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休闲天地
›
杏林杂谈
›
弟子规原文及讲解
1
2
/ 2 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弟子规原文及讲解
[复制链接]
心斋
|
2004-5-18 13:5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弟子规原文及讲解
弟子规讲解(第九集)
2002/7/15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52-47-09 杨淑芬老师宣讲
各位同学,大家好!我们继续看《弟子规》。请看:
【余力学文】
第三十二条。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前面所讲的无非都是我们的一些行仪,我们的言行,我们的态度,还有我们居家生活当中所应该注意的事项。从「余力学文」告诉我们,人要不断的提升,提升自己的内涵,就要好好的用功读书。当我们有空暇的时候,应该把空暇的时间用来充实自己。所以从三十二条到三十三条,都告诉我们读书应该用什么态度来读;一直到最后一条,都是告诉我们在求学方面,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态度来学习,才会学得好。请看第三十二条: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这一条告诉我们,我们学习任何世间的一项学问,我们都要有恒心、要有耐心、要有毅力。『力行』就是要有恒心,一定要努力去做,努力去学习,你才能学得好。所以,它就讲到『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如果你没有好好的学习,你所学的就没有办法有成就,你所学到的只是很肤浅很表面而已。这样对我们的学问,不但没有办法累积,同时你没有奠定良好的基础,以后你再学其他的东西,也一样学不好。所以,此地告诉我们,修学态度要懂得恒心,还有毅力。
为什么说「不力行」,他会变成浮华之人?我们都晓得,现代的人,凡是学习任何事物,学问也好,他都希望能一蹴可几;也就是说能用很短的时间,就把它学好。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学问它要累积,学才艺也是如此,我们看人家有一手好的功夫,只有羡慕,不晓得好功夫它的后头需要堆积多少的努力,才有这样的成果。所以古人有一句谚语,他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也是告诉我们,我们看到别人这么好的成就,也是下尽了很多的功夫,才有办法学到。此地就是教我们学习当中,不要好高骛远。因为我们学任何才艺也好,做学问也好,你不能深入去探究,你就没有办法学到它的精华,学到它的义趣、宗旨所在。所以学得很多,到最后都只有很肤浅而已。
「成何人」,你会变成怎样的人?还是一样,没有学到。所以古人有提到,如果你读了《论语》之后,读完之后,你的言行举止、你的态度完全没有受到潜移默化之下,就等于你白读这一本书。所以此地告诉我们,学习一定要认真;没有认真,你学得很多,还是一样很轻浮很浮躁的。
【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这里又讲到『力行』,你很用功、很努力。我们都晓得,学问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你的理解力会愈来愈丰富。如果你裹足不前,自以为我读这样就够了,已经自己很满意了,这里就提到『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你就会随着自己的欲望,随着你自己的想法、看法,认为自己就是对的。所以有很多事情的义理所在,你就没有办法再进一步的深入,还有提升。对于自己来讲,也是很大的遗憾。
为什么?人的学问,应该随着你阅历的丰富,随着人生的历炼,相对的要提升才对。做学问如此,做人也是要如此,外在与内在都要同时的进步才可以。这里也勉励我们,有空闲的时候,我们不忘展开圣贤的典籍,从圣贤的典籍当中,我们反观自照,我们的内心与圣贤有何差距。如果觉得自己差太多了,我们可以见贤思齐,随着圣贤的教诲,我们依教奉行。在我们的人生旅途当中,我们会觉得生活愈来愈美满,愈来愈幸福。
所以此地最主要还是在提醒、勉励所有的人,读书要有恒心;没有恒心,我们没有办法读好。即使我们做学问,自己觉得已经读得不错,更不应该自满;自满的人很容易自傲,自以为是。所以这里「任己见」,就是自傲之后,你会任凭自己的意思来做一切的事情。这样很可能有一些事理,你都会被蒙蔽,会障碍你自己个人的思想意见,这样就失去我们「活到老,学到老」的真义了。接下来我们再看下一条,第三十三条: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我们都晓得很多人看到自己的子女非常的用功,每天专注在课业上,你看他每天读到三更半夜,可是考出来的成绩却非常的差,非常的低落。这时候我们要想一想,人为什么很用功,效果那么差,可以说事倍功半,原因就是不懂得读书的要领。
所以此地古人告诉我们,读书有三个要领,这三个要领都要同时具足,就是『心眼口』。但是我们看这三点,眼睛在看,口也在读,但是心如果没有专注在课业上,也是白看白读。所以即使「心眼口」这么重要,最主要的还是在你的心。心如果没有专注,心有旁骛,心有罣碍,心里头想着其他的事情,这些都会妨碍我们读书的效果。
所以此地,从小我们要告诫学生,以前的人他们教导孩子读书,通常他们还会观察。譬如说过去的老师,他们看到学生虽然很专注在学习,眼睛也盯着老师,但是如果老师所说的学生没有反应,也可以说学生完全不懂。所以在教学还有在学习的过程,或者我们在学习,或者指导别人学习的时候,我们都要特别注意到,他所学的有没有效果?有很多人,他觉得他很认真,可是达不到那个效果,所以就灰心了,对自己丧失了学习的信心,这样也非常的可惜。
所以,末后一句话叫『信皆要』。这个「信皆要」,有不同的解释跟看法统统对,他认为这个「信皆要」,指前面三项都非常的重要,一定要做到的。但是末学觉得一个人在这世间上,不管我们学习任何一项学问,或者功课,对自己都要有信心,有坚定的信心,你就会有力量,还有精神,你会激发出来,勉励自己好好的再接再厉。所以,此地如果用信心来解释也可以通的。
这一条告诉我们读书要有要领,这个要领是「心眼口」。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在于你的心,你能这样专注的学习,再加上你有坚定的信心,你读书就会读得很好。如果我们学习有障碍,这个时候应该要想一想,我是哪里犯错了。下面一段就讲到读书很切忌的一些现象,什么现象?
