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遵生八笺(卷15上)

[复制链接]
查看1663 | 回复1 | 2006-2-20 20:29: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遵生八笺·卷十五
          燕闲清赏笺中卷
       

          论画



         
      高子说:画家有六法三病六要六长的说法,这是初学绘画者人门的要诀,用它来评论绘画,绘画大都会低于这个要求的。我评论绘画是用天趣、人趣、物趣作为标准。天趣就是讲神似;人趣就是讲生气;物趣就是讲形似。大凡神气出现在形似之外,而形似则蕴寓于神气之中,形象不生动就失去了神气而显得呆板;生动的形象不在画内就只是形似而已,也就失去了生动而显得粗疏。所以力求神气寓于形似之外,力求生动的形象表现在形似之中。生气、神气从远望看得出来,这便是天趣;形似从近观看得出来,这就是人趣。因此一张图画张挂出来,应远远地观赏它。如果所画山川只是陡峭险峻,却没有烟云的润色;如果画的树林只是层层叠叠,却没有随风摇曳之态;如果画的人物仅仅很相似,却像没有灵魂的躯体放在画中,或像在墙壁静静地立着,却没有谈笑风生、左顾右盼、行走转移的动态;如果画的花鸟
      只具有色彩华丽的羽毛、缤纷艳丽的颜色,却不引发似飞、似叫、似溢香,似水润泽的想象,这都可以说是没有神气。以上四者都无可指责,观玩时逼真的形象完全具备了,这便可以说是获得物趣了,能在人趣中求得它的神气盎然,那么天趣才能得到足够的表现。
         
      譬如唐朝人的绘画,以我见过的吴道子的大幅《水月观音》为例,他描绘观音的妆束打扮,设色很优美,头上佩戴的宝珠飘带,看上去像在摇曳着,栩栩如生地活现出观音的梵容,上半身笼罩着白纱的袍衫,隐隐约约地像薄薄的生丝遮盖着躯体,袍衫上又有白粉打底和绣有彩色丝织品的花纹镶边。不要说后代,就是五代和宋朝,应该说离唐代并不很远,可是我见过的众多的菩萨的画像,哪有一笔值得称道呢!那整幅画被月色笼罩着,月光似黄似白,画的中间端坐着观音大士,上下都是水,活像一只天鹅翘首张望,恍惚像在浩大的水流上,人和月都随水飘动着似的,真正达到神生画外的境界了!又譬如阎立本的《六国图》,他模写的人物,各种形态都非常相似,描绘出那些醉后方醒、载歌载舞、穿戴不同的服饰在野外游玩的体态,种种神情都出现了,这真是来自自然界以外的景象。再看阎立本的大幅《四王图》,那君臣俯仰的威仪,左右侍从朝拜拱手的端庄肃穆,罗列的奇珍异物,无不活灵活现,山上的树木枝丫交错,被层层烟雾滋润着,用色力求形似,远远望上去就像立体的一样,但走近用手指一摸,才感到是在又薄又平整的丝织品上作的画。再如李思训的《骊山阿房宫图》,山岩层层叠叠,楼台亭阁上千重,众多的车马楼船,人物似云聚集,全都在分寸之间,画得极为精巧,仿佛蚂蚁聚集在那里,弯弯曲曲、远远近近、延续不断,游览时的各种仪态,在细小中无不表现出来。应当知道作画的人,画前早已神韵在胸,作画时生动的形象出自于指腕之间每一点,每一抹,都天趣十足,所以能将广阔百里的图景缩小到方寸之间而又表现得维妙维肖;将万种景象在毫端描绘出来,松杉一树一树地杂乱陈列、峰峦岩石突兀、重叠,又用皴法点染几层山岩沟壑,勾勒各种各样的树叶。曹明仲未曾见过这画,所以认为山水画古不如今,有客人回答说:这是文征明家所藏之物。
         
