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大医院线
›
中医内科
›
夏月良药香薷饮治急性胃肠炎、夏季热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夏月良药香薷饮治急性胃肠炎、夏季热
[复制链接]
134
|
0
|
2019-8-28 05: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香薷饮源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香薷、厚朴、扁豆三味药组成。香薷素有“夏月麻黄”之称,长于疏表散寒,祛暑化湿;扁豆清热涤暑,化湿健脾;厚朴燥湿和中,理气开痞,三物合用,共奏外解表寒,内化暑湿之效。适用于外感于寒,内伤于湿所致的恶寒发热,头重头痛,无汗胸闷,或四肢倦怠,腹痛吐泻等。夏月酷暑,暑热往往夹湿,有人或贪凉久坐空调居室、或恣食生冷,都易伤阳气,出现头重脚轻,胸闷腹痛等症,或演变为暑湿感冒、空调病等。此时,不妨煎服香薷饮解暑卫阳。也可将香薷、厚朴捣碎,白扁豆炒黄捣碎,放入保温杯中,以沸水冲泡,盖严温浸1小时。待凉后代茶频饮。饮后可发汗、祛暑、消除水肿。对有上吐下泻症状者,也适用此方。香薷饮除了治疗暑期外感之外,还可治疗许多病症。
急性胃肠炎
若饮食不洁、不节,或过食生冷、油腻,食与暑湿互结,脾胃升降失常,见脘腹胀闷、呕恶不食、腹痛绵绵、肠鸣泄泻、发热身痛、头重头痛。用香薷饮加茯苓、薏苡仁、泽泻、葛根。若腹泻重,见两腿转筋者,加木瓜、白芍、甘草;兼食滞加炒麦芽、鸡内金、莱菔子;若泻而不爽、腹胀不适,加槟榔、木香、大黄。
夏季热
小儿发育不全,易受暑湿而伤气耗液,常见面色苍白、皮肤少汗、头和躯干温度高而四肢温度较低、夜间温度高于日间、嗜睡、恶心、烦躁等。若热重于湿,香薷饮加黄芩、栀子、生石膏、知母、青蒿;湿重于热,加滑石、薏苡仁、佩兰、白豆蔻;若食积于中,加炒麦芽、神曲、莱菔子、枳实;伴阴虚,加北沙参、山药、麦冬。老人身体虚弱,容易中暑,如暑热失眠,加酸枣仁、夜交藤;伴心悸加生龙骨、生牡蛎、柏子仁;气虚脾弱加白术、黄芪、山药;热甚加生石膏、黄芩、栀子、知母。
热病后诸症
感受暑热日久,气津两伤,多见身热多汗,心烦口渴,咽干口燥,小便短赤,倦怠乏力,精神不振,纳食不香,脘腹胀满,脉虚舌淡或有齿痕。用香薷饮加太子参、石斛、竹叶、麦冬、山药。若热偏重,加生石膏、栀子;若气虚明显,加西洋参、黄芪、五味子;湿偏重加佩兰、白豆蔻、薏苡仁、通草。
另外,本方加葛根、土茯苓、当归,可用于解酒;加黄芩、竹叶、栀子、连翘、芦根,可治疗暑热伤肺之鼻衄(排除器质性病变);合用鸡苏散(滑石、甘草、薄荷),可用于治疗低钾症,有较好效果。
用香需饮治外感病,一般取香薷10克,白扁豆、厚朴各5克,三味药需提前浸泡10~20分钟,煎药时水量最好别少于500毫升,火宜大,时间要短,即武火急煎。服药时,每次药汁量应在200毫升以上,且一定要冷服,能防止服药后出现呕吐。服药后要透汗,其特点是服药后患者从头到脚,特别是手足心微微有汗。服用此方也需注意禁忌症,如发热、汗出、不恶寒、心烦口渴者,不宜服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中医妇科
临床经验
男科病治疗中心
会员之家
医理探源
走进中医
wǒ想我是海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内科
中医外科
中医妇科
中医儿科