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休闲天地
›
杏林杂谈
›
[转帖]戏说金庸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转帖]戏说金庸
[复制链接]
1021
|
4
|
2003-4-24 12:00:27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戏说金庸
何其亨
金庸小说横空出世,已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景观。
一个小说家能做到金庸这样,几乎可以说是空前的。
金庸是一个谜,为了更传神地解开这个“谜”,这里使用了一种“天方夜谭”式的隐喻……
——作者题记
缘起:金庸何许人也?世人难为其说
曾遇一风尘异人,讶其多识,偶与言及金庸,其笑谓:
“此卿本佳人,前身曾是一代名妓!”
大惊异,茫茫然追问谁何?但笑不语。
将去,乃告以清人吴梅村两句七言行歌,曰“前身合是采莲人,门前一片横塘水”,才知其隐射竟是那个致使大明朝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苏州名妓——陈圆圆!
三生石上旧精魂 赏月吟风莫要论
我以此说过于离奇,匪夷所思,却是将信还疑。可回头细思量,想见金庸之于陈圆圆,亦非风牛马不相及,《鹿鼎记》中有文章。所谓世事难测,焉知其非?虽前尘不再,几度风回,其人事全非,而情采酷似,皆风华绝代,又颇信以为真。
我读金庸,但觉其“多妩媚”,擅为“儿女之态”,极尽娱情悦性之能事。一经染指,欲罢不能。设若其绵绵而来,全无前因,如许“清声妙曲,吴语伲侬”又从何说起?若非当时不曾阅尽天下客,焉能倾倒如今许多世上人?
金庸乃能若此,“一笑倾人城,再笑倾人国”,直是“风情万种”,果然依稀当年“姑苏浣纱女”。清才子吴梅村亦谓:陈圆圆合是战国吴王夫差“馆娃宫”里的美人西施。
是耶,非耶?一缕香魂无断绝!
据金庸自言,平生“十五部长短小说写了十五年”(《鹿鼎记·后记》),“十五”月正圆,“十五”又成双,恰是“圆圆”。莫非“冥冥中自有定数”?大概金庸也弄不明缘何只写了十五部武侠小说便封笔,而偏偏又用去十五年的光景。
无独有偶,事来有因。金庸自办《明报,卅载风云,声名之浩大,如日月光照,“两轮中天”。《明报》日刊和《明报》月刊于昔日香港社会舆论,可谓举足轻重。金庸资政,竟是一言九鼎。“圆圆”日月,系此“大明江山”。金庸之《明报》如此,玄妙一点看,岂非“图谶”耶?
三百年前也算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是三桂乃武举出身,也可能是三百年来最有名色的美人陈圆圆则出自风尘,当真“不爱江山爱美人”,吴三桂之于陈圆圆,可谓“恩深义重”。而在陈圆圆怀抱,对待最是少年风流的“白通侯”(即吴三桂,语出清人吴梅村《圆圆曲》),更是情难自己。那一种国破家亡的痛悲无奈,那一番生离死别的哀怨感伤,至死也难泯灭。到底“坐客飞觞红日暮,一曲哀弦向谁诉?”,圆圆毕竟情倾通侯,此生难酬,只是乡关万里,魂归何处?