      又如周昉的《美人图》,美在意外,丰韵隐隐绰约,蕴含娇媚,姿态端庄,不是那些容貌艳丽轻盈之辈可比的,若让人见到画中美人,会令人衷心喜爱,心猿意马。又如周昉的白描《过海罗汉》、龙王请斋》,细得像游丝一样,曲折环绕没有踪迹,那画中的眼睛就似黑漆点染的,形态真是栩栩如生。老年人则有逼真的龙钟之态,年少的就像在飞动似的,大海波涛汹涌,打开画卷,令人心惊,水生动物或骑着的,或向上托起的,让人一看心惊胆颤,难道这只是徒具形骸,点染纸墨等就可以求得的吗?又见边鸾画花草昆虫,花像在随风飘动,袅娜多姿;昆虫极像在吸露水,翩翩起舞;野草随风仰倒,酷似天然生成;即使是面对飞雪展玩图画,这身子也像坐在春风和畅的园林里一样舒服。又如戴嵩的
      《雨中归牧》一图,上面画有几株柔弱的杨柳,柳丝在云烟中飘起,用墨洒了些细点,形状就像针头,逼真地画出了傍晚的云雾,细雨霏霏,小伙子骑着牛,急切地想跑回家里。这都是神气出现在形象之外,生动的形象蕴于形似之中,也就是天趣飞动了。所以唐朝人作的画,值得后人效法。不过唐人的画求庄重而律严,不求精巧,便增加了很多妙处,这是很难做到的。后人的画,约束自己的心意刻
      意去追求细腻精巧,却缺乏唐代人的雅趣天成。
          像丘文播、杨宁、韦道丰、僧贯休、阎立德、弟立本、周昉、吴道玄、
      韩求、李祝、朱瑶这些人,都是画人物的神手,模拟逼真,生气形态和神韵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设色取白描,个个都达到了最佳的效果。
      至于山水画,如李思训、子昭道、卢鸿、王摩诘、荆洁、胡异、张憎繇、关同这些人,笔力遒劲,立意高远,环绕的山辋钟隐、郭权辉、施璘、边鸾、杜霄、李逖、黄筌子、居采等,都设色得直,布局有法,那形象艳丽得似露珠欲滴的花,那随风翻飞的鸟,都是巧夺天工、春归掌握之佳作。又如韩干画的马,戴嵩、张符画的牛,僧传古画的龙,韩大尉画的虎,袁义画的鱼,都是超出一时的绝技,那富有生命力的形象,生动奔放,变化跳跃,这高超、神妙远非慢慢爬行之态可比,即使临摹也不能达到相似的境界。如宋代的孙知微、僧月蓬、周文矩、李遵、梁楷、马和之、僧梵隆、
      苏汉臣、颜次平、徐世荣、盛师颜、李早、李伯时、顾闳中等,都工于人物画,对于各种人物神态都表现得丰神精爽。如郭忠恕、许道宁、米友仁、赵千里、郭熙、李唐、高克明、孙可元
      、刘松年、李嵩、马远、马逵、夏珪、楼观、朱怀瑾、范宽、董源、王晋卿、陈珏、朱锐、王廷筠、李成、张舜民这些人,都是工于山水画的,他们都能从山泉岩石中表现出高尚的品格。如杨补之、丁野堂、李迪、李安忠、吴炳、毛松、毛益、李永年、崔白、马永忠、单邦显、陈可久、僧希白、刘典祖、徐世昌、徐荣、赵昌、赵大年、王凝、马麟这些人,都是工于花鸟画的,他们都能将这些自然界小生灵的秘密揭示出来,并显出活泼之态。再如宋高宗的山水竹石,文湖州、苏长公、毛信卿、吴心玉的竹石枯木
      ,阎士安的野景树石,张浮休的烟村,都能让自然界的各种声音从笔锋中流泻出来。渭川波人砚沼,随意运笔绘出万竿翠竹,绚烂明丽的云雾,飘拂于高高的房舍上面,满堂绿荫,清风满座,哪里是那些平庸之辈能够达到的境界呢?
         
