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

[复制链接]
查看1792 | 回复20 | 2003-7-4 21:40: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写楷书的横,起笔先顿下去然后向右直扫……这样不先回绕的起笔正确吗?孩子初下手怎样好?市书协姓吴的秘书长怎么样?描红的方式对初学的孩子怎么样?
三七生 | 2003-7-4 22: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七……


    那样起笔是对的,古人用笔大多如此。姓吴的不知是谁,不了解。描红可以,过去也都是这么练的。
冥昧 | 2003-7-5 12:05: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七……

帮我指个学书法的路数好吗?还有指导孩子学书法的路数?
今早再听此吴先生讲书法理论课。提倡孩子(大人也可)初学楷书入手于“龙门二十品”(让先学方笔),又推荐“张猛龙碑”。认为以此二种打基础很够用了。又荐张黑女墓誌、石门铭、  鹤铭、孙高临庙碑……其提倡北魏墓誌。上说正否?
回绕的起笔是怎么回事?
三七生 | 2003-7-5 15:43: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七……


     瘗鹤铭。
    书法当然应该有审美标准可据,所谓标准也就是流传至今的历代法书字帖,碑版摩崖等可供观摩临习的范本。昔人谓用笔千古不易,就是说无论字形上作怎样的变化,用笔的规律必须遵循,从中不但能看出书写者功力的深浅,也可由此分辨书法作品是否合格。笔墨功夫可以在字形上体现出来,精神气韵则要综合章法与整体气势观察。
    总之,看字需要眼力,就像看相一样,与普通人的以貌取人不同,真正的好相往往深藏不露,甚至清奇古怪,与大众审美标准迥异,如普通人作为好相貌标准的大眼睛,相术中就不作好相观,反而以常人轻视的细长之形为美。
    同样,在普通人眼中非常漂亮的字体,从书法审美的角度看却可能是非常庸俗的丑怪之作。而真正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作品,普通人却往往不知好在哪里。其实,这是很正常的,学书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随着见识的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会不断变化,过去认为很好的字,再过几年一看可能会感到不堪入目。而过去以为不怎么样的墨迹现在看来,反而会觉得奥妙无穷不可方物。但这些只是自己的主观感受而已,字还是原来的字,只是自己的感受发生了变化。可与知者道,难为俗人言。
    弘一法师的字早年专以魏碑为事,临习龙门二十品刀劈斧凿金石气凛然,几可乱真,看法师所临《孙丘生造像》便知。晚年一味恬静,刊落锋颖,马一浮先生以为入晋人格调。观师晚年写经及格言联句,精神气质逼似率更《九成宫》碑,间以篆籀气出之,不露锋芒,盖慈悲之力与持律之功两参,方及此境,非复人间凡品矣。赵朴初居士题大师纪念馆云:无限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良有以也。
    总之,书法乃性灵之事。雅人字雅,俗人字俗。所谓字为心画,字如其人。东坡云:果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可知天分居多,不可但以蛮力致之也。

三七生 | 2003-7-5 16:06: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七……


     学书如同服药,虽曰适性为宜,未若化性为妙:
     拘碍之性可使学褚登善《雁塔圣教序》,挽之以流利也;殊狂之性可使学率更令《九成宫醴泉铭》,约之以谨饬也;狭隘之性可使学颜鲁公《麻姑仙坛记》,宽之以博厚也;柔弱之性可使学北碑,如《石门铭》、《瘗鹤铭》、《龙门二十品》之类,坚之以骨气也。如是类推,各取所适。适者,适其病,非适其性也。
    如是行之,则书法可以变化气质陶冶性情矣,岂可以小道视之也哉!
冥昧 | 2003-7-5 21:58: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七……

甘露之言,化我冥昧!
复有它论字文除沈老那篇吗?
三七生 | 2003-7-6 23: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七……


     弘一大师书法
三七生 | 2003-7-6 23: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七……


三七生 | 2003-7-6 23:16: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七……


三七生 | 2003-7-6 23:42: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