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大医院线
›
中医妇科
›
香港妇科老中医名方十二太保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香港妇科老中医名方十二太保
[复制链接]
82
|
0
|
2019-8-27 18:33:4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中华医药版与香港注册中医学会合办《辨证论治》专栏,邀请本地中医师撰写临证心得,与读者及同业分享、交流。专栏逢隔周五刊出,公众假期顺延,敬请留意。
十二太保的处方出自《傅青主女科.产后篇》,原名「无忧散」,现代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方剂学》称之「保产无忧散」。吴奕本医师认为:保产无忧散即早年香港地区的妇科名方「十二太保」,本方由当归4.5g、川贝母3g、黄2g、酒炒白芍4.5g、菟丝子4.5g、姜汁炒厚朴2g、醋炒艾叶2g、荆芥2g、枳壳2g、川芎4.5g、羌活1.5g、甘草1.5g组成。若呕吐者加生姜3片;或发热者去生姜加黄芩6g,称之「十三太保」。本方不是「大补」药方,主治胎动不安,腰酸腹痛,以及难产等。有益气固肾,养血安胎,理气催产,并可纠正胎位,促进顺产之效。
「十二太保」对许多老香港并不陌生,由于早年较为流传,本港多个历史悠久的中医社团首领,他们深知当年民间惯用此方安胎保产。
香港著名老中医谭宝钧、伍卓琪、范兆津等先师于1948年创办的「中国医药学会」书库中,有清代以后的妇产科专书,记载本方为妇人保胎顺产良方,并记载香港中医界早年把十二太保编成的「方歌诀」[1]:钱半芎归钱半芍,钱半菟丝六枳壳,八分黄荆芥穗,七分祈艾姜厚朴,川贝一钱姜和药,羌活甘草五分作。
程钟龄之《医学心悟.妇人门》记载本方之功效云:「妇人临产先服一二剂,自然易生。或横生倒产,甚至连日不生,连服一二剂,应手取效,永救孕妇难产之灾,常保母子安全之吉。」
加味黄芩成十三太保
吴奕本医师在1978年的论著中[2],指出本方为新孕或难产而设,于妊娠5个月后每月三、五服,临产热服,若虚极加人参五分,水煎服之。并强调香港地属岭南,临近海边,湿热偏重的气候,加上一味黄芩来清热安胎、和营止痛,称之十三太保,以确保孕妇保产的功效。
吴老经过在香港行医数十载的经验,发现长期以来本方在港世俗相传,有泛用之况,习焉不察,遂误认为安胎之圣药,凡经有孕,无故亦必服数剂,间有引致胎漏,而犹执迷不悟,应引为警惕。
根据程钟龄之《医学心悟.妇人门》记载:「新孕妇人,胎气完固,腹皮紧张,血气裹胎,最难转动,此方用撑法焉。以黄、当归、白芍、厚朴活血袪瘀,撑去血脉,免恶露之填塞;羌活、荆芥疏通太阳,将背后一撑;枳壳疏理结气,将面前一撑,俾胎气敛抑,无阻滞之虑;祈艾温暖而撑动子宫,则胞胎自然灵活;川贝、菟丝子运胎顺产,将胎气全体一撑,尤具天然活泼之趣;加黄以撑扶元气,元气旺则转动有力;生姜通神明而袪秽恶,散寒止呕,辅助撑扶正气而安胃气;甘草调和诸药,以全其撑法之神」云云。又在方下注云:「妇人临产,先服一二剂,自然易生,或遇横生倒产,甚至连日难产,连服一二剂,应手取效。」
观此,可见该方原为新孕及难产者而设此撑动之法,实为助产催生之方剂,世俗以为安胎,岂非适得其反。方名保产,不名安胎,顾名思义,应知只宜临产期服用,未及临产时,不宜用药推动[2]。
注:
[1] 吴奕本,香港妇科名方「十二太保」杂感,中国医药学报,香港,1973:21-22。
[2] 吴奕本,略谈安胎之概要,九龙中医师公会特刊,香港,1978:16-17。
(编者按:吴奕本老中医的保产安胎经验全文刊《香港中医杂志》第四卷第三期2009)
(编者按:吴奕本老中医保产安胎经验全文将刊于《香港中医杂志》2009第四卷第三期。)
香港90高龄老中医吴奕本,是九龙中医师公会的永远会长兼会立中医学院老院长。吴老治学严谨,学验俱丰,擅长内、妇、儿科疑难杂病之证治,对中医经典著作和历代各家学术思想颇有研究,深受香港同业敬重。吴老先后历任本港中国医药学会、中华中医师公会、中国医药文化协会、国际中医中药总会、全港中医师公会联合会理事长、会长、主席等要职,授徒遍布港、澳、台、东南亚及欧美各地,是本港一位德高望重的中医老前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慢性咽喉炎治疗中心
美容之声
走进中医
古今医案
中医外科
中医资源
四大经典
寻医问药
冥朝网络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内科
中医外科
中医妇科
中医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