      又如陈所翁画的龙、钱光甫画的鱼,朱绍宗、刘宗古画的猫犬,都能深得各物的骨气,形象又画得很相似,所以名噪一时。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的,暂且评述几代画家吧,如果想得到全面的评述,就应从画谱绘鉴中去求索,那就不是我所说的清赏要略了。
         
      我从唐朝人的绘画里,品赏出它们的神气是在作画之先就成竹于胸的,所以画成之后就神气十足;宋朝的画家仅擅长于求形似,所以画成之后神气甚微;宋代画家的物趣,远远超过唐人,而唐代画家的天趣又远远超过了宋人。
         
      现今评论绘画的人,把宋人的画看作院画,不加重视,特别崇尚元人的画,这是因为宋人的画过分追求技巧而神气不足的缘故。然而宋人的画,也不是后人所能够轻易达到的,而元人的画,却敢和它并驾齐驱。再说元代的黄大痴,难道不是出自夏、李的源流吗
      ?王叔明也采用董、范的画法,钱舜举、黄筌的着色技法,盛子昭继承了刘松年的遗风,赵松雪则天资聪颖超群,心胸不凡,汲取了马和之、李公麟的描法,又得益于刘松年、李营丘的结构,设色则效法赵伯驹、李嵩的浓淡得宜,而富有生命力的气象则是效法夏珪、马远的高旷宏远,可是到了他绘画的成熟期,他的作品完全不像上述这些人的风格,而是自己独创了一种温润清雅的神态,见到这些画就像见到美人一样,令人不能不露出受感动的表情的。这远远超过一代人,堪称艺术界中的名画,但都是效法古人的
      ,绝无不寻常的创新之笔。元代的画,如王、黄、二赵(即赵子昂、赵仲穆-译注),倪瓒的士气;陈仲仁、曹知自、王若水、顾正之、柯九思、钱逸、吴仲圭、李息斋、僧雪窗、王元章、萧月潭、高士安、张叔厚、丁野夫的雅致不俗;而画的精致巧妙,要数王振朋、陈仲美、颜秋月
      、沈秋涧、刘耀卿、孙君泽、胡廷辉、臧祥卿、边鲁生、张可观等人;而文雅安闲要算张子政、苏大年、顾定之、姚雪心这些人了。以上都是元代的名家,说他们的名气能独揽当代是可以的,但如果说他们能够超过宋人,那就不可以了。如果松雪、大痴、叔明的画,即使宋人见了,也会心悦诚服,叹服那些绘画的韵致的。
         
      现今人们评论绘画,必然要谈到士气。所谓士气,那是艺术界能作为隶属一家的画种,完全采用神气生动作为标准,不追求物趣,以求得天趣为最高境界,看那些为写而不为描的,都想要摆脱画工院气的缘故罢了。这些只能叫做寄兴,作为一时的品玩是可以的,如果认为它是好画
      ,怎能与前代相比,而成为后世的宝藏呢?像赵松雪、王叔明、黄子久、钱舜举这些人的画,才是真正的士气画,而上述四人的画难道可肤浅地加以效法吗?如果没有宋人名家的画法为基础,这批人可能成为一代之雄吗?通过这些例子就可以懂得绘画的道理了。
          画家鉴赏真伪杂说
         
      高子说:米元章讲过,好事家与鉴赏家本来就是不同的两种人;家里钱多,贪名好胜,遇到文物便收藏起来,这不过是被其声名所惑,故只能叫做好事;如果是鉴赏家,他们天资高明,广泛阅读各种传录,有的自己能画,有的能深解画的意境,每每得到一幅画,便把它视为珍宝天天进行品赏,就像面对古人一样,哪怕有歌舞声色奉送,也不能夺走这个爱好,这可以叫做真赏。但看画的方法,必须着眼于全面而且灵活,切不可偏执己见,一定要仔细地观赏古人运笔立意的精妙处
      ,不能马马虎虎粗略地阅读。评论山,要讲究起伏转换;评论水,要深究它的隐显源流;评论林木,则力求它深邃蓊郁而又深浅分明;人物画,要注意它面部、眼神和左顾右盼之态是否相互应和;四时的景色
      ,要能分出早晚阴晴
      ,而且烟云的动荡要富有情趣;花鸟的形态,必须观察它是否依风摇曳、含露欲滴、归巢觅食、翻飞鸣叫;依次到牛马昆虫,鱼龙水族,没有一物不取其神气生动,天趣涣然的样子于笔墨之外的,这才不失为真赏。若仅凭形似来要求绘画,那么街市上贴在壁上卖的画,凭它把人物花草猫狗画得多么逼真,这又怎么能谈得上取法于古人呢?再说古人的画,并不只是以形似物趣求得,还应该在运笔时没有停滞的痕迹,才能体现出天趣,就像书法的藏锋起笔才最妙一样
      。赵松雪的诗写道: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应须八法通,正是说的这个。
         