【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这个现象就是你读了这本书,内心又想到其他的一本书。就好比学生做功课,现在写国语,他想到:我数学还那么多;写数学的时候,又想到自然:我自然还那么多实验没有写。如果你会这样心里有旁骛,会惶恐,会想到说:我还有那么多还没有做。你的心就起了很大的烦恼,就会起了很大的障碍。障碍你什么?障碍你不能专注做你现在的功课。
所以,此地教我们怎么读书?你这一本书还没有读完,你的功课这一门还没有做完,你就专注。你专注之后,你就有智慧,你的聪明智慧不会被你这个心有旁骛给你分散掉。所以,你只要专心冷静下来,就可以一一的把它完成。千万不可以心里想着其他。这个『勿慕彼』,就是不可以心里想着其他。其他,「彼」就是其他,其他的课,其他的功课。
我们也晓得,成年人读书,有时候看到这么厚厚的一本,心里就想我要何时才能读完?往往也是虎头蛇尾,前面看一点,中间翻一些,后面再看几页,这一本书囫囵吞枣就全部看完了。如果像这样的话,这样的读书方式,我们要真正了解它个中的真理、真谛所在,往往没有办法达到。
所以古人他们勉励自己,都是一部书读完之后,再读另外一部。我们看到历史的记载,唐朝他们的科举,太学里头,他们有《论语》、有《四书》、有《五经》,几乎每一部经典,他所学习的年限是一年。举个例,他们《孝经》跟《论语》要用一年的工夫,才有办法把它修学完毕。我们现代人,你叫他一本书读一年,就只有读那一年,那一年都是读这一本书,往往很多人都没有这样的耐心。他认为我看一看,翻一翻,翻完了就算了。但是古人做学问就大不相同。所以有道是一经通,所有的经典也都会通达,但是前面的耐心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前面修学的态度在力行,在恒心跟毅力。此地来讲也是告诉我们,当你看一部书的时候,你一定要从头读到完。慢慢的看没有关系,你只要能通达理,其他也可以通达。
所以它讲『此未终,彼勿起』。这本书还没有看完,这们功课还没有做完,你就不要心里羡慕其他的功课。读书如此,做事也是如此。有的小朋友,不只是小朋友,很多成年人也是有这样的毛病,这件事情还没有做完,他想到另外一件事情,所以就把这一件事情丢着,然后又做另外一件。做另外一件,还没有做完,他又想到另外一件事情还没有办妥,所以又去做。结果到最后,你看三件事情都搁在那里。所以,这个也是很不好的习惯。读书贵在能运用,此地读书如此,要一部通达之后,再接着下一部,做事也应当要如此。我们再往下看:
【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
这里也告诉我们,读书要有次第,时间要会规划安排。我们都晓得,做学生的往往会投机取巧。怎么说?每天下课回来,他不知道今日事今日毕,不知道要把今天的功课先复习,就累积了很多;累积很多,到接近考试的时候紧张兮兮。这个时候时间非常的紧迫,就开始很猛的用功,非常精进,非常勇猛。我们也看到很多图书馆,平常没什么人,一旦快要考试的时候,真的是人满为患,很多人都挤在那里拼命的读书。这个也犯了《弟子规》里头告诉我们,我们读书求学应该每天都要读,而不是把它累积在一起,为应付考试而读书。
这里讲『宽为限』,就是你读书的时候要有一个目标,譬如说我们今年,我们要看哪些书,你把它订下来,订下来以后每天按照进度来读、来用功。跟我们现在一般人完全不一样,读书是为了考试,尤其是学生。如果我们成年人,你是父母,如果每天把家事做完以后,你能开始展书来熏习,与古人在一起,或者看一些与知识领域范围之内、你工作范围之内的这些典籍,你能做很好的模样。孩子在家里,他看到母亲父亲每天做完事情,就把剩余的时间都在读书,你就树立了非常好的模范,孩子从小也会很喜欢读书。
假使做父母的空闲下来就开始看电视,孩子也会跟你一样爱看电视。即使你在客厅看,孩子在房间做功课,他也会受到影响,他会经常开门看看,今天电视已经演到哪里。所以父母在家里能多看书,树立好榜样,孩子也会很喜欢看书的。
过去曾经有一位长官,末学就请教他,他年龄已经有六十岁了,但是他几乎可以把一些法规法条背得滚瓜烂熟,非常的熟。我说:这些都很难背,我们年轻人记忆都不好,为什么你还可以背得这么清楚?他从右手拿出来一本小小的法规,左手拿出来,口袋又是一本,左上角拿起来又是一本。他就告诉我,在工作的领域方面,他凡是要了解的这些法规,他随时随地都在读。我就问他:你怎么背?像有一些法规几百条,你怎么次序不会颠倒?他就跟我说,每一条读五十遍,口要念出来五十遍,五十遍之后,再慢慢用记忆的方式来想一想,回忆一下。不行呢?法规法条要随时随地都要看,一有空闲就要看。他说从孩子出生之后,孩子看到父亲这么用功,所以两个孩子也非常的优秀,从小读书都不要大人盯他,所以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我们做为父母的,应该要有这样为小孩树立良好的榜样。这样不但可以相得益彰,同时你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也会很轻松。为什么?你可以减少金钱,他不用补习,他认真,他就通达,所以何乐不为?
