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大医院线
›
中医外科
›
中医药治急性化脓性乳腺炎的验方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中医药治急性化脓性乳腺炎的验方
[复制链接]
44
|
0
|
2019-8-28 04:52:46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急性化脓性乳腺炎属中医“乳痈”的范畴,民俗称之为“奶疖”、“奶疮”。乳痈多见于哺乳期妇女,以初产妇多见,好发于产后3~4周。
乳痈最初的表现是感到乳房渐渐作痛,一二天后痛处有红肿、硬实现象,稍加碰撞或哺乳时疼痛加剧,还有畏寒、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继之,乳房肿胀更甚,用手一摸,表面烫手,触之有包块,如鸡蛋大小,压之疼痛明显,口苦咽干,胸闷不适,饮食不香,体温升高,白细胞增多,患侧腋窝淋巴结肿大。舌苔薄黄或黄腻,脉象弦数。乳痈初期,是乳汁瘀积,肝郁胃热,毒热蕴结而成,治以疏肝清热、通乳消肿为主,方用栝楼牛蒡汤加减:全栝楼30克,牛蒡子15克,丝瓜络20克,夏枯草15克,野菊花30克,金银花15克,通草12克,路路通15克,甘草5克。每日1剂,水煎服4~6剂即可达到乳房包块消散的目的。
乳痈的早期局部治疗非常重要。外敷药可选金黄散、玉露散或双柏散,用鲜菊花叶、鲜蒲公英等捣汁调敷患处,也可用50%芒硝溶液湿敷,每日3~4次,或用仙人掌去刺捣烂外敷。这里有几则验方可供选用:
【蟾酥二黄散】藤黄30克,雄黄60克,蟾酥、制乳香、制没药各9克,将诸药研极细末和匀,装瓷瓶备用。局部常规消毒,将药末撒于太乙膏上,敷贴患处,2天换药1次。
【行气止痛散】 柴胡6克,穿山甲10克,丝瓜络10克,香附6克,地丁15克,野菊花15克,丹皮10克,共研为末,用茶水调敷患处。
【加味冲和散】紫荆皮150克,独活90克,白芷30克,赤芍60克,石菖蒲45克,蒲公英、乳香、没药、冰片各20克。上药共研细末,每取适量,用75%酒精与凡士林各半调拌如糊,将药膏摊于敷料上,敷于患处,每日换药1次,5天为1疗程。
【二黄散】 药用大黄、黄柏、山栀、芒硝等,按10:3:2:2比例配方。诸药研细末,每次取适量,用黄酒加童便调和加热,涂在纱布上,外罩一层纱布,中央剪一小孔,露出乳头,每天1换,每次用药前最好将乳汁吸去。
【中药塞鼻】 民间还常用塞鼻疗法治乳痈。如:①用生半夏半粒,白芥子5粒,王不留行15粒,生姜少许。共捣烂,用两层纱布包成椭圆形,塞入患者对侧鼻孔,每天1次,每次2~3小时,一般1天内症状减轻。双侧乳房同病,则双侧鼻孔交替。②取艾叶7片,杏仁尖7个,川椒7粒,白芷(中等大小)2片,冰片少许。分别研成细末,和匀。用白纸或纱布卷成条状,交替塞入左右鼻孔,每日换2 次,持续吸入。③药用细辛、白芷、穿山甲、陈皮各30克,生半夏24克,丁香18克。上药共研细末,纱布包2~3克塞患者之对侧鼻孔中,6小时换药1次。《闽东本草》还载有外敷涌泉法,用叶下红、鲜杠板归叶各适量,共捣烂,敷足底涌泉穴,右痈敷左,左痈敷右。近代的《中医外治法集要》亦载:用生地、大黄各等份,烘干,研为细末,醋调成膏状,敷双足涌泉穴,纱布包扎固定,12~24小时换药1次,连用3~4天有效。
预防乳痈,关键是避免乳汁淤积,防止乳头损伤,经常保持乳头清洁卫生,随时更换内衣和乳罩,注意观察婴儿口腔有无感染,同时,应保持情怀舒畅,饮食有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中医沙龙
男科病治疗中心
传统文化
莎拉酱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内科
中医外科
中医妇科
中医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