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大医院线
›
中医妇科
›
妇科名老中医治流产经验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妇科名老中医治流产经验
[复制链接]
102
|
0
|
2019-8-27 18:46:11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妊娠不足28周、胎儿体重不足1000g而终止者称流产。流产发生于12周前者称为早期流产,发生在妊娠12周以上至不足28周者称为晚期流产。染色体异常是流产的主要原因,此外,环境、母体、胎盘、免疫等因素都可导致流产。流产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停经、腹痛和阴道流血。其发病时间、病情缓急、治疗方法及预后与流产的类型和病程有关。
祖国医学对“胎漏”、“胎动不安”、“妊娠腹痛”、“滑胎”、“堕胎”、“小产”等的描述类似于流产。“胎漏”、“胎动不安”、“妊娠腹痛”多见于西医学的“先兆流产”。滑胎类似于西医学的习惯性流产。胎漏、胎动不安进一步发展,可有堕胎、小产之虞。堕胎、小产相当于西医学的早期流产和晚期流产。主要病因有母体因素和子体因素两方面。主要病机为肾气虚弱,或脾胃虚弱而气血不足,阴虚血热,跌仆损伤等致冲任失和而胎元不固,导致本病的发生。
钱伯煊经验
保胎三法:保胎、养胎、安胎。
⒈保胎:钱氏认为妇女平素体弱,或新病初愈,气血未复,或屡次流产,胎元不固,往往发生堕胎或小产。临床上多见患者面色晄白,畏寒头晕,气短神疲,腰腿酸痛,舌苔薄白质淡,脉象细软。治以补气血,强充任,固胎元。方选十圣散加减。处方:党参12g,黄芪12g,白术9g,甘草3g,干地黄12g,白芍9g,川断12g,砂仁3g,山药12g,苎麻根12g。若口渴便秘,原方去党参、黄芪、砂仁,加北沙参12g,麦冬9g、知母9g。若恶心呕吐,原方去黄芪、地黄、甘草,加橘皮6g、竹茹9g、扁豆9g;若腹痛,原方去黄芪、地黄,加苏梗6g、木香6g。
⒉养胎:钱氏认为本病大多由于脾胃不健,无以生化气血,又因肾阴素虚,以致任脉失养,影响胎元生长。临床常见有面色苍黄,神倦纳少,腰酸腿痛,大便溏薄,舌苔薄腻,边有齿痕,脉象沉软微滑。治以健脾补肾,方选用四君子汤合千金保孕丸加减。处方:党参12g,白术9g,茯苓12g,山药12g,橘皮6g,川断12g,杜仲9g,熟地12g,砂仁3g,桑寄生15g。钱氏指出由于母体气血不足,故临床治疗当以补气健脾,养阴补肾之法,使脾胃健则气血渐旺,肾阴足则任脉得滋,从而使胎元得以壮大,不致萎缩而堕。
⒊安胎:钱氏认为妇女妊娠四五月后,往往由于暴怒伤肝,或房劳伤肾,或胎中伏火等原因,都能影响胎元,以致发生胎动不安,引起流产或早产,故用安胎之法进行治疗。
[高春媛,等.中医当代妇科八大家.中国古籍出版社,2001]
蔡小荪经验
⒈先兆流产
治疗以安胎为主,拟固肾、调气养血、清热等法。
⒉习惯性流产
习惯性流产在祖国医学中称“滑胎”,其因多为禀赋虚弱,以致胎不成实;或母体先天不充,后天受损,以致女精不健;或父体先后天原因,以致男精不壮;或近亲婚配,影响胎元发育,不能成实。其病理主要为肾薄受胎不实,冲任不固;或气血亏损,源流不继,以致发生损堕。本治疗重在孕前调理,宜补肾、健脾、养血,固冲调治,受孕后予以补肾益脾,调冲任固胎元。
[蔡小荪.中华名中医治病囊秘.文汇出版社,2000]
[1] [2] 下一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美容之声
慢性咽喉炎治疗中心
古今医案
走进中医
中医资源
寻医问药
中医外科
四大经典
亮黑亮黑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内科
中医外科
中医妇科
中医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