于是,数百年后的今天,就有了金庸如此轰轰烈烈,如此大喜大悲的武侠世界。有道是“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宋·苏轼《僧圆泽传》)
如此看来,“陈圆圆曾是金庸前身”之说,正自有征,历历如在目前,或非戏言耳。
飞雪连天射白鹿 笑书神侠倚碧鸳
欲说金庸,必先解这副“千古妙对”。这是金庸十四部武侠小说书名首字的绝妙“串联”,竟然天然成趣(唯《越女剑》缺,亦“圆圆不圆”之意乎?)。一派清空超逸,闲洒风流,无一意象不透出“王孙公子”,“世家子弟”气息。毕竟“富贵温柔公卿事,无忧方可学仙佛”,此亦圆圆“濡染久矣”,金庸所以“雍容华丽,空灵若此”。
看金庸笔底风物,纸上云烟,无非“王霸雄图,血海深仇,尽归尘土”,“不爱江山爱美人”,“无人不冤,有情皆孽”的人间传奇。此皆圆圆“亲身所历所见事”,金庸固有此调,正所谓“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卿本风尘倾国色 欲话因缘恐断肠
世人读金庸,多半如醉如痴,如溺“声色”,老少皆迷,常人多难自拔。以至放浪形骸,不屑“君子淑女”,不耐“温柔敦厚”,不羁“人伦常理”,惟尚所谓“江湖义气”。《鹿鼎记》中韦小宝可谓登峰造极,此皆圆圆辈所喜,是以金庸至今犹自津津乐道,竟说“韦小宝的父母可能是汉,满,蒙,回,藏或任何一族之人”(金庸作品集“三联版”序)。
金庸写“青楼风月”可是写绝了,自谓平生最得意作品即《鹿鼎记》。“封刀之作”竟如此孟浪,如此随心所欲,恐非偶然也。所以,有人笑金庸“文与人俱老”,“出于风尘”本色至此尽显无遗,赫然“鸨妓”式的人文史观。更有人骂金庸小说实“诲人不正”,多“误人子弟”,其弊也大,其害也深!虽曰“自娱”,则倚楼顾盼,实“售色”天下,不改“旧业”也。
种种批评,无论毁誉,在金庸看来,大抵也是无可如何之事。虽然一向“誉多于毁”,亦自知难逃其咎,不免时有感伤不平之意。妙因果感,若性不昧,金庸自抚平生,必有悔焉。
试从清才子吴梅村于三百年前幽幽唱来的《圆圆曲》中,或可听出金庸以亿万身家又隆名当世,俨然“一时无两”的寂寞心境:
“当时只受声名累,贵戚名豪竟延政。一觞明殊万觞愁,关山漂泊腰肢细。错怨狂风扬落花,无边春色来天地。
“尝闻倾国与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汉青。
“君不见,馆娃初起鸳鸯宿,越女如花看不足。香径尘生鸟自啼,屐廊人去苔空绿。换羽移宫万里愁,珠歌翠舞古梁州。为君别唱吴宫曲,汉水东南日夜流。”读金庸而不解此曲,是不知金庸也。我观今日之金庸,斯可谓“一代红妆照汉青”,其文采之奇,声名之盛,非陈圆圆之风华身世不足以比也。金庸小说,文而且豪,雅俗共赏,其魅力之大,影响之深,实三百年来中国文坛所仅见。彼何人哉?“卿本佳人”之见,我于此略同。
应解慈悲枝露意 身前身后事茫茫
作为遍布“半个亚洲的信仰”,大悲观世音菩萨,誓愿救拔一切溺于欲海中有情众生,不惜舍千万亿身而为普施,最是慈悲第一。《天龙八部》四十八回“王孙落魄,怎生消得,杨枝玉露”就曾提及,且倍加赞叹。
照此佛教法理,可知最是九流下贱的风尘亦有此菩萨应化身,数百年前一代名妓陈圆圆必其一也。
读金庸,但知其“前身”,而不知其“本身”,亦不为知金庸也。
只是,前身之事,终属渺茫;因果业报,毕竟成空;生前身后,实难以说。风尘异人之见,“莫须有”也。但见金庸平生最喜谈佛,我乃因“缘”以道“故”,“戏”一说法。读者姑妄听之,大可不必认真。此说试解金庸,未可定论。
《书剑恩仇录》最后一段“香冢”铭文:
“浩浩愁,茫茫劫;短歌终,明月缺。郁郁佳城,中有碧血。碧亦有时尽,血亦有时灭。一缕香魂无断绝!是耶,非耶?化为蝴蝶。”
是耶,非耶?一缕香魂无断绝!此卿本佳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匿名
|
2003-4-24 20:20:59
[转帖]戏说金庸
卟哧吐血!
真可怕,赵云、关羽、孔明、上杉谦信,现在是金庸。
哈哈哈,全是女人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悔悟卡
匿名卡
显身卡
玄隐子
|
2003-4-28 01:36:4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戏说金庸
心斋兄哪里寻得如此妙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心斋
|
2003-4-28 10:28:2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戏说金庸
在《佛教文化》杂志里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玄隐子
|
2003-4-28 20:38:1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戏说金庸
早些年,在校时曾订阅此杂志,不错,但后来未订。
此文亦真亦幻,非真非幻,大有可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心斋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杏林杂谈
传统文化
会员之家
新闻中心
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