此地也讲到,『工夫到,滞塞通』。我们读书最怕遇到困难,遇到困难第一个反应就是说:好了,我不读了。然后把这个困难就跳过去了,尤其是理科。很多小朋友通常也有这样的毛病,遇到困难就不想去突破,就会觉得:好烦,我不会。再不然就把这个题目丢给父母。父母问他说:你会不会?他往往说:我会了。结果考试出来,一看到数学六、七十分,你问他,他好象会,似懂非懂,其实是不懂。此地也告诉我们,「工夫到,滞塞通」。首先,我们要排除内心对这种困难的题目、困难的问题不要怕,面对它,就要想办法解决它。
过去求学的阶段,也曾经碰到很难的数学,这个数学怎么办?没得问,明天要交,所以当天晚上我就花了三个小时,慢慢的思考,去推理;经过三个多小时的努力,终于我解出来,非常的高兴。从此之后,我对数学不再害怕。为什么?我认为我可以做到,只是时间长一点。慢慢因为你解除自己内心的障碍以后,你对数学不怕,你就会兴起这种兴趣。兴趣一旦建立以后,你多做了,慢慢这个解答就开始快了。从三个多钟头,后来渐渐进步,到最后数学就不怕了。
所以最主要还是在我们内心,你有心去做,这个问题你就有能力去突破。可是你无心去做,你功夫没有下到底,你就没有办法通达。所以此地讲只要「工夫到」,你下的功夫足够,你的努力够的话,肯定你一些不能通达的也能通达。假使做学问当中,学习过程当中,我们心里有疑惑,应该怎么办?此地就讲到:
【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此地就讲到,当我们有疑惑,没有办法了解的时候,就应该随时随地请教会的人。如果是同学当中,先请教同学比较优秀的,这一科比较专门的,我们请他帮忙。为什么?你不能通达,你累积的会愈来愈多,尤其是数理这方面的,前面不懂,后面连带的这些都没有办法通达,因为很多数理它是有连带关系。所以,此地只要心里有疑惑要把它记下来,『随札记』,随时要把它记下来。
『就人问,求确义』。你应该要不耻下问,别人比较了解,比较清楚,我们应该要很虚心的求教于别人。也有很多人,他不愿意替别人解答。有时候碰到这种情形怎么办?我们可以参考其他的资料,譬如说参考书,工具书,它同时也可以替我们解决疑惑。但是最主要还是要靠自己,自己先去探究,没有办法的时候,再请问别人。
曾经有一个母亲,她这样跟我反应,他说他的女儿当班长,可是家里电话每天她几乎要讲一两个小时,母亲就要我来告诫她的女儿。后来有机会,我就单独找她女儿:你为什么电话这么多?是不是妳的朋友很多?她说:不是的,是因为同学有很多的问题都来请教她。我说:那这样会耽误妳的功课,对不对?她说:对。我再问她:这些同学平常他们的学习态度情形怎样?她说:有的人在抄作业的时候,故意不抄,反正回到家里还有同学可以问。有一些应该解答的,应该把这些重要的题目抄下来,有一些他也不愿意再去抄下来,他就专门依赖学生。我问了这个同学,我问她:这些同学平常在校的情形如何?学习的情形如何?她告诉我多半都有这些毛病。所以他想:我回到家里,我请教班长就好了,我何必在学校很认真。他完全以自己的自私的心,不愿学,然后就把这个问题去请教别人。这样也不对。
也曾经碰到这样的一个贤明的母亲,她就讲有一次她检查她女儿的联络簿,发觉她有多样的作业好象没有写,也没有做。因为看到老师的评语之后,她开始对女儿多加的追问,后来她女儿就说:我要问同学,今天应该做哪些。母亲就禁止。她说:我禁止,我绝对禁止,妳今天所应该要做的,妳竟然没有做,然后要把责任再去推给别人,再去抄别人的,妳有靠山,这样不行,学习不能靠别人,一定要自动自发。所以这个母亲她宁可隔天女儿被老师处罚,而且联络簿上也写了几句:请老师严格执行,不守法、不守规矩,一定要处罚。这个孩子被母亲这样教导,以后她就不敢用这样的方式,投机取巧的方式;把所有的作业,还是老师交代的,在学校不愿意做好,回到家里电话一拨,全部找靠山,这样是很不对的。
后来,我就跟这个班长讲:这样的话,长久下来,不但妳的功课受到很重的影响,同时妳也不是在帮忙他,妳也是在害他。为什么?妳害他没有办法自力更生,没有办法自己好好的学习。所以从此之后,妳应该婉转的跟他讲,妳要做功课,你很忙,要拒绝他。因为妳这样的帮他,长久下来不是正确的。所以在此,我们也建议家长对子女的功课,我们要把它加以查证一下,是不是有这样的毛病;有这样的毛病,一定要及时的来制止他。
此地『就人问,求确义』。也有很多人裹足不前,譬如说不懂自以为懂,不明了自以为明了,结果以讹传讹。因为自己以为明了了,又教了别人,就误导了别人。所以在此地古人告诉我们,要有不耻下问的这种精神,要精益求精,做学问一定要以通达明了为主。这个通达明了要自己有所悟处,才算是真正明了。我们再看三十四条: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
我们读到这一条,我们也反省自己,自己的书房、自己的卧室是不是也经常保持很干净。在教学过程当中,也曾经问卷调查学生,会自己整理自己的房间、整理自己书桌的有多少?往往非常少,寥寥无几,几乎都是父母替他整理。由此可知,小孩从小这种家庭教育几乎都丧失了,这些学习的机会都被父母把他给剥夺了。所以,我们读到『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做父母的应该要让孩子学习,要教导他怎么整理。
我们这里讲到「房室清」,就是你要整齐清洁,墙壁也要干净。有很多小朋友他很喜欢画图,甚至在墙壁上画了一排的火车,画完以后,自己非常的高兴,请母亲看。说:爸爸,妈妈,你看我画的火车漂不漂亮?父母看到孩子这么天真,也舍不得打他,只好再把它粉刷干净。所以从小我们对于孩子要教导他,除内心要清净之外,我们外界的环境也要保持干净。首先父母就要做良好的榜样,子女才会向你学习。
「几案洁」,几案就是书桌。我们晓得有很多人看书,他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东一本,西一本,凌凌乱乱。只要读书的时候,他自己的桌上,只要有一角还能放一本书,他自己就觉得很满足了,从来不会整理自己的书桌。像古人朱熹,每一次在书房读完书之后,一定要把它收拾得干净,他才离开书房。我们说一分诚敬得一分的利益,有十分的恭敬,你就能得到十分的利益。所以此地讲「几案洁」,就是要保持我们书桌的整齐与干净。
「笔砚正」,古人所用的文具,就是文房四宝。今天没有毛笔,也没有砚台,但是我们的文具,我们所用的这些笔、橡皮擦等等,这些用具、文具,我们也要把它摆好,排得非常的整齐。
