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大医院线
›
中医内科
›
茵陈常用验方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茵陈常用验方
[复制链接]
163
|
0
|
2019-8-27 23:37:21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茵陈,别名绵茵陈、茵陈蒿、白蒿、绒蒿、因尘、猴子毛等。由于其经冬不死,春则因陈根而生,故名因陈或茵陈。至夏其苗则变为蒿,故亦称茵陈蒿。茵陈为菊科植物茵陈蒿或滨蒿的地上部分,有两个采收期:春季幼苗高 6~10厘米时采收或秋季花蕾长成时采割,除去杂质及老茎,晒干即可入药(春季采的习称“绵茵陈”,秋季采的习称“茵陈蒿”)。
茵陈味苦、辛,性微寒。归脾、胃、肝、胆经。具有清湿热、退黄疸等功能。历来为中医临床常用的利胆退黄要药。用于黄疸尿少、湿疮瘙痒、传染性黄疸型肝炎等病症。《本草经疏》载:茵陈“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通身发黄,小便不利及头热,皆湿热在阳明、太阴所生病也。苦寒能燥湿除热,湿热去,则诸症自退矣。除湿散热结之要药也。”《本草再新》也载:茵陈“泻火,平肝,化痰,止咳,发汗,利湿消肿,疗疮火诸毒。”常用验方如下。
阳黄(湿热黄疸):茵陈、枳实各12克,川大黄、滑石各15克,栀子、黄芩、黄柏、槟榔、甘草各10克。水煎服(即水煎2次取汁混匀,分早晚2次温服。下同)。
阴黄(寒湿黄疸):茵陈30克,附子、白英各15克,干姜、炙草、内金各10克,茅根40克,甲片6克,沉香(冲)4克。水煎服。
新生儿黄疸:茵陈15~30克、大枣30~5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5~8次。每次5毫升。
肝硬化腹水:茵陈30克,鸡内金15克,杏仁、炒桃仁各10克,炒白术、三棱、莪术各9克,炒麦芽、谷芽各9克,白茅根60克。水煎服。当腹痛、腹胀除去后去茵陈,加生黄芪30克,以健脾行水善后。
原发性高血压:茵陈、丹参、地龙、牡蛎、菊花、生石膏各10,钩藤、夜交藤、生龙骨各12克,天麻、金银花、赤芍各9克,麻黄、甘草各8克, 生地黄7克,黄连6克,水煎服。
胆结石:茵陈、蒲公英各50克,柴胡、鹅不食草、元胡、鸡内金、冬葵子、黄芩、郁金、通草各15克,金钱草30克。水煎服。
胆囊感染:茵陈30克,蒲公英、忍冬藤各12克,川军10克,水煎服。
慢性气管炎:茵陈、沉香、全虫、麻黄、白果、山慈姑、僵蚕、红花、地龙、葶苈子、虫蜕各30克,侧柏叶100克,蛤蚧2对,蚤休30克,共研细粉,每服3克,饭后服。
风疹、皮肤肿痒:茵陈蒿50克、荷叶25克,共为细末,每服5克,冷蜜水调下,饭后服。
疥疮:茵陈蒿煎煮浓汁,洗之,每日1~2次。(陈日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科技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内科
中医外科
中医妇科
中医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