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休闲天地
›
杏林杂谈
›
[推荐]談教育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推荐]談教育
[复制链接]
637
|
1
|
2003-9-4 13:04:11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談教育
淨空法師
菩薩之一舉一動都是給我們做示範的,菩薩教導我們要親近諸佛如來,並且親身力行做出榜樣來。《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中,世尊教導弟子,學佛首先要「親近明師」,接受明師的教誡。在世出世間法,欲成就自己的德行、學問、技能,最重要的就是要親近好老師,佛法稱為「善知識」。
在《華嚴經》末後的「入法界品」,法界就是華嚴境界,就是諸佛如來的境界。如何才能契入?別無他法,就是親近善知識。而佛於「淨業三福」中教導我們,學佛的根本基礎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所以,佛法是師道,師道必定建立於孝道的基礎上。人不孝親,何以尊師?
古時候培養一個人,使其品德、學問、能力能順利養成,將來能為社會、眾生服務,都是父母與老師密切的合作,方能培養出來。我們知道有些話,縱然是父母也無法對兒女說出,須藉由第三者來說,這第三者就是老師。譬如身為父母,無法叫兒女孝順,「你是我的兒子、是我的女兒,你要孝順我」,此話說不出口;反而兒女可能提出,「我為何要孝順你」。所以,教孝是老師的事。老師教學生孝養父母,老師要能為學生闡明孝養之道理與方式。可是老師亦不能要求學生,「你是我的學生,應當要尊重我,應當要聽從我的教導」,這個話也說不出口。那該如何?此話需由父母教。父母教兒女「尊師重道」,老師教學生「孝養父母」,如此才把一個人教育出來,所以家長與老師雙方必須密切的配合。家長尊重老師,老師也尊重家長,彼此互相尊重,自己先做出模範給子弟看,如是教之。
今天社會何以如此亂?如此無秩序?因為教育沉淪了,這是很可悲的事。七十年前,我六、七歲的時候,那時沒有學校,上學是私塾。農村有個私塾設在親戚王氏宗祠的祠堂中。當時,老師是清末的秀才,教二十幾個學生,年齡、程度參差不齊,十五、六歲的程度是相當不錯,而我們僅六、七歲,剛啟蒙的。
上學這一天,我的父親帶我到祠堂去上學,這是很隆重的大事,帶了束脩(禮物)供養老師。進到學校,學校設於祠堂,祠堂也有一個大殿,那是祭祖用的,這時後面的屏風全都拉起來了,看不到後面的祖宗牌位,就像一個大廳一樣。大廳有供桌,很高很長的供桌,供桌上面供奉大成至聖先師孔老夫子的大牌位。
當然事先父親與老師都接洽好了,這一天要送我上學。進到殿堂中,老師站在旁邊,先向孔老夫子的牌位行三跪九叩首的最敬禮,那是從前對皇帝的最敬禮。父親在前面,我在其後跟著拜。拜了孔老夫子之後,請老師上座,再向老師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禮,父親在前面,我在後,家長帶著兒女拜老師。雖然此事差不多是民國二十幾年的事,但我印象仍然很深刻。
親見自己的父親對老師行三跪九叩首之禮,這就是教尊師重道之方。想想父親對老師如此恭敬,做學生的我豈敢對老師不恭敬?行完老師禮之後,再獻上禮物,佛法稱之為「供養」,如同佛經所說的菩薩見佛,都是行最敬禮。而菩薩見佛是頂禮三拜,右繞三匝,然後讚佛、供養,禮貌是如此的!
