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遵生八笺(卷15下)

[复制链接]
查看1851 | 回复1 | 2006-2-20 20:31: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论砚
         
      高子说:砚为文房四宝中最重要的器具,古人把端溪出产的砚视为首屈一指。端溪有新:日矿石之分,旧矿石的颜色青黑,色泽温润如玉,上面长有石眼,石眼有五六道深绿色的光圈,而中央部分微微泛黄,黄色中又有黑点,黑点的形状很像鸲鹆(鸲鹆即是指能模仿人说出某些话的八哥鸟--译注)的眼睛,所以就拿鸲鹆来给砚命名。石眼又分为三种;光圈多晶莹透明的,叫做活眼;有的石眼朦胧,光圈模糊不流畅的,叫做泪眼;虽然具有眼的形状,但内外焦黄没有光圈的,叫做死眼,因此有“泪”不如“活”,“死”不如“泪”的评语。又把眼长在砚池上的叫做高眼
      ,是最好的;长在砚池下部的叫做低眼,属于第二等。只有北岩的石头有“眼”,其余的矿石有“眼”和无“眼”的互相间杂。有的有七“眼”或三五“眼”,就像天上的星星排联着似的,有的十几个“眼”上下错落生长在四周的。有的有白点如小米,贮水后才会隐隐现出,敲它没有声音,磨墨也没有声音,这是下岩的石头,现在已绝无仅有了,如果有便是稀世珍宝。上岩、中岩的石头,都是灰中带紫像猪肝的颜色,总是只有一“眼”,光圈少形状大,就像雄鸡的眼睛,敲它摩它都有声音,质地也较粗糙,这就是现在的端石。欧阳公认为端石中的子石最好,因为子石长在大石当中,是石的精髓,它发出的墨光润,放进水后水不会损耗,是最可贵的。古时有端石贡砚,无“眼”,它的质地细腻,发墨色青光润,这一定是下岩石了,我想贡砚在宋朝官府中开采得太多,没有闲功夫去剪裁打磨出“眼”的缘故吧。砚的好坏贵在能否发墨,又何必打磨石“眼”呢?无“眼”的,只要不入于俗“眼”之例,对于鉴赏家来说也没有什么妨碍了。
        歙石出产于龙尾溪的,石头坚硬发墨,所以前人多半采用它作砚,以金星石为最贵重;石头纹理略粗,用手摩它,索索有声而锋芒尖锐的最好。歙溪的罗纹砚,有网状的纹理,细润得像玉石;刷丝,其纹理像头发那样细密;金银间刷丝,纹理也很细密;眉子
      (即娥眉--译注),纹理像鳞甲的波纹,那是旧矿的四种石所制,颜色都是深黑的。那新矿出的罗纹砚,像萝卜的纹理,刷丝砚每条纹理相距一二分,眉子有的长达一二寸。金星砚有出自新矿和旧矿的,石头颜色虽是淡青色,但质地都很粗糙;银星砚出自新旧矿的也相同。所以歙石作的砚,有龙尾、金星、峨眉角、浪松文等名称。
         
      有一种湖广沅州出产的石头,深黑色,也有小眼,湖广人把它开采出来作砚台,命名叫黑端,沅州人把它开采出后打磨成犀牛、鱼、龟、荷叶、八角等式样。黎溪石
      ,淡青色,里面深紫中带红色,质地很细润,越使用得久越发光亮,在深紫带红的颜色里,又有黄色的脉纹相间其中,所以俗称紫袍金带。有伪造的,是用药水穿孔镶嵌而成的,留有痕迹。洮河产的绿石,颜色绿中带蓝,细润如玉,发墨和端溪的下岩石相比也不减色,这石头出自陕西,因藏于河深处,所以很难采得。现在名叫洮砚的,都是黎石的表皮,那是长沙山谷中的石头,只是光亮而不发墨。广东万州悬崖的金星石,颜色黑得像漆一般,光润如玉,用水浸润,金星之状便自然现出,水干了便没有金星的痕迹了,很能发墨,用久了也不会减退,它的品位在歙砚之上,只有端溪下岩制作的砚可与它媲美。浙江的衢石砚,黑色的也很好,但多不发墨。
          其他像黑角砚、红丝砚、黄玉砚、褐色砚、紫金砚、鹊金墨玉石砚,都产自山东。水晶砚,和歙砚一样发墨。蔡州的白石砚,浮盖山的仙石砚、丹石砚
      ,唐州的唐石砚,宿州的宿石砚,吉州的紫石砚,淄州的黄金砚、金石砚,可以用但不发墨。青石砚、蕴玉石砚,戎石绛石砚、淮石砚、宁石砚、宣石砚、吉石砚、蘷石砚,像漆一样黑且又发墨。明石砚、万州磁洞石砚
      ,相州铜雀瓦砚、未央官瓦头砚、柳州柳石砚,出自龙壁下。成州的成石砚,出自栗亭。泸砚、潍砚、南剑州的鲁水砚、宿州的乐石砚、虢州的澄泥砚、登州的驼基岛石砚、归州的大陀石砚、江西宁府的陶砚形状很像铜雀、高丽砚砚上凿有花巧、梁公砚、银砚、铜砚、砖砚、漆砚、蚌砚、磁砚,这些砚的出处,不可能完全记载出来了。
         
