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大医院线
›
中医外科
›
王洪图教授时间证治临证赏析(喘息、胃疼)
返回列表
发新帖
王洪图教授时间证治临证赏析(喘息、胃疼)
[复制链接]
44
|
0
|
2019-8-28 05:04:12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日中为夏病在心与小肠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云:“日中为夏。”《素问·脏气法时论》谓:“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金匮真言论》云:“南风生于夏,病在心。”言心气与夏气相通应,而一日之中的“日中”(巳、午时)与夏季相应,是以此二时辰与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相配属。若二脏病,则可在巳、午时发生病情变化。
[临证应用] 张某,男,36岁,中医师,1986年4月诊。1986年王洪图教授赴河南省某市讲学,休息时座间张医生求治。其数年来每至暑夏季节,均犯阵发性喘息,每日中午和半夜12时发作1次,每次持续约2小时而喘止。诊病时,身体状况尚好。舌红,苔黄。辨证属心火过盛,不能下交于肾,气逆而喘。治以交通心肾,泻心火为主,兼化暑湿。
川黄连10g,上肉桂3g,黄柏10g,杏仁泥10g,六一散12g,(包煎)白僵蚕10g,佩兰10g,缩砂仁5g,净蝉衣6g。
嘱其夏初时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数日,然后斟酌情况,隔1日或隔数日1剂。
次年秋冬之交,又遇该,询之病情,谓服上方约15剂,已两夏未发喘息。
[发挥] 子、午二时辰,正是肾、心二脏当值,而盛夏亦与心脏相通应。参合其身体盛壮,舌红苔黄,认证以心火亢盛为病之本。心火本盛,又逢夏季之时,内外之火相合,是以病作。方用交泰丸(汤)为主,泻其心火,使之下交于肾,则气不浮;肾水得心火之温,自能纳气而不喘;加用六一散、佩兰者,防其暑火之气助长体内之邪;黄柏、砂仁兼化中焦之湿,以使气机运转;僵蚕、蝉衣疏散风气,使邪气透达而出。
疾病有在相应时辰加重的情况,如本例心火过盛而在夏季、午时发作,当遇其所不胜之子夜(五行属水),本应减轻,但若水不制火,火反侮之,因而亦发喘息。此外,也有某些病证,当其所主之时往往缓解或痊愈。《伤寒论》中某经之病其“欲解时”与症状加重可以在同一时辰,例如“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可见“欲解”在申、酉时,而阳明病又有“日晡所发潮热”等届时症状加重的特点。尤在泾《伤寒贯珠集》总结说:“正气于是复”、“邪气于是发”。正气“复”自然向愈,邪气“发”必会使症状加剧。虽然疾病有在其相应之时或者发作、或者缓解的两种可能,一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但究竟在哪种情况下加剧、哪种情况下缓解,以及其机理所在,仍需要进一步探讨。
日暮为秋病在肺与大肠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云:“日入为秋”’“夕则人气始衰”。认为申酉(15~19时)时与秋气相应,自然界与人体中的阳气,开始内敛。《素问·金匮真言论》谓:“西风生于秋,病在肺”申、酉二时辰,与四季之秋气相应,系于肺与大肠,是以二脏之病,可在申、酉时发生变化。
[临证应用] 例一 刘某,男,60岁,退休工人,1985年诊治。2周来每至下午4~5时头晕欲倒,不能站立,舌红苔薄黄,脉实有力。大便干,数日一行。
阳明燥金之气旺于申酉,治以清泻。
炒山栀10g,炒枳实10g,生大黄3g(后下)。2剂,水煎服,每日1剂。
1月后该患者因患感冒就诊,观其病历,询问日暮眩晕之病,谓服上方后即愈。
例二 孙某,男,36岁,1987年3月9日来诊。患者因左肩臂三角肌处生“纤维瘤”手术切除后1年,左上臂及肩胛处疼痛不能劳动,且于每天下午3时许周身乏力,肩背处痛楚难忍。其脉弦滑,右寸独弱,舌质偏红,苔薄黄。兼见眠差、纳少、心烦、大便调。