行完此禮,獻上禮物後,家長囑咐子弟要聽從老師的話,接受老師的教誨。用意很深,此乃教育!我受此教學的時間很短,因為兩年之後,也就是我八、九歲時,私塾就停辦了。農村裡有短期學校,此禮節就沒有了,學生對老師的恭敬心逐漸淡薄了,也不如已往隆重。
古聖先賢對教學儀式、方法,絕非隨便制定的,是以真實智慧,再確實的經過千斟萬酌,所制出最好、最圓滿的方法。自幼教起,就是從小讓他的阿賴耶識裡種善根,這個善根會影響他的一生。如能將教育根基打好,往後學習就不難,學習聖賢之道不會偏離,不會變質。我這年齡還接受過幾個月的私塾教學,親眼看到入學的儀式,比我小一、兩歲的就看不到了,這儀式流失了,根也由此折離了。雖然人們感嘆現今社會無止盡的動亂,也看到動亂沒有止息、回頭的時候,卻不知其原因為何,這就是原因之所在。
有識之士想提倡、恢復,如以前李炳南老居士在台中辦了一個「內典研究班」,這個研究班有六位老師、八位學生。六位老師中,李老師、徐寬成老師,還有一位講《普賢行願品》的劉汝浩老師,這三位已往生了;現在還有三位,就是為大家講儒學的徐老師、周家麟老師與我。
在入學當日,先禮佛,禮完佛後,家長恭請老師上座。李老師代表家長,李老師在前面,八位學生隨後。當時我們是李老師的學生,但也是這八位學生的老師,因此皆上座接受李老師領著學生們恭恭敬敬的頂禮三拜。試想,家長對老師如此隆重的付託,老師若不認真教學生,如何對得起家長!如果家長對老師無恭敬心,學生對老師就會有輕慢心,根本不尊重老師,老師何需教此學生!
《印光大師文鈔》說得好,求學求道成就的高下,完全在學者。學者就是學生,其對老師、學業、道業的尊重心有多少。「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這話講得好!以往做家長的人懂得,代代相傳,自己從小上學,父親也是如此帶他的,他知道!俟其做了父親,也就知道如何教兒女去拜老師。實際上,老師並非要家長行如此大禮節,而是老師與家長在演戲,演給誰看?學生看,給自己的兒女和其他同學們看的。
因為每個同學都不是同一天進學,不像現在學校有規定開學日,學生一起來。進私塾非同一天,隨時都可進學。進學時,家長帶著兒女來禮拜老師,老同學皆在旁邊觀禮;觀禮就是接受教育。你上學時,父親帶著你行此儀式;後來的同學看他的父母帶著他來上學也是相同的儀式。因此,尊師是為重道,若不重視學道,如何能有成就!老師絕對不端架子,若有「我是老師,你們一定要對我恭敬」,此人不足為人師表。這其中深義,就是佛法所謂的「密義」。
在《華嚴經‧入法界品》中記載著「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那是參學,是自老師處畢業,出去參學。如何才能畢業?開了智慧。如果智慧不開,就不能離開老師。以前儒與佛的教學大致相同,或有跟老師十年、二十年者,此乃常事,不足為奇。甚至有隨老師一輩子的,直到老師往生才離開。這樣的人有兩種,一是自己智慧不開,不能離開老師;另外則是自己智慧雖開,為了報師恩,仍不離開老師,從旁協助老師,做助教,當學長。如學弟們有疑惑問不出來,或是怕老師,不敢在老師面前講話,老的同學、學長們可以教他,為其解答問題。幫助老師教學,不離開老師,佛門之中有很多例子。儒家古代辦書院,也有許多學業、德行已經成就了,不離開書院,還是以學生的身分幫助老師,當助教的也大有人在。
現在回顧以往之教學方式,無限的嚮往,也無限的感慨!這方式實行了將近兩千年,如果不是一個好的方式,如何能推行兩千年!大約到民國二十四、五年才完全消失,現在已不存在了,也無人講。甚是感慨!
雖然我早年失學,但仍懂得尊師重道,懂得利用工作之餘的時間去親近好老師,向他們求教,一面工作一面學習,這是我學成之方。遇到佛法,實為大幸!確實不容易,此為大聖大賢真實的教誨。而現在講儒學的甚少了,我們很擔心將來會失傳,所以請徐老師講「儒學」,請江逸子老師講《論語》,歡迎同學們都來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冥昧
|
2003-9-9 21:59:30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談教育
感慨唏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心斋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杏林杂谈
传统文化
会员之家
新闻中心
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