      另外,好画不宜多裱,裱多了容易失去神气,也不宜用水去洗,更不可剪去破碎了的边条,最好的办法是细细地补足,让人像宝贝一样地珍惜古画,哪里只是像珍惜金玉那样。即使宋人离现在也并不久远,但他们的画在世上流传的已是很少,更不要说唐朝五代的画了!藏画的人,应该随时亲自检查点验,不要怕辛苦麻烦
      ,这是能否收藏画最关紧要的素质。
         
      画的失传,其原因有五点:古画存放的年代很久,纸绢已经变脆,加上经常打开卷合,略微使它弯曲,即便折损,破碎后也无法补救,此是失传的第一种原因。孩童仆役不了解收卷的方法,常常用两手指甲抓住画便卷起来,不顾画边的齐整,用轴干使力紧收,造成画里的绢素破裂,这是失传的第二种原因。遇到屋子漏水到处是湿的,老鼠咬、猫撒尿,梅雨季节画面因霉菌作用而变白,因不善于揩抹,立刻用粗布去擦摩,画面便一片接一片地破损脱落,这是失传的第三种原因。有的人把画拿给凡夫俗子看,他们不懂看画的方法,拿起一点靠近去看,画面绢素随即折断
      ;有的人挂画时疏忽大意,以致落到地上造成画卷折裂,再也不能补救,即使粘上衬纸也没有什么用处,这是失传的第四种原因。有的遇上战争或水灾,连年苦于流浪迁移,这是失传的第五种原因。更有那种破落子孙,没有见识的妇人,不懂得珍藏画卷,将其堆积起来使之腐朽变坏;有的儿女特别调皮,用笔去涂写画卷;有的在灯下看着玩耍,以致油污染透画卷,有时偶尔落到烛光上以致被烧损;有时挂画正遇狂风大作,使画被吹断刮裂。太多了,古画难于保存,就是由上述种种原因造成的。
         
      古人的名画,很少有对轴。如高尚的士人的画,多半是随兴偶然创作的,这些画天趣生动,人们便视作珍宝互相传看,怎么可能有对轴呢?又如高大的书斋精巧的房舍,哪里容得下四轴张挂呢?即使挂上对轴的也会缺少雅致的情趣了。世人将无名氏的画填上某人某人的款字,真是太可笑了。画院进呈的轴卷,都是有名的大家之作,但都没有落款,所以又何必见到画牛的画就说是戴嵩之作,见到画马的画就说是韩干之作呢?这正如《格古论》上说的:无名氏的画
      ,有许多上乘之作。如果说没有落名款的就不是好画,那就错了,殊不知没有落名款的,都是御府画。
         
      古时有善于画花草的,多半都不着墨,而用颜色来点染,也自有一种精神生机。又如画稿,即从前人的画稿,不经意的地方,也能看出其天机偶发,生机勃勃,落笔成趣,确实有许多神妙之处,也应该视作
      珍宝收藏起来。
          唐代人的纸硬黄短帘,绢纸则丝粗而厚,有捣熟的,有四尺宽的:
      宋代的绢纸则光滑细腻得像纸一样,用手揩摩触感如玉,双层则和平常一样。更有宽五六尺的,名叫独梭纸,采用鹄白澄心堂的占多数。宋人的画流传至今的,丝性都消失了,加上多次裱糊,再也不坚韧,用手指微刨,那绢丝就会像灰一样堆起来,内外一色。像现在的绢素,用药水染旧,不管怎样用手指微刨,绢丝依然露出白色,即使用刀刮也不会变成灰堆。这就是古今绢素的区别,其实是很难作假的。又比如元绢有独梭的,和宋代的相似;有宓家机绢的,都很好。古画落墨着色,深入到绢索里,着色既然很多,精采就远远不同,那花草如日出那样鲜艳,绿色像碧玉,粉色则腻滑如玉,黑色则点墨如漆。赝品即使尽力模拟,各种颜色间有相似的地方,但红色却达不到,要想颜色浸透到绢素的深度一样,也是不可能的,至于神采则更加索然了。
         
