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大医院线
›
中医外科
›
蒲丹饮治痤疮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蒲丹饮治痤疮
[复制链接]
182
|
0
|
2019-8-27 19: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病因病机
现代医学认为,痤疮是由于毛囊及皮脂腺阻塞,引发炎症反应导致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通常好发于面部、颈部、胸背部以及肩膀、上臂等部位,临床以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为主要表现,所有年龄段的人均可发病,但多见于青春期男女。中医将本病称为“肺风粉刺”,古代文献中又有“皶”、“面疱”、“酒皶”、“粉刺”、“面粉渣”、“酒刺”、“粉化疮”、“粉疵”等众多病名。
关于本病的病因病机,最早记载于《素问·生气通天论篇》:“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杨牧祥老师认为,痤疮多发于头面部及胸背部,头面部为诸阳之汇,背为阳,督脉循行之处,阳气汇聚,因此痤疮多因阳热偏胜所致。从本病所涉及的脏腑病位来看,肺主皮毛,肺经郁热,复感风邪,则发痤疮;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传导失司,影响肺气宣肃,易生痤疮;《素问·至真要大论》谓之“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心属火,火热炎上,心火上炎头面,可发痤疮;若过食肥甘,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常,内生痰湿,湿郁化热,湿热火毒内生,或湿热痰瘀凝滞可致痤疮;情志失调,肝郁气滞,气郁化火上犯颜面,可发痤疮。由此可见,痤疮虽在颜面,但其发病与肺、心、肝、脾、胃、大肠等脏腑均有密切关系。
杨牧祥老师结合多年临床观察认为,本病常见病因主要为以下几方面:一是外感风热湿邪,风热熏蒸,湿热郁久,郁于肌肤发病。二是饮酒过度或过食辛辣之品,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内生湿热而发为痤疮。三是情志失调,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气郁化火而致本病。杨牧祥老师将其病机概括为“风、热、湿、瘀”四个方面,认为湿热内蕴,风邪外袭,血热瘀滞是本病的基本病机。从临床来看,本病患者多由过食辛辣肥甘,内生湿热,复感风热外邪,血热郁滞,瘀阻脉络而发病。
遣方用药
杨牧祥老师根据上述对痤疮病因病机的认识,以清热祛湿,消毒散结,疏风活血为主要治法,自拟“蒲丹饮”效方,经临床验证,疗效显著。该方由荆芥10克(后下),防风10克,蒲公英15克,丹皮10克,赤芍15克,苦参15克,土茯苓15克,白鲜皮15克等药组成。方中荆芥、防风,均有辛散作用可祛风解表,荆芥归肺、肝经又可透疹消疮,《神农本草经》曰:“主寒热,鼠瘘,瘰疬生疮,破结聚气,下瘀血,除湿弊。”防风归肝、脾经,治疗风疹瘙痒;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归肝胃经,则可清肝经郁热和脾胃湿热;丹皮、赤芍清热凉血,活血祛瘀;苦参、土茯苓、白鲜皮清热解毒利湿。诸药配伍,共奏清热祛湿,消毒散结,疏风活血等功效。
杨牧祥老师注重辨证论治,根据患者不同症状及舌脉变化,见微知著,究其病因,随症加减方药。对于伴有患处瘙痒,风邪较重者,酌加蝉蜕10克,白蒺藜15克,地肤子15克,以疏风止痒;患处红肿疼痛,热毒较甚者,酌加紫花地丁15克,连翘15克,以清热解毒;患处伴有炎性渗出,湿邪较重者,酌加苍术10克,黄柏10克,以清热燥湿;痤疮逐渐消褪,留有痘痕,酌加白芷10克,僵蚕10克,白蒺藜10克,消除痘痕。对于本病重症,尤其形成结节囊肿,高出皮肤,久治不愈者,重用夏枯草30克,配伍连翘15克,浙贝母15克,取其清散郁火,解毒散结之功效以消除痤疮的增生、结节、囊肿等病理表现。
杨牧祥老师注重对于病位的辨证,肺主皮毛,痤疮其病位主要在肺,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对于大便辨证尤为重视,大肠传导失司,易致肺气宣降失常,宿便不通,浊气内蕴,亦可上延诱发痤疮,因此对于大便秘结者,酌加火麻仁15克、郁李仁15克润肠通便,通降腑气。肺主皮毛,与大肠相表里,肠腑通降,有利于肺气宣肃,清利湿热毒瘀,清除痤疮。
病案举隅
李某,女,18岁。2009年5月24日初诊。患痤疮2年余,颜面额部散见红色丘疹,时伴轻度痒痛,大便秘结,3日1次,舌尖红,苔薄黄,脉弦滑。
中医诊断:粉刺,证属风邪外袭,湿热瘀阻。西医诊断:痤疮。
治法:疏风活血,清热祛湿。
方药:自拟蒲丹饮加味。荆芥10克(后下),防风10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5克,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丹皮10克,赤芍15克,苦参15克,土茯苓15克,白鲜皮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桑叶15克,野菊花10克,蝉蜕6克,火麻仁15克,郁李仁15克。共14剂,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饭后2小时温服。嘱其保持心情舒畅,忌食油腻辛辣之品。
6月7日二诊:药后便秘明显好转,前额部仍有红色丘疹,痒痛不甚,舌尖略红,苔薄黄,脉弦滑。继服上方14剂,煎服法同前。
6月21日三诊:药后前额丘疹减少,无明显痒痛感,但遗留痘痕,大便已通,舌淡红,苔薄黄,脉弦滑。上方减去火麻仁、郁李仁,加白芷10克,僵蚕10克,白蒺藜15克,继服14剂。
7月5日四诊:药后前额丘疹明显减少,仍有少量痘痕未褪,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处方: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5克,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夏枯草15克,丹皮10克,赤芍15克,当归15克,苦参15克,土茯苓15克,白鲜皮15克,生桑白皮15克,桑叶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野菊花10克,生地黄15克。继服14剂。
7月19日五诊:药后颜面丘疹基本消失,无明显痘痕,大便通畅,舌淡红,苔薄白,脉弦。停药,口服排毒养颜胶囊善后。嘱调节情志,起居有常,忌食辛辣油腻。
按:患者素蕴湿热,春季多风,风热之邪外袭,郁于肌肤而发,故见痤疮;风属阳邪,易袭阳位,故多见于颜面;风热外袭,肺失宣肃,肠腑不通,因此大便秘结;舌尖红,苔薄黄,脉弦滑,均为风邪外袭,湿热瘀阻之象。故以蒲丹饮疏风活血,清热祛湿,酌加紫花地丁、金银花、连翘、白花蛇舌草,增强清热解毒功效;酌加桑叶、野菊花、蝉蜕,疏散上焦风热;酌加火麻仁、郁李仁,清解下焦热结。三诊大便已通,故减火麻仁、郁李仁;由于颜面遗留痘痕,酌加白芷、生桑白皮、白蒺藜,以褪痘痕。四诊风、热、湿、瘀均明显减退,故减荆芥、防风、蝉蜕等药。
蒲丹饮效方是针对皮肤病常见的“湿、热、毒、瘀”病机而设,对于皮肤病的瘙痒、结节、丘疹、增生等症状具有显著效果,该方加减临床可用于痤疮、湿疹、神经性皮炎、过敏性皮炎等多种皮肤病症。由于此类患者多为湿热体质,多由湿热而致,故平素注意调节情志,忌食辛辣油腻之物,防止湿热蕴结,病情复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社区管理
针道天下
医理探源
中西结合
青橄榄网络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内科
中医外科
中医妇科
中医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