麽样教?从制度方面讲,分为小学和大学。从方法方面讲,分为穷理和躬行。穷理的程序,分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躬行的要项,分为修身、处事和接物。
(六)教什麽?从次第方面看,小学教的是「事」如:〖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大学教的是「理」如: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从德目方面看计分五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七)正当教育下的学生怎麽样?接受正当教育的学生,都自觉的知道自已「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为」,各自埋头苦干,努力学习。
(八)那些是错误的教育?记诵词章的俗儒之教;虚无寂寞的异端之教,以及权谋术数的功利之教,都是走入歧途的错误教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冥昧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杏林杂谈
传统文化
会员之家
新闻中心
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