      又比如古人的画,愈观赏愈觉得好看,他们的笔法圆熟,用意精到,以人趣效法物趣,落笔不凡,而人趣也就显露出来了。今人的绘画,首先就没有人趣,物趣也牵强附会,落笔粗疏庸俗,入眼便觉不堪赏玩,看这些伪品有什么好处呢?宋人临摩唐朝五代人的画片,其神采如出一家之手笔,秘府珍藏得很多;现在的人临摩绘画,只是追求影响,常常凭个人意念,随手草率简略,即使有精致细腻的,也缺乏天趣,好的也极其呆板。近来,像吴中的莫乐泉临摩的画,就称得上当代一绝。
          我大明朝的名家,可以和宋代、元代名家相匹敌的,也有不少人。上乘之作如文衡山、沈石田、陈白阳、唐伯虎、文汶水、王仲山、钱叔宝
      、文伯仁、顾亭林、孙雪居、沈青门等的,风采神韵都俊美闲逸,落笔脱俗,有的长于隶体,有的长于行体,且都各自具有天趣,可以与元代的二赵、王、黄相媲美。如戴文进擅长山水人物神像,向来就得到宋人作画的要诀,他临摹仿效宋人的名画,样样都很逼真;他在生宣纸上着色,草草开染,效法黄子久,王叔明等人的画,还稍胜二家一筹。如商喜、李在、周东村、仇十洲
      ,山水人物之妙,超越了宋代刘、范等人。又如边景昭、吕廷振、林以善、张秋江、沈士容、王牧之、陈宪章、俞江村、周少谷这些人,花鸟竹石,也得益于宋代的徐、黄家法。其他像谢廷循、上官伯达、金文鼎、金汝清、姚公绶、王孟端、夏仲昭、王舜耕、陈大章、许尚文、吴伟、苏致中、叶原静、谢时臣、朱子郎、朱鹿门、夏葵、
      夏芷、石锐、倪端等人的画,都是我大明朝的一代佳品,土人画家也能各得其趣。像郑颠仙、张复阳、钟钦礼、蒋三松、张平山、江海云等,都是画坛中危害严重的不正派的学者,他们只是画放肆的不受拘束的形态而已,都不值得效法。