【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此地就讲到古人他要写字,他要读书,旁边一定要备好文房四宝才有办法写。此地说,墨磨歪了,就表示你心里有旁骛,你心里不专心。我记得小时候,父亲如果要写书法的时候,就会叫我去旁边磨墨,一池的清水要把它磨得恰到好处,总要半个钟头到一个钟头。他示范给我看的时候,我牢牢的记住。他也有要求,第一个手要握好,不能握歪;第二个不能碰到你的手,这个墨水不能喷出来,手不能碰脏,同时也不能溢出来。不能溢出来,不能溢到纸,不能溢到你的衣服,这个条件也可以说相当的严格。但是我也可以做到,因为我按照父亲所教的方法,握好以后就慢慢的磨,磨的力量要平均,要均衡。如果你的力量不均衡,你磨的速度有快有慢,你的墨条就会歪了。所以到最后,磨好了之后,请父亲来检查,他会看你的墨有没有平?有没有歪?你有歪,就证明你在磨的时候不专心;你有溢出来,就表示你的眼睛没有看到这个墨磨的速度,还有它的快慢,所以它才会溢出来。
古人教导子女,从小由磨墨的功夫当中来训练他的耐心。我们现在没有这种机会,学习到可以用磨墨来训练自己的耐心。但是我们可以从小朋友的字来观察他有没有耐心。有很多人都抱怨说字很丑,我就会反问他:字为什么会很丑?你是不是眼睛没有看,你怎么写?他说:对,干嘛看?就手一直写下去。我说:不对,写字要意在笔先,你的心意要在下笔之前就要有,心里就要胸有成竹。你要知道我这一画这一笔要走到哪里?你不能笔拿起来就写。不管是毛笔或者硬笔字,都是如此,你要专心,要有耐心。首先就是要有耐心,一笔一画清清楚楚的交代好,不要纠在一起。
所以『字不敬,心先病』。这个字写得歪七扭八的时候,首先要检查的是你的心,你的心有没有静在那里,有没有很专注就在写字这个功夫上。如果你打从心里就不想写,怎么会写得好?所以字写得丑,我们先要想一想,我是不是有不专心?你很专心,你眼睛盯着你的手,你的心意在你的手之前,它要写到哪里,到哪里该停,到哪里该顿,你心里有个底,再加上你有美感,你写出来的字就会很漂亮。所以「字不敬,心先病」,是因为你心里有毛病。什么毛病?就是不专心的毛病。所以这一条告诉我们,不论你写字做功课,都要反躬自省,自己有没有专注在里头。你有专注,你肯定会写得很好,读书也会读得很棒。我们再看下一条:
【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
读到这一条,我想很多人都会会心一笑,有这样的感觉。过去末学还没有教《弟子规》的时候,都是书看到哪里放到哪里,所以家里除了厨房没有书以外,几乎到处都有书。这里也可以说,这是每一个人经常犯的毛病。
此地告诉我们,『列典籍,有定处』。我们要把书籍,家里所有的书要排列好,把它放置好,放在书柜上面,要有固定的地方;不要没有固定的地方,经常在找书。尤其子女如果很多,家里的书也很多的时候,往往你会听到叫声:妈妈,我什么书不见了;爸爸,我哪一本书放在哪里,你可不可以帮我找。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毛病?都是犯了读看毕没有还原处,都是读看毕随便放。
所以在此地我们做父母的大人,也应该要深深的检查自己,当你的书看完之后,你有没有把它收好。你没有把它收好,有时候家里弟弟妹妹很小的,哥哥姊姊没有及时收好,弟弟妹妹不分青红皂白,会把他的书在那里乱画。所以有很多小朋友,他们在家里为什么会吵架?有时候这个也是其中重要的因素所在,吵架、打架很重要的因素所在。
所以从小子女看完书,一定要告诉他,要爱护书籍,要把它放好,而且要放在固定的位置。同时也要指导他,教导他,书要怎么排列比较整齐,比较好看,比较好拿。做父母的从小就要做很好的榜样,来教导自己的小孩。
【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
这里讲到我们读书读到一半,可能有人找我们,有人叫我们,这个时候我们要随时把这个书收齐好,收拾干净,把它收拾整理好以后再离开。我想时间再赶,也没有差那个一分钟、三十秒,三十秒我们可以把书落好。也有很多人因为很急,他可能要出去办事,所以读到哪里,他就把它折角,把书那个页码折起来,这个也是不好的习惯。
古人告诉我们,书要好好的爱惜,不要让它有缺损。如果你把它折角,这个折久了我们会觉得书好象很旧。我们爱惜书,我们就要让它保持得整齐美观。所以书读到哪里,不应该把它折角做记号,应该用书签把它夹起来,不要让自己轻易的用折角的方式来记读到哪一页,这样对书本是不恭敬的。
『有缺坏,就补之』。我们都晓得,古人的书,他们的书籍往往都是用针线所缝制的,这样来把它固定。今天科技不同,我们的书可以说相当的紧固,所以当我们如果书经常读,它可能会有磨损;尤其是工具书,像字典这一类经常翻,我们对这样的书,我们也要爱惜它。翻的时候,有很多人动作非常的粗鲁,这些也是很不应该的。我们爱惜课本,在翻阅的时候要轻轻的,不要很粗鲁;你很粗鲁的翻书,我们会觉得很心疼。我们想一想,古人把这么好的书籍留下来,到了我们今天,虽然得到书很容易,但是我们也要存着恭敬之心来爱惜这些书籍。
也有一些小朋友书本拿来以后,他很珍惜,他会把它先包好,用了一学期以后,还是非常的新颖。也有一些小朋友,他就比较随便,很草率,他会在课本里头东画西画,把课本涂得脏兮兮的,这样也非常的不好。如果读书时候,我们看到每一页都非常干净整齐,我们的视觉也会觉得很舒服。所以做父母的,当你的子女喜欢在课本上乱画的毛病,我们也要及时的制止,让他从小就建立爱护书籍、敬爱书籍的这种观念。接下来我们再看下一条:
【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
这里就提到书,并不是天下的书、种种的书都能看。好的书可以让我们受益良多,不好的书也会污染我们的心志。所以此地讲不是好书,『屏勿视』,「屏」就是拋弃它的意思,就是不能看,要丢弃,不可以看它。『蔽聪明』,它的坏处在哪里?它会掩盖你的聪明,它会掩盖你的智慧,它会让你的智慧蒙蔽,它会破坏你内心的清净。所以『坏心志』,会破坏你的内在,你会污染到。
康熙皇帝他在对他后代子孙的庭训里头,他就交代,交代什么?他交代二十岁之前,不要给他读小说,他说很容易染习到这种权谋智巧。尤其他们涉世未深,不懂得明辨是非之下,你这么小就给他看这些人心态上恶的这一面,小说里头都是杜撰的;有这一面的污染,从小就应该要禁止。康熙皇帝他同时也自我要求勉励,他怎么讲?他说:朕贵为天子,有很多话听不到,因为很多人不敢跟他讲实话。他如何来警惕自己,到底有没有犯过失?他说他唯一每天都一定要做的事情,就是读古书。读圣贤的经典来检查每日所作所为,是不是哪里有过失、哪里有缺失?施政方面哪里有缺失?他完全按照圣贤的经典来检点自己。