      众多的砚石中,龙尾砚发墨,砚池里的墨水积存很久也不会干掉,端溪砚无论美恶都能发墨。这当中又有受水后是否干湿的区别罗纹砚超过龙尾砚。铜雀砚沉入水中十年,原来的质地仍然很细腻,所以容易发墨而不很干,且不损坏笔,其他的就值不得谈论了。唐代的澄泥砚,品级数第一,可惜流传下来的大少了,现在的人很难买到。古代的名砚,如陈省躬的仙翁砚,陶谷的两池圆砚,砚名叫壁友和;鲁公的雪方池砚,周彬公友人的金十玉海砚,徐阐之的小金成砚,宣城的四环鼓砚;李后主的生水砚,砚里有黄石子,石子在就有水,石子不在砚就会干涸;孙之翰有呵水砚,一呵气水就流动起来;了晋公有水砚一弘,里面放满墨水,墨水在炎热的夏天也不会干涸;刘义叟的造丸砚,丁宝臣的绿石砚即绿豆端,也叫玉堂新制,送给了王介甫,所以王介甫为此而写有:“玉堂新制世争传,况是蛮溪绿石镌”的诗句。
      苏长公的砚上刻有:“千夫挽绠,百夫运斤,篝火下锤,以出斯珍。”这就是说的下岩的端石砚,在宋代也如此难于采得,何况现在又过了几百年了,怎么能够轻易得到呢。
         
      我所见过的砚台有上百方,且都是名砚,不可能逐一地详细地全记下来,现在只列举其中最宝贵的谈一谈:如端溪的天生七星砚、绿端石砚、玉兔朝元砚、子石、未央宫砖头砚、德寿殿犀纹石砚、天潢砚、龙尾石筒瓦小砚、洮河绿石砚、银丝石砚、古瓦莺砚、灵壁山石砚、龙尾石段砚、兴和砖砚、石渠瓦砚、豆班石砚,这些都是砚中为数极少而又十分精妙的,画出它们的形态,和海内的鉴家共同赏玩。噫!有了砚台把它存放在盛饭食或衣服的竹器里,就像范馨把它留给孙子那样重视砚,能够有几个人呢?能看轻金玉而珍视砚石的,又有几个人啊!
         
      况且好砚不得其主的,又不知道有多少了。其中沉于深水,掩埋在深深的泥土里,毁于兵火,败于颠覆,受灾于人间暗算的,被困于科举考场的,又何止千百件呢?真可惜啊!
          涤藏砚法
         
      好砚,砚池里的水不能让它干掉,每天都要换上清水,以便保养砚石的润湿,不能一天不洗涤,如果用了两三天不洗,墨的颜色就会变差、减退。洗涤时不要磨去墨锈,因为这是古砚的明证。洗涤用皂角液和清水最好,滚开水是不能用来洗砚池的。用半夏切成平面去擦砚,极能除去沉积的墨垢。用丝瓜穰洗涤,总不如把莲房壳收起,用水将其浸软来洗砚好,既能除掉陈垢,又不会伤损砚池。不能用毡片旧纸揩抹,因恐毡毛纸屑混搅墨色。最忌讳的是用滚水磨墨,用茶磨墨也是不可以的。新墨刚用,胶性和棱角还没有倒伏,不能用力重磨,那样会伤了砚的质地。到了冬月应先将佳砚收藏起来,用粗砚来代用,这样可以抵御寒冻。寒冷时候用火烤冰,应当用四脚挣炉,把砚放在炉火架上,让微微的暖气靠近它,有时用砚炉也可以。得到了青州的熟铁砚,用这种办法最适宜。春夏两个时季,霉雨多,空气也比较潮湿,让墨积存久了,胶汁会使运笔不流畅,又会损坏砚的精采,因此必须频频洗砚。用比缎子更薄的丝织品作成口袋,遮避尘垢,把砚放在竹器匣子里,放时不可将砚直接放在另一砚上,以致损伤砚池。最好的砚最为难得,现在崇尚的好砚,未必都是佳品。那是因为人们都注重听到的而轻视亲眼所见,这样可以愚弄不是行家里手的人,那些所谓的珍宝,难道都是真正的珍宝吗,所以不能不认真观察鉴别。
          论墨
         