-=-=-=-=- 以下内容由 jywzb2006年02月20日 08:30pm 时添加 -=-=-=-=-
     赏鉴收藏画幅
         
      高子说:收藏画片,须看绢素和纸的质地,完整而没有破损的,清白得像崭新的,拿起来照没有粘衬的,这些都是上品。表面看上去很完整,但粘的衬条多,而画的神韵尚没有失去的,这是中品。如果画面破碎零落,一片一片地拼凑而成的,夹杂地连接新的绢素,又用颜色补上的,即使是名画,也不能入格,这是下品。完整无损的上品当中,价值的高低,又以山水画为最高,小的人物画则次之,花鸟竹石画再次之,走兽虫鱼又低于上述诸等。纸质的书画,与绢素书画品评的方法相同。神佛的图像,评定等级的方法却不相同。像宋朝、元朝和我大明朝的人
      ,若是画佛像的名家,多将人物靠在山水树石当中,有的坐着,有的在走动,有的靠着石材,画法又不呆板,烟云给人以流动湿润的感觉,神气庄重的,这是上品;别的,如三尊佛像并列,跟从的鬼面目狰狞,有的登上宝座,被诸神护卫着,这些只能供奉香火时用,并不是传世之品。又如假造佛像的画片,先把绢捣熟了,再把香烟和灶烟合在一起加水过滤,然后和层梁上积挂的灰尘煎成汁水染绢,那颜色即使变旧了,却有的黄有的淡黑,只能愚弄品味低下的人们。他们怎能知道古绢这一类东西,经传看观赏,颜色变旧之后,也会令人感到异香扑鼻,哪里是作假可以办到的呢?古绢破裂,那形状很像鱼嘴,横着联结一些丝线,再没有直裂的:现在作假的货品,不横即直,那是用刀刮的,指甲划开的,丝线仍坚韧不断,眼睛一看就能分辨清楚。藏画的方法,应用杉板匣子,匣子内切不可漆油或糊纸,那样反会引起霉烂变湿。还应当时常接触人的气息,或放到透风的空阁楼,离开地面一丈多才好。一到五月或八月之前,应将画一幅一幅地展开观赏,以便让画卷稍微接触风,晒晒太阳,然后收起放人木匣内,用纸封住匣口,切不要让它通气,过了两个气候才打开,这样做可以避免发霉变白。或者把名画张挂出来,多则三五天一轮换收起来,挂久了恐怕会被空气侵湿而损坏画的质地、绢素画,尤其不能挂久了,像前面《起笺》里讲的温阁藏画的方法最好。古画不能卷得太紧,这样会损伤绢的质地。单条短轴,可以作个横面开关门扇的匣子,画直直地放进去,轴的顶端贴上签条,微微地打开某一幅画,就能很方便的取出来看。又如宋人的绣画,大凡山水人物、楼台花鸟,一针一线非常细密,不露出边缝。用的绒线只有一二丝,用的针也只有头发那样细,所以绣成的画都很精妙,开染和设色,比画更佳。因为绒线颜色光彩夺目,神韵丰富、生机勃勃,一眼望去,逼真极了,天趣、人趣、物趣全都具备。女子刺绣的巧妙,十个指头如春风般轻盈自如,一般人是远远达不到的。元人的绣画,就赶不上宋人,因为他们用的绒线比较粗,落针又不细密,再说人物禽鸟,是用墨来描画眉目,不像宋人用绒线来绣眉目
      ,能使人物瞻顾眺望,眼神生动,眉目传情。宋、元绣画的巨大差别,凭那眉目就能分辨清楚。所以宋绣的山水,也不多得,元人的花鸟绣画还可以见到一二。宋人的一种手工艺丝织品叫刻丝的,那山水人物花鸟。对每一个留下的迹印,都用刀挖断,所以富有生命力的形象混然而成,不被机线所牵制;今人的刻丝,是织丝,和宋元的作品迥然不同。所以宋代刻丝的花鸟山水,也像宋绣一样,有很多精致巧妙的。我觉得刻丝虽然远远比不上绣画,不过像大幅的舞茵(即舞蹈时所用的整褥,类似现在的地毯。--译注)也很有富贵的派头。元刻完全不如宋刻
      ,一代不如一代,凡事都是这样,哪里仅刻画是如此呢。
         
      人们能潜心于绘画,在明窗净几的室内,描写景物,有时观察到山水最好的地方,便在心中蕴育出自然的景象,把这些表现于笔端,自然就具有天趣了。如名花折了枝,观察它的生趣,那花的姿态非常柔美,叶梗曲曲折折,好像在向着太阳舒展微笑,或迎着轻风飘曳,有饱含烟云的、舞弄雨雾的、刚刚初绽的、已成残红的,各种各样的姿态,把它们写入彩色的绢素,不知不觉中便学有所成了,这就可以出人头地了。如果不将天生活泼的作为取法的对象,只剽窃纸上的形似,那么三趣中一趣也得不到,终究也是平庸之作。古时高尚的士人,像李公群、范宽、李成、苏长公、米家父子等,他们的绘画无不达到神妙的境界。因此风雅的君子,要对绘画作品进行收藏鉴赏,不可以不学习—二个名家的手笔。
ufSgK4 | 2014-5-9 23:27:0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现在终于明白我缺乏的是什么了,正是楼主那种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和楼主那种对理想的艰苦实践所产生的厚重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