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大医院线
›
中医外科
›
李燕梅教授分型辨治面瘫经验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李燕梅教授分型辨治面瘫经验
[复制链接]
54
|
0
|
2019-8-27 18:56:4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李燕梅教授是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脑病一区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临床科研工作多年,有丰富的临证经验,在治疗疾病上主张以病为纲,辨证施治,个体化治疗,分层论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经验及诊疗特色,尤其对面瘫的治疗颇多经验,笔者有幸跟随恩师待诊多年,获益匪浅,兹将李燕梅教授论治面瘫经验总结如下:
面瘫是以一侧面部麻木、表情障碍、额纹消失、眼裂增宽、口角歪向健侧等、部分患者有患侧耳后疼痛、味觉减退等症状,是由于茎乳突孔内的面神经因受风寒而发生痉挛,导致该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受压或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所致。李燕梅认为,该病多因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睡眠不足及心情抑郁等因素导致免疫力低下,人体正气不足、经脉空虚、外邪乘虚而入面部经络,使面部一侧营卫不和,气血运行不畅,经筋失养而发病,或体质偏盛、胆胃经积热、热邪侵淫、致使筋脉肌肉驰纵不收,病毒趁机侵袭而发病。该病以络虚为本、风寒痰瘀为因,李燕梅采用祛风散邪、清热利湿等法,病程日久时应兼顾扶正以祛邪,并将活血通脉贯穿治疗始终,从而达到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面神经水肿,缓解神经受压,使面瘫尽早康复,李燕梅根据该病特点和临床表现及舌脉将此病分为三型辨证施治:
风中络脉
有受风、感寒、着凉病史、起病较急,症状以口眼喎斜、面部表情动作消失、额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流口水或耳后疼痛。风兼寒者,兼见恶寒、发热、无汗、咽痛、周身酸痛、舌淡苔白、脉浮紧;风寒郁结化热者,兼见患侧灼热、耳后疼痛明显、口干、咽痛、小便短赤、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以祛风散邪、疏通经络为主,方用自拟牵正1号汤。处方:防风12克,荆芥15克,羌活12克,白僵蚕12克,当归15克,川芎18克,全虫10克,甘草3克。
耳后疼痛时加乳香10克,没药10克,白芷15克;见咽痛等症状属风热者,上方去羌活加忍冬藤30克,薄荷12克,牛蒡子10克。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2次服。
湿热毒淫
起病较缓,除口眼喎斜、面部表情动作消失、额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流口水或耳后疼痛等主症外,常表现为耳下红肿、疼痛明显。或有外耳道疮疹、耳鸣重听、伴头痛或有发热、口苦咽干、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以清热解毒、通络利湿为主,方用自拟牵正2号汤。
处方:龙胆草15克,黄芩12克,蚤休10克,生苡仁24克,泽泻15克,土茯苓18克,夏枯草18克,地龙15克,川芎20克,全虫9克,丝瓜络30克,甘草3克。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2次服。
风痰瘀滞
除口眼喎斜、面部表情动作消失、额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流口水或耳后疼痛等主症外,常见面肌抽动、头痛昏蒙、脘腹痞满、喉中痰涎、舌质暗淡、苔薄白或腻、脉弦滑。
治以祛除风痰、化瘀通络为主,方用自拟牵正3号汤。
处方:白附子10克,白僵蚕10克,胆南星10克,姜半夏10克,陈皮12克,石菖蒲15克,川芎24克,全虫10克,蜈蚣2条,痰涎多加川贝母10克,全瓜蒌15克,桔梗10克。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2次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针道天下
社区管理
中西结合
医理探源
流年无殇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内科
中医外科
中医妇科
中医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