我们也晓得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他非常提倡儒学(儒家的学问)。在皇宫里,每天还请这些儒学的专家日讲《四书》。我们就晓得,以前的皇帝,他对自己的要求有多么严格。我们今天读到《弟子规》,我们也想到看到古人这么好的学习榜样,我们也应该要效法,好的书籍我们要多读,一再的读,有道是「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这里也告诉我们,身为父母的,一定要经常看看,关心你的子女,他所阅读的是什么书?末学曾经有一次,下课之后,因为家长晚一点来带小孩,我就看他从书包里头取出一本漫画书在看。我就跟他讲:借老师翻一下。结果我稍微翻一下,我才发觉里头的污染、里头的内容,实在是不堪入目。有时候做家长的他不了解学生在外,自己的子弟他在外面,他是不是有接触这么多不良的书籍?所以这个也非常重要。我看了之后,除了告知这个家长之外,同时也跟学生讲:凡是你在课堂上看其他的书,一定要经过我的同意你才能看;不能看的,绝对是没收。为什么?不好的书的确是伤害非常的大。我们看最后这一行:
【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这里讲到人不能够对自己没有信心,一定要坚定自己有能力,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对自己要有什么心?要有自重自爱之心。什么叫自重?就是你不愿意随便拋弃你自己,放弃你自己。你要自己尊重自己,就要珍爱自己,珍爱自己就自立自强。所以此地讲『勿自暴,勿自弃』,不要轻易的说我不行,不能对自己没有信心。所以古人对于立志这一方面非常的强调,人一生要立定志向,有了目标,有了方向,我们想一想圣贤之道,我们也可以向他学习,渐渐的我们也可以达到。『驯致』,「驯」就是渐渐的意思,渐渐的也可以达到像这样。
所以,人在这一生当中有机会学习,我们要把握住机会。我们今天有这样的机缘读到《弟子规》,我们更应该好好的深入,帮助自己,同时也帮助周遭之人。如果你是父母,你还可以教育好你的子女。末学才疏学浅,承蒙老师一再的指导,所以斗胆向大家报告学习《弟子规》的过程,讲得不对不正之处,还恳请十方善知识多予指导,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心斋
|
2004-5-18 13:5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弟子规原文及讲解
弟子规讲解(第十集)
2002/7/16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52-47-10 杨淑芬老师宣讲
各位同学,大家好!当我们读完《弟子规》之后,我们身心都会有所感受。接下来要为大家报告的是附录在后头的:
【命自我作。福自我求。】
深信每一个人在这一生当中,都希望追求到幸福美满的生活,也希望自己的命运不要很坎坷,在这一生当中能顺利的走完人生,到达尽头。这里就告诉我们,『命自我作』,我们的命运可以自己掌控,可以自己去改造,可以自己去掌握住。『福自我求』,用现代话来讲,就是幸福可以追求到,我们的福报也可以自己去寻找到,可以追求到。这个追求一定要有方法、有原则、有原理、有次第,底下就是告诉我们要拥有幸福美满的人生,我们如何去得到,如何能达到这样的生活境界。此地就教导我们,用怎样的心来改造自己的命运。请看第一段:
【心好命又好。富贵直到老。】
这里提到当我们现在的生活很不错,自己也很满意,这个时候我们要心存着好心,内心要常存善念。你经常有善念,你做出来的就是好事,所以它讲『富贵直到老』。这个富贵,不是世间人所讲的非常的富有、地位非常的崇高叫做富贵,富贵不是这样的解释。我们也看到很多富有之人,他非常的担忧,他担忧什么?他不快乐。为什么?一出门,怕人家抢劫,因为你太富有了,你的生活不见得会快乐。地位很崇高的人,非常尊贵的人,出门都有保镳,也是非常的不自在。
所以此地讲的「富贵直到老」,就是你能安于你的现况,你觉得我现在的生活已经非常满足了。你心地又善良,你能与人为善,你的周遭都可以跟你和睦共处,这样的人就是最幸福、最美满的,我们称为这样就是富贵。
所以此地第一条也告诉我们,你的心经常能保持着善心(就是心好),你的命就不会太差。你的心好,你就能宽恕别人,你就能包容别人,你的周遭你就会觉得一片和谐,这样的生活就是最幸福美满的。所以,这里讲到这样你的富贵可以直到永远,到这个人生的终了,你都可以拥有这么幸福的日子。首先建立在你的知足,建立在你的善心。第二条讲到:
【命好心不好。福变为祸兆。】
这里讲到命很好,他的生活环境,他的周遭,我们看到他真的是非常好,但是心地不好。这个人心地不好,我们可以这样讲,我们看到周遭的人,有的人为富不仁,环境非常的好,但是待人很苛刻,这样也是有缺陷。这样待人不好,你到处树立了敌人,将来一旦你的福享尽了,你的灾难肯定就会跟随而来。所以,此地讲『福变为祸兆』。本来你拥有这么多的福报,可是因为你的心地不善,你待人不好,你的「福」就会变成「祸」。为什么?人在享福当中,往往不能想到这个福会享尽,所以就拼命造了很多恶业,到处与人家结恶缘。一旦你的福享尽之后,肯定就会有恶果上头。
所以此地也告诉我们,拥有幸福之人,要懂得惜福,要懂得珍惜你现在所拥有的,要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头,感恩你有这么好的环境。有这么好的环境,更应该善用你良好的这些物质、这些环境,尽你的能力来帮助别人才对。如果你的心地不好,很有可能你的幸福就会毁在你心不善,心不善就会造很多的恶业,毁在你自己的手上。所以,最重要还是要存善心。
现在社会经常推行四好运动,「存好心,做好人,说好话,做好事」。这里告诉我们,你要追求幸福人生,首先要有纯善之心。前面两段都告诉我们,你的环境、生活,你如何继续保存下去,你拥有好的现况,你要如何再经营让它更好;不可以在这么良好的环境当中,忽略了我们的内心。我们说「诚于中,形于外」,内心经常想不好的,你周遭所做所为也会跟着不好。所以此地告诫我们,的确我们要懂得惜福,要珍惜。我们再看第三段:
【心好命不好。祸转为福报。】
此地就是勉励命运坎坷之人,生活环境困苦之人,命不好,命里头经常乖舛。所谓乖舛,就是从小非常的坎坷。此地勉励我们,即使在恶劣的环境当中,我们如何追求幸福?这里教导我们要存着善心,存着善心,你就不会怨天尤人。有很多人他很感慨,他所生活的环境很恶劣,所以他就自暴自弃。我们看到这样的人,你很想帮助他,就没有办法帮他。为什么?扶不起的阿斗。
所以当我们面对恶劣的环境,面对自己坎坷的命运之时,我们要心存善念,存着好心,多做好事,多与人结善缘。内心经常有这样的善心,你所表现出来的就有善行。有善行,你就能广结善缘,你很有可能会得到很多人的帮助,你的际遇也会随着你心地的改善而有所帮助。
所以,人一定要想一想,我今天幸福快乐完全在内心里头自己的感受,你内心觉得满足了,你就是大富大贵之人;可是如果你今天心的欲望很大很强,即使再优渥的生活条件给你,你也是不懂得满足。