辨证为少阳郁热,肺气不利,治以调理金木之法,先用柴芩温胆汤加减,加味中重在贝母、杏仁,待其少阳之气得伸、郁热基本退去之后,乃加用生黄芪15g,以固护肺气。经治后病愈。
[发挥] 午后3~5时为“申”、5~7时为“酉”,申酉二时应秋金之气,内通于肺与大肠,因而根据疾病的时间特点,有助于辨证。
前例头晕欲倒,病在酉时,加之舌红、便秘,其属大肠实热无疑,所以用清泻阳明之药2剂而病愈。此证若依《伤寒论》辨证,以其“日晡所”发晕眩,当属阳明胃家实证,我们今以大肠实证论之,是否与《伤寒论》相悖?其实并非矛盾,盖《伤寒论》所论六经之病,重在足经,亦有医家论证为“足经已包含手经在内”,因而仲景所谓“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这个“胃家”的含义,实际包括大肠,非单指“胃”之一腑而言。又《灵枢·本输篇》明确指出:“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也。”可知仲景所说“阳明病”、“胃中有燥屎”,其阳明与胃,当包括大肠于其中。
后例以“肩背痛”为主诉就医,其脉右寸独弱,午后3时许(申)症状加剧,皆属病在于肺之征。之所以先用柴芩温胆汤疏泄少阳兼化痰热者,是因为症见脉弦、心烦、眠差等,因有实邪,不宜补气,待其邪去才重用生黄芪于方中,以收全功。
不过根据时辰辨证仅是辨证的方法之一,疾病千变万化,并非每一病例均表现出明显的时间性,因此,依时辨证是以疾病的临床表现为前提,其有时间特性者,方能用之。
夜半为冬病在肾与膀胱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云:“夜半为冬。”《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金匮真言论》谓:“北风生于冬,病在肾。”冬季与肾气相通应,故谓冬季为足少阴肾与足太阳膀胱主时。而一日中之夜半与四季之冬相应,故亥、子二时与肾及膀胱相配属,二脏之病可于此时辰发生变化。
[临证应用] 例一 邸某,女,31岁,1987年5月诊治。胃脘痛10年,每夜23时30分至零时发作半小时,虽痛势不甚,但亦因之不能睡眠,某医院诊为慢性胃炎。因左侧卵巢囊肿,于86年手术切除,腰痛,月经正常。舌尖红,苔薄白,尺脉弱。证属土壅水虚,治以和胃益肾。方用:浙贝母10g,干荷叶8g,黄连8g,熟附片8g,女贞子10g,续断12g,旱莲草10g,3剂,每日1剂,水煎服。
1周后复诊:服药1剂后胃脘疼痛即明显缓解,数日来疼痛未作,睡眠安。
再以前方加减进治,收效后继续调理。后询问得知,胃脘痛已解除。
例二 王某,女,34岁,1987年秋季诊治。王洪图教授到内蒙某地会诊,当地医院派医生作为助手。会诊之余,该医生述其本人每至深夜零时左右发生心慌、心跳,遂不能继续睡眠,轻时需坐起、重时需走动始能缓解。约1小时许逐渐平静,方可睡眠。
乃以茯苓杏仁甘草汤加味治之。
云茯苓15g,杏仁10g,生苡仁15g,炙甘草6g,肉桂2g,熟附片8g。l剂,水煎,午、晚2次服之。
次日询问病情,当夜心慌即未发作,睡眠安稳。乃嘱其日后若仍有发作如前者,继以此方服之。
[发挥] 亥、子属水,应于肾与膀胱,此3例论治均在一般辨证论治基础上,考虑到时辰与脏腑的关系,加用入肾经之药,而获得满意疗效。
例一虽患胃脘疼痛10年,自当治胃,但由于其症状以子时发作,再参合其腰痛、尺脉不足等临床表现,显系其病与肾虚关系密切。因而治疗时,除以黄连苦降和胃、贝母与荷叶开散胃土之郁外,重点则放在益肾气、补肾阴方面,则不但胃疼立止,余症亦有明显改善。www.tcmer.com
例二以心慌、心跳为主要表现求治,但其病之发作亦恰值子时,知必与肾虚不能摄纳有关。是以在通常宣畅心肺气机、使胸中大气正常旋转的茯苓杏仁甘草汤之外,加用肉桂、附子以温化肾气。肾气充则水饮痰浊得化,气机自然畅通无滞,因而l剂病止。
“因时制宜”是古人经过长期反复的实践总结提炼出来的理论,虽未用现代统计学原理加以说明,但其合理性已经被许多实践证明,惟在于人们正确理解、恰当运用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新闻中心
。。屋里的烟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内科
中医外科
中医妇科
中医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