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大医院线
›
中医内科
›
成肇仁自拟调肠三合汤治疗胃肠炎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成肇仁自拟调肠三合汤治疗胃肠炎
[复制链接]
110
|
0
|
2019-8-27 22:52:44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成肇仁,男,1944年生。主任中医师,湖北省知名中医,师从全国著名伤寒学家李培生教授,为湖北省首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任湖北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中医药大学经方研究所所长,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从事中医教学、科研、临床近50年,主持和参与省级以上科研项目5项;主编或参编教材和专著25部;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在学术上侧重《伤寒论》方的现代临床拓展应用。在临床上,注意理论联系实践,强调四诊合参,善于学习历代名家经验,喜用经方并结合时方治疗各科疑难杂症,尤其对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脑血管系统等疾病颇有见地与心得,临证多取得满意疗效。
组成:葛根15~30克,黄芩10克,黄连6克,木香10克,炒白术15克,白芍15~30克,防风10克 ,陈皮10克,甘草6克。
功效:调和肝脾、厚肠止利、清热除湿。
主治:各种急慢性胃肠炎、肛痔等疾病,症见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便不爽,肛门灼热,或下利黏液血便等。注意:急腹症不在本方所论之列。
用法:每剂中药先用冷水浸泡30分钟后,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煎煮30分钟,每剂煎煮2次,取汁混匀分早、中、晚3次于饭后30~60分钟左右温服,每天1剂,7天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生活作息规律,心情舒畅,禁食辛辣油腻或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以利于肠道功能及早恢复。
方解:脾者,太阴湿土,主运化水液;肝者,厥阴风木,主气机疏泄。常者,木能疏土,土能荣木,此为和也;变者,木旺乘土,土壅侮木,此为乱也。痛泻一症乃临床胃肠疾患之常见症、多发症。《医方考》云:“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痛泻并作,不离肝脾。脾虚则水液运化失司,致湿停成饮,湿聚成痰,渐之遏阻阳气之宣通而化生郁热,日久湿与热合,多现土家湿中夹热之象。脾虚而肝乘,加之湿热蕴结于胃肠,阻滞气机,故临床多见痛泻、里急后重等症。成肇仁指出,此病本在肝脾,标在湿热气阻,临证当以调理肝脾为主,兼以清热行气化湿。
本方由葛根芩连汤、香连丸、痛泻要方三方化裁而成,故称其为肠之“三合汤”。方中葛根辛凉轻清,入阳明,起阴气,升津以止泻;黄芩、黄连性味苦寒,清热燥湿以止利;木香味厚而气薄,辛行苦降,行气以止痛;白术苦温,补脾燥湿,白芍酸寒,柔肝缓急以止痛,二药相伍,土中泻木,抑肝扶脾;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和胃;防风辛能舒肝,风能胜湿,甘可悦脾;甘草味甘补中,调和诸药,脾虚者炙用,邪实者生用。全方用药精当,配伍巧妙,共奏调和肝脾、厚肠止利、清热除湿之功。
加减运用:若见腹中掣痛伴胸胁胀满,与情绪刺激相关而属肝郁者,可与四逆散化裁;若见痛泻伴便稀、苔白,偏于湿者,可与胃苓汤化裁;若见下利脓血赤多白少伴舌红口渴,偏于热者,可与白头翁汤或黄连解毒汤化裁;若见久利,时作时止,病情反复而属湿热稽留阴伤者,可与仙桔汤化裁;若见下利久治不愈,寒热错杂而属厥阴病者,可与乌梅丸化裁;若见痔疮下血而属肠风血热者,可与槐角丸化裁;若见病久乏力,神疲倦怠而属脾虚者,可与香砂六君子丸或参苓白术散化裁;若见腹痛日久,痛处不移,入夜尤甚而属血瘀者,可与隔下逐瘀汤化裁;若见腹痛急迫拒按,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脉滑数而属湿热蕴结者,可酌加红藤、败酱草、蒲公英、金刚藤清热散结以解毒;若见肛门坠胀,时有便意而属邪滞者,可酌加槟榔、厚朴、枳实、熟大黄祛邪调气以除后重;若见肛周潮湿伴痒疹而属湿热下注者,可酌加苦参、黄柏、地肤子、椿根皮清热燥湿以止痒;若见嗳腐吞酸,腹胀纳差而属食积不化者,可酌加焦三仙、鸡内金、莱菔子、鸡矢藤化滞以和肠;若见病程绵延,腰膝酸软,久病及肾,偏于肾阴虚者,可酌加黄精、阿胶、女贞子、旱莲草补肾以护阴,偏于肾阳虚者,可酌加干姜、肉豆蔻、骨碎补、仙灵脾助阳以扶正,偏于肾阴阳两虚者,可酌加干姜、骨碎补、阿胶、黄精等以燮理阴阳。(湖北中医药大学 昝俊杰整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走进中医
美容之声
中医妇科
杏林杂谈
亮仔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内科
中医外科
中医妇科
中医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