所以此地讲到真正我们命不好的时候,但是我们要存着一颗纯善之心,『祸转为福报』,即使有灾难到了,有灾难临头,我们也会逢凶化吉。为什么?因为我们有纯善之心。有纯善之心,你可以感动周遭之人,别人经常看到你这么善良,在你有困难的时候,深信他们也会伸手来援助你,来帮助你。
所以此地也勉励命运坎坷之人,千万不可以怨天尤人,更不可以自暴自弃,我们应该要立志把我们的生活条件,如何把它改造。就好比古人讲的: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回也不改其乐。什么意思?他即使生活条件非常的差,非常的贫困,但是他知足常乐,他不会为了物质享受差一点,然后就觉得自己的命运很苦。我们看到古人能如此,圣贤之人能如此,其实我们在本性里头,我们也同样具足这样的本能跟德行,我们向他学习,我们也可以做到。所以此地讲你的「祸」,这个不好的命运,或者有灾难,有困难来了,都有可能转为福报,所以对自己要有信心。下一条,第四段讲到:
【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贫夭。】
这里提到有一种人,这个一生真的是没有办法挽救,没有办法改造。怎样的人?『心命俱不好』,心地也不好,他的命运本来已经不好,又加上他心地不善良,心地又经常怨恨不平,像这样的人,他就难免要『遭殃且贫夭』。「殃」是一种灾难,「贫夭」也是非常贫困,很潦倒。在这个世间,我们也不难发现有很多人,他就生活在这样痛苦的环境里头。像这样的人,是由于他不晓得自己的命运可以改造。他完全相信:我这一生当中,就随着我的命运流转,而含糊的迷迷糊糊活在这个世界上。这样实在非常的可惜。
所以我们想一想圣贤之人,他告诉我们,为什么一个人会遭殃?为什么会贫夭?除了他先天的环境困厄之外,最主要还是在他的内心。他从来没有想到从心地来改,可以扭转他的的命运,他的幸福也可以因为心地的改善,而得到幸福的人生,所以非常的可惜。当我们朋友之间有这样的人,不妨转告他,送他净空法师所宣讲的《改造命运,心想事成》的这一本书,这是《了凡四训》的讲记,这一本书对于如何改造我们的命运有很详细的介绍。
末学的朋友当中,也有人经商不善,经济非常的困厄。后来我听到之后,就送他这一本书《改造命运,心想事成》。他也就从自己的内心开始改良,自己觉得书一看,一对照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内心有这么多的污染,有这么多不好的习性。他很认真每天都读一段,不懂的他一定问。经过三、四个月以后,他发觉生意逐渐在改善,家庭气氛也愈来愈好,他不平的这种内心也逐渐逐渐的降低。可见一个人只要有心,我们看到人家三、四个月就能改造自己的命运,我们何乐而不为?
所以当我们有幸、有这种机缘读到这样好的书,我们应该不吝,周遭有这样的朋友,我们应该送他一本,附带再跟他稍微介绍一下,让他提起信心,改造命运绝对是有可能的,而且是肯定有把握可以做到的。我们再看下一段:
【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仁道。】
这里告诉我们,对自己一定要有信心。什么信心?相信你从内心做起,把你根本的这些不好的念头、不好的习性从心地上做功夫,下功夫。『心可挽乎命』,「挽」就是扭转,我们的心就是主导我们命运的主宰。但是很多人不明了,认为我这一生就是命运所安排。就好象袁了凡还没有遇到云谷禅师的时候,他也认为我的命一切都被算定了,我努力也没有用。可是遇到云谷禅师之后,一席话的开导,真的是一棒打醒梦中人,从此袁了凡他从心地上改造,果然把自己的命运,从很平凡的命运当中,他改造过来了;而且最难得的,他增加了生命,延长了寿命将近有二十年之多。
我们看到古人他可以这样做,我们同时也有这样的能力来做到。所以它讲『最要存仁道』,这里就指出了方法,怎样从内心里改造?就要心里长存仁道。怎么做?我们可以举例来讲,「仁」很简单的讲,就是内心有爱心,你能包容别人,你能宽恕别人,就是仁的表现。你对周遭环境,你能举手之劳把它整理的整齐清洁,举手之劳把它做好,也是仁的表现。因为你爱护一切的东西,这样也是爱心的表现。你对别人,你的态度和蔼,你与人结善缘,也是仁的表现。
如果你的脸每天都是臭臭的来对待别人,每天都很不快乐,这样对待别人,肯定别人看到你就敬而远之,离你而去。为什么?因为他不喜欢你。所以,首先从内心做起,内心有慈爱,你所表现出来就有慈爱的容貌,就有慈祥的态度。所以最简单的,从你的言语造作你就可以改善,但是最主要要在心地上下真正的功夫。我们也不要要求一蹴可几,人的习惯与生所俱来的,很难调伏,往往三、五天做得很好,接下来可能碰到困难了,就忘记,就退心,就堕落。
所以心要有坚定的信心,要想到自己肯定可以扭转自己不良的这种习性、这种习惯。所以,内心要经常存有仁恕之心。「最要存仁道」,这个最重要,最重要就是你要有一颗仁爱之心。你果真能这样行,你的命运很快就能改善。再往底下看:
【命实造于心。吉凶惟人召。】
这里讲到人的命运,为什么会有命运?这里清清楚楚告诉我们命运的由来,它是在于你的心。你的心一念善,你的脸呈现出来就是和蔼可亲;你的内心一念恶,你所呈现出来就像罗刹一样,人家看了都会怕。所以我们从自己的容貌就可以感受到,你的心是不是善良,你的心是不是经常怀有恶念。所以此地告诉我们,我们命运完全掌控在我们的念头,在我们的心念处。
『吉凶惟人召』。一生是幸福,「吉」是幸福、是快乐、是善良、是美好,都是属于吉。「凶」就是困厄、灾难、贫夭,就是属于凶。吉凶祸福都是谁给你的?都是自己。「惟人召」,都是自己所造作的。很多人他不能接受这样的说法,他认为他今天的幸福、他今天所拥有的都是父亲给予的,都是祖先所留下来的。话虽然这么说,没有错;可是一个人没有努力,没有奋斗,你如何能拥有这些?很难的。
所以当时唐太宗就问他旁边的大臣,他就问:创业难,还是守成难?旁边的大臣就跟他讲:创业不难,创业的过程非常的艰辛、非常的困难,但是大家彼此有志一同,会为这个方向目标勇往直前努力。但是守成却非常的难。为什么非常的难?因为人一旦安逸惯了,他就会堕落;堕落就开始造恶业,造了恶业,你就跟周遭的人开始结恶缘。一旦因缘成熟,灾难就会来到。
所以此地讲『命实造于心』,命运其实原本就在我们内心当中的造作所感召的。所以人不能不经常省察自己的内心,你内心的动态,起心动念处,自己是不是经常去观察,是恶念多,还是善念多?此地就跟我们讲到,我们的习气会造成我们的命运。这是最简单的来讲,怎么说?如果你的习惯脾气很不好、很暴躁,你周遭的朋友受不了你,肯定大家离你远去。所以,你的命运就不好。什么不好?就是你的缘很不好。所以,还是自己造成的。如果你的习气很好,你的气质很美,你与人都能为善,你的命运就是你的缘非常好,你能广结善缘。
我们这样简单的分析,我们就可以体会出,原来念头(你的念头)会主导你的一切言行举止,你的一切活动,一切活动累积下来就变成你的命运。所以在此我们要特别的谨慎,我们的心地有没有经常保持清净?