      高子说:古人很重视,如徐铉墨,叫“月团”的,价值三万金。唐玄宗墨,名叫“龙香”的,调剂可到墨精奇变幻的地步、李廷珪龙纹墨、双脊墨,千古叫绝。汉朝时,月给尚书令渝麋大墨。范丞相一墨,面上题字“五剑堂造”,底部题字是“天关第一煤”。金章宗苏合油烟墨,后人有想要得到这种墨的,拿一倍于同等重量的黄金去换,都没有找到卖主。景焕墨,名叫“香壁副墨子”。五代时,有朱君得柴珣小墨。韩熙载化松堂墨,名叫“玄中子”、“麝香月”、“龙煤”。张通造易水贡墨。怀民遗东坡墨,名叫“青烟煤”。又如供堂墨,渊云墨,兑州陈朗墨,元代有潘云谷墨、松丸墨、狻猊墨、松烟墨、九子墨、鱼吐墨、天雨墨、阳山石墨、化堑墨,浮提国金壶墨、雷公墨等,又如仲将之墨,一点如漆等品类,这些都是古代的名墨。
         
      现代推崇的墨,以罗小华的为第一。罗的墨本来就很好,我曾见过的国朝初期查文通、龙忠迪墨、碧天龙气墨、水晶宫墨、新安方正牛舌墨等,都用石青粉填的字,墨的外表涂了一层赤金,是苏眉阳幼年时制造的,他又是师承李遗,而效法卧蚕小墨和世宗时邵格的墨。如方于鲁、寥天一九玄、三极、国宝、非烟等墨,也都是精品。从前,像汪中山翰史,最初制的墨,质地的精美是不亚于罗小华的墨的。那些精品,用豆瓣楠做的包装匣子,里面用红漆签上印款,将墨名题为太极、两猊、三猿、四象、五雀、六马、七鹇、八仙、九莺、十鹿等字样,看来都是用鸟兽取义来命名的。又还有玄香太守(玄香太守是墨的别称--译注)。小长墨四种:第一种名叫彘文,第二种名叫卧蚕,第三种名叫亚字,第四种名叫王阶;还有客卿四种小元墨:分别叫太极、八卦、圆壁、琼楼;另有松滋候四种小方墨:第一种名叫亚字,第二种名叫维文,第三种名叫九云,第四种名叫璃环;还有墨挺、墨柱等。我先将其中的几种试了一试,质地轻而墨色带紫,可算九玄、三极之墨了,似乎还在罗小华墨之上,真是神妙的佳品。现在的人见到的
      ,都是些次品,式样虽然相同,但墨的质地却不好。又如二十八宿元墨,更在上述次品之下了,所以名墨的名气就埋没而不流传了。到后来墨印尚存,但墨的质地已每况愈下,这样特为中山表明。我当典客(典客,南宋以后掌管郊庙祭识和朝觐赞礼事物的官员。--译注
      )时,高丽国的使者赠墨给我,那墨的上面有梅花状的印纹,墨的颜色又黑又浓厚。
         
      按我的观点,墨的巧妙作用,应求它的质地轻,墨色深青。闻它应没有香气,磨它应没有声音。如果是新砚新水,不可用力磨墨。忌讳磨快了,因为快了就会发热,一发热就要产生泡沫。用墨时应旋转着细细地磨。细磨时不要久停。尘埃污染墨,胶力便会使其像泥一样凝结起来。用过墨后要洗,墨积储不宜太满。藏的时间久墨胶才会老化,墨的作用才最好。用墨的方法,没有能超出我上述说法的。如果要论研究墨的精美,模式的巧妙,那么,方于鲁写的《墨谱》,好像是讲得极全面极精当的了。太奇了!方于鲁的《墨谱》啊!
         
      有外来的人问:墨,只要适合使用就够了,何必去讲究它的奇妙呢?噫!不是好奇呀。墨的品质的精美不仅对现代有好处,而且存留起来对后代好处更多;不只文章书画等凭借好墨流传到今天,而且还要凭借好墨使文章书画流传到后世。譬如晋唐的书,宋元两代的画,流传了几百年,墨色依然如漆。书画的神气,常常要依赖好墨才能使它完好如初。如果是下等的墨,用浓了,见了水就渗入,使墨扩散变污
      ,用淡了,重新裱褙,神气便荡然无存了,要不了几年,墨迹也就脱去了。从此看来,研究如何发挥墨的作用的问题,也是出于好奇吗?只有懂得这一点才可以与他谈墨。所以李廷珪作诗道:赠尔乌玉玦,清泉砚须洁;避暑悬葛囊,临风度梅月。把墨视为宝的态度便可知了。又说:将墨藏在石灰尘中,即使遇上梅雨季节也不会发霉,这也是一种存墨的方法。
          附朱墨法
         
      制作朱墨的方法是:用好辰砂一两三钱,红朱二两,再用秦皮水煮胶,用清水浸泡七日七夜,倒去墨胶上面的清水,放到太阳光下渐渐晒到干湿适度为止,然后用墨印印上,放在砚里细细地磨,用起来很好。另一种方法是将花朱和玳黄磨点。
          成嘉年间的朱砂墨,好极了!
             (完)
pletchernhf | 2014-5-10 01: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就喜欢看如这样有用的好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