最简单的反省方式,诚如曾子所讲:「吾日三省吾身。」但是我们每天不是只有三省而已,要时时刻刻的检讨自己。你能经常的注意你自己,可以说一切的吉祥都会随你的心地善良而拥护着你,你在周遭所受、所居住的环境,也都会非常的美满。因为你有一颗纯善之心,因为你懂得如何扭转内心,你能控制这个枢纽的这把钥匙,懂得在心地上如何用功,所以你就能掌握吉凶祸福。
心地的功夫,治心的功夫,讲起来虽然很容易,但是做起来还是相当的困难。困难在哪里?就是遇到事情的时候,没有办法伏住,没有办法控制我们的心,我们的心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不能扭转环境,这个心就顺应环境被转,所以这也是我们要特别谨慎小心的。我们再看下一句:
【信命不修心。阴阳恐虚矫。】
此地讲到有很多人,他认为:我这一生当中就交给老天安排,我的命运怎样,一切听天由命。从来就不晓得,我要好好的改善自己。所以,此地讲『信命不修心』。他相信命运,但是他不知道要修持,要在心地上做修养的功夫。
所以,『阴阳恐虚矫』。这个阴阳,我们先从字面上来看,「阴」就是暗的意思,「阳」就是光明。我们如果把它展开来看,阴也可以说是晚上,阳也可以说是白天。一个人不能从心地上下功夫,你的心就肯定不踏实,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每天所造作,就有可能都是沦于虚假。尤其在现代的社会里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我们可以说有一半以上,他的交往都建立在利害关系,于我有利,我巴结你,我奉承你;有害处、在关键处,我们会远离。甚至为了利益,不择手段。这种交往,任何的手腕他都使得出来,这也是很要不得。
此地讲「阴阳恐虚矫」,从内心上来讲,也可以说是心地上的功夫,还有跟外头所呈现出来的都不真实。我们可以从历史上的典故来加以说明。明朝的俞都,就是很有名的俞净意。俞净意年轻的时候就很喜欢读书,可是他的命运不济,他的命运相当的坎坷,他这么会读书,偏偏每一次考试都没有考中。后来就在家里授徒,在故里开班授课,讲解一些圣贤之道,以教书维生。
他的家庭也非常的坎坷,他有五个儿子,有四个都贫夭,很早就夭寿,死了;生了四个女儿,也仅存一个。这一个就留在身边。其中,他的第三个儿子,在很小的时候,大概八、九岁的时候就走失了,就失去了。唯一留下来的耳聪目明,看起来很讨人喜欢的这个儿子,偏偏又丢失了。他的太太因为伤心难过,最后把双目哭得都失明了。所以俞净意非常的难过,他认为上天为什么这么不公平来对待他。他想到自己四十几岁了,这一生竟然家徒四壁,这么穷困,这么潦倒,九个子女竟然只剩一个。所以他就怨天尤人,非常的难过。
他认为他一生行善,教学非常认真。所以他在每一次过年的时候,他就写了一些疏文,焚香祷告,向苍天控诉,向老天爷控诉,说:我俞某人为什么这一生这么困苦,我自认为我做得很不错,我是为人师表,我又很慈悲,我又经常带学生放生种种。他认为他是仁人君子,可是今天的命运却这么的坎坷,这么的困苦。
这样经过三年之后,就在第四年一个除夕夜的晚上,有一个打扮相当特殊的人来敲他家的门。俞先生就把门打开,打开之后,他看到这个人打扮不俗,可以知道此人一定非凡人。在一阵寒喧之后,这个人就跟俞公讲(跟俞净意讲),他说:我是从很远的地方来的,我们也收到你每一年的陈述,陈述你内心的伤痛,陈述你内心的不平衡。你内心种种的这些怨恨,我们也仔细去调查清楚了,所以我就被派来转达来答复你所陈述的。俞先生听到非常的惊讶,可以说是吓了一跳。
这个人就讲到:你是老师,你的口才很好。虽然你的口才很好,在同侪当中,你会利用你的伶牙俐齿经常伤害别人。你也经常开玩笑,讲得非常好,天花乱坠,众人都为你倾倒,但是你的心并没有存着善心,你是存有调侃,有恶意要取笑于别人;在谈吐之间,有轻视、有鄙视别人的这种念头。所以你在教学上,你就犯了存心不良,你已经冒犯了天地鬼神。
第二点,你虽然经常美其名带学生去放生,但是再看看你的内心,一点慈悲之心都没有,你只是做给别人看而已。你不是真正有那种慈爱之心,你没有慈悲之心,更何况你家里也经常带这些活的、生的动物回来烹煮。你的真心,你真的慈悲之心,一点都没有生起,跟你所做的完全是两样。还有对书籍也不恭敬,你经常把这些破旧的书糊在窗户上,甚至用来擦桌子,你已经又冒渎了圣贤的典籍,你哪里是好人?
他又讲:你看到漂亮的女众,你内心也会起了邪念。愈讲,俞净意愈听愈难过,愈听愈惊吓,何以此人一语道破他内心所有的这些习气毛病。所以俞净意公听到之后,赶紧的谢罪。他又请示这个人,我应该怎么办?这个人就跟他讲,如果按照你所陈述,本来上天就要降罪于你,但是看你还存有一点仁心,所以我今天就来告诉你。俞先生听到这一席话以后非常的感动,就请教他:我如何改造命运?
这个人是灶神,他家里的灶神,就跟他讲:你要改造命运,要从你的内心改起。从现在开始,你的内心要去除那些不好的念头,所有不好的恶念,你统统要去除掉。你要保持这种勇猛心,一定要戒除你的毛病、你的习气,才有办法完全的改造你的命运。俞净意公听了这一席话之后,他也很认真在改。可是他觉得改起之初非常的困难,为什么很困难?因为累积这么久远的习惯毛病,你一时要改掉非常的困难。
他看到自己又堕落了、又懒惰了,没有办法改造。后来就在家里头,家里刚好有奉祀观世音菩萨,所以他就很猛烈的磕头,祈求祷告,希望菩萨能加持之力,让他痛改前非,让他能勇猛精进。这一次他下定坚决之心之后,俞先生果真改造他自己的命运。所以终于在五十几岁的时候,他考上了进士。年纪这么大能考上,可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也因为俞先生痛改前非的这种决心,所以他才能考上进士。
考上进士之后,他非常高兴。当时主考官就点召,邀请俞先生到他家里。到他家以后,这个主考官他就把他的孩子带出来向俞先生介绍,其中他介绍一个看起来眉清目秀的少年,十六岁。主考官就说这一个是他的义子,在他十岁的时候,因为误入了一条船,就随船漂泊到这个地方,主考官就把他收为义子。俞先生看到这个少年人,他觉得很面善,就问他是哪里的人。少年就答哪个地方。结果一问,就是俞先生的故里。俞先生又问他:你的脚底是不是有双痣?是不是与生俱来就有颗痣?结果这个孩子答是,终于俞先生他又找寻到失散多年的儿子。
这个时候,他的太太双目失明,虽然不能见到自己的儿子,但是儿子能失而复得,所以非常的高兴,高兴到感动的眼泪不停的流下来,甚至眼泪都带血流下来。母子相认之后,竟然母亲的眼睛就在哭泣当中,这种痛哭、这种亲情的场面感动到泣血,结果眼睛又恢复正常了。俞先生这一家从此又找寻到他的幸福,他的命运也从此改善了。
由此可知,人不能相信命运,不能一切统统交给命运,认为这是命运的安排。命运的安排,你可以转你的命运。从哪里转?从心地上转。所以,我们从俞先生遇到灶神之后,他就把自己的名字,原来叫俞都,就改成「净意」,这个净就是干净的净,意念的意。他希望从内心开始,先把他内心扫除干净,先保有一颗清纯之心,从这里改起。果然他经过将近十年的功夫,他考上进士;失散多年的儿子,又回到身边;双目失明的太太,又因为儿子寻得,就这样的伤心哭泣,想不到把眼睛的神经又打通了,竟然又可以恢复。
所以从这种很困顿的环境中,要如何转变成为幸福的环境?完全都在心地。所以此地讲「阴阳恐虚矫」,俞净意年轻的时候自己所造作的,自己认为都是好事;但是一检查,你从内心才知道一切都是虚伪、都是骗人的。在此我们也可以得到很大的启发,如果我们相信一切都是命运所安排,我们的内心就会随波逐流,不知道主宰自己,不知道心是我们一生当中幸福的关键,完全操纵在自己。不了解心在做主,你往外去追求,追求名闻利养,追求外界的一切声色、一切享受,我们追求到最后还是两手空空,我们不能拥有什么。
所以此地也再再的告诉我们,不能把自己的命运托付给老天,老天也不会为你好。为什么?因为完全是自己所造作的,你的命运完全操乎在自己。过去我们不晓得,是因为我们没有读到这样的书;现在我们已经清楚了,我们应该要坚定自己的志向,要掌握住治心的要道。就是要存人道,好好的从心地上做起,肯定可以改造我们的命运。最后一段提到:
【修心一听命。天地自相保。】
这里讲到我们修心,我们一切的修为,我们一切的修行,并不是为了追求福报,也不是要追求种种的幸福,不是有所求的,我们内心要一尘不染。什么叫一尘不染?好比我们今天行善,我们是很自然行善。而行善不是为了求功德,或者为了人家的赞美,这样就不是真心之善。真善是完全从内心很自然,没有一点造作,没有一点困难,所作所为真心流露,这样才叫善。
所以修心,这个修,我们可以说是一种学习,一种治理,你的内心应该怎么来调伏它。首先我们就要有那一种静定的功夫,看到外界的种种,怎么修你自己不起心不动念,这个是修心的头一个功夫。如果看到外界种种的活动,你的内心就不安定,你就没有办法折伏你的内心,你的所有功夫就完全破功了。在修心这一方面,你就不及格。
所以此地讲我们在心地上做功夫,如何治你的心?首先要心无所求。心有所求就会有得失心,得失心你就会有压力,有压力你就不自在,不自在你就会觉得痛苦。所以此地讲当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懂得如何来掌理自己的内心,我们就要完完全全的放下,一切的利害得失统统不要去理它,因为这样才会自在。
所以此地讲『修心一听命,天地自相保』,你能存着这样的念头,宇宙天地肯定不会让你吃亏。怎么说?我们看到历史上的人,好比是虞舜,他是一个大孝之人,他的父亲瞽叟对他这么不好,但是舜他心里想的,只是我做儿子的一定做得不好,所以父亲才对我不好。所以在舜的心目当中,从来没有想到:我这样的孝顺,将来可以当帝王。他是很自然的做好自己为人子女的这种孝心,今天父亲对我不好,完全都是我做不好,所以父亲才会对他不好,他是存着这样的念头。所以他就愈来愈孝顺自己的父亲,最后把后母也都感动了,父亲、后母还有他的弟弟都对他很好。为什么?因为我们有至诚之心,肯定可以感动人;也由于他能忍、他能孝,所以最后他当到帝王。他能当帝王,他有这样的仁慈之心,就能造福所有天下的百姓。
所以我们想一想,一切的造作都存乎于心,我们有善心,天地也会待我们不薄。我们都晓得,这个宇宙当中、冥冥当中都有一股力量,什么力量?它会保护善人。恶人,你现在看他好象很得意,那是因为他的福还没有享尽,所以你看到的只是短暂而已。真正行善之人,心存仁道之人,他肯定在这个世间一定会幸福快乐的。所以最后提到「天地自相保」,我们这一生能存着仁道之心而行于世间,我们这一生就会幸福美满。今天时间已到,「命自我作,福自我求」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1
2
/ 2 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杏林杂谈
传统文化
会员之家
新闻中心
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